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1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
1
作者 王斌 黄江培 +6 位作者 杨雄 祝意青 隗寿春 李岩 徐佰翔 刘蜀 苏晓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30,共8页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 丽江M S7.0地震 重力场 时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声发射与地震活动相关性和地震预报
2
作者 祝志文 姜子涵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06,共10页
为研究声发射(AE)技术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在花岗岩地下隧道内布置AE系统和地震仪同时开展AE及地震监测.采用多模态统计方法分析了35 d监测期内AE与地震活动的时间相关性,并观测了AE时间序列的b值和自然时间方差κ_(1)的演化.实验结... 为研究声发射(AE)技术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在花岗岩地下隧道内布置AE系统和地震仪同时开展AE及地震监测.采用多模态统计方法分析了35 d监测期内AE与地震活动的时间相关性,并观测了AE时间序列的b值和自然时间方差κ_(1)的演化.实验结果表明:包含爆发的AE特性变化预示着主震的临近,其密集爆发与临近的3.2级及2.4级主震密切相关;主震发震前,b值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并降至1以下的最小b值,自然时间方差从0.07迅速减小到接近零的最小值;多模态统计方法得到的AE时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比地震活动早,能提前约17 h预测主震事件.因此,AE与地震活动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作为地震前兆.实测结果为AE用于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性和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地震预报 岩体 B值 自然时间分析 多模态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国民 尹京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83-90,共8页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实验场”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遥感技术进行短临地震预报评述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子祺 《遥感信息》 CSCD 1998年第2期13-15,共3页
一、前言随着航天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正在不断地拓展。作为一个以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目标的遥感技术,能否为正在威胁人类生命和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的地震进行预报呢?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高难度研究课题,人... 一、前言随着航天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正在不断地拓展。作为一个以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目标的遥感技术,能否为正在威胁人类生命和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的地震进行预报呢?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高难度研究课题,人类已为预报地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短临地震预报 遥感 电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69
5
作者 赵玉林 卢军 +2 位作者 张洪魁 钱卫 钱复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7-285,共9页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 ,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 ,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 ,表明...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 ,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 ,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 ,表明能量积累从震中向外围传播 ,而能量释放从外围向震中传播。海城地震时喷砂冒水可引起自然电位垂直分量跃变及地光。IIMT法和过剩海洋电流H极化结果表明 ,唐山地震与地壳高阻层及其中存在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自然电位 地震前兆 高阻层 地震预报 起潮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6
作者 牛安福 张凌空 +1 位作者 闫伟 吉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2,共5页
对钻孔应变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应变震前异常多数情况下分布在远离震源的区域上,而近震源区域却较少观测到显著的前兆。这种观测事实一方面可能反映了钻孔应变观测仪器数量有限和钻孔应变观测场地分布不均匀... 对钻孔应变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应变震前异常多数情况下分布在远离震源的区域上,而近震源区域却较少观测到显著的前兆。这种观测事实一方面可能反映了钻孔应变观测仪器数量有限和钻孔应变观测场地分布不均匀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震源区的力学性质,即震前震源区呈现应变高积累、小变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 监测能力 地震预报 震源区 震前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 被引量:104
7
作者 尹祥础 陈学忠 +1 位作者 宋治平 尹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 比线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02年地震预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晓东 傅征祥 +4 位作者 张永仙 牛安福 黄辅琼 彭克银 卢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9-491,共13页
回顾了中国在 1999~ 2 0 0 2年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进展 .重点回顾了在此期间利用地震学、形变、电磁、流体和综合 5类学科方法开展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的成果 。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 形变 电磁流体 综合分析 1999-2002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及实验结果 被引量:66
9
作者 邓明德 崔承禹 耿乃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本文论述了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实验得出岩石辐射特性、辐射温度随岩石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辐射亮度变化的量级为10^(-5)(W/cm^2·sr·μm),辐射温度变化为0.2—0.8℃,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遥感前兆信息。遥... 本文论述了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实验得出岩石辐射特性、辐射温度随岩石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辐射亮度变化的量级为10^(-5)(W/cm^2·sr·μm),辐射温度变化为0.2—0.8℃,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遥感前兆信息。遥感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用于地震预报得到了实验的初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应力 红外辐射 遥感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 被引量:53
10
作者 张国民 刘杰 石耀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5-532,共8页
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分析了地震预报能力评价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R值评分方法,讨论了1990~2000年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实际效能,并对当前地震预报能力作了评述.
