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统计与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1
作者 王雅丽 王平 +3 位作者 王会娟 许书雅 于浩然 张兴富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4-875,900,共13页
黄土高原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加之黄土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粒状架空孔隙结构,易由强震诱发黄土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以黄土高原范围内的天水市为例,耦合统计与机器学习模型对黄土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选取信息量(IV... 黄土高原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加之黄土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粒状架空孔隙结构,易由强震诱发黄土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以黄土高原范围内的天水市为例,耦合统计与机器学习模型对黄土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选取信息量(IV)和频率比(FR)模型,分别与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多层感知机(MLP)模型耦合,得到6种耦合模型(FR-LR、FR-SVM、FR-MLP、IV-LR、IV-SVM、IV-MLP),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UC)、准确率、精确率、特异性、敏感度、F1值评价模型精度。结果显示:(1)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一个分支,深度学习模型(MLP)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LR、SVM),在研究中展现出更优的评价性能;FR-MLP模型的AUC值高于FR-LR、FR-SVM模型,IV-MLP模型的AUC值高于IV-LR、IV-SVM模型。(2)IV模型耦合的评价结果优于FR模型耦合结果,6种模型的AUC值呈现FR-LR<IV-LR、FR-SVM<IV-SVM、FR-MLP<IV-MLP的规律。(3)IV-MLP模型的AUC值(0.93)、准确率、精确率、特异性、敏感度和F1值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模型。研究结果丰富了黄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可为黄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体系优化及黄土地震灾害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震滑坡 机器学习 耦合模型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波 董英 +6 位作者 贾俊 薛强 武文英 李林 王涛 刘港 江睿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查统计,此次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加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3处。新增和变形加剧的隐患点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崩滑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区,以黄土陡坎地带切坡建房、切坡修路为主。利用GIS技术的加权信息量法评价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结果显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占比分别为5.45%、9.83%、32.70%和52.0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东部黄土丘陵区的山梁地带。基于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开展地震活动断裂、地震动分布以及不同降雨工况条件(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下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10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较1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的增幅最大为18.26%,说明未来区内遭遇极端降雨会显著提高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研究认为,积石山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将增强,未来崩塌、滑坡发生频次升高,地质灾害易在降水、冻融条件下形成,需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其威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危险性评价 甘肃积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震构造背景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光滑方法在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力方 吕悦军 +2 位作者 彭艳菊 马晓玲 宁亚灵 《震灾防御技术》 2012年第3期261-272,共12页
本文选取华北地震区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空间光滑活动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网格,依据地震构造和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确定构造区特征参数(b值、M0、Mu、断层方位角及M—L关系等)。采用考虑了... 本文选取华北地震区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空间光滑活动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网格,依据地震构造和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确定构造区特征参数(b值、M0、Mu、断层方位角及M—L关系等)。采用考虑了地震构造背景的椭圆光滑过程的地震活动参数模型,计算各网格点的地震发生率。并利用网格源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方法,由不同输入地震目录通过综合加权得到该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峰值区划结果。该方法充分体现了地震活动的空间非均一性,尤其适用于发震构造不甚清晰的中强地震可能造成的地震危险性,避免了常规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且评价方法简单快捷,为地震区划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震 地震构造背景区 空间光滑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金芳 黄宗林 +7 位作者 徐锡伟 郑荣章 方盛明 白登海 王广才 闵伟 闻学泽 韩竹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6,共16页
大量震例研究表明 ,活动断层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非常严重 ,应用先进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准确地探明城市之下及附近活动断层分布 ,确定直下型地震的震源和危害性是我国城市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急迫的实际问题。... 大量震例研究表明 ,活动断层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非常严重 ,应用先进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准确地探明城市之下及附近活动断层分布 ,确定直下型地震的震源和危害性是我国城市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急迫的实际问题。《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作为中国地震局全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试点与示范项目于 2 0 0 1年初开始实施 ,2 0 0 4年 8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的验收。项目围绕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定年、定性、深部背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及防震减灾对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 ,通过“初查与目标区主要活断层鉴定”、“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地震活断层鉴定与危险性评价”、“地震活断层的详细探测”、“地震活断层危害性评价”和“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阶段的探测和评价工作 ,同时在福州市城、郊区全面开展壤中气汞、土壤汞、气氡、地质雷达、多道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折射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震源效果对比、用于建立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系 (标准 )剖面的钻探等多种手段的试验探测 ,总结各种试验探测的技术指标和实践经验 ,在活断层的综合试验探测、定位定年、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与结论 :(1)福州市活断层综合试验探测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活断层探测 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部公格尔拉张系现今构造形变InSAR研究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5
