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定日县M_(s)6.8级地震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铁永波 高云建 +6 位作者 张宪政 史安文 黄文洁 秦雅东 李宗亮 董磊 宁志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4,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县地震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控灾条件 防灾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日M_(s)6.8和积石山M_(s)6.2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对比研究
2
作者 董磊 铁永波 +5 位作者 高云建 张宪政 秦雅东 李光辉 宁志杰 史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445,共12页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和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最近分别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两次强震事件。两次事件均导致了比较显著的同震地质灾害现象,但是由于断层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差异,两个地震影响区内的同震地质灾害类...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和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最近分别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两次强震事件。两次事件均导致了比较显著的同震地质灾害现象,但是由于断层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差异,两个地震影响区内的同震地质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及发育密度等都呈现出显著差异性。为揭示正断层和逆断层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差异性,采用地面调查、遥感综合解译、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定日和积石山地震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控制因子。结果表明:两次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的垂向空间展布相反,即定日地震(正断层)主要分布在上盘,而积石山地震(逆断层)主要分布在下盘。研究表明,地震影响区的岩土体特征及地形地貌是导致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类型与发育密度差异性的主控因子,即两个震区均以崩塌和滑坡为主,但定日震区灾害点沿河呈线状分布,发育密度相对较低,积石山震区灾害点主要沿黄土台地边缘或深切台地的沟谷边坡呈散点状分布,而且发育密度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在地震活动区,防范地震地质灾害和评价其易发性时,应综合考虑特殊岩土体、气候和地形条件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积石山地震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元与贝叶斯网络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演化分析
3
作者 刘平 倪晓霞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7,共14页
根据以往地震发生后现场实际破坏数据可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已造成严重的灾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需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进行演化分析。为了解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首先基于突发事件知识元模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 根据以往地震发生后现场实际破坏数据可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已造成严重的灾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需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进行演化分析。为了解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首先基于突发事件知识元模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其次基于贝叶斯模型,明确构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演化贝叶斯网络的节点变量及其取值范围,根据这些节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专家打分,建立贝叶斯网络图和节点变量条件概率模型。并利用证据理论将概率融合修正,计算次生地质灾害下关键节点状态概率,实现事故关键情景的推演。最后结合知识元模型和构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情景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元 贝叶斯网络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概率分析 情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调查
4
作者 陈建波 郑黎明 +7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姚远 钱黎 张博譞 胡宗凯 刘冠伸 李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1-576,共16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位于西南天山乌什凹陷,极震区烈度为Ⅸ度。此次地震是新疆地区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地震以来天山地震带内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位于西南天山乌什凹陷,极震区烈度为Ⅸ度。此次地震是新疆地区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地震以来天山地震带内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相对较轻,但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文中通过震后第一时间野外科学考察、大比例尺卫星影像解译及无人机航拍,对宏观震中及震区地质灾害的空间位置、基本类型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乌什地震宏观震中主要位于微观震中以南约8km的别迭里河—恰勒玛提河之间,地质灾害主要沿构造走向集中分布在微观震中东、西两侧30km范围内的山区,灾害类型多以岩崩、滑坡、滚石、边坡失稳和地裂缝为主,尤其以地震崩塌和地裂缝最为突出,偶有沿地裂缝的喷砂冒水现象,地震崩塌主要集中在玉山古溪河—科克留木苏河之间,震中所在的别迭里河表现最为明显,地裂缝主要集中在由新近系地层组成的别迭里背斜核部,以张裂缝和张剪裂缝为主,覆盖范围南北长2.53km,东西宽0.2~1.2km,面积约为2.2km^(2)。本次调查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区与InSAR同震形变场给出的最大形变区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构造变形对地质灾害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崩塌 地裂缝 迈丹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M_(S)6.8地震同震形变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 李曼 +6 位作者 刘斌 张玲 葛大庆 郭兆成 陈扬洋 万祥星 王宇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2025年1月7日9时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M_(S)6.8地震是一次发生在登么错断裂的正断层破裂过程。