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
1
作者 王斌 黄江培 +6 位作者 杨雄 祝意青 隗寿春 李岩 徐佰翔 刘蜀 苏晓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30,共8页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 丽江M S7.0地震 重力场 时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实验场两次中强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秦嘉政 刘祖荫 龙晓帆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1992年12月发生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永胜期纳地区的两次Ms5.4,5.1地震前后的序列地震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尾波Qc(-1)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尾波...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1992年12月发生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永胜期纳地区的两次Ms5.4,5.1地震前后的序列地震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尾波Qc(-1)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尾波衰减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区域范围的非均匀性,在主震震中附近(Δ<50km)的近场区内,主震期间的β值是0.0076s(-1),相应的Qc(-1)值是0.00561余震期间的β值是0.02095(-1),相应的Qc(-1)值是0.0153,主震前后Qc(-1)值的变化接近3倍。而在主震的外围地区(Δ>50km),主震前的区域β值平均是0.0235s(-1),Qc(-1)是0.0153,与余震期间的结果相接近,表明主震前后在外围地区的尾波衰减变化不明显。地震序列的Qc(-1)值主震前后的变化为上升(起伏变化较大)-下降到最低值(主震发生)-回升(起伏变化小)这样的演变过程,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所表现出的这种时空变化的非均匀性过程显示了具有明显前兆意义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散射理论 尾波Q值法 地震前兆 滇西地震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国华 罗增雄 +1 位作者 赖群 罗伯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2期66-73,共8页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震实验场 澜沧-耿马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重力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郝洪涛 王青华 +3 位作者 张新林 韦进 吴桂桔 胡敏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6-894,共19页
文中基于滇西地震实验场1986-2014年间近30a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重力场的长期变化背景。结果表明,重力场长期变化背景以负变化为主,年平均变化率约为-1.24×10^(-8)m/s^(2);空间分布上,重力场变化的剧烈程度与断裂带分... 文中基于滇西地震实验场1986-2014年间近30a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重力场的长期变化背景。结果表明,重力场长期变化背景以负变化为主,年平均变化率约为-1.24×10^(-8)m/s^(2);空间分布上,重力场变化的剧烈程度与断裂带分布和历史强震活动存在密切关联,红河断裂北段、龙蟠-乔后断裂对本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和地震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界作用。结合地壳垂直形变、地壳结构和区域动力学背景对重力场变化机理进行分析,重力场整体负变化趋势可能反映下地壳物质流引起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而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的细节则与区域动力学背景下具体断裂带的活动特性以及相关的局部性物质分布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 流动重力观测 重力长期变化 地表垂直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实验场: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 被引量:6
5
作者 "地震预报发展规划"工作组 刘桂萍 吴忠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实验场 孕震模型 为预报的监测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断层形变资料探讨滇西实验场区现今构造活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兴华 李珊 宋金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2-369,共8页
本文以1982-1991年滇西实验场及外围地区跨断层短基线(水平)、短水准(垂直)的监测资料为窗口,讨论了场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同时滇西北东构造带以北地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近南北向),... 本文以1982-1991年滇西实验场及外围地区跨断层短基线(水平)、短水准(垂直)的监测资料为窗口,讨论了场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同时滇西北东构造带以北地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近南北向),认为这一趋势变化可能是未来地震形势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滇西 地震实验场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04年滇西地区重力场演化与Ms≥6.0地震 被引量:12
7
作者 徐云马 祝意青 程宏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5,共5页
对滇西地震实验场1998—2004年的重力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表明:重力场变化与该区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相邻两期动态变化对测区内发生的2001年10月永胜6.0、2001年1月姚安6.5、2003年7月大姚6.2和2003年10月大姚6.1级地震均有较好的反映。
关键词 滇西地震实验场 流动重力测量 重力场演化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重力变化的二维图象及其与5级(M_s)以上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69
8
作者 贾民育 邢灿飞 孙少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3期9-19,共11页
