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则木河断裂带北段地震地貌及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任金卫 李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7-34,共8页
地震形成的构造微地貌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证据,因此微地貌分析是古地震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则木河断裂北段大箐梁子一带发现的断层陡坎、断错冲沟、“搓衣板”地貌及坡中谷等地震地貌的研究,发现该断裂自晚更新世晚... 地震形成的构造微地貌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证据,因此微地貌分析是古地震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则木河断裂北段大箐梁子一带发现的断层陡坎、断错冲沟、“搓衣板”地貌及坡中谷等地震地貌的研究,发现该断裂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四次强震,其中历史上有记载的两次地震在地貌上也有所反映,说明在则木河断裂带上,强震亦具有在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全新世以来,7级以上强震在原地复发的最小间隔约为1000年,其平均间隔约为18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地貌 则木河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多河型地震地貌学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刘强虎 刘伟 李顺利 赵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19,共9页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地貌类型,并在明下上亚段沉积阶段发现了辫状河、曲流河共存现象。古沉积坡降分析表明,在整体宽缓的沉积背景下,顺直河、曲流河坡降整体偏小,辫状河坡降相对较大。利用地貌—水动力关系进行古流量估算,认为辫状河满岸流量最大可达3 942 m ^3 /s,曲流河满岸流量最小为145 m^ 3 /s,顺直河满岸流量一般小于300 m^ 3 /s。基于坡降—流量进行河流类型的判别,可增进对研究区不同河型发育特征、多河型地貌、辫曲共存现象及复杂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辫曲共存 多河型 明化镇组下段 新近系 沙垒田地区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概念与分析技术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韧 樊太亮 徐守礼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1期33-38,共6页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切片 地震属性 相干体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力辉 王绪本 陈雪菲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6-269,5-6,共4页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相对地质年代 平面沉积成像 平面沉积体解释 相控砂体雕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地貌学刻画古喀斯特地貌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宏 董宁 +3 位作者 宁俊瑞 武丽 国庆鹏 张永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25-129,共5页
地震地貌学以多种地震平面成像技术和几何属性分析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沉积地貌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不同等时格架内地震平面图像揭示地层沉积演化规律,以期通过地震图像获取更多有关沉积地层方面的信息。本文采用地震地貌学的研究流程和... 地震地貌学以多种地震平面成像技术和几何属性分析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沉积地貌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不同等时格架内地震平面图像揭示地层沉积演化规律,以期通过地震图像获取更多有关沉积地层方面的信息。本文采用地震地貌学的研究流程和配套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地震几何属性提取技术和平面成像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富县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古地貌进行刻画分析,定量描述了不同尺度级别的树枝状排水沟槽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奥陶系古地貌呈"西高东低"特征,残存厚度则表现为"东厚西薄",古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西部,东北有零星分布;西北部发育一条负向主沟槽,沟槽宽为300~860m,切割深度为20~45m,自西向东南延伸至中部岔分为两支次级沟槽,在主沟槽附近还发育多条分支沟槽,但平面延伸距离不长;其他区域为正向地貌单元区或平地,曲率体切片色调的变化精细刻画了各类残丘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地震属性 地震切片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古喀斯特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阳孝法 张学伟 林畅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的三维地震结构原理和方法基本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三者的研究内容是基本等同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技术和方法运用上。地震沉积学或地震地貌学的应用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要注重与同时代同沉积环境的露头进行类比;地震同相轴不是简单地反映等时界面或岩性界面,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区分小尺度的沉积古地貌和大尺度的构造古地貌,并紧密结合两者来研究沉积相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地震三维地貌可视化开始应用于油气的研究。地震地貌学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深入到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地震沉积学 三维地震结构原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治国 尹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0-420,224,共11页
