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挤压带褶皱构造力学解析及其地震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8-284,共7页
提出了“串珠状”褶皱构造体系的概念,用弹性稳定理论、数学力学方法以及流变学得出了这种构造系的力学解析、褶皱挠度与时间和外力的关系以及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分布。
关键词 挤压带 褶皱构造力学 地震意义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形变测量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顾国华 王若柏 +2 位作者 孙惠娟 孙汉荣 杨春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04,共8页
简要介绍了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两次观测概况,利用伯尔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水平形变计算与应变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及垂直形变的结果。分析了GPS成果的地震地质意义,认为GPS观测到的水平形变... 简要介绍了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两次观测概况,利用伯尔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水平形变计算与应变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及垂直形变的结果。分析了GPS成果的地震地质意义,认为GPS观测到的水平形变可能反映了上地壳层块构造活动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华北地区 GPS 地震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地震破裂带的识别类型划分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向宏发 张晚霞 +1 位作者 虢顺民 徐锡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地质研究表明:地表地质、地貌、深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等可作为鉴别新生地震破裂带的主要地震地质标志。地质和实验的研究还揭示,新生地震破裂带按其形成和破裂过程可分为预破裂-孤立型、准破裂-断续型和大破裂-贯通型3类。... 地质研究表明:地表地质、地貌、深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等可作为鉴别新生地震破裂带的主要地震地质标志。地质和实验的研究还揭示,新生地震破裂带按其形成和破裂过程可分为预破裂-孤立型、准破裂-断续型和大破裂-贯通型3类。在预破裂-孤立型的破裂带内,以中强地震和弱震活动为主;处于准破裂-断续型的破裂带,带内强震频度增高、强度增大,甚至出现带内最高级别地震活动;而大破裂-贯通型的新破裂带是破裂的成熟地段,带内地震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则依带内本构条件和区域构造应力强度而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地震破裂带 鉴别 类型划分 地震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秋文 王乘 +2 位作者 张培震 Michael A.Ellis 樊光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38-1341,共4页
从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入手,提出了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探讨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对断层活动性、断层未来地震潜势及余震活动分布图像的影响。从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大陆强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的可... 从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入手,提出了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探讨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对断层活动性、断层未来地震潜势及余震活动分布图像的影响。从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大陆强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的可能的物理机制。认为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的地震地质意义,在进行断层活动习性和断层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及余震分布图像预测时,应该充分考虑断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间的相互作用 同震库仑应力改变 地震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中盆地远安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及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殷娜 余中元 +1 位作者 石砚斌 付国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7-612,共6页
鄂中盆地地处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内部,但近年来陆续有中等强度地震发生,其孕震机理和发震构造备受关注。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和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方法,研究了鄂中盆地远安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远安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构造变形强烈,运... 鄂中盆地地处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内部,但近年来陆续有中等强度地震发生,其孕震机理和发震构造备受关注。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和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方法,研究了鄂中盆地远安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远安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构造变形强烈,运动方式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尽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逐渐减弱,但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能力。应重视扬子克拉通内部NW或NNW向断裂作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其潜在地震危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中盆地 远安断裂 新活动特征 地震地质意义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