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学的天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倩 冉慧敏 赵瑞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9-456,464,共9页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59 km。根据地壳介质参数计算加速度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得到某一震级、震中距下地震动时程,提取其PGA,建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矩震级为5级和6级中远场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强震动记录符合较好,尤其是5级结果,在选取的5条经验值衰减关系中,其均值和标准差均为最小,结果最优;矩震级为7级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远场结果高于大多数强震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记录 地壳介质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3
2
作者 崔建文 李世成 +2 位作者 高东 赵永庆 包一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91,共6页
受震源特性、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特征和强震动记录的分布情况,将云南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统计法和映射法,分别构建了这3个区域的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并... 受震源特性、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特征和强震动记录的分布情况,将云南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统计法和映射法,分别构建了这3个区域的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分区 云南 震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范文 杜文和 +2 位作者 王晓军 邵辉成 文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54,共8页
通过分析陕西省丰富的地震活动资料,包括鲜明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地震地质环境特点,将陕西省分为三个分区,来进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择美国西部作为参考... 通过分析陕西省丰富的地震活动资料,包括鲜明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地震地质环境特点,将陕西省分为三个分区,来进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择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区,三个分区分别作为研究区,采用可逆法进行映射转换计算,得到了三个分区的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在转换过程中,还考虑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标度的系统偏差,并对转换结果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地区 地震动衰减关系 可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中强地震土层地表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兆营 刘红帅 +1 位作者 迟天峰 丁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9-226,共8页
收集整理了2013年吉林前郭Ms5.8级震群的地表强地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剔除了异常记录,分析了峰值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正常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统计给出了吉林西部地区土层地表水平向和垂直向20个周期点的加速... 收集整理了2013年吉林前郭Ms5.8级震群的地表强地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剔除了异常记录,分析了峰值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正常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统计给出了吉林西部地区土层地表水平向和垂直向20个周期点的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比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性,并用震害调查结果检验了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吉林西部地区土层地表衰减关系明显低于中国东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前郭5.8级震群 吉林西部地区 中强地震 土层地表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震动衰减关系为基础的设计谱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倪永军 朱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3-668,共6页
关键词 设计谱 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动力放大系数 控制周期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6
作者 詹小艳 朱升初 王恒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基于2006—2015年江苏省强震动台网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数据,根据近场距离饱和的加速度经验衰减模型,利用多随机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出经验衰减关系模型中的各个系数,获取了江苏及邻区中小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以... 基于2006—2015年江苏省强震动台网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数据,根据近场距离饱和的加速度经验衰减模型,利用多随机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出经验衰减关系模型中的各个系数,获取了江苏及邻区中小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以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M4.9地震为例,结合新求取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其震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场,结果显示:相比于直接采用内插值方法的分布结果,采用衰减关系校正后的结果所显示的地震动加速度场的连续性分布特征更为明显,加速度场长轴走向更接近于实际调查得到的地震烈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衰减关系 烈度分布 江苏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皮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7