作者 陈荣柳 李杰 刘代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83,89,共6页
帕米尔构造结断裂发育,强震频繁,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位于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拉张系是中、东帕米尔内部最重要的张性断层之一,对其现今构造形变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帕米尔内部的现今变形状态、动力学机制、强震活动及灾... 帕米尔构造结断裂发育,强震频繁,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位于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拉张系是中、东帕米尔内部最重要的张性断层之一,对其现今构造形变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帕米尔内部的现今变形状态、动力学机制、强震活动及灾害防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处理了2018—2022年2个轨道的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了研究区高密度三维形变速率场,并结合库伦应力讨论了研究区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在东西方向上,公格尔拉张系的木吉断裂存在约10 mm/a的右旋走滑,昆盖山南麓断裂和公格尔山断裂的拉张速率分别约为11和5 mm/a,慕士塔格断裂几乎不作拉张运动;垂直方向上,木吉断层南盘抬升7 mm/a,北盘抬升3 mm/a,昆盖山南麓断裂、公格尔山断裂和慕士塔格断裂的两侧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抬升,约为3 mm/a;静态库伦应力表示,公格尔拉张系北段为未来强震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格尔拉张系 INSAR 构造形变 库伦应力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迎宾 徐佩依 +6 位作者 林剑锋 伍新南 柳静 相晨琳 何云勇 杨昌凤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BP神经网络因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性滑坡危险性预测中。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九寨沟地区,以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引发的4834个历史滑坡为例,将其随机划分为... BP神经网络因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性滑坡危险性预测中。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九寨沟地区,以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引发的4834个历史滑坡为例,将其随机划分为70%的训练样本集用于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以及30%的验证样本集对预测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行发震断层距离、垂直发震断层距离、震中距离、距道路距离、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以及岩性共9个影响因子,分析发震断层对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并总结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其中发震断层、岩性和坡度对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模型得到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图,结果显示73.19%的滑坡位于极高和高危险区域,与实际地震滑坡分布基本相符。通过30%的验证样本集来绘制预测成功率曲线,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成功率(AUC值)为0.90,证实了BP神经网络在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中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评价结果为后续地震滑坡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区 BP神经网络 地震滑坡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四川省北川县为例 被引量:43
7
作者 齐信 唐川 +1 位作者 铁永波 梁京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北川县为例,应用GIS技术对5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叠加分析,并结合降雨因子最终完成北川县灾后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52.6%,地质灾... 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北川县为例,应用GIS技术对5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叠加分析,并结合降雨因子最终完成北川县灾后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52.6%,地质灾害点占95.9%;中危险区面积占25.1%,地质灾害点占3.7%;低危险区面积占22.3%,地质灾害点占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北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基于AHP方法的2013年芦山地震区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丽娜 许冲 +1 位作者 徐锡伟 陈剑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191,共9页
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芦山7.0级地震区一个大致以震中为中心的100 km×100 km正方形区域作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确定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结合芦山地震滑坡特征将滑坡影响因子分级,... 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芦山7.0级地震区一个大致以震中为中心的100 km×100 km正方形区域作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确定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结合芦山地震滑坡特征将滑坡影响因子分级,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地层岩性和PGA等6个影响因子经分级概化后所代表的区域与滑坡的分布关系,采用区域分布面积百分比指标与滑坡密度指标来衡量影响滑坡的各个影响因子分级所代表的研究区间对地震滑坡影响程度;其次,使用AHP法对研究区内地震滑坡建立6个影响因子两两比较的6个关系矩阵,对6个关系矩阵分别进行各个参数权重的综合分析,所形成的影响因子权重分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地面峰值加速度PGA是影响地震滑坡最严重的因子,影响因子对芦山地震区滑坡影响程度关系为PGA>地层岩性>坡度>高程>斜坡曲率>坡向;取6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所确定的影响因子权重,以构建研究区内滑坡危险度阈值栅格图,接着将滑坡危险性阈值栅格图划分为与评价因子分级赋值时对应的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同时给出研究区滑坡危险性分区图。最后,根据芦山地震实际所触发的滑坡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检验曲线验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AUC值为85.41%,即定量衡量滑坡评价结果的准确率为85.41%,表明评价结果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滑坡 层次分析法 GIS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5 位作者 王洪涛 齐庆新 唐忠义 冯美华 娄金福 张豫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80-2991,共12页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将2种现场实测手段电磁波CT和地震波CT2相结合,研究了基于2种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数学表达;以时间和地点为状态变量,以现场动力显现情况及CT探测结果为驱动变量,确定了评价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实施流程。通过分析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力学基础,建立了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2种CT探测的基础上,实现了采掘巷道冲击危险等级的确定及危险区域的划分;将该评价方法进行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将2种CT探测方式联合起来,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及其后方大面积区域,回采工作面及区段煤柱区的冲击危险性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克服了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评价方法在探测尺度上的局限,几乎覆盖了矿井采掘巷道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为冲击地压治理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时间上,该方法将CT探测与矿井的采掘接续相结合,初步确定探测顺序,并根据实际的动力显现情况和之前CT探测的结果加以调整。从空间来说,覆盖了掘进面、回采工作面和煤柱等矿井采掘巷道几乎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基本保证了无评价盲区。并且,该方法充分发挥了震动波与电磁波CT探测操作过程的便捷性,能够较好的适应井下现场动力显现的突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CT 电磁波CT 冲击危险性评价 采掘巷道 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及编图——以映秀震中区为例 被引量:27
