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翰林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35-2043,共9页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熟-太仓M5.1地震精定位及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琤琤 徐戈 +1 位作者 杨彩霞 缪发军 《地震学刊》 CSCD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通过定位模型、定位方法和地震震相的合理选择 ,采用更加合理的台网布局的地震资料 ,对1990年 2月 10日常熟M 5 1地震进行了精定位 ,得到更为精确、合理的该地震三要素。通过对原震源机制解的复核 。
关键词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常熟-太仓地震 定位模型 台网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震精定位与层析成像揭示的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特征
3
作者 刘亢 杨婷 +2 位作者 李红光 房立华 宋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8-1348,共21页
1966年河北邢台M_(S)7.2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 1966年河北邢台M_(S)7.2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间形态;结合华北流动地震台阵2006—200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38578个P波到时数据,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新河断裂与元氏断裂之间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邢台地震位于高、低速异常体交界处,该位置具备积累大量应变能的介质条件,易发生破裂,释放应力;邢台震区小地震密集带与高、低速异常体东边界的总体展布趋势比较一致,推测沿高、低速体东边界展布的深、浅部断裂已上下贯通,速度异常体的边界位置同样也是速度变化相对强烈的部位,易发生地震破裂;综合多种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揭示出邢台震区下方存在一条贯通整个地壳的深大断裂,倾向SE,上断点位于东汪附近,邢台地震促使深浅部的先存断裂上下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地震精定位 层析成像 深部构造 滑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及邻区地震精定位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邹振轩 李俊 +2 位作者 周新民 王政 李金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440,共7页
对2006年2月~2010年4月浙江数字地震台网所有记录到的浙江及邻区范围内437个地震事件重新进行震相识别及定位,筛选出震相清晰且有4个台站记录的291个地震事件后,用双差地震定位法进行精确定位,得到多个事件内部相关事件之间的距离。结... 对2006年2月~2010年4月浙江数字地震台网所有记录到的浙江及邻区范围内437个地震事件重新进行震相识别及定位,筛选出震相清晰且有4个台站记录的291个地震事件后,用双差地震定位法进行精确定位,得到多个事件内部相关事件之间的距离。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的相对位置比常规地震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此外本文得到了该区域内多个地震序列的精确活动图像,并根据新的定位结果讨论了地震分布、发震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及邻区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范县及邻区地震精定位及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培玲 邢康 +3 位作者 王明亮 贾漯昭 何重阳 高家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0-717,共8页
选取河南范县及邻区2008年1月~2015年9月肘.≥2.0地震78个,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定位的震中主要沿聊城一兰考断裂带呈NE向分布,较此前更集中。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82%位于7~8km,也比此前更集中。在此基础上,... 选取河南范县及邻区2008年1月~2015年9月肘.≥2.0地震78个,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定位的震中主要沿聊城一兰考断裂带呈NE向分布,较此前更集中。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82%位于7~8km,也比此前更集中。在此基础上,用CAP方法研究了该地区2008年以来M.≥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节面I的14个地震中有11个地震震中分布呈NE向,这与用双差法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方向一致。此外,这14个地震中有9个地震的P轴方位在50°-100°,均值为75°,这与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与聊城一兰考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县 地震精定位 聊城-兰考断裂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东台地震序列区域速度结构和精确定位
6
作者 于悦颖 李正楷 +7 位作者 杨云 康清清 钱佳威 王俊菲 瞿旻 周昱辰 李迎春 许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644,共18页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M_(S)3.0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M_(S)3.0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震中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并结合断裂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当地工业活动等资料,对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总体呈近SN向带状展布,发震优势深度在11~16km,与已探明的断裂带缺乏明显联系。结合震源机制结果推测,序列下方可能存在NNE-SSW向隐伏构造。2)震中区下方速度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15km深度处存在纺锤状P波高速异常体,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表现出从该异常体向远处扩散的发震特点。3)震中区附近现存多处工业活动,其中五烈—时堰—溱东作业点、地震序列和深部高速异常三者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作业时间和发震时间相近。由此推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深部非均匀速度结构有关,震中附近的工业活动可能改变了区域应力状态,导致了能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台地震序列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精定位 P波速度结构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智娴 Brian W Stump +3 位作者 陈运泰 Robert B Herrmann Rongmao Zhou Chris T Hayward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得到了该序列事件之间精确的相对位置;然后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与美国南卫理大学(SMU)合作的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试验场宽频带地震台网(BSN)记录的、经过精准定位的地震作为近震源观测的"地面实况"(groundtruth,GT)事件进行校正,得到了这一地震序列的既精确又准确的震源参数.由此得出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与1975年海城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城河—大洋河断裂邻近的康家岭断裂.康家岭断裂的走向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走向一致,均为WNW--ESE方向.它们都是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近ENE--WSW向、几乎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断裂.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是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影响带动下,邻近的、与其走向一致的康家岭断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地震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 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的密度聚类算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邵磊 王长在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69,共9页
