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影响和地震前电阻率的变化深度 被引量:4
1
作者 解滔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2-1187,共16页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但是否会引起各向异性变化还没有定论;大地震前构造应力对地下分层电阻率的影响能上升到距离地表的深度范围也未得到充分讨论。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横向均匀、横向不均匀模型中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变化时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认为:对于供电极距AB=1000m的观测,距离地表约300m以下的地层其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所产生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和震例中的实际观测结果不符;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深度需要上升至近地表的浅层范围,视电阻率的变化幅度和各向异性变化特征才与实验和观测相吻合。对于横向不均匀地层,同一深度以下的地层电阻率发生相同幅度的各向同性变化,视电阻率并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仅当电阻率出现各向异性变化时视电阻率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但地层横向不均匀性对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电阻率 横向不均匀 各向异性变化 变化深度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2
作者 解滔 韩盈 +1 位作者 于晨 范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_(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95
3
作者 杜学彬 李宁 +2 位作者 叶青 马占虎 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02-1810,共9页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孕震晚期 视电阻率 各向异性变化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的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指数随裂隙深度开展的变化规律研究
4
作者 涂欢欢 赵仲辉 +2 位作者 周文斌 王苏娜 张亚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49-54,共6页
土中裂隙不论对环境、工程还是农业都有危害。目前的研究裂隙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有其缺陷,特别在裂隙深度上的研究没有一个经济无损可以广泛应用的方法。用单层电极模型来分析研究具有不同裂隙开展的土的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指数(AI),掌... 土中裂隙不论对环境、工程还是农业都有危害。目前的研究裂隙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有其缺陷,特别在裂隙深度上的研究没有一个经济无损可以广泛应用的方法。用单层电极模型来分析研究具有不同裂隙开展的土的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指数(AI),掌握各向异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用有机玻璃板作为裂隙,通过四电极法做多层电极室内试验证上诉规律。得出单层电极测量裂隙深度对土体的AI的影响存在1倍电极距离的影响范围,AI变化率在裂隙相对深度接近于0点取到峰值,以此提出裂隙的深度的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深度 视电阻率 各向异性指数 影响范围 变化率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子杰 王绪本 +1 位作者 刘志强 梁春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3-837,共15页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地壳缩短和东向挤出.受到稳定的扬子地块阻挡,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发生强烈变形.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有助于认识地壳内部精细结构及内部运动学过程.通过收集密集地震台阵的观测资料,利用环境噪声提取Rayleigh...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地壳缩短和东向挤出.受到稳定的扬子地块阻挡,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发生强烈变形.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有助于认识地壳内部精细结构及内部运动学过程.通过收集密集地震台阵的观测资料,利用环境噪声提取Rayleigh波频散曲线,采用多角度频散曲线反演方法,获得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的地震S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图像.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上地壳的地震快波方向与其相邻的走滑断裂带走向、GPS水平速度场方向基本一致,围绕喜马拉雅东部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然而,中、下地壳的各向异性与上地壳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木里盐源盆地和滇中地块等各向异性方向发生大幅度转向,从上地壳的NE方向转为中、下地壳的NW方向.中、下地壳的各向异性方向与其低速层的延伸方向吻合.在下地壳底部和上地幔顶部的范围内,地震快波方向再次发生改变,与上地壳的各向异性分布一致,可能说明在较早的历史时期上地壳与下地壳是耦合在一起的,在中新世时期低速黏滞性流体挤入青藏高原东南缘中下地壳,使原有的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发生解耦.因此,新生代以来高原物质挤出可能导致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发生强烈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环境噪声成像 地震各向异性随深度变化 地壳变形与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地面地震与井资料进行速度各向异性分析和深度成像
6
作者 M.GraziellaKirtlandGrech 陈先红 《石油物探译丛》 2001年第5期26-31,共6页
当前地球物理研究与发展的2个最活跃领域是深度成像和速度各向异性.原因在于只有适当地考虑速度各向异性,才有可能完全实现深度成像的潜在好处.深度成像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精度这已得到公认(zhu等,1998;Parkes和Hatton,1987).如果存在各... 当前地球物理研究与发展的2个最活跃领域是深度成像和速度各向异性.原因在于只有适当地考虑速度各向异性,才有可能完全实现深度成像的潜在好处.深度成像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精度这已得到公认(zhu等,1998;Parkes和Hatton,1987).如果存在各向异性,但在速度模型建立和偏移中没有考虑它,则最终的成像将是不正确的,会产生错位的和/或假的构造(Isaac和Lawton,1999;Vestrum等人,1999),从而加大干井的风险.因此确定哪一层具有地震各向异性,并且量化其各向异性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各向异性 深度成像 偏移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弹性波叠后逆时深度偏移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美根 王妙月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3期259-263,共5页
