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于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成都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
昌毅
杨仁镪
杨子健
李革新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例关系 |
余松
吴建超
胡庆
杨钢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3
|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脉冲特征的统计分析 |
张尚荣
何佳蔓
唐响
熊洋
|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四川及邻区不同风险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比值特征 |
雷建成
高孟潭
吕红山
亢川川
陈鲲
|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5
|
利用强震记录校正的芦山7.0级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
陈鲲
俞言祥
高孟潭
高景春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6
|
地震烈度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相关性研究 |
丁宝荣
孙景江
杜轲
骆欢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22
|
|
7
|
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统计特征分析 |
李恒
李井冈
王墩
蔡永建
|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2
|
|
8
|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
陈鲲
俞言祥
高孟潭
亢川川
|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8
|
|
9
|
山东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效应的定量分析 |
王红卫
冯志军
刘希强
陈时军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10
|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地表峰值加速度衰减场研究 |
姚凯
孙崇绍
朱珊珊
刘旭宙
|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11
|
累积绝对速度CAV和峰值加速度PGA联合报警在高铁地震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
黄俊
姚运生
陈志高
杨江
|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2
|
近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频谱衰减特性研究 |
贺秋梅
李小军
董娣
李亚琦
杨宇
|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3
|
近断层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比和反应谱分析 |
倪永军
朱晞
|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4
|
|
14
|
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和峰值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
高玉峰
谢康和
曾国熙
|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
2000 |
10
|
|
15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峰值加速度估算 |
王爱国
刘方斌
|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6
|
甘肃地区三水准超越概率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与场地放大效应研究 |
滕光亮
陈永明
|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7
|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研究 |
陈党民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8
|
基于地震动速度的黄土边坡地震损伤分析 |
王丽丽
王兰民
王平
许世阳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近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黄慧华
|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
1998 |
6
|
|
20
|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面加速度峰值计算研究 |
蒋维强
|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
200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