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学的天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倩 冉慧敏 赵瑞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9-456,464,共9页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59 km。根据地壳介质参数计算加速度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得到某一震级、震中距下地震动时程,提取其PGA,建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矩震级为5级和6级中远场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强震动记录符合较好,尤其是5级结果,在选取的5条经验值衰减关系中,其均值和标准差均为最小,结果最优;矩震级为7级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远场结果高于大多数强震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记录 地壳介质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区地震动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145
2
作者 黄玉龙 郑斯华 +2 位作者 刘杰 赵兴权 康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61,共8页
根据广东数字地震台网 14个地震台的 2 49条波形资料 ,研究了广东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 .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 ,得到了广东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 .同时也采用线性几何衰减模型和两段几何衰减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 .... 根据广东数字地震台网 14个地震台的 2 49条波形资料 ,研究了广东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 .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 ,得到了广东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 .同时也采用线性几何衰减模型和两段几何衰减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 .残差比较表明 ,线性几何衰减模型的残差最大 ,两段几何衰减模型的残差其次 ,而三段几何衰减模型的残差最小 .由此可以推论广东地区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具合理性和适用性 .得到广东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 =481.5·f0 .31;1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放大效应 ,这与它们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地区 地震动衰减 场地响应 几何衰减函数 Q值 放大效应 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3
3
作者 崔建文 李世成 +2 位作者 高东 赵永庆 包一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91,共6页
受震源特性、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特征和强震动记录的分布情况,将云南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统计法和映射法,分别构建了这3个区域的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并... 受震源特性、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特征和强震动记录的分布情况,将云南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统计法和映射法,分别构建了这3个区域的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分区 云南 震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动衰减特性及其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规律 被引量:32
4
作者 单德山 张二华 +1 位作者 董俊 郭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115,共9页
为分析不同断层距下,汶川地震动对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作用效应演变规律,收集了全国129个汶川主震地震台站记录。从工程地震学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动记录强度指标的衰减特性,总结了PGA、PGV和反应谱的衰减规律。以庙子坪大桥主桥为工... 为分析不同断层距下,汶川地震动对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作用效应演变规律,收集了全国129个汶川主震地震台站记录。从工程地震学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动记录强度指标的衰减特性,总结了PGA、PGV和反应谱的衰减规律。以庙子坪大桥主桥为工程背景,构建了两类不同墩高形式的大跨连续刚构桥梁样本组,对两类桥梁自振周期的代表值进行了对比讨论和分析;基于反应谱分析,拟合得到两类桥梁响应谱随断层距变化的峰值响应曲面,讨论了不同断层距,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响应特点。研究表明,不同断层距的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梁的地震响应具有明显差异,近断层地震响应明显强烈。研究成果可为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桥墩布置形式和桥址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 汶川地震 地震动衰减特性 断层距 地震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范文 杜文和 +2 位作者 王晓军 邵辉成 文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54,共8页
通过分析陕西省丰富的地震活动资料,包括鲜明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地震地质环境特点,将陕西省分为三个分区,来进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择美国西部作为参考... 通过分析陕西省丰富的地震活动资料,包括鲜明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地震地质环境特点,将陕西省分为三个分区,来进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择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区,三个分区分别作为研究区,采用可逆法进行映射转换计算,得到了三个分区的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在转换过程中,还考虑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标度的系统偏差,并对转换结果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地区 地震动衰减关系 可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 被引量:8
6
