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地铁车站响应分析与地震强度指标优选 被引量:1
1
作者 钟紫蓝 倪博 +3 位作者 史跃波 张成明 申家旭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三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将IM与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输入与输出训练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FCNN),得到了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预测模型。最后基于训练后FCNN输入层到隐含层中的权重矩阵与传统方法对IM进行优选,得出了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影响最大的IM。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FCNN能以0.95的精度预测地铁车站最大层间位移角,且计算耗时仅为数值模拟的1/5;针对矩形地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速度型和速度反应谱型指标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指标,其中速度谱强度(VSI)对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连接神经网络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强度指标定义的客观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叶献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7-11,共5页
文章提出了采用结构地震破损指数为依据,对地震强度指标定义有效性开展客观评价的建议。介绍了目前主要地震强度指标的定义,选择了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输入17条地震波,利用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进行了地震反应及破损的数值模拟。... 文章提出了采用结构地震破损指数为依据,对地震强度指标定义有效性开展客观评价的建议。介绍了目前主要地震强度指标的定义,选择了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输入17条地震波,利用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进行了地震反应及破损的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探讨研究了结构地震破损与地震强度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客观评价地震强度指标定义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强度指标 地震破损 客观评价 地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强度指标与隔震等效SDOF体系远场长周期地震位移响应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亚楠 刘星 杜永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102,共9页
以远场长周期地震记录为输入,以隔震等效双线性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强度指标与体系最大位移响应之间的相关性。首先,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选取50条远场长周期地震记录作为输入,采用双线性力-位移关系曲线描... 以远场长周期地震记录为输入,以隔震等效双线性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强度指标与体系最大位移响应之间的相关性。首先,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选取50条远场长周期地震记录作为输入,采用双线性力-位移关系曲线描述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支座参数确定体系的屈重比和支座的刚度比;其次,运用MATLAB进行编程求解,得到了与各地震记录对应的地震强度指标值和体系的最大位移响应;然后,采用Pearson方法对各地震强度指标与体系最大位移响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最大位移响应与加速度型指标和速度型指标的相关性较好,而与位移型指标的相关性最差;建议在进行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时,根据隔震前周期T1的取值范围选取Ic或PGV作为地震强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结构 远场 长周期地震 地震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桥梁近断层地震响应与地震强度相关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克坚 曾永平 +1 位作者 樊启武 苏延文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0-65,共6页
研究目的:以10组典型特征周期的铁路减隔震桥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支座位置处延性位移作为地震响应参数(EDP),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减隔震铁路桥梁地震响应参数与多种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相关性。研究结论:(1)速度型IM指标最为适用于表征近... 研究目的:以10组典型特征周期的铁路减隔震桥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支座位置处延性位移作为地震响应参数(EDP),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减隔震铁路桥梁地震响应参数与多种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相关性。研究结论:(1)速度型IM指标最为适用于表征近断层减隔震桥梁非线性位移需求;(2)当结构初始特征周期与地震波高频能量集中区域频率及速度脉冲周期相近时,将导致EDP对IM值变化敏感,减隔震桥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避开结构周期敏感区域;(3)本研究成果可为近断层铁路桥梁的减隔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近断层地震 减隔震桥梁 地震强度指标 地震响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的损伤与耗能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常磊 叶献国 李康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31,共10页
针对高层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考虑水平双分量记录的4种不同输入方法(在水平面内按原地震记录最大幅值对应方向重新分解获得新的双分量记录,地震输入时将此两记录各自幅值较大分量分别对应结构较柔及较强方向),展开弹塑... 针对高层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考虑水平双分量记录的4种不同输入方法(在水平面内按原地震记录最大幅值对应方向重新分解获得新的双分量记录,地震输入时将此两记录各自幅值较大分量分别对应结构较柔及较强方向),展开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进行损伤及耗能评价。建立适用性更广的综合损伤指标,并建议以周期延长系数作为评价隔震效果的指标。研究表明:地震记录不同分解下的输入对能量反应影响不大,对损伤结果有一定影响;输入分解得到幅值最大的分量时结构损伤不一定最严重、耗能也不一定最大。框剪结构隔震效果较好,但滞回耗能在楼层分布上底层耗能突出,而框架结构滞回耗能沿楼层基本呈梯形分布特征。结构能量反应的时程变化特性主要受输入地震记录控制,与Arias强度曲线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结构 基础隔震 地震输入 滞回耗能分布特征 损伤指标 地震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耐震时程分析法的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被引量:16
6
作者 钟紫蓝 甄立斌 +2 位作者 申轶尧 赵密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82-1490,共9页
耐震时程分析法是基于给定的目标反应谱构造地震动强度随持时不断增大的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并用于工程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有效反映结构从弹性进入塑性直至发生破坏的全过程,进而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为研究该方法在地下... 耐震时程分析法是基于给定的目标反应谱构造地震动强度随持时不断增大的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并用于工程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有效反映结构从弹性进入塑性直至发生破坏的全过程,进而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为研究该方法在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中的适用性,以大开地铁车站为原型,建立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基于中国抗震规范的设计反应谱生成3条耐震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地震输入,同时选择15条天然地震动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对比研究了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耐震时程分析结果处于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包络线之内,并与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均值曲线吻合较好,因此,耐震时程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地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价的一种新的高效率方法;此外,场地基本自振周期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强度比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更适合作为预测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地震动强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震时程分析方法 抗震性能评价 地下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nsity measures for seismic liquefaction hazard evaluation of sloping site
7
作者 陈志雄 程印 +2 位作者 肖杨 卢谅 阳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999-4018,共20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widely us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I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a soil deposit during earthquake loading. In order to ...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widely us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I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a soil deposit during earthquake loading.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purpose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32 sloping liquefiable site models consisting of layered cohesionless soil were subjected to 139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wo sets of ground motions, consisting of 80 ordinary records and 59 pulse-like near-fault records are used in the dynamic analyses.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the site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the mean pore pressure ratio, the maximum ground settlement, the maximum grou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grou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For each individual accelerogram, the values of the aforementioned liquefaction potential measures are determined. 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measures and the IMs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elocity spectrum intensity(VSI) shows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loping site. VSI is also proven to be a sufficient intensity measure with respect to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ource-to-site distance, and has a good predictability, thus making it a prime candidate for the seismic liquefaction hazard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liquefaction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ndex intensity measure(IM) pore pressure generation seismic response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