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参数的圆钢管构件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1
作者 李鑫汇 段建平 《广东建材》 2025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为建立适用于圆钢管构件的地震损伤模型,基于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修正组合系数,研究了组合系数与构件参数间的变化关系,并根据圆钢管构件性能特征点提出了圆钢管构件在不同破坏状态下的损伤性能水准划分标准。
关键词 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 组合系数 圆钢管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构损伤的CFRP修复RC墩柱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2
作者 龚婉婷 钱永久 徐望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2,共11页
为研究碳纤维材料(CFRP)修复损伤钢筋混凝土(RC)结构遭受地震作用的损伤演化规律,准确量化修复损伤结构状态,进行了10个钢筋混凝土圆墩柱拟静力试验,其中,8个墩柱试件为使用不同CFRP加固方法进行修复的损伤试件.基于试验结果,对8个典型... 为研究碳纤维材料(CFRP)修复损伤钢筋混凝土(RC)结构遭受地震作用的损伤演化规律,准确量化修复损伤结构状态,进行了10个钢筋混凝土圆墩柱拟静力试验,其中,8个墩柱试件为使用不同CFRP加固方法进行修复的损伤试件.基于试验结果,对8个典型地震损伤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引入材料性能折减系数来考虑结构初始损伤,建立了CFRP修复RC墩柱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并根据试验现象和改进的损伤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使用典型地震损伤模型计算修复柱的损伤指标时,计算试件破坏时的损伤指标普遍偏大,且同一墩柱模型损伤指数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损伤指数发展趋势与试验现象不符;根据试件参数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组合系数与设计参数的经验表达式,建议的损伤模型能够较好模拟CFRP修复加固墩柱的地震损伤演化过程;定义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的5个等级,并给出5个等级的损伤指标界限值;对中等损伤(0.3<D≤0.6,D为损伤指标)的墩柱结构,建议对结构表面修复平整后使用预应力CFRP加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伤模型 损伤钢筋混凝土圆墩柱 CFRP 加固方法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低周疲劳寿命的改进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 被引量:100
3
作者 王东升 冯启民 王国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1-49,共9页
随着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Park 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在建立性态目标量化准则方面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钢筋混凝土构件低周疲劳试验结果 ,对该模型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寿... 随着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Park 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在建立性态目标量化准则方面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钢筋混凝土构件低周疲劳试验结果 ,对该模型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寿命方程 ,结合国内外发表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构件极限滞回耗能与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 ,近似为指数衰减关系。通过引入另外的与加载路径有关的能量项加权因子 βi,由定义的临界延性系数 μ0 和能量等效系数YE 计算 ,提出了Park 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新的改进形式。改进的地震损伤模型规格化最大位移与规格化滞回耗能是非线性组合 ,可以近似考虑加载路径对损伤影响。试验和数值分析表明改进损伤模型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参数 β不确定性对损伤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而新引入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其计算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分析了滞回耗能在构件地震累积损伤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建议了改进Park 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可修复破坏和倒塌破坏损伤指数临界值可分别取为 0 4和 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性态抗震设计 地震损伤模型 低周疲劳 损伤指数 滞回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C桥梁墩柱的地震损伤模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陆本燕 刘伯权 +1 位作者 吴涛 邢国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6-191,共6页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损伤指标在建立性能目标量化准则和加固决策方面受到重视。地震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验证大多是以建筑结构为基础,鲜有以桥梁结构,更少针对桥梁结构对各种典型滞回模型进行比较总结。本文以钢筋混凝...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损伤指标在建立性能目标量化准则和加固决策方面受到重视。地震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验证大多是以建筑结构为基础,鲜有以桥梁结构,更少针对桥梁结构对各种典型滞回模型进行比较总结。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桥墩为研究对象,对8个典型的地震损伤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损伤模型确定的损伤指数差异较大,损伤指数发展趋势与实际试验中破坏程度不能很好对应;Park&Ang模型与试验符合较好;刘伯权模型考虑了低周疲劳效应概念简单、应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地震损伤模型 延性 滞回耗能 地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蚀钢框架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山锁 王晓飞 +1 位作者 程洋 孙乐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4-149,共6页
为了合理地描述锈蚀钢框架的地震破坏形式及不同程度的锈蚀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在欧进萍等人提出的钢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锈蚀钢结构地震损伤模型。为确定锈蚀钢结构地震损伤模型参数,分别给出锈蚀梁、柱构件双线性恢复力... 为了合理地描述锈蚀钢框架的地震破坏形式及不同程度的锈蚀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在欧进萍等人提出的钢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锈蚀钢结构地震损伤模型。为确定锈蚀钢结构地震损伤模型参数,分别给出锈蚀梁、柱构件双线性恢复力模型特征点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获得损伤模型中的其他参数数值。利用加权系数法合理地考虑锈蚀构件损伤向整体结构损伤迁移转化的多尺度效应,建立锈蚀钢框架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结合该损伤模型的特点,定义了对应结构不同破坏等级的损伤指数范围。最后,对5榀具有不同锈蚀率的平面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的损伤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钢框架结构随锈蚀程度的退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蚀钢框架 地震损伤模型 双折线恢复力模型 损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肋复合墙体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姚谦峰 马静 黄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52-856,共5页
