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BSCAN的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数据检测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利军 王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0-415,共6页
电离层扰动变化可以作为地震的短临前兆,为提升电离层扰动数据分析准确性,剔除异常数据,提出了基于DBSCAN的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数据检测方法。首先利用DBSCAN方法的中心思想,分析电离层扰动数据,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的特点,将欧式距... 电离层扰动变化可以作为地震的短临前兆,为提升电离层扰动数据分析准确性,剔除异常数据,提出了基于DBSCAN的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数据检测方法。首先利用DBSCAN方法的中心思想,分析电离层扰动数据,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的特点,将欧式距离设定为指标,对比不同电离层扰动数据并进行划分聚类,然后计算地震电离层扰动数据相似度。再利用DBSCAN方法提取相关的环境特征集,通过特征集实现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数据检测。最后实验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运行时间、误报率、漏报率以及检测率的对比结果。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所需时间短,误报率和漏报率明显降低,检测率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SCAN 地震电离层扰动 异常数据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彩韵 张永仙 +1 位作者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张小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201,205,共10页
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识别和提取地震电离层中主要参量扰动异常的常规研究方法,介绍了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imatics method,简称PI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应用于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识别和提取地震电离层中主要参量扰动异常的常规研究方法,介绍了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imatics method,简称PI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应用于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然后主要介绍了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d,简称MPI方法)在提取电磁卫星数据资料中的进展应用.该方法的震例研究结果显示,地震电离层中电子浓度(N_e)、电子温度(T_e)异常出现的时间一般在震前一个月左右,相对于其它方法提取到的异常在震前几小时至数天内,这一突出特点将使得MPI方法在短临地震预报中更具有可操作性.然而,该方法能否作为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实用数据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测中,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将MPI方法应用于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PI) DEMETER 卫星 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 震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GPS站网对地震波引发的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5
3
作者 郝永强 李泉翰 +4 位作者 郭建广 张效信 杨光林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25-3932,共8页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离层扰动 GPS TEC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14次强震前电离层异常统计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彤 胡艳莉 +4 位作者 吴健 李春斌 吴振森 索玉成 冯健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7-512,635,共6页
地震电离层扰动规律统计分析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测意义重大。利用四分位数法对中国大陆地区14次Ms≥7.0地震前电离层foF2进行了统计,进一步证实了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存在,并分析了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扰动形态特点... 地震电离层扰动规律统计分析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测意义重大。利用四分位数法对中国大陆地区14次Ms≥7.0地震前电离层foF2进行了统计,进一步证实了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存在,并分析了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扰动形态特点,给出电离层foF2扰动与地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85.7%(12次)的地震在震前出现电离层异常,并且大部分分布在震前7天以内的11∶00LT~17∶00LT;此外,电离层foF2扰动幅度与即将发生的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电离层foF2 地震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