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被引量:
9
1
作者
白惠文
师满江
+1 位作者
曹琦
宁志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6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高原山地区约83.33%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2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4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易发区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分析
灾害韧性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易发区高校避震疏散空间需求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佳瑜
赵小勇
+2 位作者
白林波
王勇
郑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5-314,共10页
地震易发区存在严重的震灾威胁,科学优化地震易发区不同人口聚集区的避震疏散具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区别于中小学,是一种特殊的人口聚集区。以宁夏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和影像数据统计,运...
地震易发区存在严重的震灾威胁,科学优化地震易发区不同人口聚集区的避震疏散具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区别于中小学,是一种特殊的人口聚集区。以宁夏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和影像数据统计,运用GI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避震疏散空间需求及路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在大学校园避震疏散时,可确定广场、草地和操场等开敞空间为避震场所;在避震空间容量约束下,可以通过优化后的区位配置(location allocation,LA)模型将校园避难人员分配到避震场所;应根据需求点和避震场所的空间分布,避让危险区域、避免人群相向移动建立避震路线;避震空间分布不平衡会导致无法快速有效避难。建议在人口高聚集处应增加可用于避震的开敞空间以加强疏散效率;为更好地发挥其避震作用,可将大学校园设置成中长期的避震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震疏散
大学校园
LA模型
疏散空间需求
疏散路径
地震易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位置分配模型的避震疏散最优路径规划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玉堂
赵竞争
+2 位作者
王民水
叶应辉
王明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8-2028,共11页
在地震易发区科学规划避震疏散路径,对人口聚集、密度大的高等学校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和相关资料的调查,利用位置分配(location allocation,LA)模型、迪杰斯特拉(Dijkstra...
在地震易发区科学规划避震疏散路径,对人口聚集、密度大的高等学校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和相关资料的调查,利用位置分配(location allocation,LA)模型、迪杰斯特拉(Dijkstra)最优路径算法,结合服务域分析、最优路径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对研究区白天、夜间两种模拟情景避震疏散路径的科学规划。结果表明:在高等学校中做避震疏散计划时,可直接将运动场、室外篮球场、广场、空旷草地、部分面积较大的停车场作为备用避震场所;在疏散方向不交汇、不冲突、避震场所可容纳人数较多时,LA模型、Dijkstra算法均能够满足避震疏散规划的需求。针对校园内存在的避震安全场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均衡空旷场地分布、增加避震疏散设施、加强避震疏散技能等完善高等学校地震逃生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易发区
避震疏散
大学校园
避震需求
最优疏散路径
位置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被引量:
9
1
作者
白惠文
师满江
曹琦
宁志中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8475)。
文摘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6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高原山地区约83.33%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2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4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震易发区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分析
灾害韧性
四川省
Keywords
earthquake prone area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spatial analysis
disaster resilience
Sichuan Province
分类号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易发区高校避震疏散空间需求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佳瑜
赵小勇
白林波
王勇
郑芳
机构
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5-314,共10页
基金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AAC03053,2021AAC03087)
宁夏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项目(NGY2020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41961028,42061047)。
文摘
地震易发区存在严重的震灾威胁,科学优化地震易发区不同人口聚集区的避震疏散具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区别于中小学,是一种特殊的人口聚集区。以宁夏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和影像数据统计,运用GI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避震疏散空间需求及路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在大学校园避震疏散时,可确定广场、草地和操场等开敞空间为避震场所;在避震空间容量约束下,可以通过优化后的区位配置(location allocation,LA)模型将校园避难人员分配到避震场所;应根据需求点和避震场所的空间分布,避让危险区域、避免人群相向移动建立避震路线;避震空间分布不平衡会导致无法快速有效避难。建议在人口高聚集处应增加可用于避震的开敞空间以加强疏散效率;为更好地发挥其避震作用,可将大学校园设置成中长期的避震场所。
关键词
避震疏散
大学校园
LA模型
疏散空间需求
疏散路径
地震易发区
Keywords
earthquake evacuation
university campus
location allocation model
evacuation space requirement
evacuation route
earthquake-prone zones
分类号
P315.9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位置分配模型的避震疏散最优路径规划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玉堂
赵竞争
王民水
叶应辉
王明常
机构
吉林大学北区事务办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8-202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40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500104-4)。
文摘
在地震易发区科学规划避震疏散路径,对人口聚集、密度大的高等学校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和相关资料的调查,利用位置分配(location allocation,LA)模型、迪杰斯特拉(Dijkstra)最优路径算法,结合服务域分析、最优路径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对研究区白天、夜间两种模拟情景避震疏散路径的科学规划。结果表明:在高等学校中做避震疏散计划时,可直接将运动场、室外篮球场、广场、空旷草地、部分面积较大的停车场作为备用避震场所;在疏散方向不交汇、不冲突、避震场所可容纳人数较多时,LA模型、Dijkstra算法均能够满足避震疏散规划的需求。针对校园内存在的避震安全场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均衡空旷场地分布、增加避震疏散设施、加强避震疏散技能等完善高等学校地震逃生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地震易发区
避震疏散
大学校园
避震需求
最优疏散路径
位置分配模型
Keywords
earthquake-prone area
earthquake evacuation
university campuses
earthquake evacuation demand
optimal evacuation path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
分类号
TP7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白惠文
师满江
曹琦
宁志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震易发区高校避震疏散空间需求与路径优化
张佳瑜
赵小勇
白林波
王勇
郑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位置分配模型的避震疏散最优路径规划
李玉堂
赵竞争
王民水
叶应辉
王明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