作者 张齐 胡进军 +1 位作者 谢礼立 姜治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79-1088,共10页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选取汶川地震和部分国外地震记录,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断层破裂机制、场地条件以及上盘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确定模型系数.结果分析表明: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预测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距200,k...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选取汶川地震和部分国外地震记录,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断层破裂机制、场地条件以及上盘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确定模型系数.结果分析表明: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预测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距200,km以内的地面运动,但在反应谱长周期段,模型预测值比实际观测值略大;模型在短周期段(T<1,s)预测反应谱与4个美国下一代地震动衰减关系(NGA)模型平均值一致,长周期段(T>2,s)模型预测反应谱小于美国下一代衰减关系模型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动衰减模型 残差分析 随机效应回归 下一代衰减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英萍 杨锐 +5 位作者 高景春 王宁 贾炯 李雪英 蔡玲玲 王莉婵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329-338,共10页
利用河北测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2015年5月记录到的169个ML≥2.5地震(含山区和平原)4 180条波形资料,将河北(含北京、天津)及邻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及地质构造将研究区域分为山区和平原两个区,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用Atkin... 利用河北测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2015年5月记录到的169个ML≥2.5地震(含山区和平原)4 180条波形资料,将河北(含北京、天津)及邻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及地质构造将研究区域分为山区和平原两个区,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用Atkinson(1992)方法计算各自的Q值,得到山区和平原的非弹性衰减Q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式分别为:Q(f)=474.8f0.3589,Q(f)=294.5f0.5193,并与已有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Moya(2000)方法进行震源谱和场地响应的联合反演,得到了93个基岩台、58个井下台的场地响应,基岩台的场地响应随频率的变化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基岩台场地响应绝大多数无明显的一致性特征;井下台站的场地响应随频率变化的形态基本一致,在低频段(1~7 Hz)表现为放大作用,在高频段(7~20 Hz)表现为衰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地区 地震动衰减 场地响应 Q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中强地震土层地表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兆营 刘红帅 +1 位作者 迟天峰 丁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9-226,共8页
收集整理了2013年吉林前郭Ms5.8级震群的地表强地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剔除了异常记录,分析了峰值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正常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统计给出了吉林西部地区土层地表水平向和垂直向20个周期点的加速... 收集整理了2013年吉林前郭Ms5.8级震群的地表强地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剔除了异常记录,分析了峰值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正常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统计给出了吉林西部地区土层地表水平向和垂直向20个周期点的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比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性,并用震害调查结果检验了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吉林西部地区土层地表衰减关系明显低于中国东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前郭5.8级震群 吉林西部地区 中强地震 土层地表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震动衰减关系为基础的设计谱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倪永军 朱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3-668,共6页
关键词 设计谱 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动力放大系数 控制周期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2014地震区划中采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正如 陶夏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4,共7页
世界上地震区划方法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对地震动衰减的考虑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简要述评美国2014版区划图编制中采用的地震动模型,强调了选取的标准,区分了美国西部、中东部和俯冲带区域。通过与2008版区划图采用的地震动模型比较,指出... 世界上地震区划方法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对地震动衰减的考虑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简要述评美国2014版区划图编制中采用的地震动模型,强调了选取的标准,区分了美国西部、中东部和俯冲带区域。通过与2008版区划图采用的地震动模型比较,指出了新的特点和优势,可为我国下一代区划图的修编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划图 地震动衰减 地震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A数据库的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平 罗奇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4-170,共7页
为系统分析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的可靠性,在应用汶川地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验证该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本文结合NGA(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项目的强大数据库,讨论了多圆组合模型中子断层的划分规则和子源震中距的求法.拟合出了NGA... 为系统分析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的可靠性,在应用汶川地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验证该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本文结合NGA(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项目的强大数据库,讨论了多圆组合模型中子断层的划分规则和子源震中距的求法.拟合出了NGA数据库的多圆组合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分别讨论了断层类型,上、下盘效应,覆盖层厚度对拟合地震动的影响;比较了多圆组合模型与NGA模型(BA08)的回归结果,并讨论了两者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结果表明,多圆组合模型对NGA数据库地震动的拟合结果比较理想.多圆组合模型形式简单,拟合精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圆组合模型 地震动衰减关系 NGA数据库 NG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12