作者 李文倩 魏斌 +2 位作者 何金刚 张振斌 朱皓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进而得到地震动时程,建立了震源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由于缺乏强震记录,本文还收集了2008年10月5日乌恰M_S6.9地震、2008年10月6日阿克陶M_S6.2地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的强震数据,将计算结果与经验性衰减关系以及3次强震记录进行比较后发现,皮山地震、洛浦地震的强震数据普遍高于经验性衰减关系,乌恰地震的强震数据与俞言祥等文中的衰减关系吻合较好,在远场低于本文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小震数据 震源区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衰减关系区域性差异初步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张齐 胡进军 +1 位作者 谢礼立 刘章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57,共8页
本研究以中国川滇地区、美国西部、日本、新西兰四个典型的地震区为对象,利用四个区域81次地震获取的2488组强震记录,借鉴广义反演的思想,对影响地震动幅值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震源效应、距离衰减和场地效应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离。通过... 本研究以中国川滇地区、美国西部、日本、新西兰四个典型的地震区为对象,利用四个区域81次地震获取的2488组强震记录,借鉴广义反演的思想,对影响地震动幅值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震源效应、距离衰减和场地效应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离。通过从以上3个方面对比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四个地区地震动特征和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震源方面,区域震源特征的差异对T<0.5 s的短周期段和T>3.0 s的长周期段地震动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相比于小震,大震地震动受区域震源特征差异的影响更大;(2)传播介质方面:不同区域传播介质的差异性对小震影响比对大震的影响更显著,且对短周期地震动的影响比对长周期地震动影响更大;(3)局部场地方面,不同区域场地特征的差异对软土场地长周期地面运动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区域性差异 震源效应 距离衰减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冯继威 李山有 王振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82,共10页
利用汶川8.0(Mw7.9)级地震断层距500 km范围内217个台站记录到的主震记录,及52次矩震级范围为5.0~6.5的余震记录,计算了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PSA。应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适应于四川盆地地区的地震... 利用汶川8.0(Mw7.9)级地震断层距500 km范围内217个台站记录到的主震记录,及52次矩震级范围为5.0~6.5的余震记录,计算了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PSA。应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适应于四川盆地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其他几种模型得到的衰减关系对比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衰减关系能适应于四川盆地地区,可为该地区的地震动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汶川地震 矩震级 断层距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GA模型的芦山余震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党鹏飞 刘启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6-1714,共9页
四川省芦山县于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7.0级地震,基于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发布的此次地震的2106组余震强震动记录,利用基于NGA衰减关系的简化模型,使用随机效应方法拟合得到其PGA以及0.01~8 s周期下的伪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5%)的地震动衰... 四川省芦山县于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7.0级地震,基于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发布的此次地震的2106组余震强震动记录,利用基于NGA衰减关系的简化模型,使用随机效应方法拟合得到其PGA以及0.01~8 s周期下的伪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5%)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其他学者研究得出的四川其他地区衰减关系进行对比,本文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芦山余震强震动衰减。不论基岩场地和软土场地,本文在衰减关系在短周期均与卢大伟模型结果一致。但是在长周期情况下,本文模型在软土场地大于卢大伟结果,而在基岩场地上低于俞言祥结果。因此,在使用本文衰减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场地和周期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动 地震动衰减关系 NG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地区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振斌 唐丽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6,共6页
南天山地区是天山地震构造区现今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该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本文选取了南天山地区1985~2010年6月15日M≥3.5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共360条,采用改进的两步回归法拟合了该地区土层加速度衰减规律。通过回归结果... 南天山地区是天山地震构造区现今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该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本文选取了南天山地区1985~2010年6月15日M≥3.5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共360条,采用改进的两步回归法拟合了该地区土层加速度衰减规律。通过回归结果和实际记录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模型Ⅱ的衰减曲线与实际观测资料拟合度更高,同时也发现水平向回归结果好于垂直向的回归结果。与该地区的其它地震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成果相比,此衰减关系与实际记录的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地区 加速度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划分标准对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珊 张郁山 尤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759-769,共11页