近20多年来,更精准和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相应解释技术的发展,让地下地貌单元成像成为可能,随之产生了"地震地貌学"。地震地貌学,是以现代沉积和地貌理论为指导,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平面成像来观察地下地貌形态,从而... 近20多年来,更精准和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相应解释技术的发展,让地下地貌单元成像成为可能,随之产生了"地震地貌学"。地震地貌学,是以现代沉积和地貌理论为指导,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平面成像来观察地下地貌形态,从而认识其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当前,地震地貌学在河流—三角洲沉积、深水浊流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环境中都有成功解释案例。通过梳理2003年以来地震地貌学建立和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它连接地震与地质的巨大信息挖掘潜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确立一套工业化的解释流程和发展其关键地震属性解释方法体系。展望未来,地震地貌学不仅会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会延伸到地学的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等更宽广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三维地震数据 地震解释 地貌形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沙脊三维地震地貌学、演化及成因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磊 王小刚 +2 位作者 曹冰 申雯龙 杨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3-790,共8页
线状陆架沙脊一直是海洋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基于东海近海底1700km2的三维地震数据,对陆架沙脊开展地震地貌学、沉积构型、成因和演化研究,并取得以下3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7条NW-SE向陆架沙脊体系,海底呈槽脊相间地形特征。沙... 线状陆架沙脊一直是海洋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基于东海近海底1700km2的三维地震数据,对陆架沙脊开展地震地貌学、沉积构型、成因和演化研究,并取得以下3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7条NW-SE向陆架沙脊体系,海底呈槽脊相间地形特征。沙脊表面发育NE-SW向沙波体系。脊1、脊2、脊4和脊6表现为2~3条交叉或合并的沙脊体系,而脊3、脊5和脊7呈现为独立沙脊体系。(2)线状陆架沙脊横剖面左右不对称,宽2~11km,脊高3~31m,坡面相对较缓,倾角大多小于1°。(3)研究区水深变化和近海底潮流速度等因素指示研究区沙脊处于活动沙脊和衰亡沙脊的过渡阶段。研究第四纪陆架沙脊对沙脊储层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陆架沙脊 地震地貌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地貌及沉积构型:以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磊 李彬 +1 位作者 王英民 李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10-2416,共7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叠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叠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沉积构型 珠江口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切片解释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占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9-677,473-474,共11页
时间切片、沿层切片、地层切片、层拉平技术等是目前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中分析构造、沉积与古地貌等的常用方法。针对沉积体系精细研究的特定需要,提出地震地貌切片的概念并归纳其制作方法。地震地貌切片是指沿地震数据体中反映一定时期... 时间切片、沿层切片、地层切片、层拉平技术等是目前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中分析构造、沉积与古地貌等的常用方法。针对沉积体系精细研究的特定需要,提出地震地貌切片的概念并归纳其制作方法。地震地貌切片是指沿地震数据体中反映一定时期古地貌特征的部位制作的一种地震切片类型。地质体空间追踪法和小时窗透视法是地震地貌切片制作的有效方法。地震地貌切片具有对约束层位等时性要求低而适应性广、从古地貌角度出发易于被地质人员理解而实用性强、采用将今论古对比分析方法而预测结果可靠的优势,是利用切片技术进行精细地震沉积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实际应用,证实了地震地貌切片概念的科学性、切片制作方法的合理性及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切片 沉积体系 地质体追踪 小时窗透视 层拉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河道储层的地震地貌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治国 尹成 +1 位作者 蒋志斌 雷小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9-636,682+516,共8页
为刻画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的河道储层,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体上提取11种能够突出河道特征的几何类地震属性;然后利用主分量三原色融合技术,将11种属性体沿层切片上的河道特征融合成一张高清晰的水平切片图像;再用地貌学方法对四期... 为刻画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的河道储层,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体上提取11种能够突出河道特征的几何类地震属性;然后利用主分量三原色融合技术,将11种属性体沿层切片上的河道特征融合成一张高清晰的水平切片图像;再用地貌学方法对四期沿层切片中的75处蛇曲段的河道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并分析了河道宽度、弯曲度、蛇曲高度、蛇曲宽度、蛇曲波长共五种几何学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和数学关系。最终得到以下认识:①11种几何类地震属性数据沿层切片的前三主分量三原色融合,较单一的地震振幅数据沿层切片,能够更清晰地反映河道储层的地貌形态,从而测量出更精确的几何学参数值;②在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地层越老河道越发育,河道宽度集中在100~300m,蛇曲流域中单曲段多于多曲段,弯曲度集中在1.1~1.5,表明河道的侧向侵蚀作用不强;③上述五种几何学参数的定量测定表明,与现代河流一样,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河道形态的几何学参数间同样服从幂函数或线性函数规律。这些研究结果为渤海湾盆地河道储层精确预测与地质建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明化镇组下段 地震地貌 几何类地震属性 河道形态 几何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盆地田东凹陷北部地震地貌控制下的储层预测