大量数据表明地下岩层的地震各向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常规偏移中,通常视地下介质为各向同性介质,这必然导致一定的误差。研究了各向异性弹性波的有限元逆时延拓算法及有关人工吸收边界条件等问题,实现了各向异性弹性波有限元逆时... 大量数据表明地下岩层的地震各向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常规偏移中,通常视地下介质为各向同性介质,这必然导致一定的误差。研究了各向异性弹性波的有限元逆时延拓算法及有关人工吸收边界条件等问题,实现了各向异性弹性波有限元逆时深度偏移系统。2个理论模型的自激自收资料实算表明,该系统能够清晰准确地进行偏移成像。另外,对这两个模型资料的各向同性偏移证实,常规各向同性偏移剖面上存在较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弹性波 叠后逆时深度偏移 地震勘探 有限元 吸收边界条件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随场地深度变化的相干性分析
8
作者 洪娜 陈清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0-147,共8页
目前有关地震动相干性研究基本上是限于自由场地的地面运动相干性问题。为探究地震动随场地深度变化的相干性,寻求一种适用于不同类型场地随深度变化的地震动相干函数模型,以日本KiK-net台网采集的2 679对地震动记录为基础,利用随机振... 目前有关地震动相干性研究基本上是限于自由场地的地面运动相干性问题。为探究地震动随场地深度变化的相干性,寻求一种适用于不同类型场地随深度变化的地震动相干函数模型,以日本KiK-net台网采集的2 679对地震动记录为基础,利用随机振动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场地随深度变化的地震动相干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水平向地震动分量相干函数计算值的拟合,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不同类型场地的水平向地震动随深度变化的相干函数模型,并进行了参数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震级及震中距(<200 km)对相干函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剪切波速对相干函数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浅层土相比,深层土剪切波速的影响更大;水平向地震动的相干函数值随深度和频率的增大呈指数形式衰减;相较于深度的影响,频率对相干函数值衰减速率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对地震动相干函数值的估计中,场地条件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场地由硬变软,相干函数值随深度的衰减愈来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向地震 随场地深度变化的相干函数 KiK-net台网记录 不同类型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3D叠前深度偏移中考虑各向异性的影响——北海南部的一个研究实例
9
作者 Keith Hawkins 乔大军 《石油物探译丛》 2001年第5期38-49,共12页
本文介绍了对北海荷兰海域L10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3D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APS-DM)处理的实例研究结果.L10区块的产气层是该区典型的储集层,这是因为他们存在于赤底统地层的地垒和倾斜断块中.由于存在一个受到盐丘构造严重影响的复杂上... 本文介绍了对北海荷兰海域L10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3D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APS-DM)处理的实例研究结果.L10区块的产气层是该区典型的储集层,这是因为他们存在于赤底统地层的地垒和倾斜断块中.由于存在一个受到盐丘构造严重影响的复杂上覆岩层,因此,对这些断块进行成像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上覆岩层中还包括速度快和垂向速度梯度大的白垩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 3D叠前深度偏移 深度成像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3D叠前深度偏移——北达科他州Lodgepole礁远景区的实例研究
10
作者 Chengbin Peng 朱海龙 《石油物探译丛》 2001年第5期32-37,共6页
深度偏移剖面(叠前或叠后)解释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地震层位几乎总是不和井口一致.通常情况下,地震波至大约要深1000ft.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地震各向异性.在本文中,我们将给出美国北达科他州Lodgepole礁远景区的一个实例,通过... 深度偏移剖面(叠前或叠后)解释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地震层位几乎总是不和井口一致.通常情况下,地震波至大约要深1000ft.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地震各向异性.在本文中,我们将给出美国北达科他州Lodgepole礁远景区的一个实例,通过在3D速度模型中加入强地震各向异性,我们得到了良好的深度偏移结果,且与井闭合极佳(小于50ft).估计出的各向异性参数与岩样的实验室测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介质 叠前深度偏移 地震勘探 速度模型 深度偏移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瓶颈注意力的孪生残差网络滑坡变化检测
11
作者 方留杨 杨昌浩 +3 位作者 舒东 杨学昆 陈兴通 贾志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113,共7页
中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滑坡易发多发,利用遥感技术及时获取滑坡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滑坡检测方法精度不足,以及在道路、建筑等其他地物干扰的情况下易发生误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瓶颈注意力的孪生残差网络... 中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滑坡易发多发,利用遥感技术及时获取滑坡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滑坡检测方法精度不足,以及在道路、建筑等其他地物干扰的情况下易发生误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瓶颈注意力的孪生残差网络滑坡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孪生的残差编码器分别提取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特征信息,并在跳跃连接中引入瓶颈注意力模块以突出滑坡目标,最后使用重复卷积与上采样恢复空间维度,完成滑坡识别并输出识别结果;使用自制的九寨沟滑坡数据集对提出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滑坡检测方法相较于原始算法各项指标均有提升,与其他变化检测模型相比,该模型有着更低的误判率和更准确的滑坡细节识别结果;同时使用鲁甸地震滑坡数据集进行测试,该方法同样取得了最高的识别精度。综上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完成高精度大范围的滑坡灾害检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信息提取 遥感影像 变化检测 U-net 深度学习 九寨沟滑坡 鲁甸地震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的探测深度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杜学彬 叶青 +3 位作者 马占虎 李宁 陈军营 谭大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43-1949,共7页
