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1
作者 解滔 韩盈 +1 位作者 于晨 范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_(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唐山MS 5.1地震前通州台井下地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解滔 王同利 +3 位作者 肖武军 胡毅涛 李然 卢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2,共8页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W测道同期存在一定的上升变化,但变化幅度约为NE测道幅度的1/4。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101°,与NE、NW和EW测道的夹角分别为70°、50°和10°。震前NE测道下降幅度最大,NW测道次之,EW测道变化幅度最小,符合实验结果和地震前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S5.1 地震地电阻率通州地震台各向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95
3
作者 杜学彬 李宁 +2 位作者 叶青 马占虎 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02-1810,共9页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孕震晚期 电阻率 各向异性变化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影响和地震前电阻率的变化深度 被引量:4
4
作者 解滔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2-1187,共16页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但是否会引起各向异性变化还没有定论;大地震前构造应力对地下分层电阻率的影响能上升到距离地表的深度范围也未得到充分讨论。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横向均匀、横向不均匀模型中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变化时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认为:对于供电极距AB=1000m的观测,距离地表约300m以下的地层其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所产生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和震例中的实际观测结果不符;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深度需要上升至近地表的浅层范围,视电阻率的变化幅度和各向异性变化特征才与实验和观测相吻合。对于横向不均匀地层,同一深度以下的地层电阻率发生相同幅度的各向同性变化,视电阻率并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仅当电阻率出现各向异性变化时视电阻率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但地层横向不均匀性对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横向不均匀 各向异性变化 变化深度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前甘孜台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解滔 卢军 +1 位作者 任越霞 赵民渊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4期377-388,共12页
甘孜台地电阻率N30°E测道观测资料自2011年7月开始出现趋势上升变化,N60°W测道地电阻率则从2012年出现趋势上升变化。2011年测区原317国道实施扩建工程,N30°E测道测量电极分别向供电极方向移动10m。采用甘孜台电测深曲... 甘孜台地电阻率N30°E测道观测资料自2011年7月开始出现趋势上升变化,N60°W测道地电阻率则从2012年出现趋势上升变化。2011年测区原317国道实施扩建工程,N30°E测道测量电极分别向供电极方向移动10m。采用甘孜台电测深曲线以水平层状模型反演了测区的电性结构,理论计算表明,测量电极的移动将会引起N30°E测道4Ω·m的上升变化,扣除这部分变化后,甘孜台两测道观测值于2012年同步上升。以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甘孜台两测道各层介质的影响系数,两测道浅层两层介质影响系数均为负,能合理地解释甘孜台地电阻率在雨季降水量增加时观测值上升、旱季降水量减少时观测值下降这一"夏高冬低"的年变现象。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317国道拓宽部分对观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拓宽部分仅能引起N60°W测道约0.15Ω·m的下降变化和N30°E测道约0.1Ω·m的上升变化,其对观测的影响非常小。同时2013年1月甘孜台两测道年变低值显著高于2008年以来各年的年变低值,在芦山地震前呈同步的上升变化,但是与汶川地震前的下降变化相反,因此甘孜台自2012年的趋势上升变化是不是芦山地震的前兆异常还难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甘孜 地电阻率 趋势上升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
6
作者 解滔 于晨 +4 位作者 王亚丽 李美 王中平 姚丽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17,共17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地震前产生这部分同震位移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显示,通渭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视电阻率的下降变化相吻合。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位为65°,与通渭台N20°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85°,与E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25°。地震发生前,N20°W测道数据的下降幅度为1.04%,EW向短极距EW′测道的下降幅度为0.37%,2个方向观测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结果、理论模型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岷县-漳县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力学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电阻率 通渭地震 异常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塘沽台直流视电阻率下降异常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明东 刘建波 +2 位作者 张玮 吴博洋 廖晓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1-684,共14页
依据塘沽台所在区域的水文环境、地质构造和动力学等特征,讨论了地表储水能力、地下静水位及构造变形等因素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和塘沽台直流视电阻率下降异常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构造位移变化与地下静水位下降是视电阻率呈下降趋势... 依据塘沽台所在区域的水文环境、地质构造和动力学等特征,讨论了地表储水能力、地下静水位及构造变形等因素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和塘沽台直流视电阻率下降异常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构造位移变化与地下静水位下降是视电阻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短期降水量大且雨季长,加之有利的地表储水能力是造成塘沽台视电阻率破年变的主要原因。虽然对于塘沽视电阻率异常中是否掺有前兆信息尚缺少确凿证据,但本文采取的分析方法仍可为典型的异常形态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塘沽地震 下降变化 电性结构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电磁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8
作者 高曙德 汤吉 +7 位作者 杜学彬 刘小凤 苏永刚 陈彦平 狄国荣 梅东林 詹艳 王立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2-525,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川M_s8.0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场长、中、短、临期的异常特征和变化规律.自2003年以来甘东南地区及甘川交界发生4次5.0级以上地震,从空间上看,有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西北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强度逐渐增强,其中,文县5.0和两次岷县5.0级以上地震可以视为汶川8.0级地震的前震;从时间上分析,震前陇南汉王地震台观测到电磁场出现了长趋势变化和短临异常变化,其特征:①2003~2008年,ZD8B地电仪观测的N54°W、N85°E和N73°W测道地电阻率均显示出长趋势变化和短期变化;②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年变化率在有震年(异常年)是无震年(正常年)的两倍;③ELF电磁仪观测到了(0.5~39 Hz)频率段的电场、磁场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中异常变化分别比正常月份大1~5个数量级,并记录到电磁同震现象;④大地电场仪(ZD9A-Ⅱ)在汶川震前17个小时也记录到高频临震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度(S’) 电磁场功率谱异常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0四多极距地电阻率年变化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彩艳 闫勋 +3 位作者 雷功明 张贵文 刘帅 程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1-637,共7页
采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ZD8MI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四0四台的观测数据,分析各测道的年变化特征,发现随着观测极距的不同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同;通过不同极距实验观测和年变化模拟分析表明,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而深层的变... 采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ZD8MI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四0四台的观测数据,分析各测道的年变化特征,发现随着观测极距的不同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同;通过不同极距实验观测和年变化模拟分析表明,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而深层的变化相对较小,四0四台的年变化是由浅层介质电阻率随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不同测道的年变形态受浅层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出现相位差异。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深度范围的地电阻率观测,对定量识别表层非震干扰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多极距观测 变化 四0四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史红军 赵卫星 +2 位作者 张可佳 朱伟楠 李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2-463,532,共12页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临异常变化,表现为:①汪清MS7.0深震前,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上均显示出震前持续2年尺度的中期下降异常;②汪清MS7.0深震以及乾安—前郭MS5.0浅源中强震前,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大于异常指标;③乾安—前郭MS5.0地震前,四平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曲线显示出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而榆树台各向异性度S曲线则出现破年变变化.上述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为,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挤压,导致震源区及附近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NW向的挤压作用突出,引起介质内部导电流体快速进入或重新分布,从而使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和各向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震 震兆异常 异常形态 归一化变化速率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