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同火山群及邻区中小地震重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永强 雷建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56,共21页
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大同火山群及周边地区记录到的2008年1月-2023年1月期间3 218个地震的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重定位法开展了重新定位研究,获得了2 447个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大多发生在16km深度以浅处,集中分布... 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大同火山群及周边地区记录到的2008年1月-2023年1月期间3 218个地震的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重定位法开展了重新定位研究,获得了2 447个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大多发生在16km深度以浅处,集中分布于断陷盆地内及盆地边界的断裂带附近,整体走向NE-SW,与区域活动构造的活动断裂及其控制的地堑、半地堑型断陷盆地的走向较为一致。这些地震E-W向、S-N向、垂直向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0.21km、0.22km、0.30km,平均均方根残差为0.14s。口泉断裂带附近的地震分布由南部的较深、较集中变化为北部的较浅、较分散,可能与矿山开采活动有关。大同-阳高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多集中在与大王村断裂平行的东侧隐伏断层的3~16km深度处,该隐伏断层与团堡断裂和六棱山山前断裂交会,可能与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活动有关。火山区内部的地震活动并不强烈。结合该区域新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结果分析发现,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低速异常边界,可能暗示了这些地震的发生与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上升至地壳深度,进而降低断面有效正应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火山群 口泉断裂带 大同-阳高震区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湘伟 雷建设 +1 位作者 石耀霖 张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0-355,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 地震重定位 西南天山地区 地震活动性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小震集中区地震重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3
作者 邱勇 曹云涛 +4 位作者 刘巧霞 段永红 徐志萍 贾宇鹏 张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1-511,共11页
利用濮阳周边数字地震台网近十年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及3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基于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研究区内1级以上287次地震事件进行绝对定位。同时,以Hypo2000绝对定位结果为初始位... 利用濮阳周边数字地震台网近十年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及3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基于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研究区内1级以上287次地震事件进行绝对定位。同时,以Hypo2000绝对定位结果为初始位置,对濮城镇附近约25 km范围内的153个一级以上地震进行双差相对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相对位置关系。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研究区的小震震丛在震中和震源深度剖面上均呈现出两个分支:主支地震群沿聊—兰断裂分布,由少数地震组成的分支则分布于黄河断裂东侧。结合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结果,推断濮城镇小震震丛的发震构造主要以聊—兰断裂为主,西部少数地震分支的发震断层为黄河断裂带,同时小震活动亦与油田开采注水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小震集中区 地震重定位 Hypo2000 双差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震源区三维P和S波速度结构与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景 赵韬 +4 位作者 白超英 郭浩 王莹 李兴旺 莘海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88-4509,共22页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震源区位于川滇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该地区近些年来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对漾濞地震序列重定位和漾濞震源区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漾濞地震的孕震...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震源区位于川滇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该地区近些年来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对漾濞地震序列重定位和漾濞震源区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漾濞地震的孕震环境、发震机理和破裂过程.本文基于2008年1月1日到2021年6月3日区域固定台站接收到的36938条Pg和32111条Sg波到时数据,采用新发展的三重差地震层析成像算法(tomoTD)开展了漾濞M_(S)6.4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成像与地震重定位研究.结果显示:(1)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西侧,整体呈现沿北北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结合已有走滑型震源机制解特征,揭示了北西向隐伏断裂是发震断层,其北西段表现为倾角较陡、结构相对简单的走滑断裂,南东段由两条分支断裂组成.(2)主震的发生及地震序列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不均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主震及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高速边界上或高低速过渡区域,余震主要发生在低速、高V_(P)/V_(S)区,主震上方与下方均显示高V_(P)/V_(S)异常,推测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应力在孕震区的刚性介质中积累,中下地壳流体(或者部分熔融地壳物质)侵入发震断层区,弱化了漾濞6.4级地震的主震区.另外,余震东南侧的低V_(P)/V_(S)区可能代表介质刚性强,可能阻碍了余震向南东方向继续扩展.(3)结合2013洱源5.5级地震研究结果,推测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北北西向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地震重定位 差层析成像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地震重定位对马尼拉俯冲板片形态的约束 被引量:5
