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年苏门答腊M_S8.0地震对缅甸M_S6.5地震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彬 陆远忠 +3 位作者 刘耀炜 杨选辉 荆燕 方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99-406,共8页
根据地震动态触发理论,计算了2000年苏门答腊MS8.0,地震在缅甸MS6.5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正峰值为1.357 5 MPa,负峰值为-1.113 5 MPa。峰值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 MPa,苏门答腊地震的发生对缅甸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在计... 根据地震动态触发理论,计算了2000年苏门答腊MS8.0,地震在缅甸MS6.5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正峰值为1.357 5 MPa,负峰值为-1.113 5 MPa。峰值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 MPa,苏门答腊地震的发生对缅甸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主震基本参数、传播过程中介质参数和被触发地震断层参数的准确性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态应力触发 反射率法 离散波数分解法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正常地震动态及危险性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柯龙生 林世敏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化,即:(a)地震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形成条带或空区;(b)断裂活动由多组转为单一,应力场趋向一致;(c)地震活动水平显示异常增强,能量释放方式由均匀、单一转为加速;(d)b值趋势性下降所显示的能量分形的降维;(e)地震随时间分布的丛集现象或减熵;(f)震群参数显示前兆特征。因此,系统有序度的定量化研究,对于地震预报模型的建立及地震预报突破,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态 震源机制 地震预报 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偏压条件下特大断面隧道地震动态响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关振长 徐遒 邓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6,共9页
以福州市二环路金鸡山隧道为工程原型,设计制作了浅埋偏压条件下特大断面隧道的1/30缩尺模型,完成了20种工况下的模拟地震动试验,重点关注隧道模型加速度、衬砌接触压力、衬砌表面应力的地震动态响应。隧道中轴面各测点PHA放大系数随高... 以福州市二环路金鸡山隧道为工程原型,设计制作了浅埋偏压条件下特大断面隧道的1/30缩尺模型,完成了20种工况下的模拟地震动试验,重点关注隧道模型加速度、衬砌接触压力、衬砌表面应力的地震动态响应。隧道中轴面各测点PHA放大系数随高程呈近似对数型增大,改变了原场地高程效应的表现形式;隧道模型的第一卓越频率与EL波的卓越频率较为接近,其共振效应使得EL波激励引起的高程效应明显大于其他地震波。靠山侧衬砌结构所承担的地震动附加压力显著大于临空侧,且在大振幅激励下,其拱腰所承担的地震动附加压力反而大于拱脚。隧道衬砌结构的扁平率和几何曲率,对其动应力峰值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大振幅激励下,靠山侧拱脚处的动应力峰值显著大于其他部位。衬砌结构的裂缝发展形态特征,与接触压力峰值及动应力峰值沿衬砌环向分布的规律是相一致的。上述成果为浅埋偏压条件下特大断面隧道抗震设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断面隧道 浅埋偏压 地震动态响应 振动台试验 PHA放大系数 PEP震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震中实时动态定位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希强 孙亚强 +4 位作者 赵冰 王庆民 赵大鹏 赵瑞 李铂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2-349,共8页
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中具破坏性地震震中的确定速度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地震发生后根据1个、2个、3个台站P波到时记录进行动态、近实时确定地震发生区域、线区间和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触发台站和非触发台站分布与地震波... 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中具破坏性地震震中的确定速度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地震发生后根据1个、2个、3个台站P波到时记录进行动态、近实时确定地震发生区域、线区间和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触发台站和非触发台站分布与地震波传播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特征,提高了震中定位结果的精度。对由79个台站组成的山东虚拟测震台网2009-2010年期间记录的425次网内地震进行了快速定位,结果表明对发生在网内的地震可在要求时间内给出比较准确的震中位置,可满足预警地震速报时效性和精度的双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剖分 双台子台阵 地震动态实时定位 山东数字测震台网 地震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模拟系统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妙月 张美根 +2 位作者 底青云 陈静 朱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5-69,共5页
给出了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微机处理系统.系统可在486以上微机上运行;程序在运行中可自动处理地震发生发展瞬间的时间不连续过程.该系统同时具有实时监控功能,可随时暂停模拟进程,用图形功能显示当前和历史上有... 给出了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微机处理系统.系统可在486以上微机上运行;程序在运行中可自动处理地震发生发展瞬间的时间不连续过程.该系统同时具有实时监控功能,可随时暂停模拟进程,用图形功能显示当前和历史上有关的计算结果.退出图形功能后,可在原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态过程 微机 模拟系统 地震 孕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智利8.8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的动态触发活动 被引量:9
6
作者 龚萱 陈棋福 +3 位作者 彭志刚 王伟君 吴春泉 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本文采用波形分析和β统计方法,基于首都圈地区数字测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地震台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2月27日Mw8.8智利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地区的动态触发活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背景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北京房山岩体附近,我... 本文采用波形分析和β统计方法,基于首都圈地区数字测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地震台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2月27日Mw8.8智利大地震在北京房山岩体附近地区的动态触发活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背景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北京房山岩体附近,我们检测出至少5次小震活动事件在智利地震面波到达时发生.这些触发活动显著地改变了房山岩体地区这一地震活动相对平静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但是对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NKY地震台记录的智利地震触发活动的最大动态应力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要小,约为7kPa.这可能与房山岩体附近地区的背景地震在智利地震前一直较为平静有关.此外,相对有利的面波入射方向,以及在对蹠点上的前两组面波叠加的效应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本研究能在约2万公里极远处观测到远震触发小震活动.然而,在随后的多次面波叠加期间并没有观测到明显的触发地震活动.在智利地震10h前发生的琉球Mw7.0地震也未在房山地区触发相关的微震活动,这可能与它们引起的动态应力变化太过微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地震 地震动态触发活动 地震波形分析 β统计值 北京房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钻动态地震反演的地质导向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卫星 杨玉卿 +3 位作者 赵永生 崔维平 王朝 王争浩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30,62,共5页