滇西实验场布设了以区域网为主包括绝对网、微网和垂直梯度测线在内的综合重力网,总测点数达150多个。自1985年以来定期进行了复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测量资料。研究了根据空间域内离散的观测数据构制连续变化图象的方法,绘制... 滇西实验场布设了以区域网为主包括绝对网、微网和垂直梯度测线在内的综合重力网,总测点数达150多个。自1985年以来定期进行了复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测量资料。研究了根据空间域内离散的观测数据构制连续变化图象的方法,绘制了23幅重力二维变化图。这些图件用于构造活动研究比以往习用的段差和点值变化图的优点是:能够消除测量粗差,滤去浅表局部干扰和易于从整个空间域上判断变化特征。研究了重力二维变化图象与Ms>5.0级地震的关系。在观测期间。测区及其周边共发生了9次Ms>5.0级地震,地震发生在正负异常区变换带的零线附近;震前总有一个120nms-2以上的正异常区出现,震级越大异常区的幅值也越大;震前重力场发生变化的时间长度大约3年,完整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震,从转折到发震的时间在一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地震实验场 重力异常 重力图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瑞浩 刘贵安 +1 位作者 陈冬生 邓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和丽江台ET-22重力仪1990—1992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和丽江台ET-22重力仪1990—1992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测量 潮汐分析 滇西 地震实验场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国民 尹京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83-90,共8页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实验场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贯入能量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龙伟 陈童 +1 位作者 王云龙 王维铭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7-1766,共10页
能量传递率是衡量贯入类试验锤击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对这一指标需要进行现场实测,进而修正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建立评价场地承载力、液化势等特性的标准化锤击数。国内规范中,则较少考虑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的问题,且缺少现场... 能量传递率是衡量贯入类试验锤击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对这一指标需要进行现场实测,进而修正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建立评价场地承载力、液化势等特性的标准化锤击数。国内规范中,则较少考虑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的问题,且缺少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导致基于贯入类试验锤击数的地基评价方法难以与国外标准进行横向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选取川滇地区西昌地震实验场的3个勘察试验点。采用能量测试仪实测标准贯入试验能量传递率,研究我国常规SPT试验装置锤击效率,并评价其稳定性。试验实测结果显示,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均值基本超过75%。能量传递率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稍有增加,地表下20 m范围内增长幅值为10%左右。试验结果可为评价我国常规SPT试验设备的锤击效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贯入试验 能量传递率 现场试验 地震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和滇西孕震深部构造变异的对比研究
12
作者 朱思林 甘家思 +1 位作者 徐菊生 申重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3期30-37,共8页
根据最新精细重力异常场及其三维反演结果,用类比法研究了鄂西与滇西两区域各波长重力场变异特征和地壳层间结构差异,并对重点监测区危险地段划分所需的深部构造信息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滇西 地震实验场 重力异常 深部构造 孕震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震磁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洁浩 顾左文 +3 位作者 陈斌 王粲 狄传芝 高金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69,共7页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各有关大学,在美国西部、特别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其临近地区布设了包括地磁在内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用以监测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地磁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5.2~7.3级地震,在离震中3~50 km的观测点与台站上,...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各有关大学,在美国西部、特别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其临近地区布设了包括地磁在内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用以监测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地磁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5.2~7.3级地震,在离震中3~50 km的观测点与台站上,得到地磁总强度的变化异常幅度为0.3 ~6 nT.震磁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地震存在震磁前兆信息,因此震磁效应的观测研究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深入分析了2004年9月28日帕克菲尔德6.0级地震前后7个台站的地磁数据,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同震震磁效应为-0.4~0.3nT,这是由压磁机制引起的;而该地震较长时间的震磁异常为-5.0~1.0nT,该异常与局部地质构造及其活动、应力变化状况、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观测 震磁效应 地震预测研究实验场 火山磁效应 圣安德列斯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北段土壤中断层气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如陶 李四海 尤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89-91,共3页
介绍了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进行的土壤中断层气研究结果.沿红河断裂带断层气组分H2,CO2,Hg和Rn含量很高.沿该断裂洱源测线断层气H2,CO2和Rn含量最低,向南H2,CO2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定西岭测线的H... 介绍了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进行的土壤中断层气研究结果.沿红河断裂带断层气组分H2,CO2,Hg和Rn含量很高.沿该断裂洱源测线断层气H2,CO2和Rn含量最低,向南H2,CO2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定西岭测线的H2,CO2含量最高.表明在该段断裂活动强烈,而洱源一带断裂活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实验场 土壤 断层气 断层活动性 含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