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复发模型及云南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晏凤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研究了中国西南及邻区 8级大震和云南强震 (M≥ 6 3 / 4)活动规律后得出 :8级大震活动幕具有 5 4年左右周期以及大震主体地区由南向北推移现象 ;云南三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分别具有 5 7年、4 7年地震轮回特征及lgTn =2 137- 0 397lgn... 研究了中国西南及邻区 8级大震和云南强震 (M≥ 6 3 / 4)活动规律后得出 :8级大震活动幕具有 5 4年左右周期以及大震主体地区由南向北推移现象 ;云南三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分别具有 5 7年、4 7年地震轮回特征及lgTn =2 137- 0 397lgn规律。提出了弹簧—活塞地震复发模型 ,并对强、大地震周期性复发现象给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据此预测 ,云南地区 2 0 2 1年以前处于强、大地震平静期 ,2 0 2 2年至 2 0 4 9年将处于强、大地震活动期。由于三大地震轮回的重叠 ,该活动期将是云南历时最长、释放地震能量特别巨大的地震活跃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复发模型 云南 活动规律 大震活动幕 地层活跃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蕴断裂:低应变速率条件下断层滑动习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锡伟 孙鑫喆 +6 位作者 谭锡斌 李康 于贵华 Marie Etchebes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J.Van Der Woerd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617,共12页
富蕴断裂是阿尔泰地区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典型右旋走滑断层之一。野外考察和3个观测点的3D陆地LiDAR扫描DEM影像断错地貌恢复、重建,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等进一步证实,1931年富蕴地震同震右旋走滑位移平均值为(6.3±1.2)m,且... 富蕴断裂是阿尔泰地区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典型右旋走滑断层之一。野外考察和3个观测点的3D陆地LiDAR扫描DEM影像断错地貌恢复、重建,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等进一步证实,1931年富蕴地震同震右旋走滑位移平均值为(6.3±1.2)m,且沿富蕴断裂向南北两端缓慢、平稳衰减,中部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7±0.5)m,而不是前人给出的10~14m;包含2~5次地震的同震累积位移值为1931年富蕴地震相同地点同震位移的整数倍,表明富蕴断裂大地震复发服从特征地震模型。2个观测点多级地貌面宇宙成因核素(10Be)系统测年数据,进一步限定富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为(0.76±0.24)mm/a,大地震复发间隔(9700±3300)a。低滑动速率和长周期特征地震复发模型可能为板块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远程应变效应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蕴断裂 同震右旋走滑位移 特征地震复发模型 阿尔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10年尺度强震发生概率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芃 邵志刚 +1 位作者 刘晓霞 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29-3843,共15页
中国陆区孕震环境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活动地块边界带对中国陆区的强震具有控制作用,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开展10年尺度强震危险性定量研究对抗震设防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不同区域断层离逝率样本建立了中国陆区... 中国陆区孕震环境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活动地块边界带对中国陆区的强震具有控制作用,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开展10年尺度强震危险性定量研究对抗震设防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不同区域断层离逝率样本建立了中国陆区通用强震复发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断层段强震概率进行预测.由于中国陆区幅员辽阔,不同断层的研究程度有较大差距,部分断层由于缺乏计算离逝率的资料而无法获得强震概率.因此本文使用不同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针对缺乏强震复发周期记录的断层段,通过统计断层运动速率与强震复发周期的经验关系,使用地震地质资料或大地测量资料给出的断层运动速率计算强震复发周期;针对缺乏强震离逝时间记录的断层段,根据地震目录完整时间给出强震离逝时间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中国陆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391个断层段未来10年的强震累积概率和条件概率.由于相对预测时长对条件概率的影响较大,而中国陆区不同断层段的强震复发周期有较大差别,本文主要依据累积概率分析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未来10年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断层段主要集中于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东边界与西北边界、天山地区和喜马拉雅弧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 地震复发模型 强震概率预测 时间相关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