传统的基于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的地质导向技术在横向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储层中成功率高,但遇到复杂多变的储层时钻遇率会显著降低。提出了基于随钻动态地震反演的地质导向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新钻井信息加入到地震反演过程中,以优化地... 传统的基于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的地质导向技术在横向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储层中成功率高,但遇到复杂多变的储层时钻遇率会显著降低。提出了基于随钻动态地震反演的地质导向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新钻井信息加入到地震反演过程中,以优化地震反演参数、改善地震反演结果;同时,在水平井随钻过程中利用高质量的实时随钻动态资料刻度地震反演结果,预测钻前地层物性的横向变化,及时优化钻井方案,实时调整井轨迹的走向。渤海油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可显著提升复杂储层的水平井钻遇率,能够节约钻井成本和降低随钻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导向 随钻测量 随钻测井 随钻动态地震反演 水平井 储层钻遇率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目标随钻测井引导的动态地震成像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腾飞 程玖兵 +3 位作者 朱峰 伍新明 徐蔚亚 耿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4,共11页
超深层油气储层目标上覆巨厚的复杂介质,基于地面观测数据估计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存在误差,将导致地震成像结果不准确,增加深井钻探风险或勘探成本.随钻测井提供的地层速度信息可用于提高偏移速度模型的精度,从而通过叠前深度偏移重处理... 超深层油气储层目标上覆巨厚的复杂介质,基于地面观测数据估计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存在误差,将导致地震成像结果不准确,增加深井钻探风险或勘探成本.随钻测井提供的地层速度信息可用于提高偏移速度模型的精度,从而通过叠前深度偏移重处理减小井震闭合误差,及时地重新定位深层的钻探目标,并为钻井轨迹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随钻测井引导的动态地震成像方法.它在相对地质年代信息约束下,将测井资料处理获得的层速度用于修正井孔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偏移速度模型,结合波动方程基准面延拓实现局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PU)加速以便更新钻头前方的地震图像.基于实际地震与测井资料的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技术具有可行性,预期可为面向深储层的智能导向钻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井 速度更新 动态地震成像 基准面延拓 深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坝地震惯性力动态分布系数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郎子樊 李红军 +1 位作者 严祖文 朱凯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65,276,共13页
对于强震区坐落在深厚覆盖层(深度超过50 m)上的高土石坝,通过拟静力稳定分析结果初步判定其抗震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其中水平向地震惯性力沿坝基覆盖层至坝顶的动态分布系数是关键。然而,现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 51... 对于强震区坐落在深厚覆盖层(深度超过50 m)上的高土石坝,通过拟静力稳定分析结果初步判定其抗震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其中水平向地震惯性力沿坝基覆盖层至坝顶的动态分布系数是关键。然而,现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 51247—2018)中地震惯性力动态分布系数多基于坐落在基岩上的高土石坝的动力响应规律确定,现有动态分布系数忽略了深厚覆盖层和地震动强度对地震动传播规律的影响。因此,以坐落在深厚砂砾石覆盖层上150 m级高黏土心墙堆石坝为研究对象,结合现行土石坝设计规范和国内已建高土石坝实例,基于统计平均的方法确定了坝顶宽度、坝料分区、坝坡坡比、覆盖层材料的静、动力特性等关键参数,深入探讨了150 m级高黏土心墙堆石坝在小震(0.1 g)、中震(0.2 g)和大震(0.4 g)规范谱地震动作用下不同深度砂砾石料覆盖层的动力响应分布规律,进而总结归纳出不同深度覆盖层下150 m级高黏土心墙堆石坝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的动态分布系数,将其引入到拟静力法稳定分析中,最后基于最危险滑动面和最小安全系数与现行规范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震(0.1 g)和中震(0.2 g)下采用文中推荐的考虑深厚覆盖层和地震动输入强度影响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动态分布系数时将得到更符合工程实际的评价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深厚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坝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高黏土心墙堆石坝 地震惯性力动态分布系数 砂砾石料 拟静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87
10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3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秦立新 万永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3-551,共19页
介绍地震应力触发基本理论.从地震静态和动态应力触发、粘弹性模型在地震应力触发中的应用、火山喷发或爆炸与地震触发及地震触发的其它解释等几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地震应力触发的研究进展,并对地震应力触发研究近期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地震应力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 地震动态应力触发 粘弹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锐 迟世春 林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89-1291,共3页
现行DL5073-200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对土石坝地震动态分布系数的规定仅适合于150 m以下的土石坝,而目前土石坝的设计高度已远远大于150 m.为提出150 m以上土石坝地震动态分布系数建议图,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有限元法,研究高土石... 现行DL5073-200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对土石坝地震动态分布系数的规定仅适合于150 m以下的土石坝,而目前土石坝的设计高度已远远大于150 m.为提出150 m以上土石坝地震动态分布系数建议图,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有限元法,研究高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分布特征,提出了250 m级高土石坝地震动态分布系数建议图,对现行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反应谱法 有限元法 地震动态分布系数建议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数据研究汶川地震引起的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小宁 孟国杰 +1 位作者 廖华 张素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1-15,共5页
利用单历元定位方法处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震中附近GPS连续站1 Hz数据,获取近场地壳运动学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测站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不仅与测站与震中距离相关,而且与破裂带的距离相关,近场运动学的复杂性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逆... 利用单历元定位方法处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震中附近GPS连续站1 Hz数据,获取近场地壳运动学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测站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不仅与测站与震中距离相关,而且与破裂带的距离相关,近场运动学的复杂性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逆冲和走滑的特征。距震中最近的郫县站最大运动学位移EW方向超过100 cm,NS方向达到70 cm,其GPS位移和强震仪得到的位移一致。对12个GPS测站的运动学位移与永久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发现6个测站前者明显大于后者,5个测站二者大小相当,成都站前者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GPS连续站 高频数据 震中 地震动态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煤层动态标定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文明 高耀全 +2 位作者 蒋必辞 李鹏 薛悟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5,共5页
