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化地基中沉箱码头墙体地震残余变形的有效动应力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丽艳 陈香香 刘汉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61-3367,共7页
以变形作为地震工程安全设计的控制标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趋势,海港公路工程中大型重力式沉箱码头在液化地基中的地震残余变形的分析是较复杂的。采用定义在应变空间中考虑土体动主应力轴方向偏转影响的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的动力有... 以变形作为地震工程安全设计的控制标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趋势,海港公路工程中大型重力式沉箱码头在液化地基中的地震残余变形的分析是较复杂的。采用定义在应变空间中考虑土体动主应力轴方向偏转影响的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的动力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分别从地震加速度幅值、码头底部置换砂与码头身后回填砂土的标贯击数、处理范围以及码头宽高比等详细分析了码头地震残余变形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水平、置换砂处理厚度、标贯击数和码头的宽高比是较敏感的影响因素,对残余变形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回填砂的加固存在一个合理有效范围。计算绘出的一系列分布图有助于工程设计者初步预测码头的地震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地基 沉箱码头 地震残余变形 有效动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 被引量:9
2
作者 林宇亮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631-3638,共8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残余变形特性,设计4种压实度的路堤边坡模型,开展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输入不同强度的汶川波激励,测试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侧向残余变形和震陷变形特性,探讨路堤边坡的变形...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残余变形特性,设计4种压实度的路堤边坡模型,开展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输入不同强度的汶川波激励,测试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侧向残余变形和震陷变形特性,探讨路堤边坡的变形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路堤边坡地震残余变形随压实度降低而增大,且存在界限压实度90%;当压实度小于90%时,地震残余变形显著增大;路堤震陷变形与压实度关系曲线可采用三次多项式来拟合;随着台面加速度峰值的增大,地震残余变形表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尤其是当加速度峰值大于0.6g时(1 g=9.8 m/s2),路堤边坡变形模式为震陷变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边坡 压实度 地震残余变形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厚覆盖层中深埋细粒土地震残余变形特性振动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启旺 杨正权 +2 位作者 刘小生 杨玉生 陈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细粒土抗地震残余变形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土层厚度较大时,覆盖层地基连同坝体在强震作用下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地震沉陷。针对我国西部某大型土石坝工程,对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深埋粉砂层土的地震残余变形... 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细粒土抗地震残余变形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土层厚度较大时,覆盖层地基连同坝体在强震作用下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地震沉陷。针对我国西部某大型土石坝工程,对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深埋粉砂层土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进行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试验土料级配曲线与相应土层各钻孔平均级配曲线很接近,试验土料的颗粒级配对实际土层的颗粒组成特性具有代表性;试验土料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主要受土体密度、固结条件和围压力条件等控制,尤其是固结比对土体地震残余变形特性影响较大;各因素对土体残余体积变形特性和轴向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厚覆盖层 振动三轴试验 颗粒组成特性 地震残余变形特性 固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地基中重力式码头地震残余变形计算法的动力试验验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丽艳 蔡艳 刘汉龙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3-117,共5页
液化地基中海港码头工程的地震残余变形的预测是地震工程安全设计中重要的环节,码头身后回填砂土因地震作用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发展水平对码头地震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引用液化度指标衡量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特征,计算码头作旋转和... 液化地基中海港码头工程的地震残余变形的预测是地震工程安全设计中重要的环节,码头身后回填砂土因地震作用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发展水平对码头地震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引用液化度指标衡量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特征,计算码头作旋转和滑动运动的地震残余变形的方法称为拟动力法,通过应用1g-振动台试验与120g-离心振动台试验的两模型测试结果验证计算码头地震残余变形的拟动力理论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当计算中采用的地震动输入加速度与试验相同时,预测出的位移变化规律以及残余变形的计算值与测试值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对于均匀波动的地震载荷,该方法预测的地震残余变形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地基 重力式码头 地震残余变形 拟动力法 动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心墙堆石坝地震变形与稳定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赵剑明 常亚屏 陈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423-428,共6页