基于美国NGA强震观测数据库中描述场地的不同指标,定义了五种不同的"基岩"场地类型,得到了相应的数据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对应不同"基岩"定义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并研究了不同场地划分标... 基于美国NGA强震观测数据库中描述场地的不同指标,定义了五种不同的"基岩"场地类型,得到了相应的数据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对应不同"基岩"定义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并研究了不同场地划分标准造成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A强震观测数据库 地震动衰减关系 峰值加速度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映射圆”模型的汶川8.0级地震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平 罗奇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78,共4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圆模型、断层破裂模型及椭圆模型,而这三种模型都存在一定弊端。在假设烈度与地震动存在某种线性关系的基础上,从等震线形状出发,将地震引起的断层破裂压缩到震中,压缩后的等震线从椭圆状变成反映圆... 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圆模型、断层破裂模型及椭圆模型,而这三种模型都存在一定弊端。在假设烈度与地震动存在某种线性关系的基础上,从等震线形状出发,将地震引起的断层破裂压缩到震中,压缩后的等震线从椭圆状变成反映圆模型的圆形等震线特性。用映射法描述该转变过程,并将该模型定义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映射圆"模型。结合汶川8.0级地震记录,分别回归出圆模型、断层破裂模型及"映射圆"模型的地震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映射圆"模型相对其它两个模型更加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圆模型 断层破裂模型 “映射圆”模型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A数据库的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平 罗奇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4-170,共7页
为系统分析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的可靠性,在应用汶川地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验证该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本文结合NGA(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项目的强大数据库,讨论了多圆组合模型中子断层的划分规则和子源震中距的求法.拟合出了NGA... 为系统分析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的可靠性,在应用汶川地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验证该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本文结合NGA(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项目的强大数据库,讨论了多圆组合模型中子断层的划分规则和子源震中距的求法.拟合出了NGA数据库的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分别讨论了断层类型,上、下盘效应,覆盖层厚度对拟合地震动的影响;比较了多圆组合模型与NGA模型(BA08)的回归结果,并讨论了两者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结果表明,多圆组合模型对NGA数据库地震动的拟合结果比较理想.多圆组合模型形式简单,拟合精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圆组合模型 地震动衰减关系 NGA数据库 NG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谱衰减关系和理想化反应谱模型的我国规范谱长周期段研究
15
作者 聂利英 冯江江 +2 位作者 林浩然 王康 汪基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相对于我国各行业抗震规范反应谱下降段呈现的多样性,欧美规范谱基于理想化反应谱模型,其长周期下降段的规定形式统一,且由第二特征周期TD确定。基于理想化反应谱模型,TD的确定与位移谱形态、“结构所需周期范围”等概念相关。基于我国... 相对于我国各行业抗震规范反应谱下降段呈现的多样性,欧美规范谱基于理想化反应谱模型,其长周期下降段的规定形式统一,且由第二特征周期TD确定。基于理想化反应谱模型,TD的确定与位移谱形态、“结构所需周期范围”等概念相关。基于我国区划图研究中大量采用NGA数据库的地震动记录及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表达地震强度的现状,以理想化反应谱模型为我国规范谱模型,以NGA数据库BSSA 14公式为工具,对TD建议值等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想化反应谱模型与TD计算公式的阐述,明确欧美规范谱长周期下降段的衰减指数1、2是由理想化反应谱模型定义决定的确定性参数,此时长周期下降段函数由TD唯一确定;其次,在NGA数据库提供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中,比选出与我国规范考虑因素吻合性最好的BSSA 14公式,并以其作为基于地震动记录统计的反应谱公式,分析位移谱曲线形态类型及由于位移谱谱值截取周期Tcut不同而引起的位移谱曲线形态类型随震级、距离、场地类别的分布变化;最后,基于BSSA 14,考虑“结构所需周期范围”,给出以我国规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为参照的TD建议值。此研究可为我国抗震规范谱长周期下降段的研究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化反应谱模型 第二特征周期TD 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 结构所需周期范围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有限强地震动记录校正等震线的估计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鲲 俞言祥 +1 位作者 高孟潭 冯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3-645,共13页
选用获得了加速度记录的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及2011年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尔自治州阿图什市与伽师县交界MS5.8地震,研究其快速生成震动图的偏差校正方法;通过台站实际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分析... 选用获得了加速度记录的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及2011年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尔自治州阿图什市与伽师县交界MS5.8地震,研究其快速生成震动图的偏差校正方法;通过台站实际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分析,提出了利用台站数据对缺少台站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的对数偏差校正方法;并比较了圆和椭圆衰减关系模型的对数残差及震动图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适合于当地地震动衰减关系±3倍标准差的标准能够识别一些台站异常数据,如炉霍MS5.3地震中炉霍地办强震台近场峰值加速度的高频脉冲引起的异常数据;对数偏差校正方法适合于地震动强度速报中缺少台站数据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地震动参数估计值的系统偏差校正;圆衰减关系模型只能控制震动的程度,不能控制其分布形态.明确的地震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当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及余震分布等信息有助于修正震动图的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 强震记录数据 对数偏差校正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被引量:82