智能开采对于地质条件的不适应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对煤层起伏和厚度的绝对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维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高,能够对煤层起伏进行控制,但在地震解释时,煤层底板高程受时深转换计算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针对这一问题,以... 智能开采对于地质条件的不适应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对煤层起伏和厚度的绝对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维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高,能够对煤层起伏进行控制,但在地震解释时,煤层底板高程受时深转换计算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针对这一问题,以工作面三维地震数据和采掘过程中探煤厚数据为基础,通过不断更新速度场提高煤层底板时深转换绝对精度;同时利用迭代插值算法,不断更新工作面煤层厚度;通过对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误差统计和分析。在TJH304回采工作面进行试验,利用工作面巷道和切眼探煤厚数据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动态解释后,工作面推采前方煤层底板高程值和厚度值绝对误差变小;特别是距离当前采煤面30 m以内的4个验证点煤层底板高程值误差范围为0.37~0.58 m,煤层厚度值误差为0.32~0.44 m。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可最大化将三维地震和井下生产数据有效结合,不断提高煤层空间精度,为智能开采提供预想煤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采 地震动态解释 速度场刷新 迭代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及其在老油田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甘利灯 戴晓峰 +4 位作者 张昕 李凌高 杜文辉 高银波 卢明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7-639,691,共24页
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技术需求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共享油藏模型为核心的(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理念,通过井震融合和震藏融合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动态地震岩石物理分析、井控保幅高分辨率地震资... 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技术需求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共享油藏模型为核心的(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理念,通过井震融合和震藏融合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动态地震岩石物理分析、井控保幅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井控精细构造解释、井震联合储层研究、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地震约束油藏数模技术系列,建立了老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流程。该技术流程和技术系列在研究区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断距2m以上低级序断层的识别,构造解释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08%,2m以下薄储层识别符合率达86%,剩余油分布预测符合率80%。研究成果指导了15口井补孔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与措施前相比,平均单井增液量44.0t/d,增油量8.9t/d,含水率下降9.7%,为老油田挖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要想充分发挥地震技术在老油田挖潜中的作用,就必须遵从由地震到油藏,再回到地震的井震藏一体化工作流程;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必须突出井控,强调井震一致性;在油藏工程阶段要突出地震约束,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面上密集采集的优势。尽管如此,在井震藏一体化工作流程中仍有许多技术亟待研究与完善,如老油田复杂开发过程的地震岩石物理基础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地震响应机理与预测方法研究,以及地震约束沉积微相自动成图技术与井震藏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油田 井震藏-体化 动态地震岩石物理分析 井控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不粗化 地震约束油藏建模与数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dynamic analysis of overturning stability of retaining wall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奎华 马少俊 吴文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085-2090,共6页
A new method was presented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factor of wall stability against overturning based on pseudo-dynamic approach. In this time-dependent method, the actual dynamic effect with variation of time and pro... A new method was presented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factor of wall stability against overturning based on pseudo-dynamic approach. In this time-dependent method, the actual dynamic effect with variation of time and propagation of shear and primary wave velocities through the backfills was considered. Planar failure surface was considered behind the retaining wall.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Mononobe-Okabe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higher value of safety factor by the present dynamic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wall inclination, wall friction angle, soil friction angle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coefficients on the overturning stability of retaining wall were investigated. The parametric study shows that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s have decreasing effect on the overturning stability of retaining 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active force pseudo-dynamic method EARTHQUAKE stability against overturning retaining wa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subjected to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清军 袁伟泽 +1 位作者 李英成 曹丽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341-1353,共13页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ismic waves and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s under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First, the ground ...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ismic waves and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s under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First, the ground response wave (named LS-R wave) of a soft soil site with deep deposit, taking long-period bedrock seismic record as input, was calculated by wave propagation method. After that, a TOMAKOMAI station long-period seismic record from the Tokachi-Oki earthquake and conventional E1-Centro wave were also chosen.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wav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n,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a 1:50 scale super high-rise structural model under these seismic waves. Furthermor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under these excitations was conducted, and structure damages under different intensive ground motion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response wave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oft soil site with deep deposit, and the predominant period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2)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TOM wave is two times that under the E1-Centro wave; while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TOM wave is 4.4 times that under the E1-Centro wave.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show greater influences on displacement responses than acceleration responses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s. 3) Most inelastic damage occurs at the upper 1/3 part of the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when subjected to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spectrumcharacteris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response law about gravity retaining wall to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earth fill properties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于廉 刘涌江 李家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57-663,共7页
