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地震计观测性能对比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旭宙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秦满忠 李秋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观地给出不同仪器观测性能差别,更为细致地了解不同地震计的差别,对观测资料作出合理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密度函数 地震计对比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密度函数表示的地震计自噪声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凯明 余大新 +2 位作者 赵立军 李文一 叶庆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7-1199,共13页
不同型号地震计的自噪声水平直接影响了地震观测数据的质量,并进一步限制了利用地震数据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能力。长久以来,由于受到观测条件的限制,准确地测量和比较不同型号地震计的自噪声水平颇具挑战。文中利用马陵山地震台4个月的... 不同型号地震计的自噪声水平直接影响了地震观测数据的质量,并进一步限制了利用地震数据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能力。长久以来,由于受到观测条件的限制,准确地测量和比较不同型号地震计的自噪声水平颇具挑战。文中利用马陵山地震台4个月的连续地震波形,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表示方法计算了7个型号地震计的自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对于超宽频带地震计CMG-3T-360,在微震频带(0.1~1Hz),水平方向的自噪声明显高于垂直方向,这可能是地震计水平方向相对方位未对齐导致的计算偏差;在低频段(<0.03Hz),水平方向显著偏高的自噪声可能源于大气压的变化。短周期地震计JS-S02的自噪声水平在频率为0.15~7Hz时低于全球新低噪声模型(NLNM)。宽频带地震计TDV-60B和甚宽频带地震计TDV-120VB在垂直方向的自噪声水平基本一致。宽频带地震计JS-60和甚宽频带地震计JS-120的自噪声水平在微震频段接近或低于CMG-3T-360。当频率为0.008~0.08Hz时,JS-120水平向NS通道的自噪声水平高于CMG-3T-360功率谱密度68%的置信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自噪声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立春 冉勇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100,共10页
基于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活动构造的定量化研究成果 ,视强震复发间隔为一随机变量 ,借鉴NB模型的建模方法 ,结合强震复发过程中存在分形规律的思想 ,建立京西北模型———强震复发间隔的均一化值服从正态分布N(1.0 0 0 3,0 .2 4 6 4 2 ) ;... 基于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活动构造的定量化研究成果 ,视强震复发间隔为一随机变量 ,借鉴NB模型的建模方法 ,结合强震复发过程中存在分形规律的思想 ,建立京西北模型———强震复发间隔的均一化值服从正态分布N(1.0 0 0 3,0 .2 4 6 4 2 )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概率较高的断裂是 :天镇 -阳高盆地北缘断裂、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延庆盆地北缘断裂辛韩段、矾山盆地北缘断裂燕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西北岭构造区 强震复发概率模型 地震潜势 地震 概率分布 定量评估 活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未来三十年内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 被引量:59
4
作者 闻学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16,共9页
近十年来,长期地震预测或地震潜势研究的新趋势是:由确定性分析逐渐转向概率性分析。作者根据通用的地震复发概率分布函数,并在由地质方法确定的给定大小事件平均复发间隔的基础上,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段落上未来30年内强震或大地震原地复... 近十年来,长期地震预测或地震潜势研究的新趋势是:由确定性分析逐渐转向概率性分析。作者根据通用的地震复发概率分布函数,并在由地质方法确定的给定大小事件平均复发间隔的基础上,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段落上未来30年内强震或大地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带上有三个段落地震复发的可能性很大或较大,按概率值的大小依次为:松林口—老乾宁(57%—97.5%);金龙寺—色拉哈垭口(31%—78%);仁达—恰叫(12%—59%)。由于康定附近段落历史地震情况复杂,实际的危险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文中最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 复发 条件 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地震复发概率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姜一 周本刚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2个中强潜在震源区内1500a以来5—6级地震的复发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中强地震复发间隔不仅受潜源内断层活动性影响,还与发震构造是否交汇及邻区构造活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强地震复发间隔大致满足指数分布... 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2个中强潜在震源区内1500a以来5—6级地震的复发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中强地震复发间隔不仅受潜源内断层活动性影响,还与发震构造是否交汇及邻区构造活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强地震复发间隔大致满足指数分布,通过给出的概率模型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潜在震源区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震概率,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中强地震 复发间隔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理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古地震复发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献兵 杨镇 +4 位作者 钟宁 于皓 郭长宝 杨桂芳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4-2100,共17页
块体内部活动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其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理塘断裂带位于川滇块体内部,是川西高原理塘地区重要的发震构造。关于理塘盆地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理塘断裂的古地震复发特征及运动性质... 块体内部活动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其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理塘断裂带位于川滇块体内部,是川西高原理塘地区重要的发震构造。关于理塘盆地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理塘断裂的古地震复发特征及运动性质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古地震探槽、^(14)C测年等手段,厘定了理塘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及古地震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理塘盆地地表破裂可能为1948年理塘M71/4级地震和1729年理塘地震叠加形成。理塘断裂古地震复发行为符合丛集地震特征,与毛垭坝断裂强震复发特征较为相似,指示两者可能同时发生破裂。理塘断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兼有正断分量,除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侧向挤出运动,可能还受雅江和香格里拉次级块体差异运动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川滇块体内部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构造变形机制,以及区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了详实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地震 复发特征 变形机制 理塘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地震台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7
作者 吴丽慧 廖武林 +1 位作者 黎金玲 包萨日娜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背景噪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期间,高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整体明显下降,特别是在春节期间。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短周期(~1 s)噪声幅值下降明显,而在假期结束后迅速恢复;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大幅下降,并且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2)日变化模式改变。疫情前,地震背景噪声在白天(6:00—20:00)的功率谱密度明显高于晚上(20:00—次日6:00),中午12:00左右功率谱密度出现短时下降,夜间2:00左右出现最低值,这种变化特征与人类的作息规律一致;而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下降且日变化不明显,表明人类活动减弱,高频噪声幅值相应变化。(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噪声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噪声水平偏高,这表明城市的人类活动和经济状况与地震背景噪声存在关联。这些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城市人类活动监测和公共治理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背景噪声 黄石市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