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密肋壁板结构的自身特点,采用刚度退化与规格化滞回耗能的非线性组合,提出了适用于密肋复合墙体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拟动力试验研究,分析了墙体的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确定... 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密肋壁板结构的自身特点,采用刚度退化与规格化滞回耗能的非线性组合,提出了适用于密肋复合墙体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拟动力试验研究,分析了墙体的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确定了地震损伤模型参数;最后给出了密肋复合墙体在不同震害等级时的损伤指数范围和墙体三水准抗震设计的地震损伤目标建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密肋复合墙体在遭受小震或中震后,具有稳定的水平承载能力及良好的耗能性能,在遭受大震后仍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肋复合墙体 拟动力 地震损伤模型 损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蒋欢军 朱剑眉 陈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3,共7页
以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类型构件在某典型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的地震损伤分布特点及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考虑不同类型构件重要性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楼层地震损伤模型,并基于提出的楼层地震损伤模... 以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类型构件在某典型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的地震损伤分布特点及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考虑不同类型构件重要性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楼层地震损伤模型,并基于提出的楼层地震损伤模型,选取了位置权重系数和损伤值权重系数二者组合的形式,建立了能够反映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楼层损伤分布规律的整体结构损伤模型。并通过PERFORM-3D软件对一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了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分布规律和损伤发展情况,利用本文提出的地震损伤模型对结构各层次的地震损伤指标进行了计算,验证了该损伤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地震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多层次地震损伤模型 被引量:3
8
作者 岳健广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6,共9页
结构地震损伤始于材料层次,在截面、构件、楼层、结构层次逐步发展,终止于整体功能失效。为研究其在结构内部的演化机理,提出变形等价原理与广义力-变形关系。由此,建立在各层次上力学概念相一致的多层次地震损伤模型。依据各层次地震... 结构地震损伤始于材料层次,在截面、构件、楼层、结构层次逐步发展,终止于整体功能失效。为研究其在结构内部的演化机理,提出变形等价原理与广义力-变形关系。由此,建立在各层次上力学概念相一致的多层次地震损伤模型。依据各层次地震损伤破坏的一般规律,结合广义力-变形关系曲线,提出多层次损伤性能水准,定义临界损伤值与临界性能指标。利用归一化参数,以协调各层次广义损伤与性能水准的对应关系。基于大量试验数据及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临界性能点处的对应关系,通过数值回归方法得出各层次归一化参数。多层次地震损伤模型和多层次损伤性能水准能够正确计算和评价各层次损伤演化全过程与破坏状态,为进一步揭示结构地震损伤性能的内在规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等价原理 广义力-变形曲线 广义损伤变量 多层次地震损伤模型 多层次损伤性能水准 损伤演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9
作者 郝文秀 魏兴娜 +1 位作者 徐晓 于万里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为研究方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柱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地震损伤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125根不同参数(含钢率、轴压比及长细比)的方钢管RPC柱模型,对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能力进行分析。参考P... 为研究方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柱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地震损伤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125根不同参数(含钢率、轴压比及长细比)的方钢管RPC柱模型,对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能力进行分析。参考Park损伤模型和付国有效耗能假设,提出一种基于变形和有效累积滞回耗能的双参数损伤模型,非线性拟合得到损伤参数α=0.851和β=-0.508。研究结果表明:滞回曲线的形状规则且饱满,说明方钢管RPC柱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方钢管RPC柱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将方钢管RPC柱试件的变形和有效累积滞回耗能结果代入损伤模型计算的试件损伤变量D值均接近于1,试件最终破坏形态及其损伤变量D值与损伤评估中《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 24335—2009)规定的地震破坏等级中的破坏现象及其所对应的损伤变量D值基本一致,说明该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方钢管RPC柱的地震损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 活性粉末混凝土柱 地震损伤模型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复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地震损伤模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志 谌湘文 +3 位作者 蒋丽忠 周旺保 熊陆增 戚菁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57-163,206,共8页
为了解巨型组合结构体系中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的地震损伤情况,通过对4根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得出了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破坏形态和构件损伤特征。在试验分析基础上,对经典的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 为了解巨型组合结构体系中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的地震损伤情况,通过对4根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得出了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破坏形态和构件损伤特征。在试验分析基础上,对经典的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于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的损伤指数和耗能因子计算公式;并根据试验现象和各阶段特征,选取了经典的Park-Ang损伤模型、基于能量的损伤模型和改进的Park-Ang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Park-Ang模型能较好的判断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的损伤程度,且通过损伤值可将构件损伤划分为是否可修、不可修但未破坏和不可修且将破坏三个阶段,并以损伤值0.4作为划分试件是否可修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 Park-Ang模型 试验研究 地震损伤模型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11