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070个M 1.2~5.1地震... 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070个M 1.2~5.1地震事件进行了聚类,共得到9个明显地震簇,对其中的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簇以及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西北部区域的2014年康定M_(S)6.3地震序列地震簇,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定位,并分析了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密集地分布在断裂周围,走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纵剖面揭示了该断裂在深部以西倾为主要特征;康定地震序列具有与走滑断裂地震分布一致的特征,断层在深部倾角几乎垂直。进一步研究了2009年1月—2021年3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b值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的发震位置处于明显的低b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DBSCAN算法 地震活动性 地震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东北部地震的重新定位和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的改善 被引量:20
9
作者 孙安辉 陈棋福 +2 位作者 陈颙 李纲 张智强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47,共13页
根据布设在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区内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结合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利用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对新疆天山东北部地区(E85°30'~88°30',N43°00'~44°40')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发生... 根据布设在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区内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结合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利用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对新疆天山东北部地区(E85°30'~88°30',N43°00'~44°40')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发生的599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结果合理性,确定了适合于当地震源精定位的程序,并改善了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表明:联合使用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台网的资料,显著提高了研究区的地震定位能力,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展示出了天山东北部地区更为明显的与活动构造相关的条带状地震活动分布图像,除了一些与已知断层相关的地震事件外,还发现一些有待证实的活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精定位 速度模型比较 天山东北部 活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S6.8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钧 左可桢 +1 位作者 赵翠萍 唐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0-2201,共12页
2022年9月5日发生的泸定MS6.8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周边近六年来规模最大的破坏性地震,其对于分析川滇块体东边界潜在的强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技术对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27日在泸定震源区发生的11103次地震进... 2022年9月5日发生的泸定MS6.8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周边近六年来规模最大的破坏性地震,其对于分析川滇块体东边界潜在的强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技术对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27日在泸定震源区发生的11103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利用波形拟合技术反演了主震(MS6.8)、12次震级大于或等于3.0的余震以及贡嘎山附近两次震级大于或等于5.0的强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序列b值结果,对泸定地震序列的特征和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泸定M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磨西断裂,主震及其余震发生在黑沟—燕子沟镇—田湾段.这次地震填补了磨西断裂段稀疏地震活动的空白区域,发震断层段大致长度约为40 km,走向大致为160°,呈基本直立状态.序列地震以左旋走滑型为主要错动类型.自2009年以来,泸定MS6.8地震主震西侧贡嘎山附近持续发生地震活动,尤其是2015年该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地震活动集中现象.主震后,贡嘎山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非常活跃,以拉张破裂为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浅源地震活动属于触发活动,与磨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不同.b值分析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带南东段湾东村至田湾的b值较低,约为0.5左右;而北西段湾东村至黑沟的b值较高,处于0.8~1.0之间.这表明磨西断裂带上的应力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能量主要在燕子沟至田湾高应力集中段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磨西断裂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明远 陈继锋 尹欣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2-564,共13页
基于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该研究区域(27.5°~31.5°N,100°~104°E)103 990个地震的震相数据,运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执行地震层析成像和精定位。结果表明:(1)余震序列主要分布于鲜... 基于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该研究区域(27.5°~31.5°N,100°~104°E)103 990个地震的震相数据,运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执行地震层析成像和精定位。结果表明:(1)余震序列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西南侧,长度约60 km,整体沿鲜水河断裂呈北西向展布,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 km,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深的迹象。根据余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及主震位置,提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为发震断层,并且发现余震序列南北两端或许存在分支断层。根据背景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其或许为泸定主震的前震。(2)主震的西北侧存在高速异常体,其或许阻挡了泸定地震向西北向破裂,结合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力学性质较弱,其滑动方向为首选的传播方向,推断泸定地震为单侧破裂,方向为东南。(3)泸定地震震源区下方30 km深度处存在弱S波低速层和高波速比,已有结果得知研究区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导层和低阻层,泸定主震位于热流值为65 mW·m^(2)的大地热流等值线附近,综合推断震源区下方30 km或许存在地壳流体。同时,泸定地震发生在应力易积累,同时又易释放,发生破裂的高低速交界处,推断泸定主震在震源区积累大量应力,加之地壳流体流入发震断层,致使发震断层的弱化,两者共同作用最终引发了泸定MS6.8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S6.8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层析成像 地壳流体 鲜水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龙滩水库地震双差定位 被引量:6