10
作者 葛华 陈启国 王德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4-652,共9页
虽然宣称地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少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近期的破坏性强震发生的频率较以往高。强震诱发的滑坡灾害也越来越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对一个地区发出中长期地震预报之后,如果也能相应地对该地区的斜... 虽然宣称地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少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近期的破坏性强震发生的频率较以往高。强震诱发的滑坡灾害也越来越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对一个地区发出中长期地震预报之后,如果也能相应地对该地区的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从而预测地震时滑坡最可能发生的地段,这对于减轻震区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5.12"汶川地震映秀震中区为例,运用Newmark方法对该区进行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和编图示范,探讨了目前常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今后区域性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危险性评价 编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8级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春山 孙炜锋 +7 位作者 谭成轩 韩金良 何淑军 吴树仁 杨为民 王涛 张永双 石菊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8-1145,共8页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局部有沙土液化,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及山区。总结了14个县市重灾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若干个亚区。对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高危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级地震 重灾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隐伏断裂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宇坤 刘芳 +3 位作者 袁盾 李文栋 杨绪连 高武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以天津市活断裂探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天津断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场及地震活动性等的研究,综合判定了天津北、天津南断裂的活动性与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地质、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按500a... 以天津市活断裂探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天津断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场及地震活动性等的研究,综合判定了天津北、天津南断裂的活动性与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地质、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按500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拟合了天津地区的最大震级上限Mmu与at/b的关系,用于对区内各断层小区中-弱隐伏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的评估。采用泊松概率模型,估算出天津南断裂未来50~200a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发生概率及复发周期等定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 定量评价 断层小区 震级-频度关系 最大震级 发震概率 复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地震地表断错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梁小华 蒋溥 +1 位作者 董津城 刘守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502,共8页
引入地震断错危险性概念 ,用概率表示发生断错的可能性大小 ,断错危险性涉及到地震危险性和断错发生与分布特点。断错危险性的表达式为 :P =P1×P2 ×P3,式中 ,P表示断错危险性 ;P1表示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P2 指不同震级条件下... 引入地震断错危险性概念 ,用概率表示发生断错的可能性大小 ,断错危险性涉及到地震危险性和断错发生与分布特点。断错危险性的表达式为 :P =P1×P2 ×P3,式中 ,P表示断错危险性 ;P1表示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P2 指不同震级条件下地表断错出现的概率 ;P3为断错量值分布概率。以中国和世界地表地震断错资料为基础 ,建立震级 -断错概率指数P2 和断错幅度及其分布概率指数 ,包括幅值及其分布、宽度和覆盖层厚度影响等指数P3,为地表断错危险性量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地震 地表断错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据权方法的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于贵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64,共14页
玉树地震诱发了2036处滑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选取与地表破裂距离、峰值加速度(PGA)、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坡位、与水系距离、岩性、与断裂距离、与公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12个因素作为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 玉树地震诱发了2036处滑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选取与地表破裂距离、峰值加速度(PGA)、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坡位、与水系距离、岩性、与断裂距离、与公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12个因素作为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因子,采用加法与减法2种证据权方法,开展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基于加法证据权方法得到评价结果的正确率为80.32%,基于减法证据权方法得到结果的正确率为80.19%。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图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5类。这一成果可划分出滑坡危险区,为灾后滑坡防治、基础设施重建与自然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滑坡 证据权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灾区茂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1
15
