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动力过程与地震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武孔春 樊耀新 温一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1-345,共5页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地球介质内微裂纹系演化的动力过程 ,包含线性成核扩展阶段和临界增长阶段 ,后一阶段涉及到裂纹系的非线性增长与涨落耗散 ,并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 。
关键词 地震预测模型 地震动力过程 微裂纹 涨落耗散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人工智能地震预测模型应用
2
作者 孟令媛 胡峰 +7 位作者 臧阳 司旭 闫伟 田雷 赵小艳 张致伟 韩颜颜 王月 《地震研究》 2026年第1期43-50,共8页
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基于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在对川滇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建立图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川滇地区地震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约3万条地震目录数据、基于地震目录的3种... 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基于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在对川滇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建立图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川滇地区地震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约3万条地震目录数据、基于地震目录的3种地震活动性参数,以及116台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通过将传统经验预测指标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给出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多源异构数据图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模型,实现了川滇地区不同数据源下短期与中期地震预测功能。模型应用结果显示,在CD2、CD8和CD10区域月尺度预测效果较好,年尺度无震预测有一定对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多源异构数据 图神经网络 地震预测模型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ulomb-ETAS混合模型的强余震时空发生率预测及效能评估
3
作者 毕金孟 蒋海昆 宋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50,共19页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mb-ETAS混合模型。此模型依据强余震大多发生在应力加载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混合模型学习期间加载区事件的发生比例,将预测率从抑制区重新分配到加载区。以2021—2022年发生的云南漾濞6.5级、青海玛多7.4级、青海门源6.9级和四川泸定6.8级4次6.0级以上强震为例,对构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并与单一的ETAS模型、C-R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震后早期阶段对强余震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呈现出与实际结果类似的衰减特性,仅有较少的预测失效现象。在频次滑动预测上,ETAS和Coulomb-ETAS模型优于C-RS模型,统计模型优势相对比较显著;在空间发生率预测上,Coulomb-ETAS模型优于ETAS模型,认为库仑应力分布的混合模型能够降低虚报率,进而提高空间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从4次震例上看,该混合模型优于单一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主震后的强余震时空预测,也可为开展多个模型混合及强余震预测之外的地震预测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Coulomb-ETAS混合模型 强余震预测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大地震发生率的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11
4
作者 程佳 徐锡伟 陈桂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0-1182,共13页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对特大强震的风险性考虑,使用全球地震模型OpenQuake软件,建立了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新模型.首先根据构造特征划分多个震源分区,并整理出这些震源分区内断层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基...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对特大强震的风险性考虑,使用全球地震模型OpenQuake软件,建立了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新模型.首先根据构造特征划分多个震源分区,并整理出这些震源分区内断层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基于震源分区和断层模型,使用GPS应变率转换成的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关系作为整个区域的地震积累率,并允许超过历史最大震级的特大地震的出现,结合活动断层滑动速率所积累的地震发生率,给出震源分区内断层地震源和背景地震源的地震发生率的比率分配关系;在活动断层分段上,保留了大型断裂或其主要部分,没有根据小的阶区来对断层进行详细分段,以便分配特大地震发生率;并使用地震率平滑方法分配背景地震发生率.最后在OpenQuake中加入地震动预测方程,计算出了川滇地区的PGA分布图,为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地震 川滇地区 地震危险性预测模型 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关系 背景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混合概率预测模型分析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永 毕金孟 +1 位作者 宋程 尚先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2-582,共11页
在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过程中,构建效能可评价、符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的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以地震活动频发、地质结构复杂的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相对强度模型、力矩比模型和简单平滑模型等3种地震概率预测模型,利用1970—2019... 在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过程中,构建效能可评价、符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的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以地震活动频发、地质结构复杂的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相对强度模型、力矩比模型和简单平滑模型等3种地震概率预测模型,利用1970—2019年华北地区3.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10 a为异常学习时段,以1 a为步长,分别开展1 a、3 a和5 a尺度下5.0级以上地震的回溯性滑动预测研究。通过Molchan图表法和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模型进行效能评估,优化了模型参数,确定了3种预测模型的最佳计算参数,构建了适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的不同时间尺度混合概率预测模型,并使用近10 a的地震分析了华北地区当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概率预测模型 效能评价 地震活动特征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using MRF-04K dampers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龙河 李忠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96-2501,共6页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system response to obtain the control actions by minimizing an object function,which has a function of self-compensation for time delay occurring in real application.A double-ended shear mode combined with a valve mode MR damper,named MRF-04K damper,with the maximum force of 20 kN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and parameters of the Bouc-Wen hysteresis model were determined to portray the behavior of this damper.As an example,a 5-story building frame equipped with 2 MRF-04K dampers wa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APC scheme for addressing time delay and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Comparison with the uncontrolled structure,the passive-off and passive-on cases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peak and the norm values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are all clearly reduced,and the SAPC scheme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two passiv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ctive control predictive control time delay compensation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