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浅壳与上地幔地震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瑾 王乐添 侯瑞彬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3,共11页
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中将竖向加速度峰值设定为水平加速度峰值的0.65,这种处理方式有时低估了竖向地震动的作用,而有时又存在冗余度。本文选用5258条日本俯冲带浅壳与上地幔地震记录,综合考虑谱周期和场地条件的影响,研究建立水平与竖向... 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中将竖向加速度峰值设定为水平加速度峰值的0.65,这种处理方式有时低估了竖向地震动的作用,而有时又存在冗余度。本文选用5258条日本俯冲带浅壳与上地幔地震记录,综合考虑谱周期和场地条件的影响,研究建立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谱比模型,用于针对未知地震震源和路径信息的实际工程设计。研究表明:1)地震类型和场地类别对加速度反应谱比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因此在建立反应谱比模型时,需要考虑地震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影响。2)本文模型场地项系数在接近每个场地类别的平均场地周期的对应谱周期上存在峰值,这与一维场地模型的场地放大理论一致。3)本文模型与BOMMER(2011)模型整体趋势相似,而BOMMER(2011)模型的R_(HV)在岩石、硬土和软土场地之间变化不大,该差异主要源自场地分类式不同,BOMMER(2011)基于V_(S 30)对场地分类,而V_(S 30)仅代表浅地表土层的刚度,难以全面反映场地基本特征。4)本文建立的R_(HV)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设计,而非专门针对某一指定地震,所以没有涵盖震源以及路径的相关信息。但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当具有明确地震信息时,加入震级、震源深度和断层距离的参数来能够进一步优化R_(HV)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_(HV)模型 场地效应 水平竖向反应谱比 俯冲带 浅壳与上地幔地震 场地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恒 李井冈 +1 位作者 王墩 蔡永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以强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值(V/H)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V/H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记录按震级、震中距、场地条件和震源机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了这些因素对V/H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V/H与震... 以强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值(V/H)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V/H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记录按震级、震中距、场地条件和震源机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了这些因素对V/H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V/H与震级的关系不明显;V/H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软土场地上尤为明显;V/H与场地条件有很大关系,在近场(R≤60km)土层场地要高于基岩场地,而在远场则相反;震源机制对V/H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近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 加速度峰值比 对数正态分布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比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恒 秦小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4,共7页
本文采用全球范围128次地震的3235组三分量强地面运动记录,分析了其加速度竖向分量反应谱与水平分量反应谱的比值(V/H)的总体特征,研究了V/H随震级、震中距、局部场地条件和震源机制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场地越硬,长周期段V/H越... 本文采用全球范围128次地震的3235组三分量强地面运动记录,分析了其加速度竖向分量反应谱与水平分量反应谱的比值(V/H)的总体特征,研究了V/H随震级、震中距、局部场地条件和震源机制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场地越硬,长周期段V/H越大,短周期段则相反;(2)震级越大,长周期段V/H越大,短周期段变化不明显;(3)短周期段V/H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4)对于大震(M>7),长周期段V/H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而对于中强震(M<7),比值在近场(R<60km)随震中距增加而增大,在远场则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5)V/H与震源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反应谱 竖向地震 场地条件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脉冲特征的统计分析
4
作者 张尚荣 何佳蔓 +1 位作者 唐响 熊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62,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Baker脉冲识别方法选取出140组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并提取出每条地震动记录的脉冲周期Tp和速度脉冲峰值PGVp,研究其脉冲参数随矩震级MW和断层距Rjb变化的统计规律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近断层加速度峰值比aV/aH与地震动参数密切相关,其概率分布呈极值Ⅱ型分布;脉冲周期Tp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场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弱,脉冲周期Tp经验模型与Shahi和Baker模型在大震级范围内的差异小,且差异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可忽略是否区分脉冲类型对脉冲周期随矩震级的定量关系的影响;速度脉冲峰值PGVp的大幅值主要出现在大震区和毗邻发震断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地震 加速度峰值比 脉冲参数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地震加速度对堤坝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湛 栾茂田 +1 位作者 刘占阁 范庆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8-543,共6页
