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地区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张齐 胡进军 +1 位作者 谢礼立 姜治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79-1088,共10页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选取汶川地震和部分国外地震记录,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断层破裂机制、场地条件以及上盘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确定模型系数.结果分析表明: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预测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距200,k...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选取汶川地震和部分国外地震记录,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断层破裂机制、场地条件以及上盘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确定模型系数.结果分析表明: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预测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距200,km以内的地面运动,但在反应谱长周期段,模型预测值比实际观测值略大;模型在短周期段(T<1,s)预测反应谱与4个美国下一代地震动衰减关系(NGA)模型平均值一致,长周期段(T>2,s)模型预测反应谱小于美国下一代衰减关系模型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动衰减模型 残差分析 随机效应回归 下一代衰减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霍反射效应对俯冲带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康莉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3-170,共8页
为探究莫霍反射效应对俯冲带地区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影响,基于日本KiK-net和K-NET台阵的4 014条水平向浅地壳强震记录,分别建立没有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Ⅰ和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Ⅱ,并对比分析了2个模型... 为探究莫霍反射效应对俯冲带地区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影响,基于日本KiK-net和K-NET台阵的4 014条水平向浅地壳强震记录,分别建立没有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Ⅰ和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Ⅱ,并对比分析了2个模型的残差分布、拟合优度及预测结果。研究发现,莫霍反射的影响降低了浅地壳地震某一距离范围内地震波的几何衰减率,采用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影响,明显改善了模型准确性;采用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的最大对数似然值有大幅度增加,拟合优度明显提高;2个模型的预测反应谱在多数谱周期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采用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的预测反应谱在各距离分段上的变化趋势利于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在俯冲带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研究中,可以采用一个相对简单的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考虑莫霍反射引起的复杂路径效应的影响,模型可靠度和标准差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壳地震 地震动衰减模型 莫霍反射 路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动衰减模型及其在地震影响场评估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韶鹏 卢育霞 +4 位作者 石玉成 田秀丰 贺海浪 刘北 李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9,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分布密集、构造变形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建立更符合该地区地震动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能够在本地区震害防治和震后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构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强震数据库,...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分布密集、构造变形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建立更符合该地区地震动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能够在本地区震害防治和震后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构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强震数据库,构建考虑断层类型、近断层效应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区域性地震动衰减模型,运用随机效应回归法计算出模型系数;结合国内强震动记录通过残差分析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并比较与NGA模型的差异;最后,运用震动图快速生成系统产出2022年门源Mw6.6地震理论烈度图并与现场调查烈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NGA模型的预测偏差与场地条件和距离关系不大,而主要与震级相关,预测偏差随震级增大而明显增大;残差分析显示本文模型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记录更接近;基于震动图快速生成系统产出的理论烈度图与现场调查结果比较接近,运用地震动衰减模型可有效提高台网稀疏地区强震Shakemap和地震影响场的预测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模型 门源地震 场地效应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衰减模型在玛多M_(w)7.3级地震影响场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韶鹏 卢育霞 +3 位作者 石玉成 刘北 李韬 贺海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7.3级地震。震后,根据初步估计的断层走向和破裂长度,基于YU15地震动衰减模型和三种NGA-West2(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West2)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产出地震区震动图及理论烈度图。在获得强震记...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7.3级地震。震后,根据初步估计的断层走向和破裂长度,基于YU15地震动衰减模型和三种NGA-West2(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West2)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产出地震区震动图及理论烈度图。在获得强震记录和地表破裂长度信息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通过比较理论烈度与调查烈度,并结合震动图分布形态以及衰减模型在2016年新疆呼图壁M_(w)6.0地震中的应用情况对四种地震动衰减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网稀疏地区,基于地震动衰减模型可在震后快速获得地震动分布,并产出具有应用价值的地震影响场;NGA-West2模型在断层破裂较长的大震中表现优于YU15模型,而在中强地震中后者适用性更强;近实时强震动记录可用来检验模型的适用性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断层破裂尺度、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等信息的准确估计可有效提高地震影响场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NGA-West2 V_(S30) 震动 地震动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记录的场地卓越周期与场地基本周期对地震动放大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侯瑞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210,共9页
