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区域地形条件下台地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仕兴 罗麒锐 +4 位作者 熊峰 吴启红 夏静 杨姝姮 张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30-239,304,共11页
针对不规则地形地震动放大效应的相关规定大多以孤立地形为对象,但山区地形常以群山形式存在,相邻地形会影响地震波传播,从而改变地表运动规律。因此研究非孤立地形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对山区建筑的抗震设计及提升震后灾害评估准确性具有... 针对不规则地形地震动放大效应的相关规定大多以孤立地形为对象,但山区地形常以群山形式存在,相邻地形会影响地震波传播,从而改变地表运动规律。因此研究非孤立地形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对山区建筑的抗震设计及提升震后灾害评估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了在泸定6.8级地震中磨西台地不利地段发生的典型地形放大效应。随后利用仿真手段深入探索了复杂区域地形(山脊、峡谷)对台地地震动放大系数的影响。从放大系数空间分布、加速度傅里叶谱及幅值比的角度进行量化研究,并通过大量变参分析获得复杂区域地形对台地表面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抗规》低估了台地地形效应,放大系数建议值难以保证结构“大震不倒”,需进行调整和细化。此外,相邻山脊和峡谷对台地表面均有明显影响,不应被忽略,因此建议相关规范增加调整系数来考虑相邻地形之间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放大系数 复杂山区地形 台地地形 灾害调查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英民 王丽萍 赵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9-165,共7页
为确定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高度在10~70 m范围,坡角在15°~60°范围内的28个黏弹性岩质坡地模型在白噪声输入下的线弹性响应,分析... 为确定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高度在10~70 m范围,坡角在15°~60°范围内的28个黏弹性岩质坡地模型在白噪声输入下的线弹性响应,分析了坡高及坡角对坡地斜坡段反应谱及谱比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岩质坡地斜坡段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为抗震规范有关内容的规定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建筑 反应谱谱比 设计地震动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问题: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殷跃平 孙萍 +5 位作者 杜建军 王浩杰 张帅 李冉 李坤 辛鹏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2-1028,共27页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研究存在4个方面问题:(1)上下库间断裂构造探测精度与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不适配;(2)观测数据匮乏制约上库地震放大效应机理认知并致设计依据不足,(3)极端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高位滑坡泥石流链式风险...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研究存在4个方面问题:(1)上下库间断裂构造探测精度与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不适配;(2)观测数据匮乏制约上库地震放大效应机理认知并致设计依据不足,(3)极端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高位滑坡泥石流链式风险防控技术尚待完善,(4)水位长期高频消落与上库岸坡结构长期损伤劣化评价亟待完善。建议高度关注以下研究重点方向:(1)开展断裂构造精细智能勘探技术,实现复杂构造精细识别与地质参数动态更新;(2)建立覆盖多地形地貌单元的标准化斜坡地震动观测台阵,揭示地震动放大效应的非线性阈值特征与空间异质性规律,构建基于地震动力放大效应的高位库坝抗震设计理论框架;(3)探明极端工况作用下滑坡-泥石流启动-级联堵溃-入库风险链式成灾过程,构建集灾源判识-多级堵溃-沿程侵蚀-入库成灾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4)开展灾变机理多因素耦合分析和实时动态评估,完善在极端条件与高频大幅涨落环境下上库消落带岩体与护坡工程的疲劳损伤机理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工程 地质安全 活动断裂 地震动放大效应 地质灾害 库坡损伤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放大效应与地下地质结构——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观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余嘉顺 韩超 +7 位作者 王绪本 原健龙 付小波 张玮 蓝星 周武 梁群 侯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39-2255,共17页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计算64个高信噪比近震数据的振幅谱比函数,结果显示在玉皇观区域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并且局部场址效应显著.以S06场址为例,建立近地表地震地质模型,通过SH波放大效应正演模拟研究该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模式.RSSR与HVSR的结果表明,两者所计算的场址放大效应主频一致,但是HVSR的放大峰值却比RSSR的放大峰值大一倍左右,表明HVSR的结果可能包含了波场在近地表低速层之下传播路径的改造作用.另外,采用27个远震P波的接收函数计算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显示玉皇观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为44 km,沉积盖层、结晶地壳和上地幔的S波速度分别为2.5 km·s^(-1)、3.5 km·s^(-1)和4.5 km·s^(-1).观测阵列台站之间的接收函数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等近地表结构因素的相对变化对接收函数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地震动放大 参考场址谱比法 HV谱比法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山体地形地震动力相互作用边界元法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中宪 张雪 +1 位作者 孙帅杰 王治坤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2-729,共8页
采用动力间接边界元法,研究了平面P波、SV波入射时多个邻近山体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地震动放大效应。结果表明:连绵多山地形的地震反应规律相比孤立山丘情况更为复杂;反应特征受控于入射波频率、角度、山体间距等因素,邻近山体对地震... 采用动力间接边界元法,研究了平面P波、SV波入射时多个邻近山体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地震动放大效应。结果表明:连绵多山地形的地震反应规律相比孤立山丘情况更为复杂;反应特征受控于入射波频率、角度、山体间距等因素,邻近山体对地震动放大或缩幅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边缘激发面波的强度、相位及与观察点的距离。一般来说,当山体处于邻近山体对地震波散射形成的位移放大区域内,相比单山情况地震动会表现出增强放大效应,特定频段主方向反应可达到单山放大效应的约1.5倍。另需注意由于散射波的相干效应,两山之间平坦地表也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而高频波入射下,邻近山体相互作用效应明显减弱。