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历史地震记录的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黄宝锋 华夏 +1 位作者 卢文胜 张棋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27,共12页
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FAA)是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面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反映了建筑主体结构对地面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在对建筑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时,FAA是必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FAA的合理取值方法,当前规范大... 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FAA)是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面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反映了建筑主体结构对地面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在对建筑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时,FAA是必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FAA的合理取值方法,当前规范大都基于少量的历史楼面地震记录或者简单房屋结构有限元模型,开展统计和计算分析,难以反映各种建筑结构FAA的实际分布特征,使得计算获得等效地震力与其非结构构件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相差较大。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强震记录数据库(CSMIP)为基础,以新的建筑高度分类方法为基准,分别计算得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的FAA。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范难以合理地包络实际观测得到的FAA值。因此,采用抛物线模型,分别拟合FAA沿建筑高度分布曲线,并针对不同的高度类型和结构类型,分别给出对应的曲线参数。所拟合的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测FAA分布特点。此外,对于屋面附近的楼层,建议适当提高FAA数值以反映高层建筑中楼面鞭梢效应而造成的突变。最后通过对建筑结构高度进行分类来考虑自振周期对FAA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 加速度放大系数 地震记录 抗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记录的钢结构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崔超楠 戴君武 +2 位作者 刘荣恒 杨永强 柏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1,共8页
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即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PFA/PGA),在非结构抗震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文中基于美国CESMD强震记录数据库中的真实结构强震记录,分别计算了3类典型钢结构(钢框架结构、... 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即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PFA/PGA),在非结构抗震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文中基于美国CESMD强震记录数据库中的真实结构强震记录,分别计算了3类典型钢结构(钢框架结构、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以及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值,按照不同的高度区间以及美国抗震设计分类,系统分析了3类钢结构放大系数随结构高度变化的规律,同时对比了各国规范对放大系数的取值。结果表明,3类钢结构放大系数大小关系为: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相对最小,钢框架结构居中,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相对最大,且3类钢结构的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沿结构高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而各国规范均采用单一的规定,故各国规范对3类结构放大系数的包络性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放大系数 强震记录 钢结构 非结构抗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对干砂场地土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春辉 翁建燎 +3 位作者 孔璟常 张梦子 卢龙玉 王永志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7-1293,共7页
为研究土体加速度在向上传递时,不同地震动对其峰值的影响,设计制作了干砂场地离心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得出加速度放大系数沿深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加速度幅值越大,其沿深度变化的放大系数越小;在波的幅值增大时,其放大系数... 为研究土体加速度在向上传递时,不同地震动对其峰值的影响,设计制作了干砂场地离心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得出加速度放大系数沿深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加速度幅值越大,其沿深度变化的放大系数越小;在波的幅值增大时,其放大系数存在一定的衰减率,且衰减率随着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幅值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作用下,等幅正弦波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LEAP波其次,El-Centro波最小。土体加速度放大系数及其衰减率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场地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对抗震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 加速度 放大系数 衰减率 干砂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损伤的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PGA放大系数谱研究