为圈定此次地震的形变影响范围,利用陆地探测一号(LuTan-1,LT-1)卫星、哨兵一号(Sentinel-1)卫星数据获取了完整的合成孔径雷达(InSAR)同震形变... 2025年1月7日9时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M_(S)6.8地震是一次发生在登么错断裂的正断层破裂过程。为圈定此次地震的形变影响范围,利用陆地探测一号(LuTan-1,LT-1)卫星、哨兵一号(Sentinel-1)卫星数据获取了完整的合成孔径雷达(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震前、同震和震后全时段InSAR结果分析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定日地震以登么错正断层破裂为主,兼左旋走滑运动;地震形变影响范围达24200 km^(2),视线向最大形变量超过2.6 m,方位向最大形变量超过1.2 m;通过融合InSAR形变结果和光学影像,并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解译识别出震区变形斜坡单元3528处;地震的发生导致震区部分老滑坡重启、加速或产生新的崩滑灾害。本文通过综合遥感手段全面揭示了定日地震形变分布特点以及典型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可有效支撑地震地质灾害灾后排查与科学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同震形变场 形变斜坡 典型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GCN的地质地震灾害事件演化结果预测
6
作者 邵舒羽 张扬 刘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9,共8页
为提高地质地震灾害事件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结合知识图谱和图卷积神经网络(GCN)的预测模型。首先,构建地质地震灾害事件的知识图谱,将灾害相关的多源信息整合成结构化数据;然后,利用知识图谱卷积网络(KGCN)模型,对知识图谱... 为提高地质地震灾害事件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结合知识图谱和图卷积神经网络(GCN)的预测模型。首先,构建地质地震灾害事件的知识图谱,将灾害相关的多源信息整合成结构化数据;然后,利用知识图谱卷积网络(KGCN)模型,对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和关系进行深度学习,挖掘潜在的关联规则,从而预测灾害的演化结果;最后,通过地质地震灾害事件案例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结合知识图谱和GCN的预测模型在地质地震灾害事件演化结果预测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多源数据时,模型能够高效整合信息,准确挖掘潜在关联,在灾害等级、伤亡等级、承灾体类别等多个方面的预测准确率均表现优异,尤其是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的预测上,准确率达到8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卷积网络(KGCN) 地质地震灾害 灾害事件 演化结果 知识图谱 图卷积神经网络(G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的历史地震参数分析
7
作者 龚丽文 张怀 +4 位作者 陈丽娟 王赞军 张秉诺 孙益星 柏昌云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60,共16页
小南海地震作为重庆地区震级最大的历史地震事件,其地震学参数解析对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及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针对历史地震研究受限于观测资料缺失的瓶颈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通过典型地震遗迹反演地震参数的方法,系统... 小南海地震作为重庆地区震级最大的历史地震事件,其地震学参数解析对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及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针对历史地震研究受限于观测资料缺失的瓶颈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通过典型地震遗迹反演地震参数的方法,系统重建了小南海历史地震参数。对地震地质灾害遗迹高精度遥感解译与现场调查的结果显示小南海地震触发的滑坡群具有显著近南北向优势展布特征,与历史记载的有感范围椭圆长轴方向近似一致,这指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北北西向仰头山断层。通过地质灾害体的高精度遥感解译,获得滑坡朝向、堆积物的滑动方向和展布特征,研究发现多个滑坡体的堆积物都具有向南东方向运动特征,据此推断地震动力学过程以南东向错动为主。结合鲁甸地震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发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渝东南地震成因机理,研究成果论证了地震学参数的合理性。研究创新性揭示该地震具有“岩溶−构造”复合致灾机制:在北西—南东向构造应力持续作用下,沿断裂带或优势节理方向发育的串珠状岩溶洞穴形成天然弱化带,导致应力集中,发生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的错动,最终引发兼具构造地震与岩溶塌陷特征的特殊震例。该成果为历史地震参数重建提供了“地质遗迹−动力学反演”新方法,对岩溶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海地震 地质灾害 发震断层 动力学过程 地震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笃国 刘志成 高玮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主要地震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了一套方便适用且参数易于获取的区域大尺度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已有地震地质基础资料,确定了...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主要地震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了一套方便适用且参数易于获取的区域大尺度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已有地震地质基础资料,确定了单因子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然后基于AHP,确定了各因子的贡献权重;最后借助Arc-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对各因子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进行叠加,得到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分级。以四川省平武县为例,基于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地理基础资料,利用本文方法给出了平武县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可供区域规划和震后应急救援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灾害 危险性 模糊判别 层次分析法 平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20
9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研究——以鲁甸县龙头山镇为例
10