作者 丁军 朱静 +1 位作者 王磊 王玉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该文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内的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地层岩性、河流缓冲区、断层缓冲区的灾害点分布频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该文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内的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地层岩性、河流缓冲区、断层缓冲区的灾害点分布频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GIS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地理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及评价结果图的输出。最后,以5.12汶川地震后的四川省茂县为例,实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表明:高危险区面积25.0%,地质灾害点占60.7%;中危险区面积33.1%,地质灾害点占24.4%;低危险区面积41.9%,地质灾害点占14.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的灾后重建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流域的地震扰动区降雨型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萌 姜元俊 +1 位作者 黄栋 李倩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1788,共8页
地震扰动区存在大量震裂松散坡体,在持续或者密集的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滑坡灾害。同时,滑坡又会给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在震区,灾害通常以"链"的形式出现,比单一灾种危害性大。为了更有效... 地震扰动区存在大量震裂松散坡体,在持续或者密集的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滑坡灾害。同时,滑坡又会给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在震区,灾害通常以"链"的形式出现,比单一灾种危害性大。为了更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笔者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的17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区,建立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耦合模型,研究24h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的变化。耦合模型包括了坡体稳定性评价模型,水文模型及以泥石流规模、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高差、切割密度、不稳定斜坡比为评价因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统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质方量持续增加,但当24h降雨量超过200mm后,泥石流沟的危险度等级不再发生变化;17条泥石流沟中4条为中危险度,12条为高危险度,1条为极高危险度。这说明研究区地质灾害问题相当严峻,在多雨季节存在泥石流群发的可能性,直接威胁到居住在泥石流沟附近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有直接危害对象的高危险度及其以上的泥石流沟,应该按照高等级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治理及发布预警报。同时也说明,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研究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地震扰动区 滑坡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构造的能量积累和释放特征与新疆天山部分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军 李莹甄 汪一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9-237,共9页
通过对活动断裂定量资料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对比 ,认为完整地震轮回包括特征地震和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 ;次级地震的震级与上次特征地震的离逝时间、断裂滑动速率有关 ;断裂的位移分为产生特征地震的大粘滑和产生次级地震的小粘滑 ;... 通过对活动断裂定量资料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对比 ,认为完整地震轮回包括特征地震和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 ;次级地震的震级与上次特征地震的离逝时间、断裂滑动速率有关 ;断裂的位移分为产生特征地震的大粘滑和产生次级地震的小粘滑 ;完整地震轮回中震级 -频度关系依然成立 ;完整地震轮回的能量积累大致分为 4个阶段 ,各阶段的地震活动性不同 ;特征地震的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特征地震与次级地震之间的变形分配。基于上述认识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关系 ,用于定量估计地震构造的潜在震级和危险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能量积累与释放 地震危险性分析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wmark模型的天水市北山地震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程小杰 杨为民 +2 位作者 向灵芝 张树轩 李焕彬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本文通过天水市北山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基于Newmark累积位移法的地震黄土滑坡危险性分析。分析了研究区的孕灾背景,结合现有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调查数据,在充分考虑了震源方位角和斜坡坡向角的角度关系基础上,对优势... 本文通过天水市北山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基于Newmark累积位移法的地震黄土滑坡危险性分析。分析了研究区的孕灾背景,结合现有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调查数据,在充分考虑了震源方位角和斜坡坡向角的角度关系基础上,对优势坡向角和劣势坡向角下的斜坡易发性进行分析计算,然后用回归方程求出PGA为0.3 g时斜坡的累积位移,最后计算出斜坡在地震荷载下的失稳概率。在此基础上,对北山进行地震黄土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Newmark模型的地震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估中引入斜坡坡向角和震源方位角关系,有利于提高小区域(大比例尺)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市北山 地震黄土滑坡 危险性评价 Newmar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活动地块东北部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与大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百篪 李清河 +4 位作者 刘小凤 何文贵 吕太乙 袁道阳 王永成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87-190,共4页
关键词 祁连山 重点监测区 地震构造 地震危险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回归模型在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与检验 被引量:53
20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6-333,共8页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北京时间),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作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与现场调查验证的方法,圈定了2036处本次地震诱发滑坡。这些滑坡受地震地表破裂控制强烈,规模相对较小,常常密集成片分布。滑坡类型多...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北京时间),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作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与现场调查验证的方法,圈定了2036处本次地震诱发滑坡。这些滑坡受地震地表破裂控制强烈,规模相对较小,常常密集成片分布。滑坡类型多样,以崩塌型滑坡为主,还包括滑动型、流滑型、碎屑流型、复合型等类型的滑坡。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应用逻辑回归模型开展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并对结果合理性进行检验。应用GIS技术建立玉树地震滑坡灾害及相关滑坡影响因子空间数据库,选择高程、斜坡坡度、斜坡坡向、斜坡曲率、与水系距离、坡位、断裂、地层岩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公路、同震地表破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共12个因子作为玉树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在GIS平台下将这些因子专题图层栅格化。应用逻辑回归模型得到每个因子分级的回归系数,然后建立滑坡危险性指数分布图。利用玉树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图对滑坡危险性指数图进行检验,正确率达到83.21%。滑坡危险性分级结果表明,在占研究区总面积4.97%的"很高危险度"的较小范围内,实际发育滑坡数量为766个,占总滑坡面积的比例高达37.62%,表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良好。不同危险性级别的滑坡点密度统计结果表明,滑坡点密度随着危险性级别的升高而非常迅速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滑坡 逻辑回归模型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