关键词 地震预报 R值评分方法 中国 地震危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建国 闫俊岗 +1 位作者 王静 乔子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50,共6页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河北省各地磁台1982—2006年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异常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Ms≥5.0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这25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9次,在其后11个月内对应地震仍有13次,应...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河北省各地磁台1982—2006年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异常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Ms≥5.0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这25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9次,在其后11个月内对应地震仍有13次,应报15个,虚报3次,漏报2次;2)大多数地震之前的异常极大值的空间分布都相对集中于震中区附近;3)其内检预报效能指标R=0.44,通过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加卸载响应比 检索系统 地震预报 河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放气动态监测与张北—尚义Ms 6.2级地震预报 被引量:27
12
作者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5,共7页
笔者从新的地球观出发,论述地壳放气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在张北—尚义Ms6.2级地震中短期、短临预报中应用,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因此,笔者提出地震预报探索中应加强地壳放气动态监测与研究,特别是加强断层带土壤气CO_2、H_2、He与H... 笔者从新的地球观出发,论述地壳放气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在张北—尚义Ms6.2级地震中短期、短临预报中应用,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因此,笔者提出地震预报探索中应加强地壳放气动态监测与研究,特别是加强断层带土壤气CO_2、H_2、He与Hg动态监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放气 地震预报 张北-尚义地震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和符号的地震预报专家系统NGESEP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炜 吴耿锋 +5 位作者 黄冰树 庄昆元 周佩玲 蒋春曦 李东升 周云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9-346,共8页
本文介绍了专家系统的发展、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优点以及新一代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构成等。该系统除具有传统专家系统的特点外,还因使用模糊联想记忆(FAM)神经网络模型而具有良好的学习功能。文中也对FAM神... 本文介绍了专家系统的发展、神经网络、模糊系统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优点以及新一代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构成等。该系统除具有传统专家系统的特点外,还因使用模糊联想记忆(FAM)神经网络模型而具有良好的学习功能。文中也对FAM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神经网络 专家系统 符号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变大地测量学的进展、问题与地震预报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1 位作者 李正媛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95-101,共7页
简要概括了形变大地测量学的革命性进展 ,研讨了它的科学特色、功能和定义以及对地球科学和防灾减灾的推动。形变大地测量学有助于从根本上击破多年来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 ,但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着重研讨了在 2 1世纪前 10... 简要概括了形变大地测量学的革命性进展 ,研讨了它的科学特色、功能和定义以及对地球科学和防灾减灾的推动。形变大地测量学有助于从根本上击破多年来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 ,但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着重研讨了在 2 1世纪前 10年 ,形变大地测量学如何依托多年的学科积累并充分受益于人造卫星和数字化等新技术 ,开展创新性研究和试验以推进地震预报。为此 ,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 12条科学技术途径。最后对学科名称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测量学 地震预报 形变 地球科学 防灾减灾 人造卫星 数字化 制约 根本 学科名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重力异常形成机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褚庆忠 武泽 +2 位作者 邵先杰 李辉 陈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1-206,共6页
