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地震空间分布集中趋势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文锋 李晓璐 +3 位作者 顾行发 LAM Nina 刘珊 谢建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7-562,共6页
地震序列的时空相关性在地震运动趋势分析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时空相关性的一个最直接作用是一个强震发生以后促使一定空间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地震群的发生。该文借助现有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通过均数中心,加权均数中心,几何均数中... 地震序列的时空相关性在地震运动趋势分析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时空相关性的一个最直接作用是一个强震发生以后促使一定空间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地震群的发生。该文借助现有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通过均数中心,加权均数中心,几何均数中心和调和均数中心函数,尝试探索一种空间相关性方法来描述强震与其震后临近的非强震之间的相关性与趋势特性。该文研究工作中,相关性和趋势特性的物理基础是在地理学第一定律的背景下讨论的——任何事物之间时空相关。均数中心函数方法应用于中国境内地区。结果显示,中国境内强震震后的余震群并非以强震为均数中心均匀分布,其均数中心与强震空间位置存在明显偏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趋势 地震 地震空间分布趋势 空间点模式分析 空间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空间分布的多分维谱探讨
2
作者 李东升 郑兆苾 +1 位作者 张军 汪秉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21-328,共8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谱的方法,如推广G—P法、固定质量法和固定半径法,然后利用推广G—P法计算理论模型(如Henon映射、随机模型)的多分维谱并分析计算中有关参数的影响(如计算样本大小和标度区确定),结果表明:度量半径...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谱的方法,如推广G—P法、固定质量法和固定半径法,然后利用推广G—P法计算理论模型(如Henon映射、随机模型)的多分维谱并分析计算中有关参数的影响(如计算样本大小和标度区确定),结果表明:度量半径r应小于研究区域的直径的1/4以减小边界效应。最后计算并分析地震资料(如1976年唐山地震地区的地震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维谱 D_α 地震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空间分布模型检验
3
作者 徐伟进 李雪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60-3268,共9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以泊松模型为零假设模型,并将Neyman-Scott空间丛集过程的各子模型设为检验模型,采用K-function点过程分析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各模型参数,并以AIC准侧判定模型的拟合优度,来检验中国大陆地震空间...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以泊松模型为零假设模型,并将Neyman-Scott空间丛集过程的各子模型设为检验模型,采用K-function点过程分析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各模型参数,并以AIC准侧判定模型的拟合优度,来检验中国大陆地震空间分布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泊松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差,说明地震在空间的分布不是完全随机的;广义Thomas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好,说明地震的空间分布是丛集的,可用由两个高斯核组成的广义Thomas模型较好地描述.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研究区内,采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最小完整起始震级的地震目录计算得到的地震空间分布的丛集尺度几乎不变,这意味着地震空间丛集尺度不受小地震的控制,且可能与研究区的断层规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松模型 Neyman-Scott丛集模型 地震空间分布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4
作者 呼楠 龙锋 +1 位作者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6-875,共20页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大,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地表破裂带消失,应力向深部传导,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先存断层、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 重定位 地震空间分布 断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窗与华东中强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郑兆苾 庆梅 李敏莉 《地震学刊》 CSCD 1999年第2期1-9,共9页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空间分布 P波初动 中强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 被引量:9
6
作者 冯希杰 王平 +1 位作者 LI Zhi-yi LU Qing-shan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 .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 3条NW向隆起带 ,渭河盆地内部存在 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 .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 .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 .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 3条NW向隆起带 ,渭河盆地内部存在 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 .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 .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空间分布 ,发现立交构造对盆地内地震活动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交构造 渭河盆地 地震空间分布 鄂尔多斯块体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西部多流域水库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兴忠 左可桢 +1 位作者 段龙飞 赵翠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0-820,共11页
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贵州西部多流域水库区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采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位置和三维v_(p)、v_(s)、v_(p)/v_(s)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贵州西部多流域水库区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采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位置和三维v_(p)、v_(s)、v_(p)/v_(s)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不同大地构造变形分区展现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在10km以上深度,横穿黔西中部NW向的威宁构造变形区显示出显著的低速异常条带,揭示了威宁—水城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深度和范围。受库区岩性和流体渗透的影响,0km深度的速度结构显示普遍的低波速和高波速比特征,包括夹岩、平寨、光照和马马崖水库区域。重定位后,地震的空间分布勾勒出大量隐伏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结合三维速度结构,推测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与水库周围的断层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部 水库地震 地震空间分布 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