实际复杂多山地形地震动评估需准确掌握输入地震波特性和连绵山体的材料、几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山地形 IBEM 动力相互作用 地震动放大效应 相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面对岩质边坡地震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小甫 孙进忠 +2 位作者 刘立鹏 郑小燕 贾雷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0-846,共7页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UDEC软件,开展了结构面对岩质边坡地震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结构面产状和位置变化对岩体边坡地震动放大系数空间展布的影响。根据岩体边坡中结构面发育的一般规律,本文模型工况主要考虑与坡面...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UDEC软件,开展了结构面对岩质边坡地震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结构面产状和位置变化对岩体边坡地震动放大系数空间展布的影响。根据岩体边坡中结构面发育的一般规律,本文模型工况主要考虑与坡面相交的贯穿性结构面,模拟的主要物理对象是层面、贯穿性长大软弱结构面等。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结构面越靠近坡顶,边坡上部的地震动响应越强烈;顺倾结构面会使坡肩部形成更强烈的地震动响应;边坡越陡,坡顶和坡肩部的地震动响应越强烈。上述规律对于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结构面 地震动加速度放大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震中v_(S30)估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江志杰 彭艳菊 +3 位作者 吕悦军 黄帅 黄雅虹 修立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76-82,共7页
在工程地震场地条件评价中,地表以下30m深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vS30)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参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很多实例中等效剪切波速度的计算深度未达到30m,因此如何更好地估算vS30就变得尤为重要。详细阐述vS30估算模型的演... 在工程地震场地条件评价中,地表以下30m深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vS30)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参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很多实例中等效剪切波速度的计算深度未达到30m,因此如何更好地估算vS30就变得尤为重要。详细阐述vS30估算模型的演化发展:首先介绍基于钻孔测井数据的3类模型,即常速度外推模型、速度梯度模型、双深度参数外推模型;然后详述基于地质、地形坡度和地貌等替代指标的vS30估算模型,以及基于HVSR的反应谱比的估算模型。文章分析各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同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vS30在现今工程地震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场地分类 地震动放大效应 地貌 地形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美国某高层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何俊彪 陆鸣 廖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7-183,共7页
本文采用近年来美国地震灾害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对美国西雅图市中心某拟建高层建筑地震危险性分析展开优化研究,以期达到在满足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抗震设计规范(ASCE 7-10)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建筑物抗震设计费用之目的。研究首先采用ASC... 本文采用近年来美国地震灾害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对美国西雅图市中心某拟建高层建筑地震危险性分析展开优化研究,以期达到在满足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抗震设计规范(ASCE 7-10)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建筑物抗震设计费用之目的。研究首先采用ASCE 7-10推荐的方法 2分析基于具体场地参数条件下的风险系数;对于地震动最大方向系数,采用最新的Shashi and Baker 2014模型进行优化;由于现有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地震动衰减模型缺乏对盆地放大效应的考虑,研究采用基于2014 NGA West2的最新潜源地震动衰减模型盆地放大效应系数进行优化考虑。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地震反应谱在中短周期范围内与非优化的地震反应谱基本一致,但是在长周期范围内,进行优化后的反应谱值一般要比不优化的反应谱值小20%到30%。在建筑物的第一卓越周期7秒左右,这个差别是25%。可见采用优化后的地震反应谱将会达到安全合理节约建筑物抗震设计费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分析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 高层建筑 盆地地震动放大效应 风险系数 最大方向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cceleration and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rockfill dams
9
作者 周晖 李俊杰 康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42-647,共6页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equivalent-linear mode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also made to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nd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was provid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dam height and the same base acceleration excitat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iver valley width,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n the axis of the top of the dam moves from the center to the riversides symmetrically. For the narrow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axis at the top of the dam; for wide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appears near the riversides. The result ne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2D dynamical computation for wide valleys, and shows that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long the axis should be given, except for that along the dam height.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fill dams using pseudo-static method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3D dynamical response analysis equivalent-linear method ACCELERATION seismic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