将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与坝坡地震滑移量的N ewm ark估算方法相结合,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水平与竖向加速度组合作用下堤坝的抗震稳定性.首先以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为基础,按照M akd is i与Seed所... 将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与坝坡地震滑移量的N ewm ark估算方法相结合,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水平与竖向加速度组合作用下堤坝的抗震稳定性.首先以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为基础,按照M akd is i与Seed所建议的计算方法估算堤坝安全系数的变化过程,依此对地震过程中堤坝的瞬态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瞬时安全系数小于1的时段,采用N ewm ark方法估算滑坡体的可能滑移量,进而由此评判堤坝的抗震安全性.最后,针对一座高度为100 m的堤坝,分别采用正弦波和实际E l-C en tro地震加速度记录作为激励,通过具体数值计算讨论了竖向地震加速度对堤坝抗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竖向加速度对堤坝瞬态稳定性及地震滑移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在堤坝抗震设计中应合理地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坝 抗震性能 抗震稳定性 滑动体位移 屈服地震加速度 竖向地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及邻区不同风险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比值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雷建成 高孟潭 +2 位作者 吕红山 亢川川 陈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8-600,共13页
基于四川及邻区8181个控制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统计得出了不同风险水平下中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比值特征.文中重点分析了大震与中震地震作用的比值(K2值)的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影响K2值的因素.本文研究结果不仅... 基于四川及邻区8181个控制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统计得出了不同风险水平下中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比值特征.文中重点分析了大震与中震地震作用的比值(K2值)的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影响K2值的因素.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抗倒塌地震区划图编图原则和编图方法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还可为不同行业、不同工程的抗震设计和验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值 峰值加速度 风险水平 抗倒塌地震区划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地震地面运动竖向加速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大超 白春华 张奇 《工程爆破》 2001年第2期25-28,17,共5页
对地面和地面以上爆炸地震引起的地面竖向振动加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用药量为 2kg的TNT药包放置于地面和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处引爆 ,通过测试获得了离开爆炸源不同距离处地面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实验数据分析表明 ,加速度幅值的时间历程... 对地面和地面以上爆炸地震引起的地面竖向振动加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用药量为 2kg的TNT药包放置于地面和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处引爆 ,通过测试获得了离开爆炸源不同距离处地面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实验数据分析表明 ,加速度幅值的时间历程可以用一个双指数函数给出近似的包络过程 ,最大加速度随距离的衰减服从负幂函数关系 ,其取值和衰减速度与爆炸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所提出的研究结果为爆炸地震效应的结构响应随机振源描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地震效应 地面运动 随机振源 向加速度 竖向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时最大地面水平加速度分布参数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蔡克霞 张莉娟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5,共3页
在塔器的可靠性强度设计中,需要进行各种随机变量的统计分析.为了统计分析其中的随机变量之一地震时最大地面水平加速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Excel生成概率纸并得到其分布参数的方法.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在没有现成概率纸的条件下确定分布参... 在塔器的可靠性强度设计中,需要进行各种随机变量的统计分析.为了统计分析其中的随机变量之一地震时最大地面水平加速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Excel生成概率纸并得到其分布参数的方法.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在没有现成概率纸的条件下确定分布参数,而且还可以直接用来判断所采集的样本是否呈威布尔型极值分布.该方法简单易学,方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器 水平地震 威布尔型极值分布 分布参数 概率纸 地震 水平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下楼层竖向加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戴靠山 钱雨凡 王健泽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现阶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不仅关注结构自身体系的安全,而且保护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使用功能完好。对于工业建筑结构,生产设备在地震作用下受损会影响震后功能恢复。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一般采用楼层加速度指标来量化其地震... 现阶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不仅关注结构自身体系的安全,而且保护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使用功能完好。