作者 李艳艳 王权 +2 位作者 郝永上 刘清华 张亚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8-385,共8页
为研究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情况,对10根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开展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采用修正的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模型进行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计算,分别对其适用性进行全面评价,建立... 为研究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情况,对10根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开展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采用修正的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模型进行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计算,分别对其适用性进行全面评价,建立考虑幅值和累积耗能相互作用的损伤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hai模型、Kunnath模型、傅剑平模型的准确性较好,付国模型和陈林之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偏大。本研究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可用于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混凝土柱 低周反复试验 地震损伤模型 累积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剪力墙地震损伤模型及参数的简化计算研究
12
作者 剡理祯 梁兴文 《城市建筑》 2015年第5期69-70,共2页
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损伤指数的计算更为简便,用规则化、几何学中的“割补”等方法对Park双参数损伤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损伤指数简化计算方法。根据对大量剪力墙试验数据统计的结果,找出了剪力墙构件在开裂、屈服、荷载峰值、极限... 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损伤指数的计算更为简便,用规则化、几何学中的“割补”等方法对Park双参数损伤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损伤指数简化计算方法。根据对大量剪力墙试验数据统计的结果,找出了剪力墙构件在开裂、屈服、荷载峰值、极限状态时剪力、位移、刚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损伤指数的计算,将损伤指数计算值与已有损伤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结果与现有模型预测结果较为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剪力墙 损伤指数 双参数 地震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装配式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静 白宇航 +2 位作者 刘云贺 丛潇然 申长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7-277,共11页
梁柱节点的构造型式对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该设计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框架节点,为研究新型装配式框架节点的地震损伤性能,以连接方式和轴压比为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8个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循环试验,结合VIC-3D技术监测试件柱端表面应... 梁柱节点的构造型式对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该设计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框架节点,为研究新型装配式框架节点的地震损伤性能,以连接方式和轴压比为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8个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循环试验,结合VIC-3D技术监测试件柱端表面应变,观察其破坏模式,分析了该节点的滞回曲线、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建立了适合于装配式节点的修正损伤模型。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节点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主要破坏位置发生在混凝土与钢部件的连接处;装配式节点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装配式Z字形拼接节点的累积总耗能为现浇节点的1.75倍,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装配式节点的延性系数在2.02~3.78,轴压比的增大会使节点承载力提高,延性降低;修正模型计算出的损伤发展曲线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连接方式的改变能够显著影响节点的损伤发展速率,轴压比越小,损伤发展速率越慢。最后,对装配式框架结构性态水平进行了参数量化,给出了性态水平与层间位移角、损伤指数、柱端表面峰值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类结构损伤评估及震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梁柱节点 地震损伤模型 VIC技术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Park-Ang模型的圆钢管构件地震损伤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翔 朱南海 陈禄军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7-745,共9页
为合理评估薄壁圆钢管构件的地震损伤程度,基于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通过修正相关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圆钢管构件的地震损伤模型。利用圆钢管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给出了损伤模型中各待定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 为合理评估薄壁圆钢管构件的地震损伤程度,基于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通过修正相关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圆钢管构件的地震损伤模型。利用圆钢管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给出了损伤模型中各待定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演构件破坏点损伤因子为1.0时的模型组合系数,并利用曲线拟合法得到模型组合系数与构件轴压比、长细比和径厚比等参数间的关系式,从而建立构件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结果表明,修正的Park-Ang损伤模型可较好地评估圆钢管构件的损伤程度,构件达到极限破坏时的损伤因子值收敛于1.0且离散性较小,构件的破坏程度可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与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失效破坏,对应的损伤因子界限值分别为0.02,0.41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钢管 地震损伤模型 损伤评估 模型组合系数 性能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地震损伤性能与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智吉 张品乐 +3 位作者 刘俊雄 贾毅 何尧琼 张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3,共9页