4
作者 雍飞 公茂盛 杨游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4-592,共9页
大地震发生后往往会伴随强余震发生,强烈余震会加重结构的破坏程度,在抗震设计及结构损伤评估中考虑余震的影响是一重要课题。采用NGA-West2数据库建立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记录数据集,基于损伤等效思想定义主余震作用下PGA放大系数α,针... 大地震发生后往往会伴随强余震发生,强烈余震会加重结构的破坏程度,在抗震设计及结构损伤评估中考虑余震的影响是一重要课题。采用NGA-West2数据库建立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记录数据集,基于损伤等效思想定义主余震作用下PGA放大系数α,针对单自由度体系结构,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建立不同相对强度、不同场地条件下平均PGA放大系数谱,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构建PGA放大系数谱的预测方程,分析统计结果的离散性。结果表明:PGA放大系数谱受场地条件影响较小,受主余震相对强度影响显著;放大系数谱值随周期增大而减小。谱预测方程能够提供目标损伤下结构的主震PGA放大需求,并可以作为设计谱调整系数使用,以实现在结构抗震设计及结构损伤评估中考虑余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 单自由度体系 峰值加速度 相对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溜砂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5
作者 田荣燕 徐晟 +2 位作者 李毅杰 唐奥珂 蒙江南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振动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溜砂坡颗粒内摩擦角持续减小,黏聚力则先增大再减小;(2)含水率对高程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削弱效果在水平方向更明显;(3)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竖向应力先减小再增大,应力变化的响应速度加快,当含水率为9%时,溜砂坡竖向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溜砂坡 数值模拟 室内振动试验 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脉冲特征的统计分析
6
作者 张尚荣 何佳蔓 +1 位作者 唐响 熊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62,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Baker脉冲识别方法选取出140组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并提取出每条地震动记录的脉冲周期Tp和速度脉冲峰值PGVp,研究其脉冲参数随矩震级MW和断层距Rjb变化的统计规律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近断层加速度峰值比aV/aH与地震动参数密切相关,其概率分布呈极值Ⅱ型分布;脉冲周期Tp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场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弱,脉冲周期Tp经验模型与Shahi和Baker模型在大震级范围内的差异小,且差异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可忽略是否区分脉冲类型对脉冲周期随矩震级的定量关系的影响;速度脉冲峰值PGVp的大幅值主要出现在大震区和毗邻发震断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峰值比 脉冲参数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绝对加速度观测量的地震动时程及结构参数识别研究
7
作者 贺佳 李静贤 张肖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4,共7页
针对未知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的地震动时程反演与结构参数识别方法。首先,将首层底板的层间边界力视作未知外激力,利用未知激力下的EKF算法识别此未知激励以及... 针对未知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的地震动时程反演与结构参数识别方法。首先,将首层底板的层间边界力视作未知外激力,利用未知激力下的EKF算法识别此未知激励以及其余层的剪切刚度;其次,采用傅里叶变换,从绝对加速度时程中获取结构基频,进而根据特征方程识别首层刚度系数;最后,基于识别的结构参数,进一步修正未知边界力,并结合Newmark-β法反演地震加速度时程。文中通过5层框架模型数值算例和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时程反演 结构参数识别 扩展卡尔曼滤波 绝对加速度观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iK-net强震动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规律性偏差 被引量:1
8
作者 袁明明 李小军 王玉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7-892,共16页
地震动特性受到地震震源、地震波传播介质和局部场地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地震动反应谱虽然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共性,但其具体形状又各不相同,特别是部分加速度反应谱与统计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规律性偏差。为了进一步探究加速度反... 地震动特性受到地震震源、地震波传播介质和局部场地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地震动反应谱虽然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共性,但其具体形状又各不相同,特别是部分加速度反应谱与统计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规律性偏差。为了进一步探究加速度反应谱与统计平均值之间的规律性偏差,本文基于日本KiK-net台网获取的8万余条强震动记录,建立了考虑地震震级和震中距影响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归一化加速度反应谱,并以预测值+0.5倍方差为界将加速度反应谱分为有、无反应谱规律性偏差的两组。通过有反应谱规律性偏差的反应谱(观测值)与无反应谱规律性偏差的反应谱预测值之间的差值,析出了反应谱的规律性偏差,验证了反应谱规律性偏差的形状与高斯曲线高度吻合,并可用加速度反应谱规律性偏差曲线的中心周期、相对高度和相对宽度等参数进行表征。基于2万余条有反应谱规律性偏差记录的统计分析显示,加速度反应谱规律性偏差主要受控于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等局部场地条件表征参数,受地震震级、震中距、地震动强度等参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此,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加速度反应谱规律性偏差表征参数的经验统计关系,并提出了有加速度反应谱规律性偏差的场地相关加速度反应谱的确定方法。虽有待改进,但本文提出的反应谱规律性偏差概念将有助于改进场地相关地震动反应谱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加速度反应谱 局部场地条件 震动记录 KiK-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英民 王丽萍 赵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9-165,共7页