5
作者 任昱 赵明辉 +3 位作者 张佳政 吕作勇 庞新明 丘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7-1937,共11页
将宽频带OBS用于海底天然地震长期观测,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2015年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宽频带海底天然地震观测试验.根据回收的1台海底地震仪(OBS04)与国际地震台网的718台陆地地震台站,共记录到7562个P波走时和5002... 将宽频带OBS用于海底天然地震长期观测,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2015年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宽频带海底天然地震观测试验.根据回收的1台海底地震仪(OBS04)与国际地震台网的718台陆地地震台站,共记录到7562个P波走时和5002个S波走时数据,利用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对马尼拉俯冲带北部(119°E—123°E,19°N—22°N)在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间的264个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地震重定位的结果及定位误差分析表明,在海域布设的OBS04台站让地震观测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更为集中,与地质构造吻合良好;浅部的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分布密集,与浅部断层发育有关;重定位后的4条震源深度投影剖面,从不同角度较好地约束了俯冲板片上边界的板片形态,板片倾角在浅部0~30 km区间约为10°~22°,随着深度的增加,俯冲板片逐渐变陡,在深度120~180 km处倾角约为41°~58°.该项研究为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板片形态提供了重要约束,而且为今后长期天然地震观测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 宽频带海底地震 马尼拉俯冲带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源地区地壳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及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左可桢 陈继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88-2801,共14页
本文使用甘肃、青海数字地震台网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到的门源地区地震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地质构造背景,研究了门源MS6.4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介质环... 本文使用甘肃、青海数字地震台网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到的门源地区地震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地质构造背景,研究了门源MS6.4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介质环境及该地区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反演之后地震的走时残差均方根显著降低,重定位后的地震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与断层位置有关的条带状分布.门源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浅层P波和S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与地壳速度结构具有很强的对应关系,地震主要分布在高速异常区域及其边缘.门源MS6.4地震震中附近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高速异常,且在震源区下方存在P波低速层,这种特殊的构造条件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7
作者 康清清 于悦颖 +9 位作者 顾勤平 李玲利 刘芳 王维 杨云 王俊菲 许田 周昱辰 孙小航 孙宗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4-1895,共12页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角74°、滑动角160°,说明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P轴仰角2°,方位48°,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NEE-SWW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东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揭示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5.1,与面波震级M_(S)5.0、近震震级ML5.2较为一致.震源矩心深度为14.7 km,与重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16.5 km较接近,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南黄海盆地地壳中部,震源由深至浅破裂,震源破裂尺度约3.5 km.重定位后余震展布呈现共轭型带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W向和NE向,NE向展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不匹配,震中附近亦没有已探明并公布的NE向断裂;而NWW向展布与节面Ⅰ走向相匹配,与附近的南部坳陷西侧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区域重、磁场异常分布情况,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为南部坳陷西侧断裂在NEES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呈NE向线性展布的零星余震穿越苏北—滨海断裂并向SW延伸至大丰海岸线附近,不排除其下方存在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主震发震断层的错动诱发了该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M_(S)5.0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背景分析
8