12
作者 阎春恒 周斌 +2 位作者 郭培兰 孙学军 文翔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7-435,共9页
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 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布柳河以及库区下游的天峨县城6个区域,每个地震丛的分布范围在10km内,优势深度为4-9km,优势展布方向与穿过该地震丛的主要断裂带的走向或倾向一致,表明库区地震活动基本分布在河流及断层附近10km范围内,表现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典型的“双十”特征。研究成果可为龙滩水库续建工程诱发地震的预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龙滩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复杂性对地震余震衰减的影响——以2024年乌什M_(S)7.1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欣欣 王树旺 +1 位作者 梁潇南 马关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5-972,991,共9页
地震余震活动及其衰减过程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以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县M_(S)7.1地震为例,基于精定位结果,采用断层网络重构(FNR)方法探究该区域复杂断层构造对余震序列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乌什地震主震区存在错综复杂的断层系... 地震余震活动及其衰减过程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以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县M_(S)7.1地震为例,基于精定位结果,采用断层网络重构(FNR)方法探究该区域复杂断层构造对余震序列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乌什地震主震区存在错综复杂的断层系统,除SN向主断层带外,还伴生多条次级断层分支,形成网状断裂结构。余震沿主断层西南段呈线性展布,同时次级断裂带上也分布有大量散射态余震簇。这种复杂的几何形态和多向滑移行为,使得地震应力在各断层面间有效传递,导致余震活动持续发育。利用贝叶斯框架下的Omori模型,对余震序列进行参数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p值高达0.74,K值为599.73,表征其衰减极为缓慢、持续时间长、活跃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震精定位 大森定律 断层重构 余震序列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隐伏断裂潜在最大震级及地震危险性
14
作者 张龙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5,共6页
采用双差方法对太原盆地中小地震进行精定位,建立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统计小区,采用按一定时间尺度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拟合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的最大地震震级M_(max)与震级频度关系a_(t)/b参数值之间的经验评估模型,综合分析后给出各... 采用双差方法对太原盆地中小地震进行精定位,建立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统计小区,采用按一定时间尺度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拟合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的最大地震震级M_(max)与震级频度关系a_(t)/b参数值之间的经验评估模型,综合分析后给出各隐伏活动断层小区的潜在震级上限预测值。采用泊松概率模型,给出各隐伏活动断层发生潜在最大地震震级和中强地震的概率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中西部的田庄-文水-汾阳断层统计片区和太原盆地东南部的三佳-洪山-平遥断层统计片区未来发生M_(S)≥6.5地震的概率水平较高;以NW向隐伏活动断层为主的棋子山、北田-王湖断层小区未来发生M_(S)≥6.0地震的概率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地震精定位 隐伏活动断裂 断层小区 潜在最大震级 发震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M_(S)5.9与M_(S)4.7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鑫 张珂 王玥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4-1331,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在2003年与2021年先后发生M_(S)5.9地震与M_(S)4.7地震。这2次地震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事件,均未造成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已知断层的相关性不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机制仍不甚明确。针对该问题,文中...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在2003年与2021年先后发生M_(S)5.9地震与M_(S)4.7地震。这2次地震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事件,均未造成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已知断层的相关性不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机制仍不甚明确。针对该问题,文中使用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数据,对阿鲁科尔沁旗2次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M_(S)5.9和M_(S)4.7地震序列的余震震源深度分别为2~12km和8~22km间,主震位于余震序列的南东段,余震带走向为NW-SE。余震带深度剖面分析显示2次地震序列结构相对简单,均呈一个NW走向、倾向SW的地震集群。进一步采用CAP方法与P波初动极性方法,得到了震源区M_L≥1.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_(S)4.7主震的发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性质,震源矩心深度为19.9km,与重定位得到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21km较为接近,余震与主震的性质整体相同,均发育NW-SE走向的断层面。前期研究结果显示,M_(S)5.9地震序列的主震也为左旋走滑型。文中对阿鲁科尔沁旗M_(S)5.9与M_(S)4.7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表明,阿鲁科尔沁旗2次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的产状及力学性质应与NW走向的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较为一致,但展布位置不同,证实M_(S)5.9地震的发震构造应是位于该断裂西侧、倾向SW的一条左旋走滑次级断裂,M_(S)4.7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中附近与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性质相近的一条隐伏断裂。2次地震序列均是发震构造受到近EW向主压应力作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鲁科尔沁旗地震 地震序列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3月涿鹿微震群遗漏地震事件检测和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谭毅培 曹井泉 +4 位作者 刘文兵 卞真付 孙安辉 邓莉 柳艳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47-1856,共10页