为确定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高度在10~70 m范围,坡角在15°~60°范围内的28个黏弹性岩质坡地模型在白噪声输入下的线弹性响应,分析... 为确定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高度在10~70 m范围,坡角在15°~60°范围内的28个黏弹性岩质坡地模型在白噪声输入下的线弹性响应,分析了坡高及坡角对坡地斜坡段反应谱及谱比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岩质坡地斜坡段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为抗震规范有关内容的规定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建筑 反应谱谱比 设计地震动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PGA放大系数与场地特征参数相关性及地震动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晓阳 陈龙伟 +1 位作者 袁晓铭 王维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场地地震动PGA放大系数是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烈度速报技术及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基础。搜集整理日本Kik-net台网239个Ⅱ场地台站的地震记录,以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特征周期T、场地v_(s30)以及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_(se)为场地特征参... 场地地震动PGA放大系数是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烈度速报技术及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基础。搜集整理日本Kik-net台网239个Ⅱ场地台站的地震记录,以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特征周期T、场地v_(s30)以及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_(se)为场地特征参数,以井下记录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场地PGA放大系数F_(PGA)与场地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地表PGA值40 Gal作为预警阈值,采用回归决策树CART方法建立了地震预警的特征参数组合标准。分析结果表明:场地F_(PGA)与场地覆盖层厚度D及场地特征周期T负相关,与场地vs30正相关,与vse相关性可忽略;F_(PGA)与场地特征参数的相关性随着场地地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通过搜集的地震数据对基于CART分类方法建立的场地地震动预警参数指标进行回判检验,检验的总体成功率达到90.09%,其中不预警的成功率为93.64%,预警成功率82.68%。虽然地震动快速评估方法总体成功率达到90%以上,但仍存在5.61%偏于危险的"漏判",所以本文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A放大系数 Kik-net 地震动预警 特征参数 回归决策树CA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Ⅱ、Ⅲ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刁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8,共7页
利用山东地区实测的Ⅱ类场地358个钻孔和Ⅲ类场地140个钻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了各个钻孔不同超越概率的土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ks,结果表明:(1)同类场地土层放大系数ks值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既有相对集中性,也有离散性;(2)... 利用山东地区实测的Ⅱ类场地358个钻孔和Ⅲ类场地140个钻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了各个钻孔不同超越概率的土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ks,结果表明:(1)同类场地土层放大系数ks值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既有相对集中性,也有离散性;(2)随着基岩面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ks值降低,且Ⅲ类场地ks值降低较Ⅱ类的更为明显;(3)Ⅱ类场地随着基岩输入面埋深的增加,ks值呈增加趋势,约达20m深后基本趋于稳定,而Ⅲ类场地基岩输入面埋深的增加对ks值的影响不甚显著;(4)Ⅱ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平均ks值(1.47)略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使用的全国平均ks值。本文尝试讨论了山东地区Ⅱ、Ⅲ类场地不同强度基岩峰值加速度输入的ks调整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 土层 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广义动力放大系数谱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浩祥 丁佳伟 程时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0-178,共9页
传统地震动力放大系数谱是根据地震动最大加速度和结构最大加速度而确定的,没有充分虑及时域非平稳性。通过比较不同周期结构最大反应出现时刻和地震动峰值出现时刻,验证极大峰值对结构反应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考虑若干极大峰值作用... 传统地震动力放大系数谱是根据地震动最大加速度和结构最大加速度而确定的,没有充分虑及时域非平稳性。通过比较不同周期结构最大反应出现时刻和地震动峰值出现时刻,验证极大峰值对结构反应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考虑若干极大峰值作用的等效动力放大系数谱的概念,计算不同场地类型下的统计谱并验证其保守性。鉴于考虑频域非平稳性的动力放大系数标准差谱的合理性,计算相关统计谱并确认其在长周期段谱值较高。综合考虑传统谱、等效谱和标准差谱的特点,基于三种谱外包络提出具有足够的保守性的广义动力放大系数谱的概念。建立广义动力放大系数谱与传统谱的比值拟合公式。通过算例验证按广义动力放大系数谱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或验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反应谱 动力放大系数 标准差谱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数值模拟的盆地地震动放大系数 被引量:9