对于工业建筑结构,生产设备在地震作用下受损会影响震后功能恢复。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一般采用楼层加速度指标来量化其地震损伤程度。以三个不同高度的钢抗弯框架规则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与竖向目标谱匹配的近断层非脉冲和脉冲地震动作为竖向地震输入,考察不同质量不规则程度下,楼层竖向绝对加速度随建筑高度的变化趋势,并从反应谱角度分析不规则质量分布对楼层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4层结构在非脉冲地震作用下楼层顶层处竖向绝对加速度是地面竖向峰值加速度的5倍之多,某一层质量的突变会引起该层及其他楼层竖向绝对加速度的明显变化。另外,对现有计算楼层竖向加速度响应的经验公式进行验证,发现美国ASCE 7-16规范的估计结果偏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抗弯框架 近断层地震 楼层竖向绝对加速度 质量不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壳与上地幔地震竖向加速度谱阻尼修正系数模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洪博 刘名吉 康莉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5-169,共15页
本文基于日本KiK-Net,K-Net台网及汶川地震中6000余条浅壳与上地幔地震竖向加速度记录,分场地类型建立了包含阻尼比和谱周期两个参数的阻尼修正系数模型,用以调整无震级和震源距信息的设计谱。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对阻尼修正系数对数值及... 本文基于日本KiK-Net,K-Net台网及汶川地震中6000余条浅壳与上地幔地震竖向加速度记录,分场地类型建立了包含阻尼比和谱周期两个参数的阻尼修正系数模型,用以调整无震级和震源距信息的设计谱。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对阻尼修正系数对数值及阻尼比对数值的三次多项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模型表达式,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对阻尼修正系数模型的残差及残差的标准差进行分离,分析震源、路径以及场地效应对模型误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阻尼长周期震源效应引起的残差大于其他效应引起的残差;场地效应引起的残差小于其他效应引起的残差。对模型残差的标准差及阻尼比对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易于计算模型残差的标准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比修正系数 浅壳和上地幔地震 向加速度 随机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板内地震竖向加速度谱阻尼修正系数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心锋 姜妍旭 刘名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9-355,共17页
基于日本K-NET和KiK-net台网的4695条俯冲带板内地震记录,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阻尼修正系数(DMF)的几何均值进行关于阻尼比和谱周期的回归拟合,分场地类别建立了考虑阻尼比和谱周期的竖向加速度谱DMF模型。为探究震源、路径和场地效应对该... 基于日本K-NET和KiK-net台网的4695条俯冲带板内地震记录,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阻尼修正系数(DMF)的几何均值进行关于阻尼比和谱周期的回归拟合,分场地类别建立了考虑阻尼比和谱周期的竖向加速度谱DMF模型。为探究震源、路径和场地效应对该模型残差分布的影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将残差分离得到各类残差及相应的残差标准差,在此基础上进行DMF模型残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F可以采用阻尼比对数值的三次多项式、周期对数值的四次多项式来模拟。由于规范设计反应谱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地震,规范提出的DMF模型并不包含震源和路径参数,但事件间和事件内残差关于矩震级、断层距离和断层深度的分布表明,在给定地震事件下,包含地震动参数的DMF模型将会改善模型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修正系数 向加速度反应谱 随机效应模型 俯冲带板内地震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程竖向加速度的Newmark滑块位移法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红军 迟世春 +1 位作者 钟红 林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385-2390,共6页
利用改进的Newmark滑块位移法,采用时程竖向加速度计算屈服角加速度,运用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和地震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土工结构地震永久变形。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屈服角加速度计算采用时程竖向加速度得到的滑动位移位于竖向加速度假定恒定... 利用改进的Newmark滑块位移法,采用时程竖向加速度计算屈服角加速度,运用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和地震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土工结构地震永久变形。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屈服角加速度计算采用时程竖向加速度得到的滑动位移位于竖向加速度假定恒定向上或向下之间。适当改变筑坝土石料的动力刚度,研究了滑动体位移关于动力刚度的敏感性,为土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程竖向加速度 时程屈服角加速度 蚁群算法 复合形法 地震滑移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频谱衰减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贺秋梅 李小军 +2 位作者 董娣 李亚琦 杨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14-2023,共10页