12
作者 唐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2-587,共6页
探讨百色盆地田东凹陷北部那三段岩性油气藏储层分布规律。通过建立高频等时层序格架确定最小研究单元,在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内通过古地貌控制下的地震地貌研究,综合地震属性、钻井特征及研究区地质背景,研究沉积微相展布规律,以及各类沉... 探讨百色盆地田东凹陷北部那三段岩性油气藏储层分布规律。通过建立高频等时层序格架确定最小研究单元,在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内通过古地貌控制下的地震地貌研究,综合地震属性、钻井特征及研究区地质背景,研究沉积微相展布规律,以及各类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分布特征。那三段主要为滨浅湖及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滨浅湖滩坝砂为Ⅰ类储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次之。根据相控储、储控藏的指导思想,滨浅湖滩坝砂应为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非构造油气藏 储层预测 沉积微相 百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地震地貌学研究与应用——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金海 李国蓉 彭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某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例,综合应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划分和等时层序界面追踪的基础上,通过拉平东吴运动面来创建地震拉平数据体,并沿长兴组顶界面提取地层切片,得到长兴组地震古地貌图,据此获...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某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例,综合应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划分和等时层序界面追踪的基础上,通过拉平东吴运动面来创建地震拉平数据体,并沿长兴组顶界面提取地层切片,得到长兴组地震古地貌图,据此获得沉积相带的大致分布范围。在井震标定和地震相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对礁滩体的展布以及研究区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做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地震地貌学是恢复沉积体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兴组 碳酸盐岩储层 地震地貌 地震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闻 程岳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学科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震解释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已在指导勘探和储层预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层位解释、平行解释层位切片或地层切片、振幅属性提取和分析、地震信号体素追踪、特殊属性数据体分析以及多数据体属性叠加显示等六大方面介绍了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地震地貌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集中于:(1)海相和陆相背景下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研究;(2)基于地震资料的生储盖层及源岩岩性的精确预测,如深水沉积环境下河道砂体精细追踪及河道内部沉积结构划分等;(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模式的改进与发展;(4)储层物性定量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更加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 三维地震 特殊地质体 地层识别 技术应用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震地貌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来迅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0年第1期46-54,共9页
本文根据近三年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分析,讨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震地貌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组合特征以及期次划分等问题。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地貌 断裂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结构与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兆辉 曾洪流 +5 位作者 胡素云 张君龙 刘伟 周红英 马德波 傅启龙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切片和RGB融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地貌学(模式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性表征沉积相;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岩性学(数据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量预测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自西向东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环境,组成完整沉积相序。