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数学的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8
1
作者 潘朝 吴立 +1 位作者 左清军 陆中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3,共5页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显得非常重要,而地质适宜性分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降半梯形(或梯...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显得非常重要,而地质适宜性分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降半梯形(或梯形)隶属函数确定了隶属度,并采用梯形模糊数定权法得到了权重,从而对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区,以为武汉市主城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地质适宜性评价 模糊数学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5
2
作者 蒋杰 葛伟亚 +2 位作者 马青山 田福金 贾军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4-744,共11页
地下空间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支撑南昌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基于地质调查成果,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5个方面对南昌市地... 地下空间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支撑南昌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基于地质调查成果,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5个方面对南昌市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深度地下空间的地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中层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复杂,浅层和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该结果为南昌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 地质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邦闯 谭飞 +1 位作者 焦玉勇 干泉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159,共7页
对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合理确定开发功能和规模、编制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条件。先采用层次分析(AHP)法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地下空... 对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合理确定开发功能和规模、编制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条件。先采用层次分析(AHP)法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主观权重;然后结合基于条件熵的改进粗糙集方法,计算指标属性的自身和相对重要程度,通过标准化处理,得到各分类指标属性的客观权重;再综合考虑得到指标属性的组合权重;在此基础上,最后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最不利等级判别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数学模型对某区域进行评价,得到该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分区图。本文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评价模型可为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地质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粗糙集 组合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骏瀚 刘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3-1096,共14页
为了选择最优的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地下空间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评价,给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合理的规划支持,笔者等选取了3种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进行地下空间资源... 为了选择最优的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地下空间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评价,给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合理的规划支持,笔者等选取了3种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利用ArcGIS生成了南山区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最不利等级判别法评价模型较为适用于南山区的地质适宜性评价,突出了敏感因子对于南山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制约性作用。笔者等的研究对未来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的模型选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深圳市南山区的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资源 地质适宜性评价 评价模型对比 深圳市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影响及适宜性评价——以徐州为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黄敬军 武鑫 +4 位作者 姜素 崔龙玉 魏永耀 张丽 陆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2-1480,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本文在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判指标体系,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划定了海绵城市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地质条件 地质适宜性评价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邢怀学 窦帆帆 +3 位作者 葛伟亚 华健 常晓军 蔡小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614,共8页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通过结合杭州城...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通过结合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在系统分析各评价指标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影响的特征基础上,以三维视角从地层三维结构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成了一套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目标权重的计算、一致性检验、排序和分析。该指标体系可划分为5个准则层21个指标层,相较于二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使评价过程中能够考虑更多的评价因子,更好地描绘地下复杂的三维地质环境,丰富了三维评价结果的内涵。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杭州钱江新城二期的三维评价应用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为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之间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为提升三维尺度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精度和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指标体系 钱江新城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妃甸滨海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陈雯 柴波 +1 位作者 童军 白耀楠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9,共5页
通过对曹妃甸滨海新区地质环境的实际调查和客观分析,基于地质安全评价的结果选择地质环境不安全区、大型盐田以及生态湿地作为敏感因子,选择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资源条件作为重要因子,采... 通过对曹妃甸滨海新区地质环境的实际调查和客观分析,基于地质安全评价的结果选择地质环境不安全区、大型盐田以及生态湿地作为敏感因子,选择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资源条件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法确定了评价因子的权重,并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曹妃甸滨海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质环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30%,地质环境较适宜区(需要进行简单改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91%,地质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地质环境不适宜区(不适合于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96%。该评价结果可为曹妃甸滨海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地质环境适宜评价 敏感因子 曹妃甸滨海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晗晗 周圆心 +6 位作者 何静 韩中鹏 赵怡婷 刘晶 李超 韩子金 肖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70,共15页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并非局限于二维层面,而是涵盖竖向深度与平面范围的三维管控,与三维地质的理念相通。尽管如此,现阶段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尚待明确。本次以北京城区某地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结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1041个钻孔数据和34条标准化地层剖面,创建了研究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从三维地层结构、关键地质层和集成评价分区三个方面,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综合模型与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从竖向深度和平面范围上为研究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地质支撑,也为后续区域层面的北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地层结构 关键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建筑用地地质环境优化利用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龙翔 梁合诚 吴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21-25,共5页
在对福州市建筑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宜建区高层(重型)建筑用地与普通民用及工业建筑用地进行了优化利用评价,即:首先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福州市建筑用地宜建区;然后依据建筑物高度对地质环境要求的... 在对福州市建筑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宜建区高层(重型)建筑用地与普通民用及工业建筑用地进行了优化利用评价,即:首先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福州市建筑用地宜建区;然后依据建筑物高度对地质环境要求的差异,建立建筑用地优化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采用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对两种方案进行排序择优,实现两种建筑用地基于地质环境的优化利用。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地质环境的福州市建筑用地优化利用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用地 地质环境适宜评价 优化利用评价 模糊多属决策模型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九江市区不同功能用地优化布局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尚 梁合诚 +1 位作者 周爱国 张庆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2期18-22,共5页
从地质环境角度,对九江市区不同功能用地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针对划分的主要功能用地类型(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工业及仓储用地、生态绿化用地)分别进行了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九江市区的用地现状,提出了不同功能用... 从地质环境角度,对九江市区不同功能用地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针对划分的主要功能用地类型(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工业及仓储用地、生态绿化用地)分别进行了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九江市区的用地现状,提出了不同功能用地优化布局建议,为九江市区后期用地规划与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功能用地 地质环境适宜评价 优化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