8
作者 郭星 潘华 +1 位作者 李金臣 侯春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6-518,共13页
以历史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作任何复发概率分布的强假定,直接通过对大量地震序列数据的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来模拟未来大地震的复发规律,进而统计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 以历史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作任何复发概率分布的强假定,直接通过对大量地震序列数据的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来模拟未来大地震的复发规律,进而统计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地震发生概率,并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和道孚段为实例,利用本文给出的复发概率计算方法得出炉霍段和道孚段未来50年大地震发生概率分别为0.15和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分布 地震 复发概率 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值和地震复发周期 被引量:52
9
作者 陈培善 白彤霞 李保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 ,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 :(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 -矩震级标度MW ;(2 )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 ,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 ,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 ,用 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 ,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 1....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 ,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 :(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 -矩震级标度MW ;(2 )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 ,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 ,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 ,用 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 ,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 1.我们固定b值为 0 .85 ,用 13年的现代地震观测资料 ,计算今后 5 0~ 10 0年内较大地震 (外推震级 1~ 2级 )的复发周期 ,结果表明 ,6级和 7级以上地震的复发周期与用近 10 0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计算得到的复发周期相当一致 ,可以说外推的结果是可靠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值 震级 地震复发周期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海兵 司家亮 +3 位作者 潘家伟 邱祝礼 孙知明 裴军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68-1991,共24页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7.4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级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变形特征 滑移速率 特征地震 复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古地震复发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闵伟 张培震 邓起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3-170,共8页
在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华北构造区西缘过渡区主要断裂活动特征 ,及其相互关系详细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大量探槽资料 ,剖析了研究区一万年以来古地震活动在时、空、强分布上的特征 .研究区区域古地震复发模式表现为两种密集程度不同的丛... 在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华北构造区西缘过渡区主要断裂活动特征 ,及其相互关系详细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大量探槽资料 ,剖析了研究区一万年以来古地震活动在时、空、强分布上的特征 .研究区区域古地震复发模式表现为两种密集程度不同的丛集形式 :一种是历时30 0年左右 ;另一种是历时 1 0 0 0年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 重复模型 复发行为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蠕滑速率与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估计——以小江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1 位作者 宋方敏 李莹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8-331,共4页
将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产生的位移看作相对蠕滑速率,推导了相对蠕滑速率的估算公式,进而分析了次级地震对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古地震资料对比以得到可靠的特征地震重复间隔。
关键词 地震复发间隔 小江断裂 蠕滑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东雨 陈立春 +4 位作者 梁明剑 高帅坡 曾蒂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3-643,共21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_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000~2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乾宁段 地震 地震复发行为 巴颜喀拉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的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与未来危险段落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徐锡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7-395,共9页
130 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 70 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 ,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 5个震源段 ,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 ,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进而根据最近 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 130 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 70 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 ,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 5个震源段 ,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 ,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进而根据最近 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 ,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 :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 .2 1× 10 16 ~ 3.0 3× 10 16 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 15 6 0~ 2 14 0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 4 30 0~ 5 10 0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 2 .5 8× 10 16 ~ 3.10× 10 16 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 ,可能反映自 130 3年M8和 16 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 ,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 ,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 ,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震源段 地震矩率 平均复发间隔 潜在危险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央断裂分段地震震级及强震复发周期的预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闫亮 李勇 +5 位作者 周荣军 刘宇平 张毅 陈浩 乔宝成 马博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7,共9页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发震构造带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关注,以定量的、概率性的评估强活动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也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长期地震预测的方向之一。