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兰州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林纾 吴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6-822,共7页
利用兰州1932-2002年逐月地面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兰州71年来温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突变、异常冷暖和变化趋势等.分析表明:71年来年和四季气温大体都经历了两个暖期和一个冷期,第一暖期的增暖主要在春、夏、秋季,冬季则处... 利用兰州1932-2002年逐月地面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兰州71年来温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突变、异常冷暖和变化趋势等.分析表明:71年来年和四季气温大体都经历了两个暖期和一个冷期,第一暖期的增暖主要在春、夏、秋季,冬季则处在冷期中;第二暖期首先从冬季开始,四季间相隔1~2年后陆续大幅度增暖,第二暖期增暖幅度明显高于第一暖期,持续时间也长于第一暖期,最大的特点是四季同时增暖,冬季增暖幅度最大.19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以夏季降温最为明显;19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以冬季增暖最为明显.1990年代发生异常的频次最高,其次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最少的是1980年代.71年来,兰州年平均气温以1.4℃/100a线性趋势上升,高于北半球和全国水平,近10年冬秋季增温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地面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线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蔡福 张淑杰 +2 位作者 于贵瑞 祝青林 刘新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8-1175,共8页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认为近50年中,年、季的全国平均气温都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增幅最大,为0.313℃/10a,夏季增幅最小,为0.152℃/10a,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08℃/10a。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西南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和新疆西天山中段在不同季节都是主要的降温区域,而北方大部和西藏中西部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较强的增温趋势,我国东南地区在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并不稳定,增温或降温的幅度都很小。暖冬事件在北方发生比较频繁,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区较少,全国发生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增幅为国土面积的8.6%/10a。冷夏在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江淮一带发生次数较多,辽宁南部、新疆沙漠地区、西藏中部、青海东部、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最少。全国发生冷夏的面积不断减小,50年平均减幅约为国土面积的5.8%/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化技术 地面平均气温 时空分布 暖冬 冷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经向波列对中国中东部盛夏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英华 李艳 李德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0-1021,共12页
利用1980-2008年CN05月平均地面气温格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中东部7月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得到3个主要模态,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17%、11%,其中第1模态显示了江淮、华北和东北地区近30年来地面平均气温的... 利用1980-2008年CN05月平均地面气温格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中东部7月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得到3个主要模态,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17%、11%,其中第1模态显示了江淮、华北和东北地区近30年来地面平均气温的线性升高趋势;第2模态显示了江淮-江南地区与东北东部地区的"偶极子"型反位相分布特征,第3模态显示了华北-黄淮地区与华南和东北地区的"三极子"型分布特征。由于前人已对第1模态做了详细讨论,本文主要分析第2和第3模态。分析结果显示,东亚经向波列对"偶极子"型和"三极子"型有以下重要影响:当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经向波列整体偏北时,易出现第2模态的"偶极子"型特征,当该波列整体偏南时,有利于出现第3模态的"三极子"型特征;当中国华南沿海、台湾地区附近对流活动偏弱时,有利于对应第2模态的负位相的经向波列出现,反之亦然。在关于第2模态正负异常年的合成场中,850 h Pa上东亚沿海的波作用通量在低纬度地区主要是向北传播的,而300 h Pa上波作用通量在低纬度以北传为主,中纬度以东传为主,但低纬度的对流加热异常情况及北传的波作用通量对于第3模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平均气温 偶极子 三极子 经向波列 对流活动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