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0-250Hz极低频范围内的地震电磁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毅 苏冰柏 曹群生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408-411,共4页
采用基于地形学网格划分的时域FDTD方法来研究地震期间(震前和震期)的极低频电磁现象。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这里主要关注的频率是50-250Hz。为了精确的仿真地震电磁环境,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地形学信息和天然电磁噪声(闪电)。在仿真中,通... 采用基于地形学网格划分的时域FDTD方法来研究地震期间(震前和震期)的极低频电磁现象。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这里主要关注的频率是50-250Hz。为了精确的仿真地震电磁环境,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地形学信息和天然电磁噪声(闪电)。在仿真中,通过对震区地震电磁激发,我们设置了多个不同的观测点来观测电磁波的传播并进行比较。同时,电离层异常现象也被考虑在仿真过程中。我们的仿真结果证明了在震期电磁波存在传播异常现象,这也证明了之前研究人员所观测到的数据的正确性。最后,我们总结了地震期间的电磁传播异常现象的初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磁现象 极低频电磁 地形学FDTD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期间的超低频电磁波传播异常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毅 曹群生 袁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9-484,共6页
主要研究了地震期间可能出现的物理现象对人工电磁信号传播产生的影响。这里采用的仿真方法是基于地形学网格划分的时域FDTD方法,主要关注的频率范围是50~250Hz(超低频)。为了精确地仿真地震期间可能出现的电磁环境,研究过程中主... 主要研究了地震期间可能出现的物理现象对人工电磁信号传播产生的影响。这里采用的仿真方法是基于地形学网格划分的时域FDTD方法,主要关注的频率范围是50~250Hz(超低频)。为了精确地仿真地震期间可能出现的电磁环境,研究过程中主要考虑了震区地下动电效应电流源和电离层异常现象,同时也讨论天然电磁噪声(闪电)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地震的特殊物理环境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超低频电磁波的传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异常现象,这也证明了观测结果的正确性。最后,总结了地震期间的超低频电磁信号传播异常现象的规律,并指出了采用人工方式来监测和预测地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地震电磁现象 电磁波传播异常 超低频电磁 地球一电离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日变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主成分分析--以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39
3
作者 韩鹏 黄清华 修济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56-1563,共8页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 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 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拟合的地磁日变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台的地磁日变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距震中最近地磁台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大约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其他两个距离震中相对较远的观测台日变形态基本正常.最后,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上述拟合地磁日变结果,得到了各主成分及其所占能量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两周左右第二主成分所占能量比显著增加,而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的上述变化明显高于另两个较远的台站.上二述结果表明地震前两周左右检测到的地磁日变异常可能与震中附近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存在一定关系,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电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方法 地磁日变 地震 地震电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