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频数与天气雷达回波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赖悦 张其林 +2 位作者 陈洪滨 李兆明 漆加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9-558,共10页
利用深圳市气象局的闪电定位网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深圳地区2012年4月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飑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虽然... 利用深圳市气象局的闪电定位网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深圳地区2012年4月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飑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虽然有所增大,但负地闪仍然占绝对优势,正、负地闪主要发生在30 d BZ以上的强回波区,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强度表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0℃、-15℃和-20℃三个高度层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跃增,且地闪频数跃增的时间与回波强度跃增时间一致,其中-20℃层高度上回波强度与地闪频数相关性最好;在飑线过程不同阶段,雷达回波强度的概率密度分布等特征量可以反映闪电频数在相应时期的变化;另外,强回波面积与闪电活动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5℃层高度上超过40 d BZ的雷达反射率面积与地闪频数的相关系数为0.90,其对数拟合优度R2为0.798,各温度层上相关系数最高项的线性拟合效果均好于对数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闪频数 雷达回波强度 反射率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地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刘冬霞 郄秀书 +1 位作者 冯桂力 吴书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8-364,共7页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高频数达到260次/5min;与负地闪比较,正地闪呈现不活跃状态。负地闪主要落在〉40 dBz的强回波区内部及其边缘区域,而正地闪则分布在前部云砧和后部层状云降水区内。对地闪位置与回波强度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45~55 dBz的回波是最有利于地闪发生的区域,回波强度低于这一区域,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大,地闪活动呈递增趋势,地闪频数在50~55 dBz的回波区域内达到峰值,〉55 dBz的回波区域内地闪频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闪频数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东部冷涡造成河北中南部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连志鸾 高连山 +2 位作者 李国翠 赵瑞金 赵彦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蒙古东部冷涡 雹暴 地闪频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定位分析烟台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凤芸 陈星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103-1104,共2页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频数 电定位仪 雷击大地密度 时空分布 烟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