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被引量:
17
1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张晚霞
曾建华
肖和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标志
中强
地震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
被引量:
109
2
作者
徐锡伟
吴熙彦
+2 位作者
于贵华
谭锡斌
李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75,共57页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对地震灾害预防和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M8.0)、2010年玉树地震(M7.1)、2013年芦山地震(M7.0)、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Gorkha)地震(M_W7.8)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学专家的关注,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高震级地震地质标志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中首先解剖、分析了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发震断层的地震破裂习性、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应力-应变环境和中小地震活动性等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出高震级地震其发震断层或发生地点的5种共性特征,即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地质学标志,讨论了地震地质标志的可靠性问题;最后结合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参考已有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断层闭锁相关成果,对华北构造区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未来高震级地震危险区进行了试验性识别,这些地震地质标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震级
地震
地震地质标志
地震
危险区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被引量:
17
1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张晚霞
曾建华
肖和平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湖南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08,共7页
文摘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地质标志
中强
地震
中国东部
Keywords
seismogeologic evidenc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East China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
被引量:
109
2
作者
徐锡伟
吴熙彦
于贵华
谭锡斌
李康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75,共5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214201)
国家公益性重大行业科研专项(200908001,201108001,201408023)共同资助
文摘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对地震灾害预防和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M8.0)、2010年玉树地震(M7.1)、2013年芦山地震(M7.0)、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Gorkha)地震(M_W7.8)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学专家的关注,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高震级地震地质标志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中首先解剖、分析了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发震断层的地震破裂习性、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应力-应变环境和中小地震活动性等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出高震级地震其发震断层或发生地点的5种共性特征,即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地质学标志,讨论了地震地质标志的可靠性问题;最后结合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参考已有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断层闭锁相关成果,对华北构造区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未来高震级地震危险区进行了试验性识别,这些地震地质标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
高震级
地震
地震地质标志
地震
危险区
中国大陆
Keywords
high-magnitude earthquake, seismo-geological signature, earthquake risk area,China's Mainland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向宏发
韩竹军
张晚霞
曾建华
肖和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
徐锡伟
吴熙彦
于贵华
谭锡斌
李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0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