13
作者 强生银 刘启方 +1 位作者 温瑞智 王宏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44,共14页
盆地地震效应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地震动盆地放大效应与盆地特征参数之间的定量分析还尚不充分。文中利用盆地宽度、沉积层厚度、盆地边缘倾角和阻尼比等特征参数的不同组合建立的84个精细化二维盆地有限元模型,基于波动有限元数... 盆地地震效应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地震动盆地放大效应与盆地特征参数之间的定量分析还尚不充分。文中利用盆地宽度、沉积层厚度、盆地边缘倾角和阻尼比等特征参数的不同组合建立的84个精细化二维盆地有限元模型,基于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强震动观测记录定量评估了地震动盆地放大效应。结果表明:(1)地震动盆地放大效应明显依赖于周期和盆地内的位置;(2)地震动盆地放大效应主要集中于不超过1.4 T_(0)(场地自振周期T_(0))的周期范围内;(3)盆地边缘局部区域的地震动放大系数小于1.0,这可能与盆地边缘入射地震波(SV波)的折射导致部分体波向盆地内传播以及部分SV波转化为沿垂直分量传播的P波等有关;(4)T_(0)<3.0 s时盆地边缘放大效应最明显,放大系数为1.10-1.40,T_(0)≥3.0 s时盆地中部放大效应最明显,放大系数为1.30-1.79;(5)不考虑盆地内位置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时,盆地全局放大系数可取1.38-1.86,该放大系数高于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不利地段地震影响系数的增大系数1.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震动 数值模拟 放大系数 盆地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玉石 李小军 +2 位作者 李敏 刘艳琼 丁毅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4-472,共9页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影响显著,在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确定过程中,需根据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予以相应的调整。已有场地条件影响调整方案研究成果,均基于数值模拟或局部地区强震动记录统计,多数仅给出了峰值加速度PGA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影响显著,在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确定过程中,需根据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予以相应的调整。已有场地条件影响调整方案研究成果,均基于数值模拟或局部地区强震动记录统计,多数仅给出了峰值加速度PGA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对非线性的考虑缺乏观测数据依据。为此在全球强震动记录统计获得的PGA归一化加速度反应谱和日本钻井台阵记录获得的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非线性衰减指数的基础上,结合钻孔模型数值模拟和近期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非线性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 场地条件 场地效应 加速度反应谱 场地调整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中硬场地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爽 吕悦军 +1 位作者 方怡 谢卓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当前,合理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地区典型中硬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条件对不同周期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影响。首先,计算不同震级、震中距条件下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 当前,合理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地区典型中硬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条件对不同周期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影响。首先,计算不同震级、震中距条件下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合成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再利用110个工程场地的钻孔资料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硬场地条件对不同输入环境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中硬场地对高、中频震动放大效应明显,尤其是对0.2—0.5s周期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大多在1.3以上;场地覆盖层厚度变化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场地自振周期的相关性很强;在不同的地震动输入环境下,中硬场地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对实际的抗震设防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硬场地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场地影响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地震动水平加速度反应谱阻尼修正系数
16
作者 刘名吉 胡进军 +1 位作者 石昊 谭景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6,共8页