在评估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时,场地周期常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场地参数,通常将场地周期区分为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基本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可由地表水平竖向谱比估计确定,而场地基本周期可由地表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计算得到。为探究2个参... 在评估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时,场地周期常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场地参数,通常将场地周期区分为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基本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可由地表水平竖向谱比估计确定,而场地基本周期可由地表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计算得到。为探究2个参数在定量评价地震动场地放大效应时的影响,文中搜集了日本588个KiK-net和K-NET台站的场地卓越周期估计值并根据其钻孔勘察资料计算了场地基本周期值,利用4791条浅地壳与上地幔地震观测记录并结合日本基岩场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计算得到了所选场地的放大比经验值;然后,分别以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基本周期为参数建立场地放大模型,对比分析了2种场地周期参数对场地放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作为场地参数评估场地放大效应时,均能很好地反映场地放大比共振效应且场地卓越周期的共振效应更显著;在0.06 s至0.9 s谱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作为场地参数时场地放大比变异性更小,而在大于0.9 s谱周期场地基本周期模型的变异性更小,其它情况下二者的变异性相近,在0.2 s至0.3 s和在大于2.0 s谱周期场地放大比变异性之间的差别在数理统计意义上显著。因此,对于钻孔资料缺失的地区,可采用场地卓越周期作为场地效应评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卓越周期 场地基本周期 场地放大模型 场地放大比变异性 地震动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震损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晓勇 杨其新 范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4-170,共7页
基于汶川地震隧道震害调查资料,将隧道震害按受损程度分为轻微破坏、中度破坏、严重破坏和完全损毁四个等级。根据四川省内131个地震台站实测地震记录修正Zhao等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并利用修正后的衰减模型计算各个隧道工点处的地表峰值... 基于汶川地震隧道震害调查资料,将隧道震害按受损程度分为轻微破坏、中度破坏、严重破坏和完全损毁四个等级。根据四川省内131个地震台站实测地震记录修正Zhao等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并利用修正后的衰减模型计算各个隧道工点处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选取PGA作为反映地震动强度的参数。将隧道结构划分为洞口段、断层破碎段和普通段,基于双参数的对数正态分布假设,分别建立隧道整体、洞口段、断层破碎段和普通段的易损性模型。结合实际工程中得到的损失比数据,以都汶公路四座隧道为例,简述了隧道易损性模型在震后震害损失快速估计中的使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易损性模型 地震动衰减模型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怀群 何少林 +3 位作者 陈文凯 司宏俊 尹欣欣 张灿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2-439,共8页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 h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 h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可以初步判定重灾区及灾区范围,但灾区范围略小于实际调查结果;利用1.5 h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与现场调查结果比较吻合,2 h内余震序列计算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利用精定位的余震序列得到的地震烈度比常规余震序列得到的结果更精确,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精定位方法。在此次地震中,使用余震序列评估的烈度范围表现出烈度越大准确度越高的特点,使用该结果确定的重灾区范围是比较准确的。该方法丰富了现有的烈度快速评估体系,但还需深入研究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余震 最短断层距 地震动衰减模型 地震应急 青海门源6.9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玛多7.4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灿 陈文凯 +1 位作者 司宏俊 赵怀群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6-882,共7页
利用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基于断层最短距离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对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烈度分布进行快速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实际烈度图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可以在地震正式速报后1分钟内得到地震烈度分布的快速评估结果,... 利用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基于断层最短距离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对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烈度分布进行快速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实际烈度图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可以在地震正式速报后1分钟内得到地震烈度分布的快速评估结果,时效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提供参考;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计算结果比较理想化,在大致范围上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在重灾区范围上与此次实际结果存在偏差;基于断层最短距离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的PGV-vS30计算结果较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更为精细,在高烈度区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相较于冉洪流等研究的地表破裂与震级的经验关系,Wells等研究的经验关系在本次地震中的适用性更好。文章研究结果在此次实际地震应急响应中进行了应用,为政府应急指挥决策和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快速评估 地震应急 青海玛多7.4级地震 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