针对西部强震区一 300m 级高心墙堆石坝,采用三维非线性有效应力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地震反应分析基础上,应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高心墙堆石坝的地震残余变形、坝体单元抗震安全性和坝坡的抗震稳定性,得出了大坝地震残余变... 针对西部强震区一 300m 级高心墙堆石坝,采用三维非线性有效应力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地震反应分析基础上,应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高心墙堆石坝的地震残余变形、坝体单元抗震安全性和坝坡的抗震稳定性,得出了大坝地震残余变形和动力稳定的有关规律和结论,可供工程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心墙堆石坝 地震残余变形 动力稳定 三维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条件对高速铁路桥梁-轨道系统震后残余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建 周旺保 +2 位作者 蒋丽忠 刘祥 冯玉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3-1838,共16页
以带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高速铁路多跨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桥梁-轨道系统震后残余变形的分布规律,提出一种描述震后残余变形的特征曲线,比较在不同地震强度下场地条件对震后残余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地震... 以带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高速铁路多跨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桥梁-轨道系统震后残余变形的分布规律,提出一种描述震后残余变形的特征曲线,比较在不同地震强度下场地条件对震后残余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地震作用下,支座发生了严重的横向变形,箱梁发生了明显的横向偏移,其余构件没有发生损伤;在纵向地震作用下,各构件没有发生损伤;多遇地震作用后,高速铁路桥梁-轨道系统无需修复,震后高速列车运行无需减速;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后,支座需要更换,震后高速列车运行需要减速;随着土体柔软程度的提升,震后残余变形的幅值明显增加;地震作用后当高速列车由坚硬场地行驶至柔软场地时,需要适当减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高速铁路 演化功率谱密度 短时傅里叶变换 地震残余变形 场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和破坏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正权 刘小生 +3 位作者 刘启旺 杨玉生 陈宁 赵剑明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7-945,共9页
坝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残余变形和破坏是土石坝动力分析的重要内容。针对狭窄河谷中猴子岩高面板堆石坝的特殊结构形式,设计、制作了高达1m的大坝坝段模型和整体模型,进行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大坝加速度反应的... 坝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残余变形和破坏是土石坝动力分析的重要内容。针对狭窄河谷中猴子岩高面板堆石坝的特殊结构形式,设计、制作了高达1m的大坝坝段模型和整体模型,进行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大坝加速度反应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对坝体加速度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大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的发展过程和破坏机理。研究表明:面板对堆石坝体的加速度反应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不对称河谷中高面板堆石坝两岸侧坝体的加速度反应水平差异明显;高面板堆石坝的地震残余变形量值相对较小,坝体抗震性能良好,但猴子岩水电站开关站所在下游压重体平台是整个大坝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应当在设计中重点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面板堆石坝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加速度反应 地震残余变形 动力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宁 杨正权 +3 位作者 袁林娟 刘小生 刘启旺 杨玉生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0-86,共7页
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坝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反应的量测和分析、观察坝体在振动过程中的直接反应、量测坝体在振动后的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降,得到了两河口高土石坝模型... 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坝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反应的量测和分析、观察坝体在振动过程中的直接反应、量测坝体在振动后的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降,得到了两河口高土石坝模型坝在地震中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地震残余变形及分布规律和坝体破坏过程及模式等。研究表明:空间位置、输入地震波强度和类型、先期振动和蓄水等因素对坝体各测点的加速度反应规律有重要影响。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很小;坝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河谷段、靠近坝顶坝坡土体的颗粒松动,发生滚石而引起的浅层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加速度反应 地震残余变形 破坏模式 两河口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赵剑明 温彦锋 +4 位作者 刘小生 陈宁 常亚屏 刘启旺 王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1-47,共7页
