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熙彦 鲁人齐 +3 位作者 张金玉 孙晓 徐芳 陈桂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7,共13页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是基于Arc GIS 10.6企业版的Web App 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 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基本功能、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是实现基于Web 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三维断层模型 WEB 原型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区野外实验观测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学芬 胡德军 +4 位作者 赵晶 吴微微 赵航 梁宏 黄雪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主要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成都基地)5种新型野外地震观测手段:高精度氢实验观测、电磁监测实验卫星三频信标系统地面接收站、AETA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高精度光纤应变场检测仪实验观测和冷原子绝对重力仪实验观测。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野外实验 高精度氢 实验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地震科学实验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杨军 王宝善 陈颙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5-309,I0001,共6页
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在我国地震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回顾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的成果以及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科学实验场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认为地震科学... 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在我国地震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回顾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的成果以及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科学实验场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认为地震科学发展要集中攻克关键性科学问题;可以开辟流动实验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长期性的科学问题及短期性的科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科学实验场 科学问题导向 研究地区导向 流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史翔宇 王晓青 +1 位作者 邱玉荣 袁小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83-3697,共15页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现代仪器观测记录的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 C,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分析,对正确研究和认识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震级—序号方法、最大曲率法(MAXC,Maximum Curvature)和拟合度检测法(GFT,Goodness-of-Fit Test)分析了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1970—2018年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C值,得到了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 C值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 C值变化趋势大致为1970—1986年M L2.0~2.6,1987—1999年M L2.5~2.6,2000—2008年后M L1.4~2.1,2009—2018年M L1.2~1.9;实验场地区M C值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东北部和西南部较低、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其中云南最南端的澜沧—耿马区和思普区、四川西北部的理塘—木里区以及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带M C值普遍较高,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的松潘—龙门山带、安宁河带、元谋区、楚雄—建水带和大理—丽江—盐源区M C值普遍较低;强震会使M C值出现突然升高、之后逐渐恢复的现象,其中M C值升高程度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强震导致的M C值升高是M C值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地震科学实验场的一些思考——地下云图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颙 徐逸鹤 +1 位作者 蔡辉腾 李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由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地质调查局合作建立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为中国早期地震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多数预想目标未能达成,发展受到了阻碍。最近几年,实验场重新受到重视,... 由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地质调查局合作建立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为中国早期地震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多数预想目标未能达成,发展受到了阻碍。最近几年,实验场重新受到重视,并更名为"地震科学实验场"。结合目前地震学发展的前沿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实际需求,本文提出增加"地下云图"作为实验场的新方向。利用高重复性、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的气枪震源,持续激发地震信号,实现对地下介质速度变化的连续监测;结合背景噪声成像获得的高分辨率3维地壳结构,构建4维(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地下结构成像。"地下云图"可以反映地下速度和应力变化,为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业务手段,推动地震预测从经验预测到物理预测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科学实验场 地下云图 4D地震 气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场区宽频带地震监测台站勘选方法探讨——以文山和曲靖地区为例
6
作者 毕树伟 张光顺 +5 位作者 高洋 台梓含 黎朕灵 邓存华 李圣 字承柱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420,共11页
地震监测台站勘选的合理性是决定地震观测数据质量、台站功能及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场区宽频带地震监测意向台站的勘选要求,对云南文山、曲靖地区24个意向台站进行实地勘选,梳理总结了宽频... 地震监测台站勘选的合理性是决定地震观测数据质量、台站功能及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场区宽频带地震监测意向台站的勘选要求,对云南文山、曲靖地区24个意向台站进行实地勘选,梳理总结了宽频带地震监测意向台站勘选的重要环节,可划分为室内资料收集、台址图勘、野外踏勘确定意向台址、场地协商及租地意向书签订、室内勘选资料整理5个阶段,其中台址图勘对野外踏勘确定意向台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意向台站勘选的工作效率。以CD151意向台站勘选为例,详细论述了5个阶段的工作方法;同时以4个意向台站噪声水平测试分析验证勘选方法的可行性,勘选的意向台站均符合Ⅰ级台基背景噪声水平,满足按照Ⅲ级地噪声台站勘选的观测环境技术要求,本研究对宽频带地震监测台站勘选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宽频带地震监测 意向台站勘选 工作方法 台址图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的强震与火山相互作用
7
作者 姜金钟 王新 +2 位作者 范兴利 李永华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05-4013,共9页
强震活动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圈层能量交换的显著表现.新近观测研究表明:强震与火山活动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但人类对强震与火山的孕育环境和发生过程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山内部岩浆系统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预测强震触发火山喷发或岩... 强震活动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圈层能量交换的显著表现.新近观测研究表明:强震与火山活动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但人类对强震与火山的孕育环境和发生过程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山内部岩浆系统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预测强震触发火山喷发或岩浆扰动及火山流体引发强震活动的需求.中国大陆的长白山和腾冲火山区存在强震-火山相互作用的迹象,腾冲这一潜在的强震和火山活动危险区是开展强震-火山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立足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跨学科基础观测设施和相关科研项目,有望在腾冲火山区取得强震-火山关联性研究的新突破,为有效预防强震和火山灾害及热能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触发火山活动 火山流体引发强震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大规模区域网观测数据高精度解算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东升 苏小宁 +2 位作者 吴伟伟 袁金凤 寇瑞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1-847,共17页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大规模区域网的高精度数据解算中缺乏精细化的策略参考。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供的北斗观测数据,对北斗的定位性能、观测数据质量、不同精密星历的轨道精度以及基线解算参数4个影响北斗高精度数据解算...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大规模区域网的高精度数据解算中缺乏精细化的策略参考。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供的北斗观测数据,对北斗的定位性能、观测数据质量、不同精密星历的轨道精度以及基线解算参数4个影响北斗高精度数据解算结果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包括北斗二号(BDS-2)和北斗三号(BDS-3)卫星在内的BDS星座定位性能与GPS相当,且北斗星座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此外,BDS-2卫星观测数据质量较优,在解算BDS-3数据时引入BDS-2有利于提高解算精度;②在BDS-3全部观测频点中,B1C的信噪比相对较低,B2a的伪距多路径误差较大,因此建议选择B1I和B3I进行高精度双差定位数据解算;③对于欧洲定轨中心(CODE)提供的精密星历,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的轨道拟合精度优于武汉大学(WHU)星历的结果,且与GPS精度相当,推荐采用CODE星历进行北斗高精度数据解算;④使用GAMIT10.71进行实验场北斗观测数据解算时,为获得更高的解算精度,宜采用的解算策略为:基线解算模式为RELAX.,观测值类型为LC_AUTCLN,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0°。本文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北斗观测数据解算提供支撑,同时为北斗大规模区域网的观测数据高精度解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北斗三号 数据质量 卫星轨道 解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人工智能地震预测模型应用
9
作者 孟令媛 胡峰 +7 位作者 臧阳 司旭 闫伟 田雷 赵小艳 张致伟 韩颜颜 王月 《地震研究》 2026年第1期43-50,共8页
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基于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在对川滇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建立图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川滇地区地震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约3万条地震目录数据、基于地震目录的3种... 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学目标和主要科学问题,基于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和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在对川滇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并建立图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川滇地区地震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约3万条地震目录数据、基于地震目录的3种地震活动性参数,以及116台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通过将传统经验预测指标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给出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多源异构数据图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模型,实现了川滇地区不同数据源下短期与中期地震预测功能。模型应用结果显示,在CD2、CD8和CD10区域月尺度预测效果较好,年尺度无震预测有一定对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多源异构数据 图神经网络 地震预测模型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