作者 刘玲梅 王培茗 张泽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6,共9页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越远的区域,村庄建设受限越小村庄形态越复杂。②村庄所处距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受邻村居民影响越大的区域,村庄紧凑度越高。③村庄建筑长轴方向平行于地震断裂带的数量相对较多,人们利用建筑刚度较大的长轴方向来应对地震产生的较大能量,从而减轻建筑受损程度。④村庄距最近一次地震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距公路越近,其地质灾害隐患点越多,村庄道路越曲折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形态 村庄空间结构 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 关联性 龙头山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波 董英 +6 位作者 贾俊 薛强 武文英 李林 王涛 刘港 江睿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查统计,此次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加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3处。新增和变形加剧的隐患点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崩滑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区,以黄土陡坎地带切坡建房、切坡修路为主。利用GIS技术的加权信息量法评价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结果显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占比分别为5.45%、9.83%、32.70%和52.0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东部黄土丘陵区的山梁地带。基于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开展地震活动断裂、地震动分布以及不同降雨工况条件(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下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10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较1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的增幅最大为18.26%,说明未来区内遭遇极端降雨会显著提高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研究认为,积石山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将增强,未来崩塌、滑坡发生频次升高,地质灾害易在降水、冻融条件下形成,需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其威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危险性评价 甘肃积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为乐 许强 +6 位作者 李雨森 单云锋 韦春豪 巨袁臻 郁文龙 王运生 卢佳燕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90,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黄土滑坡 液化滑坡—泥流 填沟造地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晚期挤压作用下活动背斜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晓平 陈杰 +5 位作者 李安 黄伟亮 张玲 杨海波 胡宗凯 左玉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41,共17页
活动背斜是第四纪晚期以来在活动挤压构造区域内吸收地壳缩短变形的主要地质构造之一,其是在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构造系统,由多种活动构造变形组成。发生在挤压构造区的大地震可以使褶皱相关断层、褶皱陡坎、翼部地形倾斜和地质... 活动背斜是第四纪晚期以来在活动挤压构造区域内吸收地壳缩短变形的主要地质构造之一,其是在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构造系统,由多种活动构造变形组成。发生在挤压构造区的大地震可以使褶皱相关断层、褶皱陡坎、翼部地形倾斜和地质体缩短等发生同震破裂或地面倾斜,进而引发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从理论研究和工程抗震两方面均需重视。因此,文章立足现有的逆断层相关褶皱、褶皱侧向扩展等理论,通过典型的主逆冲断层、反冲断层、弯矩断层、弯滑断层、共轭剪切断层和褶皱陡坎等实例,探讨了与褶皱相关的同震活动构造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研究认为,在强震导致的活动背斜地壳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过程中,背斜两翼和倾伏端的地面掀斜对重大工程建筑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同时,区域地壳缩短引发的弯曲变形给跨越活动背斜的重大线状工程造成的潜在地震危险和诱发的地质灾害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相关断层 褶皱陡坎 褶皱生长 侧向扩展 地震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县M_(S)6.2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帅 何斌 +11 位作者 王涛 刘甲美 曹佳文 王浩杰 张帅 李坤 李冉 张永军 窦晓东 吴中海 陈鹏 丰成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31,共1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总结分析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并进行县域易发性评价,对支撑震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通过应急排查、野外调查与结果分析,对同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总结分析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并进行县域易发性评价,对支撑震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通过应急排查、野外调查与结果分析,对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震后排查的同震新增和加剧隐患点为分析样本,采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与随机森林Gini系数分析方法,筛选了15个影响因子,并运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模型对积石山县进行同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震区同震地质灾害总体发育程度不强,规模以小型为主,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绝大部分分布在黄土丘陵区;积石山县同震地质灾害随机森林模型易发性评价(AUC=0.961)结果显示,极高易发区面积占比约8.67%,主要分布在胡林家乡、徐扈家乡、柳沟乡等乡镇,且县域及各乡镇易发性分级结构与隐患点密度分布吻合程度高。评价结果对已有排查隐患点以外的震裂山体或潜在崩滑流灾害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将Pearson相关性系数与随机森林Gini系数的影响因子筛选方法及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应用于易发性评价中,可为其他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 地质灾害 易发性 随机森林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M_(S)6.8级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0
15
