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地震低速异常研究
1
作者
胡鹏飞
黄绪宝
+2 位作者
李家蓉
赵志超
罗运先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9-70,共12页
本文以本区最早期地震工作所发现的地震低速异常为靶标.利用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及岩性特殊处理的成果,结合钻井、地质、测井等资料对该地震低速异常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从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两方面入手,掌握了本区低速异常的特...
本文以本区最早期地震工作所发现的地震低速异常为靶标.利用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及岩性特殊处理的成果,结合钻井、地质、测井等资料对该地震低速异常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从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两方面入手,掌握了本区低速异常的特征及展布规律。运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低速异常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运用岩性地震理论对本区地震低速异常的含油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地震多参量模糊判别技术的应用,预测出本区的两块油气富集带.此项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低速异常
岩性处理
AVO分析
油气富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低速异常解释
被引量:
1
2
作者
顾先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0-39,共10页
本文根据低速异常在时间剖面上的表现形态,将其分为三类,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同时分析圈闭面积大于低速异常面积的原因。文章提出了根据低速异常类型预测气藏级别的方法,以及纵向含气层段预测方法和构造解释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东部...
本文根据低速异常在时间剖面上的表现形态,将其分为三类,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同时分析圈闭面积大于低速异常面积的原因。文章提出了根据低速异常类型预测气藏级别的方法,以及纵向含气层段预测方法和构造解释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的具体情况,阐明了低速异常就是寻找天然气藏的直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资料解释
地震
直接找气
地震低速异常
地震
勘探
柴达木盆地
地震
解释
第四系
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被引量:
52
3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3 位作者
曹家敏
严忠琼
阳正熙
洪学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45,共12页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裂谷体系
巨型
地震低速异常
带
地震
层析成像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岩
东亚大陆
太平洋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地震低速异常研究
1
作者
胡鹏飞
黄绪宝
李家蓉
赵志超
罗运先
机构
西北石油地质局第一物探大队
成都理工学院地球物理系
出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9-70,共12页
文摘
本文以本区最早期地震工作所发现的地震低速异常为靶标.利用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及岩性特殊处理的成果,结合钻井、地质、测井等资料对该地震低速异常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从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两方面入手,掌握了本区低速异常的特征及展布规律。运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低速异常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运用岩性地震理论对本区地震低速异常的含油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地震多参量模糊判别技术的应用,预测出本区的两块油气富集带.此项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
地震低速异常
岩性处理
AVO分析
油气富集带
Keywords
Seismic Low Velocity Anomaly, Lithologic Processing, AVO Analysis, Sequence Stratigraphy,Velocity Slice, Fuzzy Diagnosis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31.4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低速异常解释
被引量:
1
2
作者
顾先觉
机构
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0-39,共10页
文摘
本文根据低速异常在时间剖面上的表现形态,将其分为三类,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同时分析圈闭面积大于低速异常面积的原因。文章提出了根据低速异常类型预测气藏级别的方法,以及纵向含气层段预测方法和构造解释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的具体情况,阐明了低速异常就是寻找天然气藏的直接标志。
关键词
地震
资料解释
地震
直接找气
地震低速异常
地震
勘探
柴达木盆地
地震
解释
第四系
气藏
分类号
P631.443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P618.130.8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被引量:
52
3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曹家敏
严忠琼
阳正熙
洪学海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45,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734150)
国土资源部专项计划(20001010)
文摘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关键词
巨型裂谷体系
巨型
地震低速异常
带
地震
层析成像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岩
东亚大陆
太平洋
地球动力学
Keywords
gigantic longitudinal extensi onal rift system
giant longitudinal seismic low-velocity zone
seis-mic tomo graphy
lithosphere
asthenosphere
pyrolite
East Asian continent
West Pacifi c
分类号
P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地震低速异常研究
胡鹏飞
黄绪宝
李家蓉
赵志超
罗运先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低速异常解释
顾先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蔡学林
朱介寿
曹家敏
严忠琼
阳正熙
洪学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
5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