17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5-621,共7页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 ,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 ,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低 .从这次地震的加速度峰值分布等值线图上也可以看出 ,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 ,上盘衰减较慢而下盘衰减较快 .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 ,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地震动 断层 上盘效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加速度 位移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相关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小军 贺秋梅 侯春林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82,90,共9页
基于中国核电工程选址和建设的实际工作,探讨了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几个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采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选取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综合取值等。分析了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弥散地震... 基于中国核电工程选址和建设的实际工作,探讨了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几个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采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选取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综合取值等。分析了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弥散地震衰减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变迁,比较分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中构造地震、弥散地震的计算结果和概率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a.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已成为中国核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基本思路,其中弥散地震是一个需要特殊考虑的问题;b.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计算结果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控制作用受区域地震活动性强弱的影响;c.在地震活动性较弱的地区,确定性方法特别是弥散地震计算结果基本上控制着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取值,而在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强的地区,更倾向于由概率方法计算结果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设计地震动 确定性方法 概率方法 地震动衰减关系 弥散地震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利用烈度数据估计地震动参数的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鲲 俞言祥 +1 位作者 高孟潭 亢川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3-1052,共10页
通过最近收集到的中国西部地区的6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和烈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适用于贝叶斯方法的各烈度档P(I|GM)的经验分布。利用2011年发生的四川炉霍地震和新疆伽师地震资料验证了依据烈度数据用贝叶斯方法估算峰值加速度的可行性... 通过最近收集到的中国西部地区的6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和烈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适用于贝叶斯方法的各烈度档P(I|GM)的经验分布。利用2011年发生的四川炉霍地震和新疆伽师地震资料验证了依据烈度数据用贝叶斯方法估算峰值加速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还表明,用贝叶斯方法估计的参数精度与选择的先验概率(衰减关系)显著相关。针对这2次地震,用各烈度档地震动参数的均值法、地震动衰减关系法及贝叶斯法3种方法估算的峰值加速度值与峰值加速度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比较表明,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的参数精度优于用另2种方法所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 贝叶斯方法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河M_(s)6.6地震近断层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泽 盛俭 +3 位作者 金显廷 周正华 喻烟 李存柱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4-1036,1052,共14页
近断层地震动具有幅值高、高频成分丰富等特点,对短周期结构威胁甚大。为模拟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以精河地震为例,利用基于地震烈度转换方法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和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主震在6个场点产生的地震动,分析不同方法估计的峰值加... 近断层地震动具有幅值高、高频成分丰富等特点,对短周期结构威胁甚大。为模拟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以精河地震为例,利用基于地震烈度转换方法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和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主震在6个场点产生的地震动,分析不同方法估计的峰值加速度与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征;同时选取17个场点的地震动,分析断层上盘效应,从而更加合理地估计近断层地震动。结合精河M_(s)6.6地震的发震构造分析,确定库松木切克山前断裂的分支精河水文站断裂为该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机方法估计的PGA与+σ误差项衰减关系短轴估计的PGA接近,两者可能都比较接近实际PGA;相较于衰减关系法,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随机方法,优势在于能较好模拟近断层地震动特征;②近断层地震动受上盘效应影响显著,断层距相同的上下盘场点,上盘地震动明显大于下盘;③对于有历史地震及地震数据的地区,可以基于已有地震数据,使用多种方法联合估计地震动参数,为工程场地地震安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随机有限断层 上盘效应 近断层地震动 地震动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