作者 范宣梅 王欣 +19 位作者 戴岚欣 方成勇 邓宇 邹城彬 汤明高 魏振磊 窦向阳 张静 杨帆 陈兰 魏涛 杨银双 张欣欣 夏明垚 倪涛 唐小川 李为乐 戴可人 董秀军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4-1516,共13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地质灾害 同震滑坡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与景谷、盈江地震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殷志强 徐永强 +2 位作者 陈红旗 撒兰鹏 姜兴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6-1097,共12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Ms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触发1700多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同年,该省又发生了Ms6.6级景谷地震和Ms6.1级盈江地震。笔者在对鲁甸等3次地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研究...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Ms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触发1700多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同年,该省又发生了Ms6.6级景谷地震和Ms6.1级盈江地震。笔者在对鲁甸等3次地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研究了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首次提出了地震"干滑坡"的概念,并从震级、地形地貌、活动构造、人口密度等多个方面对比了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盈江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异同点。主要结论有:1鲁甸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分布在水系的深切峡谷区,表现为"干滑坡"特征;2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灾害点主要受活动断裂控制;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地貌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4鲁甸震区的地形坡度明显大于景谷和盈江震区,地形坡度是鲁甸地震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5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的断层、河流、阶地和城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质环境载体,震后房屋选址、重建规划不仅要注意房屋抗震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触发 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触发武都区和文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钟秀梅 陈文凯 +1 位作者 侯景瑞 袁中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56-360,共5页
汶川地震在甘肃省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武都区和文县的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占甘肃省灾害总量的75%,因此,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该区地质灾害点993处。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 汶川地震在甘肃省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武都区和文县的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占甘肃省灾害总量的75%,因此,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该区地质灾害点993处。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河流水系、烈度、高程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①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②地震地质灾害密度随烈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大部分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在高程1000~2000 m的中高山地貌区;④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灾害集中在坡度10°~40°的范围内;⑤坡向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也有影响,正南坡向和东南坡向的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GI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京涛 王军 +3 位作者 汪友明 王猛 刘斌 杨磊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1期63-68,共6页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①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发震断裂两侧30 km范围内,在区域上表现出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或“串状”分布的特征;②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斜坡部位与微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地质灾害多沿山脊线或分水岭部位高位分布;③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④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岩组和坚硬岩岩组内,在地震力作用下,软岩岩组内更容易引发滑坡灾害,崩塌多发育在坚硬岩组内;⑤在海拔1000~1500 m,斜坡坡度30&#176;~50&#176;区域范围内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不同坡度范围内,地震地质灾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发育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程强 吴事贵 苏玉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斜坡地质结构模型 失稳坡度 失稳部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7.9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明辉 王东辉 +1 位作者 高延超 白永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局部具挤压性质,具有规模大、活动性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且往复迁移等特点。鲜水河断裂带发生的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基于前...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局部具挤压性质,具有规模大、活动性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且往复迁移等特点。鲜水河断裂带发生的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基于前人资料之上,结合现场调查,对炉霍7.9级地震诱发滑坡的类型、规模、分布规律、运动特征,地震滑坡与地层岩性、地形坡度的敏感性以及滑坡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今后该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的防治减灾提供必要的的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炉霍7 9级地震 地震滑坡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