作者以前人对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发震构造带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关注,以定量的、概率性的评估强活动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也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长期地震预测的方向之一。作者以前人对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断裂)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后地表特征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在对其进行活动分段的基础上,通过震级-标量参数经验关系式和强震重复间隔计算方法对中央断裂未来地震的可能震级及强震复发周期进行了定量计算,预估了中央断裂的分段地震震级、级联破裂地震震级以及龙门山构造带的强震复发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断裂 活动分段特征 地震震级 强震复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静观 张喜玲 +2 位作者 李永莉 王兴辉 雷素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7-364,共8页
通过对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似性,也可以出现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震区中小地震在19... 通过对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似性,也可以出现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震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台单台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文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成组发生时强震所在的地震区和未发生强震的地震区各自不同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发生了强震的地震区,在强震前2—8年,b值均出现高达1.80的突变异常,而未发生强震的滇西地震区b值最大值为1.50,从而提出了中长期源兆的问题;同样,单台波速比在强震震中附近的台站,其高值突变的幅度要比远离强震震中的台站大2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复发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地震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确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6
17
作者 曹娟娟 刘百篪 闻学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是最近 10a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将已获得的定量地质资料运用于活动断裂中—长期地震潜势概率评估的方法 ,从而使得在缺乏历史记载或仪器记录资料 ,但已获得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同震位错、古地震年...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是最近 10a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将已获得的定量地质资料运用于活动断裂中—长期地震潜势概率评估的方法 ,从而使得在缺乏历史记载或仪器记录资料 ,但已获得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同震位错、古地震年代序列等资料的活动断裂段上评估未来的发震概率成为可能。在定量计算活动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过程中 ,作为输入参数之一的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 ,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概率计算的结果。对研究断裂上已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 (H)、地质资料 (G)和古地震资料 (P) ,笔者采用了时间可预报 (T)和准周期 (Q)两种模式分别计算其平均复发间隔 ,比单一的只假定一种复发模式计算更具有完善性和可靠性。在叙述该方法的同时 ,以西秦岭北缘断裂为例 ,详细阐述了该断裂上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确定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未来地震潜势作了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 平均复发间隔 地震危险性分析 T模式 Q模式 地震潜势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铁路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单德山 张二华 +1 位作者 董俊 李乔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8-116,共9页
针对现有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不足,通过引入核密度估计算法建立一种非参数化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基于分析型地震易损性框架,考虑结构参数及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将非参数化的核密度估计思想引入地震动强度和抗震需求的联... 针对现有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不足,通过引入核密度估计算法建立一种非参数化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基于分析型地震易损性框架,考虑结构参数及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将非参数化的核密度估计思想引入地震动强度和抗震需求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及地震动边缘分布函数的估计中,克服了经典易损性分析方法中人为假定易损性函数分布形式的缺点。以某铁路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桥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四种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用本文算法分析示例桥梁各构件的地震易损性,对比不同构件的地震易损程度,为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易损性 非参数估计 概率密度函数 密度估计 桥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估算川滇南部地震(M_S≥6.5)平均复发间隔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效亮 谢富仁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2,共10页
利用川滇南部GPS站点速度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和有限单元中形函数(拉格朗日差值函数)求导原则,计算了川滇南部主应变速率.在此基础上,引入Kostrov地震矩率计算方法,由主应变速率求得了研究区的地震矩率,进而借助于Ward地震平均复发间... 利用川滇南部GPS站点速度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和有限单元中形函数(拉格朗日差值函数)求导原则,计算了川滇南部主应变速率.在此基础上,引入Kostrov地震矩率计算方法,由主应变速率求得了研究区的地震矩率,进而借助于Ward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地震(MS≥6.5)平均复发间隔.计算结果表明,川滇南部不同震级档地震复发间隔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展布基本吻合;地震复发间隔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地震活动水平和滑动速率较高的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西南段、红河断裂西北段.所得的结果与利用历史地震资料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对于历史地震资料缺乏或不完整地区和活动断层定量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震复发间隔 应变率 地震矩率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若干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徐锡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我们根据历史地震资料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川滇地区 7条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结果表明 ,这 7条断裂带的强地震复发表现出趋于随机的、随机的、以及丛集的行为 ,复发过程不具有良好的准周期性 ,也不存在强度 -时间或者时... 我们根据历史地震资料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川滇地区 7条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结果表明 ,这 7条断裂带的强地震复发表现出趋于随机的、随机的、以及丛集的行为 ,复发过程不具有良好的准周期性 ,也不存在强度 -时间或者时间 -强度的相依性。组成断裂带的强震破裂段落的数量越多 ,复发过程就越复杂。相对的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其中 ,活跃期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的离散性较大 ,可用Weibull分布近似描述 ;而平静期的持续时间分布的离散性较小 ,可用正态等分布近似描述。不同相对活跃期的持续时间及强震的数量差别很大 ,导致相对活跃期并非准周期重现。因此 ,基于断裂带整体强震复发间隔分布的中长期危险性概率评估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活动断裂带 复发间隔 概率分布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