作者 黄浩 袁伏全 +6 位作者 李丽 赵燕杰 万玉杰 马建新 李启雷 胡维云 郭瑛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2022年1月23日、3月26日和4月15日青海省德令哈市分别发生M_(S)5.8、M_(S)6.0和M_(S)5.4地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M_(S)6.0地震及6次M_(S)≥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了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 2022年1月23日、3月26日和4月15日青海省德令哈市分别发生M_(S)5.8、M_(S)6.0和M_(S)5.4地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M_(S)6.0地震及6次M_(S)≥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了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初步分析了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背景。震源机制结果显示,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74°/倾角80°/滑动角-156°,节面Ⅱ:走向79°/倾角66°/滑动角-11°,矩心深度6 km。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震中呈NS向展布、震源区北部为主体破裂区域。基于震源机制解、地震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附近局部发育NS向构造的特征,分析认为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一条NS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震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背景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的重定位分析结果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光明 吴中海 +4 位作者 彭关灵 刘自凤 罗睿洁 黄小龙 陈浩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2-678,共17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及时查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特征,可为认识该区孕震条件和判别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依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及时查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特征,可为认识该区孕震条件和判别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依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863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长约25 km;整体走向135°;M_(S)6.4主震震中位置为25.688°N,99.877°E;震源深度约9.6 km。综合地震序列深度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可知,发震断层应为北西走向、整体向西南方向陡倾的右旋走滑断层,倾角具有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变缓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该地震具有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活动特点,其破裂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破裂成核阶段:首先在发震断层10~12 km深度处相对脆弱部位产生小尺度破裂,之后失稳加速破裂,发生M_(S)5.6地震;主震破裂阶段:在构造应力场持续加载和周围小尺度破裂的共同影响下,促使浅部较高强度断层闭锁区破裂,形成M_(S)6.4主震;尾端拉张破裂阶段:主震破裂向东南扩展过程中,在东南端形成与之呈马尾状斜交的、具有正断性质的次级破裂,并产生M_(S)5.2余震。而且此次地震还在源区北东侧触发了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破裂。综合分析认为,漾濞地震是兰坪-思茅地块内部北西向草坪断裂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右旋走滑运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新生断裂特征。近年来兰坪-思茅地块内部一系列中强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持续挤出的过程中,遇到该地块的阻挡,正在导致地块内部早期断层贯通形成新的活动断裂。因此,川滇地块西南边界带上或相邻地块内部老断层的复活和新生断裂的产生是区域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价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建议需重视未来该区中强地震进一步向东南和向北的迁移或扩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S6.4地震 草坪断裂 新生地震断裂 震源破裂过程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10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台阵和深度学习方法揭示的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11
作者 任超 孙安辉 +3 位作者 王伟涛 于子叶 洪顺英 李澍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7-1303,共17页
针对近些年多次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青海门源地区,采用密集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二期项目(ChinArray Ⅱ)的波形数据,应用三种深度学习模型(BRNN、EQTransformer、PhaseNet)完成震相拾取工作,并利用震相关联与地震精定位方法,优化了区域... 针对近些年多次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青海门源地区,采用密集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二期项目(ChinArray Ⅱ)的波形数据,应用三种深度学习模型(BRNN、EQTransformer、PhaseNet)完成震相拾取工作,并利用震相关联与地震精定位方法,优化了区域一维速度模型,最终获得了2016年门源M_(S)6.4地震高精度的地震序列目录.综合大地测量和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发震断层应为一条次级盲断裂——冷龙岭北侧断裂.余震分布显示断层面浅部较为直立,深部倾角约为40°,倾向西南,并在13~17 km深度与冷龙岭断裂带交汇.交汇区局部复杂的断层几何特征、介质属性以及能量释放等综合因素,阻碍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沿冷龙岭断裂向东继续破裂.密集台阵和机器学习方法将该时期研究区域的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0.8降为ML0.6.主震前20天内无前震活动,推测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序列是主震—余震序列类型.本文评估了深度学习模型在研究区的适配性能:EQTransformer模型在震相拾取数上均衡性表现较好,可定位到更多的地震;BRNN模型得到的结果走时残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深度学习 地震重定位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门源地区 断层几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发震构造
12