为估算不同阻尼比海域工程结构的反应谱,研究了海域工程反应谱的阻尼修正系数(D_(MF))模型。基于S-net台网的5680条海底水平向地震动记录,分析了矩震级、断层深度和震源类别等震源参数,以及震源距和沉积层厚度对D_(MF)的影响,提出了考... 为估算不同阻尼比海域工程结构的反应谱,研究了海域工程反应谱的阻尼修正系数(D_(MF))模型。基于S-net台网的5680条海底水平向地震动记录,分析了矩震级、断层深度和震源类别等震源参数,以及震源距和沉积层厚度对D_(MF)的影响,提出了考虑阻尼比和谱周期的海域地震动水平加速度反应谱DMF模型,并与陆域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矩震级和震源距对D_(MF)影响显著,低阻尼D_(MF)随矩震级和震源距增大而增加,高阻尼D_(MF)随之增大而降低,而D_(MF)受断层深度和沉积层厚度的影响不显著;与陆域研究不同,在低阻尼中长周期时海域地震动的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的D_(MF)略大;谱周期大于0.1s时和小于0.1s时,可分别用三次和二次对数多项式模拟阻尼比对D_(MF)的影响,谱周期的影响可分别用四次和三次多项式表示;海域D_(MF)模型与陆域模型差异显著,海域D_(MF)模型更能合理预测不同阻尼比的海域地震动反应谱,提出的海域地震动反应谱D_(MF)模型为海域工程多阻尼抗震设计谱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工程 海域地震动 加速度反应谱 阻尼修正系数 海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黄土滑坡加速度深度放大效应及震后变形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泽林 吴树仁 +2 位作者 王涛 唐辉明 梁昌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110,120,共10页
基于相似比理论,设计并完成了典型黄土滑坡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先进的离心机振动台技术,实现水平+垂直振动,研究黄土滑坡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变形模式,并配合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结果表明:沿滑坡体浅表层加速度放大作用具有明... 基于相似比理论,设计并完成了典型黄土滑坡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先进的离心机振动台技术,实现水平+垂直振动,研究黄土滑坡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变形模式,并配合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结果表明:沿滑坡体浅表层加速度放大作用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水平向和垂向加速度放大效应呈非线性增加,且水平向大于垂向;在滑坡体的滑动面附近加速度放大作用呈现出岩性结构效应;随高程增加加速度响应逐渐增大,表现出高程效应,滑坡后壁放大作用明显。随入射地震波强度的增加,滑坡体内部关键部位加速度放大作用基本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破坏形式为:滑坡后壁形成拉裂隙并逐渐扩展,滑坡后壁发生崩塌,滑体略有下挫,形成拉槽,坡体中部鼓胀,坡脚有大量崩积物。研究结果为探讨地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和变形破坏情况,以期为天水地区黄土滑坡的地震稳定性评价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机振动台 数值模拟 黄土滑坡 地震动响应 加速度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强度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刘汉香 许强 +1 位作者 范宣梅 徐鸿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57-1365,共9页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①在天然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均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而放大系数则随震动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②在正弦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亦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然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随震动强度增大亦有所增大,说明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表现出了相对于水平向响应较弱的非线性特征;③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沿高程表现出的放大效应分别体现在斜坡模型的上段和下段。此外,斜坡模型的加速度响应沿坡面在坡脚、坡中和坡肩等特殊部位出现了多个极值区;④在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低频的地震波作用要强于高频地震波,且加速度在上硬、下软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中的响应要强于上软、下硬岩性组合斜坡模型;在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则呈现相反结果。其研究结果对高地震风险山区的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地震动强度 正弦波 天然地震波 加速度响应峰值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3
19
作者 于海英 王栋 +3 位作者 杨永强 解全才 江汶乡 周宝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据;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有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 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及灾区重建时参考;最后展望了这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数据处理 零线校正 震动特性 衰减规律 PGA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强震记录校正的芦山7.0级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鲲 俞言祥 +1 位作者 高孟潭 高景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7-633,共7页
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及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估计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加速度分布图。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 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及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估计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加速度分布图。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之间的系统偏差,进一步修正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结果显示,由于芦山地震属于高角度逆冲型地震,加大了震区的震动程度,特别是震中附近30km范围内震动程度比校正前的结果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 峰值加速度分布 芦山地震 偏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