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的初步研究——空间变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苏桂武 朱林 +1 位作者 马宗晋 吴琼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3,共19页
在讨论和明确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含义、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的基础上,以京津唐地区和2000年为例,构建了一个由25个指标组成的描述该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作为定量分析方法中的主线,... 在讨论和明确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含义、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的基础上,以京津唐地区和2000年为例,构建了一个由25个指标组成的描述该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作为定量分析方法中的主线,对该地区该类脆弱性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概括和综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6种脆弱性模式,各模式反映的脆弱性空间差异在形式、幅度和主要驱动因素上各异;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等大中城市的市区是研究区脆弱性最大的部位,大大高于全区脆弱性的平均状况,而较全区脆弱性平均状况明显小的地区则集中在京、津两地诸郊县,研究区其他地区的脆弱性状况大体围绕全区平均水平小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 空间变化 脆弱性模式 京津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苏桂武 马宗晋 +3 位作者 朱林 齐文华 邓砚 李曼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1-12,共12页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性时空变化的数理方法。以此为基础,以1985、1995、2000和2004年为代表时期,对京津唐地区20多年来的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变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主要结论是: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20多年来的时空变化可分解为少数几种脆弱性模式的变化;1985年以来,该类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整体稳定;但是,各地自身脆弱与否的程度20多年来的变化却很显著——各大中城市市区的脆弱程度显著增强,其他地区整体减弱,且变化幅度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3方面因素所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 时空变化 脆弱性模式 驱动力 京津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苏桂武 马宗晋 +1 位作者 朱林 吴琼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共11页
以1985,1995,2000,2004年为代表时期,借助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近20年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变化,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4种主要脆弱性空间分异模... 以1985,1995,2000,2004年为代表时期,借助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近20年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变化,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4种主要脆弱性空间分异模式(Ⅰ、Ⅱ、Ⅲ、Ⅳ)的变化,各种模式的变化在形式、程度和主要驱动因素上各有特点:模式Ⅰ始终与研究区的城市化、人口与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变化以方差贡献变化为主,20年来该模式的方差贡献增加了约13%,对研究区脆弱性空间分异整体特点的影响不断加强;模式Ⅱ和模式Ⅲ一直与研究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密切,20年来两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载荷分布和各模式反映的脆弱性区域分异格局上,且两模式及两模式的变化间还具有明显的反向特点;模式Ⅳ也发生了形式不同和程度各异的变化,但总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1985年以来,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整体格局总体稳定,不同时期地区间的脆弱性相对程度在横向上呈波动性变化,除京、津、唐、秦皇岛和承德等大中城市的市区及其周边部分辖县较明显外,其他地区均以小幅调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 空间分异 时间变化 脆弱性空间分异模式 京津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VIM模型在建筑物区域地震脆弱性评估中的应用——以玉树地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浩 陈宇 +3 位作者 郭兰兰 刘吉夫 刘连友 郑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快速和准确地评估建筑区域地震脆弱性,对把握区域尺度的地震风险和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改进的脆弱性指数模型(VIM),在区域尺度上选取建筑物的修建时期、结构类型、建筑面积、楼层高度和建筑层数等7种属... 快速和准确地评估建筑区域地震脆弱性,对把握区域尺度的地震风险和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改进的脆弱性指数模型(VIM),在区域尺度上选取建筑物的修建时期、结构类型、建筑面积、楼层高度和建筑层数等7种属性作为修正指标,对玉树藏族自治州建筑物区域地震脆弱性曲线进行修正。并以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7.1级地震为情景,对玉树地区建筑物区域地震脆弱性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改进的VIM模型可以显著提高玉树地区建筑物区域地震脆弱性的评估结果(13%)。玉树地区建筑物区域地震脆弱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震中结古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递减,和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为“脊线”向两侧递减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区域地震脆弱性 脆弱性指数法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被引量:86
5
作者 樊运晓 罗云 陈庆寿 《灾害学》 CSCD 2001年第1期85-87,共3页
合理确定脆弱性指标的权重是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的关键 ,本文在文献 [2 ]的基础上 ,通过信函和网上电子邮件的方法请国内外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专家构造指标重要度两两判断矩阵 。
关键词 区域承灾体 脆弱性指标 层次分析法 权重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洪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