In order to find the dynamic response laws of retaining walls affected by certain earthquake loads,the influence of the seismic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grade fill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foundation surface slope... In order to find the dynamic response laws of retaining walls affected by certain earthquake loads,the influence of the seismic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grade fill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foundation surface slope) were focused on,and a series of tests were perform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tress of the retaining wall decreases as internal friction angle,foundation slope,filled soil cohesion and the biggest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increase,while it increases with the seismic frequency and seismic input peak dropping.The addition value of dynamics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when seismic frequency and seismic input peak are reduced,while it decreases when the filled soil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rise.Meanwhile,dynamic elastic modulus and foundation slope have no obvious influences on addition value of dynamics earth pressure.The slope will be instable if the seismic input peak exceeds 0.5g and be disruptive if seismic frequency is larger than 2.5 Hz.The mid-lower parts of retaining walls are in most heavy and obvious response to these factors,which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belly burst" in retaining wall that appears commonly in practical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aining wall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s earth fill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trifuge modeling of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during earthquakes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玉贞 邓丽军 +1 位作者 孙逊 吕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5期1070-1078,共9页
A series of centrifuge model tests of sandy slope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subjected to various motions.Time histories of accelerations,bending moments and pile earth pre... A series of centrifuge model tests of sandy slope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subjected to various motions.Time histories of accelerations,bending moments and pile earth pressures were obtained during excitation of the adjusted El Centro earthquake and a cyclic motion.Under a realistic earthquake,the overall response of the pile-reinforced slop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reinforced slope.The histories of bending moments and dynamic earth pressures reach their maximums soon after shaking started and then remain roughly stable until the end of shaking.Maximum moments occur at the height of 3.5 m,which is the deeper section of the pile,indicat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ctive loading and passive resistance regions.The dynamic earth pressures above the slope base steadi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height of pile.For the model under cyclic input motion,response amplitud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slope are almost the same,indicating no significant response amplification.Both the bending moment and earth pressure increase gradually over a lo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LOPE stabilizing pile dynamic behavior centrifuge modeling earth pressure ACCELERATION bending mo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using MRF-04K dampers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龙河 李忠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96-2501,共6页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system response to obtain the control actions by minimizing an object function,which has a function of self-compensation for time delay occurring in real application.A double-ended shear mode combined with a valve mode MR damper,named MRF-04K damper,with the maximum force of 20 kN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and parameters of the Bouc-Wen hysteresis model were determined to portray the behavior of this damper.As an example,a 5-story building frame equipped with 2 MRF-04K dampers wa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APC scheme for addressing time delay and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Comparison with the uncontrolled structure,the passive-off and passive-on cases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peak and the norm values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are all clearly reduced,and the SAPC scheme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two passiv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ctive control predictive control time delay compensation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