通过6片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不同轴压比、高厚比和配箍率的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破坏机理和抗震性能.依据试件各阶段破坏规律,分析对比既有地震损... 通过6片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不同轴压比、高厚比和配箍率的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破坏机理和抗震性能.依据试件各阶段破坏规律,分析对比既有地震损伤模型,提出了适用于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剪跨比和轴压比是高强材料短肢剪力墙试件破坏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相较普通短肢剪力墙其承载力、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更为优秀,承载力提升可达52%;对高轴压比及高厚比的试件采用箍筋加密的构造措施可使延性提升20%以上;提出的模型符合试件破坏发展历程和损伤机理,给出了各阶段损伤指数所对应的试验损伤程度,为其震后损伤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高强混凝土 短肢剪力墙 抗震性能 地震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地震损伤量化模型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育才 《山西建筑》 2012年第31期57-58,共2页
指出建筑结构地震损伤模型是评价结构或构件在受到地震作用后破坏状态的无量纲指数,是震后对受损结构做出处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从构件和结构层次上系统地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损伤模型,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损伤... 指出建筑结构地震损伤模型是评价结构或构件在受到地震作用后破坏状态的无量纲指数,是震后对受损结构做出处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从构件和结构层次上系统地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损伤模型,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损伤模型今后研究和发展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伤模型 累积损伤 变形 滞回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atzig及Park-Ang损伤指数模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何利 叶献国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共6页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损伤模型在建立性态目标方面受到重视。为了对基于能量的Kratzig模型作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与目前常用的Park-Ang模型作比较,首先进行6个不同轴压比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试件...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损伤模型在建立性态目标方面受到重视。为了对基于能量的Kratzig模型作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与目前常用的Park-Ang模型作比较,首先进行6个不同轴压比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试件各循环加载的损伤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分别用两种模型计算各构件每一级加载的损伤指标,并与试验现象进行对照。将计算结果与有关文献提出的损伤指数抗震设防目标比较,提出Krizig模型对应的设防目标指数范围;对损伤指数目标、模型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rk-Ang过低估计构件的损伤,认为基于能量的Krizig模型更符合构件的塑形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伤模型 比较研究 损伤指数 滞回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参数损伤模型下剪切型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亚峰 杜永峰 赵宝东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利用两参数损伤模型研究了结构抗震可靠性,通过统计地震损伤模型中反应量得到地震烈度概率分布、结构最大延性系数μm及极限延性系数μu的概率分布,建立结构抗震可靠性概率公式,在结构可靠度计算中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计算指定损伤范... 利用两参数损伤模型研究了结构抗震可靠性,通过统计地震损伤模型中反应量得到地震烈度概率分布、结构最大延性系数μm及极限延性系数μu的概率分布,建立结构抗震可靠性概率公式,在结构可靠度计算中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计算指定损伤范围内结构可靠度,并给出了实例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参数损伤模型 剪切型结构 抗震可靠性 地震损伤模型 地震等级 损伤指数 概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杰林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2,共5页
一个恰当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地震损伤模型,一方面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破坏准则;另一方面则可为震后建筑物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按照累积损伤模型和非累积损伤模型2类分类标准,从构件和结构层次上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一个恰当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地震损伤模型,一方面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破坏准则;另一方面则可为震后建筑物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按照累积损伤模型和非累积损伤模型2类分类标准,从构件和结构层次上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几种典型的损伤模型。阐述了它们建立的依据,分析了它们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基于此,对目前关于地震损伤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建议了其可能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伤模型 破坏准则 安全性评估 累积损伤 非累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损伤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如月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20年第4期346-354,共9页
为了研究防屈曲支撑对往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发展的影响,基于5榀不同跨度、不同支撑布置情况的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开展了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地震损伤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利用已有的地震损伤模型计算不... 为了研究防屈曲支撑对往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发展的影响,基于5榀不同跨度、不同支撑布置情况的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开展了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地震损伤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利用已有的地震损伤模型计算不同支撑形式下的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损伤指标,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并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实际的性能演变和损伤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损伤模型,Gosain模型、Hwang模型及欧进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规律,可用于描述该类结构损伤演化,且对于不同的支撑形式,采用偏心支撑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加载后期损伤的发展较平缓,说明耗能梁段利用其塑性耗能有效延缓了结构的损伤发展,避免结构发生过早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伤模型 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 支撑布置形式 损伤指数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