中缓坡发育3套(6期)礁滩体,第2套受后期潮道改造,形成潮道改造型碳酸盐岩颗粒滩,潮道内地层较均质,潮道间地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地震频率较高。②研究区外缓坡近端发育线物源斜坡扇,外缓坡远端至盆地区域发育点物源盆底扇。源自中缓坡礁滩体系的沉积物沿着同沉积走滑断裂相关峡谷被搬运,从而形成了斜坡扇和盆底扇。③研究区储层多发育于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较少,内缓坡几乎不发育。外缓坡至盆地区域发育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中缓坡发育的潮道间岩溶颗粒滩和潮道口发育的潮汐三角洲储层厚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 地震岩性学 潮道 颗粒滩 线物源斜坡扇 点物源盆底扇 下寒武统 古城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地震重力地貌发育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有利 谭利华 +1 位作者 张世民 杨景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26-32,共7页
研究了山西地堑系 1038 年定襄地震、1303 年洪洞地震和 1695 年临汾地震中形成的大量地震重力地貌。这些重力地貌具有成群分布,同时性的特点,并有在非地震条件下难于发生的特殊滑坡现象。地震重力过程作为一种土壤侵蚀的方式,具有分布... 研究了山西地堑系 1038 年定襄地震、1303 年洪洞地震和 1695 年临汾地震中形成的大量地震重力地貌。这些重力地貌具有成群分布,同时性的特点,并有在非地震条件下难于发生的特殊滑坡现象。地震重力过程作为一种土壤侵蚀的方式,具有分布集中,强度大,历时短,难防范,破坏性大的特点,同时,地震重力地貌过程的堆积物进入河流系统,增强了水流的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堑 地震重力地貌 水土流失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须家河组五段河道砂体地震沉积学刻画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川闽 宋丽红 +2 位作者 刘庆松 罗忠 高志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共11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该体系内河道砂体逐渐成为岩性勘探的热点。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须五段河道进行精细刻画,重点通过地震地貌分析识别出河道带、主河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等地貌单元。主河道和分流...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该体系内河道砂体逐渐成为岩性勘探的热点。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须五段河道进行精细刻画,重点通过地震地貌分析识别出河道带、主河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等地貌单元。主河道和分流河道差异明显,主河道贯穿工区南北,宽度可达1.1 km,长度可达数十千米,具有形态完整、轮廓清晰、连续性强的特征;分流河道规模小,因后期改造具有断续分布特征,宽度一般小于100m,延伸一般小于5.0km。河道侧积和加积作用形成的各种砂坝是须五段骨架砂体,叠置砂坝厚度可大于30.0m,宽度可大于5.0km,是岩性勘探的理想对象。河道砂体的识别可为陆相薄层砂体的岩性勘探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 须家河组 河道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有色反演技术在地震岩性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9
作者 刘力辉 陈珊 倪长宽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6,112-113,共6页
地震岩性学是将地震数据通过特殊处理转化为具有明确岩性意义的岩性体,为地震地貌表征服务。该地震岩性体需要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①数据体的幅值与岩性相关;②数据体的横向振幅相对保持;③数据体的值最好为相对值。叠前射线弹性阻抗有... 地震岩性学是将地震数据通过特殊处理转化为具有明确岩性意义的岩性体,为地震地貌表征服务。该地震岩性体需要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①数据体的幅值与岩性相关;②数据体的横向振幅相对保持;③数据体的值最好为相对值。叠前射线弹性阻抗有色反演技术,既使反演体数值与井资料靠近,又保持了反演振幅的横向相对关系,可以作为实现地震岩性体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技术在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测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沉积规律,为地震地貌刻画提供了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岩性学 地震地貌 有色反演 射线弹性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化清 冯明 +6 位作者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共12页
松辽盆地湖盆深水区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由于资料分辨率低的限制,以往对其时空演化、内部结构方面的认识不清。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光照显示等技术,研究了LHP地区下白垩统嫩一段湖盆深水斜坡上发... 松辽盆地湖盆深水区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由于资料分辨率低的限制,以往对其时空演化、内部结构方面的认识不清。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光照显示等技术,研究了LHP地区下白垩统嫩一段湖盆深水斜坡上发育的重力流水道的地震特征以及水道的内部结构。结果表明:①嫩一段沉积时期,本区坡降为0.5‰~1.0‰,发育早、晚2套共9条迥然不同的水道系统。早期水道E—I处于整个重力流水道系统的下游近末端,为非限制性水道,宽度小于40 m,广泛发育决口分流水道,对下伏早期沉积侵蚀弱。晚期水道A—D处于重力流水道系统的中段,为限制性水道,其宽度为50~370 m,在曲流环发育部位宽度可达500 m,这类水道的下切深度可达20 m,剖面形态为U或V型,局部发育2~5 m高的天然堤。发育早、晚2套不同的水道系统可能与构造持续沉降导致盆地斜坡区的坡降变化有关。②坡降与水道曲率、深度与宽度之间均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③水道中细砂岩、粉砂岩包裹在优质烃源岩当中,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良好条件,是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盆深水斜坡 重力流水道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 水道结构参数 嫩江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