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6月甘肃临泽震群地震精确定位 被引量:4
1
作者 莘海亮 张元生 +1 位作者 郭晓 李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4年6月甘肃临泽发生的地震震群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讨论了本次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该震群震中沿着榆木山北缘断裂呈NNW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于10-25 km,平均深度为16.3 km;发震断裂...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4年6月甘肃临泽发生的地震震群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讨论了本次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该震群震中沿着榆木山北缘断裂呈NNW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于10-25 km,平均深度为16.3 km;发震断裂为榆木山北缘断裂东段局部断裂,走向NNW,倾向SW,倾角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泽震群 地震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序列精确定位 被引量:3
2
作者 莘海亮 张元生 +1 位作者 郭晓 李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利用遗传算法对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分布集中,两次主震主要沿着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分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 利用遗传算法对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分布集中,两次主震主要沿着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分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15km范围内,平均深度为12.1km;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与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所组成的大黄山隆起区前缘逆冲断裂,其中民乐—永昌隐伏断裂西段的NWW向局部断裂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地震 地震精确定位 遗传算法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玉门5.9级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和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用“双差法”对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结果表明,在汇合处玉门断裂向深部延伸和旱峡—大黄沟断裂汇合在汇合处的断层面上发生逆推错动,造... 用“双差法”对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结果表明,在汇合处玉门断裂向深部延伸和旱峡—大黄沟断裂汇合在汇合处的断层面上发生逆推错动,造成这次主震和余震的能量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通辽5.3级地震及余震的破裂特征讨论 被引量:6
4
作者 韩晓明 张帆 +2 位作者 陈立峰 李娟 胡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5-697,共13页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 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 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特征及可能的发震构造。Hypo DD定位结果显示,通辽5.3级地震的位置为42.95°N,122.37°E,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早期余震分散分布于NW方向,晚期余震则集中分布于NEE方向;随着时间推移,余震活动逐渐向地壳浅部扩展。通过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认为以NNW向余震分布进行断层拟合的结果比较符合主震的断层面破裂特征;即通辽5.3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的空间顶点坐标为左上角(43.00°N,122.35°E;深度3.3km)、左下角(43.00°N,122.35°E;深度8.9km)、右上角(42.92°N,122.37°E;深度8.9km)、右下角(42.92°N,122.37°E;深度3.3km)。按照假定的矩形进行断层形状规划,则通辽5.3级主震断层面的扩展范围为5.6km×9.0km,断层面走向349°(NNW向)、倾角86°、滑动角15°,断层面错动类型为左旋走滑型;由此推断主震破裂的整体过程自震源处向断层的NW和SE两侧剪切破裂,东南侧破裂程度较大,晚期破裂集中于此但破裂未及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5.3级地震 破裂特征 断层面拟合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震源特征及震源机制力学成因分析 被引量:54
5
作者 周仕勇 许忠淮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54-662,共9页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 1 997年伽师强震群 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 ,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 .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 2 1 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 ,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 1 997年伽师强震群 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 ,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 .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 2 1 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 ,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 .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 ,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 ,破裂尺度及应力降 .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 ,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 ,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精确定位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扰动应力场 伽师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余震序列北川以北段的震源分布特性与破裂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吕坚 王晓山 +2 位作者 苗春兰 苏金蓉 靳玉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1,26,共6页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至平武南坝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且震中沿映秀-北川-南坝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该断裂带的北川以北段,余震序列具有更次级的分段活动特点,5.5级以上强余震发生在余震带走向的端部或者拐折、错位的部位;7次5.5级以上强余震中有4次以逆冲破裂为主,3次以走滑破裂为主,可能是北川-青川断裂、平武-青川等4条断裂参与了余震活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