作者 詹小艳 朱升初 王恒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基于2006—2015年江苏省强震动台网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数据,根据近场距离饱和的加速度经验衰减模型,利用多随机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出经验衰减关系模型中的各个系数,获取了江苏及邻区中小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以... 基于2006—2015年江苏省强震动台网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数据,根据近场距离饱和的加速度经验衰减模型,利用多随机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出经验衰减关系模型中的各个系数,获取了江苏及邻区中小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以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M4.9地震为例,结合新求取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其震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场,结果显示:相比于直接采用内插值方法的分布结果,采用衰减关系校正后的结果所显示的地震动加速度场的连续性分布特征更为明显,加速度场长轴走向更接近于实际调查得到的地震烈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衰减关系 烈度分布 江苏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皮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13
作者 李文倩 魏斌 +2 位作者 何金刚 张振斌 朱皓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进而得到地震动时程,建立了震源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由于缺乏强震记录,本文还收集了2008年10月5日乌恰M_S6.9地震、2008年10月6日阿克陶M_S6.2地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的强震数据,将计算结果与经验性衰减关系以及3次强震记录进行比较后发现,皮山地震、洛浦地震的强震数据普遍高于经验性衰减关系,乌恰地震的强震数据与俞言祥等文中的衰减关系吻合较好,在远场低于本文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小震数据 震源区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衰减关系区域性差异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齐 胡进军 +1 位作者 谢礼立 刘章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57,共8页
本研究以中国川滇地区、美国西部、日本、新西兰四个典型的地震区为对象,利用四个区域81次地震获取的2488组强震记录,借鉴广义反演的思想,对影响地震动幅值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震源效应、距离衰减和场地效应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离。通过... 本研究以中国川滇地区、美国西部、日本、新西兰四个典型的地震区为对象,利用四个区域81次地震获取的2488组强震记录,借鉴广义反演的思想,对影响地震动幅值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震源效应、距离衰减和场地效应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离。通过从以上3个方面对比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四个地区地震动特征和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震源方面,区域震源特征的差异对T<0.5 s的短周期段和T>3.0 s的长周期段地震动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相比于小震,大震地震动受区域震源特征差异的影响更大;(2)传播介质方面:不同区域传播介质的差异性对小震影响比对大震的影响更显著,且对短周期地震动的影响比对长周期地震动影响更大;(3)局部场地方面,不同区域场地特征的差异对软土场地长周期地面运动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区域性差异 震源效应 距离衰减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继威 李山有 王振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82,共10页
利用汶川8.0(Mw7.9)级地震断层距500 km范围内217个台站记录到的主震记录,及52次矩震级范围为5.0~6.5的余震记录,计算了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PSA。应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适应于四川盆地地区的地震... 利用汶川8.0(Mw7.9)级地震断层距500 km范围内217个台站记录到的主震记录,及52次矩震级范围为5.0~6.5的余震记录,计算了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PSA。应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适应于四川盆地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其他几种模型得到的衰减关系对比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衰减关系能适应于四川盆地地区,可为该地区的地震动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汶川地震 矩震级 断层距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GA模型的芦山余震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党鹏飞 刘启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6-1714,共9页
四川省芦山县于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7.0级地震,基于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发布的此次地震的2106组余震强震动记录,利用基于NGA衰减关系的简化模型,使用随机效应方法拟合得到其PGA以及0.01~8 s周期下的伪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5%)的地震动衰... 四川省芦山县于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7.0级地震,基于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发布的此次地震的2106组余震强震动记录,利用基于NGA衰减关系的简化模型,使用随机效应方法拟合得到其PGA以及0.01~8 s周期下的伪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5%)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其他学者研究得出的四川其他地区衰减关系进行对比,本文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芦山余震强震动衰减。不论基岩场地和软土场地,本文在衰减关系在短周期均与卢大伟模型结果一致。但是在长周期情况下,本文模型在软土场地大于卢大伟结果,而在基岩场地上低于俞言祥结果。因此,在使用本文衰减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场地和周期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动 地震动衰减关系 NG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霍反射效应对俯冲带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莉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3-170,共8页