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发生大量地震,不同地震事件的记录波形相互交叠影响,易造成地震目录的遗漏,对震群发震构造分析等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2013年3月3日至5日在河北涿鹿发生的微震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以地震台网观测目录所记录... 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发生大量地震,不同地震事件的记录波形相互交叠影响,易造成地震目录的遗漏,对震群发震构造分析等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2013年3月3日至5日在河北涿鹿发生的微震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以地震台网观测目录所记录地震事件的波形为模板,在连续波形记录中搜索与模板相似的信号,从而检测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标定新检测到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进而对其震中位置和震级做出估计.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52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45个事件的1.16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_L0.1~0.9,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_L0.3~0.8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根据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推测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倾角较大的断层,施庄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滤波 涿鹿微震群 遗漏地震检测 地震精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志海 郑勇 +3 位作者 谢祖军 刘建明 上官文明 单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9-458,共10页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对定位方法联合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余震展布为NW向,主震位置为43.429°N,84.755°E,深度为21.8km.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记录6.6级地震波形数据,本文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MS6.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9°,倾角46°,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301°,倾角81°,滑动角135°;震源深度为21km,与利用地震震相到时确定的主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与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综合精确定位余震展布和伊犁盆地北缘断裂性质分析认为,新源—和静MS6.6地震发震构造是伊犁盆地北缘断裂,震源深度为21km左右,是一个高角的内陆倾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MS6 6地震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8月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检测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谭毅培 曹井泉 +3 位作者 卞真付 刘文兵 邓莉 许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2-1031,1155,共10页
华北地区近年来小震群活动频繁,在有数字波形记录的中强地震相对缺乏的背景下,小震群发震构造精细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趋势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13年8月22—25日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事件进行... 华北地区近年来小震群活动频繁,在有数字波形记录的中强地震相对缺乏的背景下,小震群发震构造精细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趋势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13年8月22—25日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事件进行检测,并通过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8次被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13次地震事件的1.38倍.该震群发震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震群活动前期以北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后期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在此次震群活动中地震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北东向构造.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北西向构造发震机制以正断拉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滤波 蔚县震群 遗漏地震检测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6.4地震序列的矩心矩张量解及动力环境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祥云 尹海权 +1 位作者 汪贞杰 杨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6-826,共21页
文中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汇编的震相数据,基于2021年5月18—28日云南漾濞地震周边101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研究,获得了2144个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此次... 文中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汇编的震相数据,基于2021年5月18—28日云南漾濞地震周边101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研究,获得了2144个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此次地震的主余震分布、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与维西-乔后断裂的位置并不一致,且走向与其呈小角度相交,推断该地震的发震断裂可能是维西-乔后断裂的次级断裂或其他未知断裂。在精定位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自助优化BABO(Bayesian Bootstrap Optimisation)算法对2021年5月18—28日云南漾濞M 6.4地震和M≥3.6地震序列进行了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漾濞M 6.4主震为右旋走滑型兼有少量正倾分量,矩心深度为5.9km,大多数余震与主震的机制一致,以右旋走滑为主,只是在余震区的东南段西分支处震源性质有明显的不同,为正走滑型。整个地震序列的矩心深度为3.5~8.2km。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震区主压应力场近SN向、走向滑动错动类型略带正倾分量。从地震序列分布和应力方向来看,本次地震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是川滇地块向SE的挤出作用,地震破裂过程和破裂样式代表了川滇地块挤出后的“松弛”过程。从构造背景上看,本次漾濞地震可能是在川滇地块向SE挤出和印度板块向W后撤(或者地幔底侵)2种动力环境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漾濞地震 维西-乔后断裂 地震精定位 应力场 矩张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3月渤海地震序列微震检测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婷 邓莉 +2 位作者 王晓山 宋程 谭毅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5-429,共15页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以布设,导致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序列遗漏地震进行检测,再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进行震相校正,基于校正后的震相到时数据对序列进行精定位,并计算序列中2次最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32个,约为台网目录中地震数量的1.8倍。根据波形互相关聚类分析发现渤海地震序列可分为2组,一组为M_L4.4地震及其余震序列,一组为最大震级M_L3.5的震群,另有一个M_L1.6地震与其他地震波形相似度较低,可能为一个孤立的地震事件。精定位和震源机制结果显示,2组地震均为NE走向,M_L4.4地震发生在低倾角正断层,M_L3.5地震发生在高倾角走滑断层。最后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相关研究成果,认为M_L4.4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发震构造为渤中凹陷内NE向低倾角的伸展性正断层,M_L3.5震群发震构造为NE向倾角较陡的次级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检测 发震构造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渤海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