作者 蔡光耀 王未来 +4 位作者 吴建平 张龙 包晶晶 孟繁昌 刘慧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8-4159,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料,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地震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研究.重定位后, 余震序列近似呈SE-NW方向展布, 总长度约15 km, 震源优势深度分布范围为8~14 km, 平均深度为10.4 km.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和主破裂附近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错断, 二者倾向在空间上近似垂直.东北倾的大河家断裂是主震的发震断层, 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发生在一条西南倾的反冲盲断层上.余震序列基本发生在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内, 且高速异常和余震序列的形态高度吻合, 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是控制本次地震和余震形态的主要深部构造因素.本次地震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 上地壳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体内进行应力积累和释放, 从而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逆冲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地震重定位 速度结构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4
13
作者 王长在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72-4083,共12页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状分布在断层的两侧,表明脆性破裂应力释放主要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西北端,余震偏离玉树—甘孜断裂分布,在SW向也有分布,推测可能与南西向次级断裂有关.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在浅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显示巴颜喀拉地块为高速异常,羌塘地块为低速异常.玉树地震余震分布与特定的速度结构存在相关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偏高速体的一侧,余震主要分布在高速体外围,高速体内部几乎没有余震分布.一般说来,中上地壳的高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积累较强的孕震能量.主震发生后,高速体内积累的弹性能量向周边释放,可能是导致高速体周边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重定位 玉树 甘孜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权 裴顺平 +5 位作者 苏金蓉 刘雁冰 薛晓添 李佳蔚 李磊 左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双差地震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山序列地震分布与震源区速度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曲均浩 王长在 +4 位作者 刘方斌 周少辉 郑建常 李新凤 张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18,共20页
速度结构反演可提供与震源区介质及地震发生位置等有关的重要信息,为了解地震形成机理及发震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文中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乳山台阵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有6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反... 速度结构反演可提供与震源区介质及地震发生位置等有关的重要信息,为了解地震形成机理及发震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文中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乳山台阵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有6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反演其震源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1 410次乳山台阵记录的ML> 1. 0地震经双差定位后获得1 376次精确定位结果,震中呈NWW-SEE向展布,走向SEE,倾向SW,形成长约3km、宽约1km的地震密集带;速度结构显示震源区附近存在3个速度明显不同的区域,余震活动主要发生在3个区域的交会位置,偏高速体一侧;综合考虑震中展布与高、低速体及不同性质岩体间的位置关系、区域地质构造等因素,推测震中展布位置应为2种不同岩体的界线,在高速体与低速体过渡带之间可能存在1条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序列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重定位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震和GPS资料分析冷龙岭地区现今变形过程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琳 季灵运 +1 位作者 李长军 李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6-423,共8页
利用小震资料对冷龙岭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利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利用GPS资料计算的应变率场,分析探讨冷龙岭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冷龙岭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与GPS主压应变率方向一... 利用小震资料对冷龙岭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利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利用GPS资料计算的应变率场,分析探讨冷龙岭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冷龙岭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与GPS主压应变率方向一致。应变率场峰值位于冷龙岭断裂以北的民乐—大马营断裂附近,然而该区域小震活动弱。②皇城—双塔断裂西段和东段地震基本上发生在15 km深度以内,倾向SW,浅部倾角较大,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缓;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存在一个近乎垂直的地震条带,震源深度明显大于其西段和东段。③冷龙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断裂南侧存在明显的挤压缩短变形。平行于冷龙岭断裂的GPS速度分量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震间“S”型变形特征。利用反正切法计算得到该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分别为3.9 mm/a和7.9 km,估算得到该断裂存在M_(0)=7.21×10^(19)N·m的地震矩亏损,表明冷龙岭断裂未来存在发生M_(W)7.2地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定位 GPS 滑动速率 冷龙岭地区 门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陕西高陵M_(L)4.8地震震源参数及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路珍 郭志 +3 位作者 黄伟亮 张佩 李君 张媛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7-1162,共6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11-05陕西高陵ML4.