针对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固定地点和固定观测装置及参数的视电阻率观测,给出了半空间倾斜各向异性介质中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的理论探测深度,研究了地震前兆信息的检测深度问题,得到:(1)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中区及附近可检测到地... 针对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固定地点和固定观测装置及参数的视电阻率观测,给出了半空间倾斜各向异性介质中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的理论探测深度,研究了地震前兆信息的检测深度问题,得到:(1)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中区及附近可检测到地壳近地表较深部介质的电阻率变化,其深度大于或远大于均匀介质之;(2)震级、震中距、观测方向不同或在不同的孕震阶段,探测深度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大的差异,且是动态变化的.并依据理论探测深度讨论了地震视电阻率前兆变化的复杂性、地电台址电性条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附近 孕震晚期 视电阻率 对称四极 各向异性 探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唐山MS 5.1地震前通州台井下地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解滔 王同利 +3 位作者 肖武军 胡毅涛 李然 卢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2,共8页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W测道同期存在一定的上升变化,但变化幅度约为NE测道幅度的1/4。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101°,与NE、NW和EW测道的夹角分别为70°、50°和10°。震前NE测道下降幅度最大,NW测道次之,EW测道变化幅度最小,符合实验结果和地震前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S5.1 地震地电阻率通州地震各向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电磁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14
作者 高曙德 汤吉 +7 位作者 杜学彬 刘小凤 苏永刚 陈彦平 狄国荣 梅东林 詹艳 王立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2-525,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川M_s8.0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场长、中、短、临期的异常特征和变化规律.自2003年以来甘东南地区及甘川交界发生4次5.0级以上地震,从空间上看,有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西北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强度逐渐增强,其中,文县5.0和两次岷县5.0级以上地震可以视为汶川8.0级地震的前震;从时间上分析,震前陇南汉王地震台观测到电磁场出现了长趋势变化和短临异常变化,其特征:①2003~2008年,ZD8B地电仪观测的N54°W、N85°E和N73°W测道地电阻率均显示出长趋势变化和短期变化;②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年变化率在有震年(异常年)是无震年(正常年)的两倍;③ELF电磁仪观测到了(0.5~39 Hz)频率段的电场、磁场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中异常变化分别比正常月份大1~5个数量级,并记录到电磁同震现象;④大地电场仪(ZD9A-Ⅱ)在汶川震前17个小时也记录到高频临震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度(S’) 电磁场功率谱异常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误差补偿的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被引量:22
15
作者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8-413,共6页
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深度偏移对介质速度纵横向变化的强适应性,本文介绍了一种优化 系数的单程波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算子。它在有限差分波场延拓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算子误差的补偿校正,从而提高了算子的成像精度;同时也可以... 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深度偏移对介质速度纵横向变化的强适应性,本文介绍了一种优化 系数的单程波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算子。它在有限差分波场延拓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算子误差的补偿校正,从而提高了算子的成像精度;同时也可以基本消除差分频散,提高成像 剖面信噪比。该算子具有方程阶数低且能对陡倾角成像的特点,能适应速度场的任意变化。 文中一切计算均在频率域进行,与时间域有限差分算法相比,具有计算效率高、成像方便的 优点。脉冲响应测试和对Marmousi模型进行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表明,该偏移方法是强横向 变速情况下“三高”(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数据处理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处理 叠前深度偏移 有限差分 误差补偿 波动方程 速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地震的几个问题初探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建荣 王磊 王赟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279-284,共6页