分析了地震重力异常的形成机理,结合玉树、唐山和汶川三个地震实例阐述了重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重力异常可以用来预报地震。流动重力观测和GRACE卫星观测是地震预报中常用的两种重力预测方法,前者可以进行较准确的中... 分析了地震重力异常的形成机理,结合玉树、唐山和汶川三个地震实例阐述了重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重力异常可以用来预报地震。流动重力观测和GRACE卫星观测是地震预报中常用的两种重力预测方法,前者可以进行较准确的中短期预报,后者可以进行长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重力异常 机理 流动重力观测 GRACE卫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地震预报实验场”的思路与方案──门头沟煤矿矿山地震的观测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少泉 任振启 +2 位作者 张连城 张建军 邹立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29-537,共9页
对矿山地震研究进展、门头沟中尺度实验场概况和监测预测的实施方案等作了简要介绍.讨论了矿震与地震记录波形的差异,总结了1984~1995年ML=1.0以上7.9万次矿震的震级-频次分布,并且还根据矿震的震源机制的主压应... 对矿山地震研究进展、门头沟中尺度实验场概况和监测预测的实施方案等作了简要介绍.讨论了矿震与地震记录波形的差异,总结了1984~1995年ML=1.0以上7.9万次矿震的震级-频次分布,并且还根据矿震的震源机制的主压应力分量PH和PV作为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预报 矿山地震 中尺度 地震预报 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宏观异常的双重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成龙 车用太 王广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0-346,共7页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 ,不具有前兆的性质。因此 ,在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中 ,应大力加强宏观异常的观察、观测、分析与研究 ,识别地震前兆与构造活动异常的区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壳活动 前兆异常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地震预报波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朝令 刘争平 +1 位作者 黄云艳 黄显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9-1381,共13页
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中,能快速、有效地数值模拟2D和3D的地震全波场,包括同时模拟P波、S波、面波多分量波场特征的软件并不是很多;但在结构力学领域中,已有多种成熟的多波多分量有限元数值模拟大型商用软件用于求解弹性本构方程,如ANSYS,... 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中,能快速、有效地数值模拟2D和3D的地震全波场,包括同时模拟P波、S波、面波多分量波场特征的软件并不是很多;但在结构力学领域中,已有多种成熟的多波多分量有限元数值模拟大型商用软件用于求解弹性本构方程,如ANSYS,PLAXIS等。从方程结构来看,弹性本构方程与完全弹性波动方程相比,只多一项对时间的一阶微分项——阻尼项。因此,调整合理的介质参数——Rayleigh系数,令阻尼项近似为0,弹性本构方程就蜕化为完全弹性波动方程。隧道地震波场是在岩体中传播,具有弹性参数较好、无常规地震勘探中覆盖层等低速带干扰等的优点,采用ANSYS软件对隧道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频散、阻尼与吸收边界等数值模拟的相关技术。针对介质吸收,比较了数值模拟中有无阻尼的时间记录和波场快照,对隧道地震预报来说,将阻尼系数设定为0是一种合理的假设;比较了实例中不同网格长度与频散的关系,当网格长度小于波长的1/π倍时,才能消除频散;通过由波方程的推导,引入了黏弹性边界条件,通过实例计算证明它可以有效地吸收边界反射;最后对隧道地震预报进行了实例计算,算例表明采用ANSYS软件可以有效地模拟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波场的激发传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ANSYS 有限元 隧道地震预报 地震波场 阻尼 频散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有可能首先在中国实现突破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均之 陈维升 +1 位作者 白志强 夏雅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9-91,共3页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成功地做出了一些地震的临震预测及年度 (中期 )预测。可以预测几千km以外的 7级以上大地震。预测地震 3要素 (发震时间、震级及地点 )所达到的精度在地震史上也是罕见的。文中介绍了我们所用的主要...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成功地做出了一些地震的临震预测及年度 (中期 )预测。可以预测几千km以外的 7级以上大地震。预测地震 3要素 (发震时间、震级及地点 )所达到的精度在地震史上也是罕见的。文中介绍了我们所用的主要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引潮力共振叠加等。文中还介绍了几次较好的临震预测及年度预测震例。从近几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证明 ,对 7级以上大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报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发震时间 震级 精度 次声波 地应力 大地微动 临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被引量:38
20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93-1512,共20页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 地震前兆 活动断裂 地震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