计算分析了333组震中距小于40 km的欧洲及其毗邻地区的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峰值加速度和3种频谱周期参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等因素对近场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特征,并统计给出了不同类别场地和震级档的近场地震动... 计算分析了333组震中距小于40 km的欧洲及其毗邻地区的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峰值加速度和3种频谱周期参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等因素对近场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特征,并统计给出了不同类别场地和震级档的近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频谱周期的衰减关系。结果表明:震中距是影响近场强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频谱特性的重要因素,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近场强震动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特征周期参数基本上满足随着震中距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场地越软这一趋势越明显;因为近场地震动的复杂性,场地类别和震级对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有一定的影响,但具有不确定性。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的加速度峰值比均值为0.60,但约有1/3的强地震动记录加速度峰值比大于2/3;竖向地震动的特征周期约为水平向地震动的0.8倍,且场地越软该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 峰值加速度 特征周期 竖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板间地震竖向加速度谱的阻尼修正系数模型
14
作者 张峻华 黄斌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2-97,共16页
我国台湾省和南海东部地区处于地质构造复杂和地震频发的俯冲带区域,这一地区的结构抗震设计影响着该地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为建立适用于该地区的俯冲带板间地震竖向加速度谱的阻尼修正系数模型,本文选用日本K-NET与KiK-net台网的3552条... 我国台湾省和南海东部地区处于地质构造复杂和地震频发的俯冲带区域,这一地区的结构抗震设计影响着该地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为建立适用于该地区的俯冲带板间地震竖向加速度谱的阻尼修正系数模型,本文选用日本K-NET与KiK-net台网的3552条俯冲带板间地震记录,分四类场地建立以阻尼比和谱周期为参数的阻尼修正系数模型,并分析其它未纳入模型的参数对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阻尼比对数的三次多项式表达式即可实现良好拟合;模型在短周期内的误差主要受场地效应与路径效应影响,在长周期和高阻尼比时误差主要受震源效应影响;分场地建立阻尼修正系数模型可有效降低场地效应产生的误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求解俯冲带地区无震源效应与路径效应的竖向设计反应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板间地震 向加速度 阻尼修正系数 残差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统计特性对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明珂 袁万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为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特性,本文对PEER数据库中1202组近场强震的地震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PGAv/PGAh、反应谱之比Sav(T)/Sah(T)、竖向水平峰值到达时间的特性。讨论了PGAv/PGAh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 为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特性,本文对PEER数据库中1202组近场强震的地震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PGAv/PGAh、反应谱之比Sav(T)/Sah(T)、竖向水平峰值到达时间的特性。讨论了PGAv/PGAh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源机制的关系,并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震源机制的PGAv/PGAh分布;对比了不同断层距、不同场地条件Sav(T)/Sah(T)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近场强震水平竖向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和到达时间上的相关性,并对结构分析过程中竖向地震动的选择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源机制都会影响近场地震动的竖向分量,断层距小、走滑断层、场地条件差都易产生较大的竖向地震动;断层距小、场地条件差时,地震动竖向分量高频成分越强,断层距大、场地条件好,竖向地震动低频成分越强;竖向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到达时间和两正交水平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到达时间的几何平均数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 加速度峰值比 反应谱比 加速度峰值到达时间 断层距 场地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峰值加速度估算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爱国 刘方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3-488,共6页
简述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破坏特;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砖柱铁门地震破坏现象,应用力学分析原理估算了极震区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估算结果表明,极震区禾驮乡拉路村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在5.1~5.4m/s2,即0.52~0.55g左右,... 简述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破坏特;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砖柱铁门地震破坏现象,应用力学分析原理估算了极震区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估算结果表明,极震区禾驮乡拉路村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在5.1~5.4m/s2,即0.52~0.55g左右,大于《中国地震烈度表》Ⅷ度区参考的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这可能与研究区黄土及山坡的双重放大效应有关。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及该区未来的抗震设防中应考虑这两方面的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水平峰值加速度 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磊 王浠铭 +1 位作者 阎卫东 吕大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1,共12页