为探究莫霍反射效应对俯冲带地区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影响,基于日本KiK-net和K-NET台阵的4 014条水平向浅地壳强震记录,分别建立没有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Ⅰ和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Ⅱ,并对比分析了2个模型... 为探究莫霍反射效应对俯冲带地区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影响,基于日本KiK-net和K-NET台阵的4 014条水平向浅地壳强震记录,分别建立没有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Ⅰ和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Ⅱ,并对比分析了2个模型的残差分布、拟合优度及预测结果。研究发现,莫霍反射的影响降低了浅地壳地震某一距离范围内地震波的几何衰减率,采用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考虑莫霍反射效应的影响,明显改善了模型准确性;采用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的最大对数似然值有大幅度增加,拟合优度明显提高;2个模型的预测反应谱在多数谱周期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采用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的预测反应谱在各距离分段上的变化趋势利于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在俯冲带浅地壳地震动衰减模型研究中,可以采用一个相对简单的三段线性几何衰减函数考虑莫霍反射引起的复杂路径效应的影响,模型可靠度和标准差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壳地震 地震动衰减模型 莫霍反射 路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衰减模型在玛多M_(w)7.3级地震影响场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18
作者 王韶鹏 卢育霞 +3 位作者 石玉成 刘北 李韬 贺海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7.3级地震。震后,根据初步估计的断层走向和破裂长度,基于YU15地震动衰减模型和三种NGA-West2(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West2)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产出地震区震动图及理论烈度图。在获得强震记...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7.3级地震。震后,根据初步估计的断层走向和破裂长度,基于YU15地震动衰减模型和三种NGA-West2(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West2)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产出地震区震动图及理论烈度图。在获得强震记录和地表破裂长度信息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通过比较理论烈度与调查烈度,并结合震动图分布形态以及衰减模型在2016年新疆呼图壁M_(w)6.0地震中的应用情况对四种地震动衰减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网稀疏地区,基于地震动衰减模型可在震后快速获得地震动分布,并产出具有应用价值的地震影响场;NGA-West2模型在断层破裂较长的大震中表现优于YU15模型,而在中强地震中后者适用性更强;近实时强震动记录可用来检验模型的适用性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断层破裂尺度、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等信息的准确估计可有效提高地震影响场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NGA-West2 V_(S30) 震动 地震动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动衰减模型及其在地震影响场评估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韶鹏 卢育霞 +4 位作者 石玉成 田秀丰 贺海浪 刘北 李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9,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分布密集、构造变形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建立更符合该地区地震动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能够在本地区震害防治和震后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构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强震数据库,...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分布密集、构造变形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建立更符合该地区地震动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能够在本地区震害防治和震后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构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强震数据库,构建考虑断层类型、近断层效应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区域性地震动衰减模型,运用随机效应回归法计算出模型系数;结合国内强震动记录通过残差分析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并比较与NGA模型的差异;最后,运用震动图快速生成系统产出2022年门源Mw6.6地震理论烈度图并与现场调查烈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NGA模型的预测偏差与场地条件和距离关系不大,而主要与震级相关,预测偏差随震级增大而明显增大;残差分析显示本文模型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记录更接近;基于震动图快速生成系统产出的理论烈度图与现场调查结果比较接近,运用地震动衰减模型可有效提高台网稀疏地区强震Shakemap和地震影响场的预测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模型 门源地震 场地效应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远场地震动界定及分类方法研究
20
作者 颜宏毅 赵晓彦 +3 位作者 沈旭 李兵 蹇黎明 龙睿馨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9-1200,共12页
近场地震动相较于远场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破坏更大,因此对二者进行合理界定于抗震设计意义重大,而目前相关研究尚有欠缺。以7.0级地震为例,收集417条7.0级地震波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PGV/PGA、相对持时与震中距的相... 近场地震动相较于远场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破坏更大,因此对二者进行合理界定于抗震设计意义重大,而目前相关研究尚有欠缺。以7.0级地震为例,收集417条7.0级地震波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PGV/PGA、相对持时与震中距的相关性。基于地震动预测方程(GMPE)和俞言祥模型,分析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动衰减规律,并以拟合相关性为依据,提出新的近、远震地震动界定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相对持时之比(PGA/S)。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绘制不同场地分类条件下的PGA/S与震中距分布关系图,提出7.0级近\,远场地震动分类标准。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震级、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动界定分类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远场地震动 震中距 场地分类 地震动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