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并采用CAP方法求解主震震源机制解,根据所得结果综合分析地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高陵地震序列主震深度约为6 km,余震主要分布在2~12 km深度范围内,地震序列在...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11-05陕西高陵ML4.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并采用CAP方法求解主震震源机制解,根据所得结果综合分析地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高陵地震序列主震深度约为6 km,余震主要分布在2~12 km深度范围内,地震序列在平面上呈簇状分布,在深度上大致呈垂直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03°,倾角61°,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52.40°,倾角32.78°,滑动角-116.44°;最佳矩心深度为7 km,矩震级近似为4.2级,P轴方向为北东方向;主震为正断兼少量走滑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渭河断裂与渭南-泾阳断裂交会处为重要的地震潜在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震弱震区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23日青海德令哈M_(S)5.8地震全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志国 史健宇 +2 位作者 梁姗姗 李宏伟 邹立晔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8-1135,共8页
基于青海和甘肃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和震相观测数据,利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2022年1月23日青海德令哈M_(S)5.8地震进行全矩张量反演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典型走滑型地... 基于青海和甘肃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和震相观测数据,利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2022年1月23日青海德令哈M_(S)5.8地震进行全矩张量反演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典型走滑型地震,最佳断层面节面Ⅰ走向78°、倾角88°、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169°、倾角68°、滑动角-17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为M_(W)=5.5。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优势展布方向为NNW-SSE,长度约16 km,余震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7~12 k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节面Ⅱ与余震精定位所勾勒出的断层面走向和倾向较为一致,推断NNW走向的断层面为可能发震断层面,认为德令哈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断裂带的向W倾、倾角约为68°的右旋走滑断裂上。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块体应力不断积累,造成祁连山断裂带内断层失稳而发生此次青海德令哈M_(S)5.8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震 震源机制 全矩张量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相似性的单台地震目录校正——以仙游地震序列为例
19
作者 张红才 廖诗荣 +5 位作者 蔡辉腾 陈智勇 张燕明 黄玲珠 巫升华 陈思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2-1082,共11页
本文基于波形相似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序列中单台事件目录校正的方法。以福建仙游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差地震定位(HypoDD)算法对多台事件进行重定位,依据记录波形相似性将仙游地震序列事件划分为161个事件丛集,以多台事件重定... 本文基于波形相似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序列中单台事件目录校正的方法。以福建仙游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差地震定位(HypoDD)算法对多台事件进行重定位,依据记录波形相似性将仙游地震序列事件划分为161个事件丛集,以多台事件重定位目录为参考,对单台事件目录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单台事件目录的合理校正,有助于提升地震序列目录的完整性和地震目录的实用性。以HypoDD重定位目录为参考的校正目录可用于地震参数计算。分析校正后的仙游地震序列目录认为,序列中的单台事件主要由金钟水库库区局部应力调整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相似性 单台 地震序列 地震重定位 地震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带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光明 彭关灵 +1 位作者 赵小艳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2013年以来,维西—乔后断裂带进入中强地震活跃期,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发生前,已有3组M_(S)≥5.0地震连续发生,表明该断裂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以来发生在维西—乔后断裂带周边的4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 2013年以来,维西—乔后断裂带进入中强地震活跃期,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发生前,已有3组M_(S)≥5.0地震连续发生,表明该断裂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以来发生在维西—乔后断裂带周边的4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使用ZMAP软件包计算序列的b值和p值。结果显示,维西—乔后断裂带周边地震序列呈现出两组明显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的3组地震序列衰减较快,序列b值相对较低,序列震中分布长宽比较大;2016年云龙M_(S)5.0地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E向,序列震中分布长宽比较小,衰减较慢,序列b值相对较高。基于序列类比结果和b值时间变化曲线分析认为,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序列后续发生较大破坏性余震的可能性较小。综合2013年以来维西—乔后断裂带中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认为,未来该地区M_(S)≥5.0地震存在向东南或向北迁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漾濞M_(S)6.4地震 地震重定位 余震衰减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