为了合理地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实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的联合选取,提出了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扩展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基本理论,提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的构建方法,并与“无条件分布”... 为了合理地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实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的联合选取,提出了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扩展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基本理论,提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的构建方法,并与“无条件分布”对比,提出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的基本理论,给出以水平强度参数作为条件的实际算例,利用现有水平-水平、水平-竖向强度参数相关系数模型构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目标分布,对目标地震动数据库进行联合选取,将选取结果与传统选取方法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构建出的水平和竖向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与“无条件”分布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结果与目标理论分布匹配良好;与仅考虑水平向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地震动选取方法相比,联合选取方法能够考虑竖向地震动特性,并且不会对水平向造成影响,提出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能够更加合理地、全面地考虑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特性,为工程结构在水平和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地震动输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竖向地震 广义条件强度参数(GCIM) 地震动选取 相关系数模型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场地强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统计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石树中 沈建文 楼梦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00-1304,共5页
根据强地面运动加速度数据,采用经验地震动衰减关系公式,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周期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比值受震级和震中... 根据强地面运动加速度数据,采用经验地震动衰减关系公式,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周期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比值受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不同。用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按简单的系数折算成竖向加速度反应谱的做法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场地 统计特征 强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 水平向地震 竖向地震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竖向地震反应的智能复合隔震控制 被引量:29
19
作者 瞿伟廉 周强 +2 位作者 苏经宇 苏幼坡 陈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7-195,共9页
本文在提出了"碟形弹簧-橡胶隔震垫"和MR阻尼器组合而成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竖向"地震反应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建筑结构水平地... 本文在提出了"碟形弹簧-橡胶隔震垫"和MR阻尼器组合而成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竖向"地震反应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建筑结构水平地震反应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和对建筑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被动控制方法。以一个五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是一种十分简单和有效的隔震系统。它可克服建筑结构常规隔震系统的两个主要缺点,有效地抑制多层建筑结构的多维地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形弹簧 橡胶隔震垫 MR阻尼器 智能复合隔震系统 水平剪扭-竖向 地震反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训龙 龚文惠 +2 位作者 钟旭晗 邱金伟 李逸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98,128,共9页
由于传统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可靠性分析往往是基于拟静力法,忽略了地震的动力特性,而基于数值模拟软件的地震时程分析法虽能考虑地震的动态性,却相对费时费力,该文同时考虑了地震的动力特性和强度参数随机性,提出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可靠性... 由于传统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可靠性分析往往是基于拟静力法,忽略了地震的动力特性,而基于数值模拟软件的地震时程分析法虽能考虑地震的动态性,却相对费时费力,该文同时考虑了地震的动力特性和强度参数随机性,提出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运用Wilson-θ法和Matlab/Simulink工具建立了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简化计算方法。根据响应结果,运用Monte Carlo法计算了边坡的动力可靠度,并提出采用整体最小平均可靠度来评价边坡的地震整体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叠加模式对顺层岩质边坡可靠性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提出的地震响应简化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该文可靠度分析方法低估了边坡的地震可靠性。与水平地震作用相比,竖向地震作用对顺层岩质边坡可靠性的影响也很明显。常用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峰值叠加模式并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双向地震的最大作用叠加效果,而采用双向地震的最大作用叠加模式更偏于工程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水平竖向地震作用 动力可靠度 WILSON-Θ法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