针对强震区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特点,在三维真非线性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的研究方法。从稳定、变形、防渗体安全等方面,对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长河坝高心墙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 针对强震区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特点,在三维真非线性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的研究方法。从稳定、变形、防渗体安全等方面,对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长河坝高心墙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根据坝坡稳定性、地震残余变形、液化可能性、单元抗震安全性、防渗心墙及坝基防渗墙安全等多角度的评价结果,初步认为,长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为0.50~0.55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极限抗震能力 深厚覆盖层 坝坡稳定性 地震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标准与极限抗震能力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赵剑明 刘小生 +2 位作者 杨玉生 李红军 杨正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54-2261,共8页
针对强震区高面板堆石坝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稳定、变形、面板防渗体系安全的高面板坝抗震安全评价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并建议了坝坡抗震稳定、坝体局部动力稳定、坝体地震残余变形、面板防渗体系的抗震安全评价标准。对坝高超过250 ... 针对强震区高面板堆石坝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稳定、变形、面板防渗体系安全的高面板坝抗震安全评价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并建议了坝坡抗震稳定、坝体局部动力稳定、坝体地震残余变形、面板防渗体系的抗震安全评价标准。对坝高超过250 m的某高面板堆石坝进行了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根据坝坡稳定性、地震残余变形、单元抗震安全性、面板防渗体系抗震安全性等多角度的评价结果,初步认为,该高面板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为0.50g^0.55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面板堆石坝 抗震安全评价标准 极限抗震能力 坝坡动力稳定性 地震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的评判角度及标准述评 被引量:16
11
作者 田景元 刘汉龙 伍小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8-131,137,共5页
汶川地震后,我国对设计高土石坝提出了分析评价其极限抗震能力的要求。目前全面深入的评价方法,是从坝坡稳定、地震残余变形、液化安全性和防渗混凝土结构应力状态等方面,运用数值分析和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综合判定高土石坝的极限... 汶川地震后,我国对设计高土石坝提出了分析评价其极限抗震能力的要求。目前全面深入的评价方法,是从坝坡稳定、地震残余变形、液化安全性和防渗混凝土结构应力状态等方面,运用数值分析和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综合判定高土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长河坝心墙堆石坝工程首次采用了此综合评价方法。然而此类评判目前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探求其原因,认为是数值或物理模拟方法不能十分真实地模拟实际情况、分析方法细节和验证实例资料的局限性、研究者的经验认识不同等。从这些原因的位置探求一些减少标准差异的评价方法,如边坡稳定分析时,取滑块的最大厚度不小于5m;混凝土防渗墙的应力评判应细化到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并研究提出相应评判标准,依据新的评价方法建议了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极限抗震能力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 地震残余变形 坝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剑明 刘小生 +2 位作者 陈宁 刘启旺 王宏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3-238,共6页
针对西部强震区高面板堆石坝,在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面板堆石坝的加速度和应力反应、面板的应力及接缝变形、坝体地震残余变形、坝体单元抗震安全性、坝坡的抗震稳定性,对大坝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所提出... 针对西部强震区高面板堆石坝,在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面板堆石坝的加速度和应力反应、面板的应力及接缝变形、坝体地震残余变形、坝体单元抗震安全性、坝坡的抗震稳定性,对大坝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所提出的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有关规律和结论可供工程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残余变形 动力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羽平 窦向贤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6-50,共5页
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评价,尤其是高面板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评价,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可参照,开展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渡河猴子岩面板堆石坝具有坝高、河谷狭窄、抗震设计烈度高等特点,大坝抗震设计是工程的关键技术问... 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评价,尤其是高面板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评价,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可参照,开展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渡河猴子岩面板堆石坝具有坝高、河谷狭窄、抗震设计烈度高等特点,大坝抗震设计是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以猴子岩面板堆石坝为例,从坝坡稳定、地震永久变形、防渗系统安全等多角度评估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并进一步从渗透稳定和坝坡稳定方面评估面板失效后大坝的安全性。研究成果表明,在设计地震下大坝结构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校核地震下可实现“不溃坝”,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约为0.5 g;在面板失效的极端条件下大坝安全仍能得到保证。该研究在较好地解决猴子岩大坝抗震设计难题的同时,也为强震区200~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的抗震设计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极限抗震能力 地震残余变形 猴子岩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