油气田开发形势日益严峻 ,开发地震技术随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上的局限性 ,迫切需要研究完善。在简要介绍了开发地震研究现状基础上 ,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认为该项技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储层各向异性... 油气田开发形势日益严峻 ,开发地震技术随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上的局限性 ,迫切需要研究完善。在简要介绍了开发地震研究现状基础上 ,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认为该项技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储层各向异性和动态变化的研究基础上 ,侧重于室内物理实验、多分量地震波场正演和参数反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开发地震技术 储层 各向异性 动态变化 VSP技术 井间地震 时延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0-697,共8页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基于 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1,36 (6 ) :6 90~ 6 97本文在频率—波数域和频率—空间域实现了一种基于 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并在二维空间作了 Marmousi模型炮集数...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基于 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1,36 (6 ) :6 90~ 6 97本文在频率—波数域和频率—空间域实现了一种基于 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并在二维空间作了 Marmousi模型炮集数据的处理。通过与 Split- Step Fourier和 Phase- Screen等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比较 ,我们认为基于 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不仅在效果上优于前两者 ,而且还能更好地处理速度横向变化。在散射波场的计算中 ,我们使用了一个比 Huang L等 (1999) [3 ] 的方法更稳定的散射波场计算公式 ,扩大了 Rytov近似的应用范围 ,使基于 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适应更剧烈的横向速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Rytov近似 散射波场 速度横向变化 波场外推 GREEN函数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自多 刘全新 +2 位作者 王西文 王宇超 王述江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5年第2期39-44,共6页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裂缝性地区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宽方位角相对窄方位角,其叠加速度随方位角和地层倾角变化而变化,一个综合速度不适合共面元道集中的所有地震道;对于倾斜地层,共面元中心点来自地下较大范围...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裂缝性地区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宽方位角相对窄方位角,其叠加速度随方位角和地层倾角变化而变化,一个综合速度不适合共面元道集中的所有地震道;对于倾斜地层,共面元中心点来自地下较大范围的反射点,常规的基于双曲线动校正理论的水平叠加技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时,用倾角一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法可以校正视倾角引起的时差,提供一个不受倾角影响的共面元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采用视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常规NMO出射角超过35。时引起的大偏移距校正过量问题,为DMO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地层均方根速度;采用时间一空间域的克希霍夫求和三维DMO,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道集,然后叠加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叠加剖面,叠后采用三维扩展STOLT偏移;最后进行方位角速度打描、叠加、偏移,识别地层方向特性和方向各向异性。针对宽方位角的有效处理措施在准噶尔盆地阜11井含油区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方法探讨 速度分析 各向异性 零偏移距 剩余静校正 均方根速度 方位角速度 准噶尔盆地 地震勘探 倾角变化 叠加速度 倾斜地层 叠加技术 旅行时间 校正技术 克希霍夫 叠加剖面 三维扩展 方向特性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区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丘斌煌 晏红艳 常坤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12期46-52,共7页
在详细分析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崎岖海底绕射多次波干扰、浅部气层吸收造成的高频成分缺失、复杂断裂结构造成的成像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项有效的数据资料处理对策。通过采用信号高保真、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的... 在详细分析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崎岖海底绕射多次波干扰、浅部气层吸收造成的高频成分缺失、复杂断裂结构造成的成像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项有效的数据资料处理对策。通过采用信号高保真、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的优势信号、高精度地震速度建模以及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等关键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压制了多成因多特点的多次波干扰,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辟模糊区 地震数据处理 多次波 各向异性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SEG年会地震勘探技术最新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建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首先根据近5年SEG年会发表的文章数量变化分析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按地震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偏移、岩石物理等技术分类简单介绍了最新进展。采集技术主要介绍了数字检波器的优势、点震源/点检波器陆地连续采集及处理技术和... 首先根据近5年SEG年会发表的文章数量变化分析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按地震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偏移、岩石物理等技术分类简单介绍了最新进展。采集技术主要介绍了数字检波器的优势、点震源/点检波器陆地连续采集及处理技术和一种金属炸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主要介绍了非垂直出射的静校正技术、减小采集脚印影响和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叠前道集插值算法、反射面元(CRS)地震反射成像及绕射波分离技术。偏移技术主要介绍了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中的照明角补偿法、平面波偏移成像、用有限元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和成像及绕射波成像技术。岩石物理主要介绍了人造砂岩制造技术、碳酸盐岩中渗透率与速度间关系的建立及碳酸钙沉积的时延超声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技术 SEG 2004年 年会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 高空间分辨率 叠前深度偏移 岩石物理 静校正技术 有限差分法 碳酸钙沉积 发展趋势 变化分析 地震采集 技术分类 采集技术 连续采集 插值算法 分离技术 反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