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复杂地质结构模型的InterfaceGrid表达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牛露佳 石成岳 +1 位作者 王占刚 周永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是地质空间内地质构造和地质体对象边界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随着地质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集成和地质数据空间查询分析需求增多,构建统一表达地质结构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三维地质信息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是地质空间内地质构造和地质体对象边界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随着地质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集成和地质数据空间查询分析需求增多,构建统一表达地质结构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三维地质信息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针对规则网格、PillarGrid和SBRT模型等难以实现复杂地质结构的精细表达问题,本研究提出InterfaceGrid数据模型,充分考虑地质结构和属性的地下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匀性、不连续性和空间多尺度性,且表现出纵向分层特性和多属性场耦合的相关性。基于InterfaceGrid设计理论模型和数据结构,构建统一描述三维地质结构的InterfaceGrid数据模型,实现复杂地质结构的矢量栅格一体化表达。基于GeoAtom地原子理论构建InterfaceGrid的形式化表达框架,提出InterfaceGrid的构建流程,以及基于InterfaceGrid模型设计数据更新和空间查询算法。采用GPU光线投射和自适应采样策略实现地质网格的体可视化和在线浏览,结果显示,与SBRT模型相比较,InterfaceGrid能够更加真实地描述地质边界情况,提高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准确性。在全球岩石圈三维网格化构建应用InterfaceGrid,验证了InterfaceGrid在大规模地质数据组织管理中的适用性,相比较PillarGrid数据量减少约1/3,更加适合基于大数据量的网络地学应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InterfaceGrid 可视化 断层建模 空间查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页岩纹层与裂缝网络的延长组页岩多尺度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丽慧 黄北秀 +4 位作者 李严严 邵鹏 高相波 胡瑞林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9,共11页
现场调查表明,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和天然裂缝广泛地存在于陆相页岩储层中。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先,基于二维裂缝现场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 现场调查表明,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和天然裂缝广泛地存在于陆相页岩储层中。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先,基于二维裂缝现场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域的三维裂缝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多种观测手段获得由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纹层结构特征。对多尺度纹层厚度的统计分析表明,米级、分米级、厘米级、毫米级和10微米级等不同研究尺度下的纹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 26 m,2. 09 dm,1. 70 cm,1. 48 mm和11. 7μm,呈现出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为1. 06;不同研究尺度下的单层厚度均服从负指数分布规律,即各研究尺度下厚度越大的纹层,其层数越少,反之越薄的纹层其数量越多。最后,根据上述纹层平均厚度及概率分布函数特征,建立了页岩的多尺度纹层结构模型,并将其叠加在裂缝网络模型上,生成不同尺度下的页岩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模型输出的裂缝、纹层参数与研究区域的真实地质参数有着较好的对比验证。这项研究工作可为页岩气储层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提供更可靠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裂缝网络 多尺度 地质结构模型 延长组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模型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以吉林省靖宇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楠 尹继娟 +2 位作者 梁秀娟 李印锡 吴世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7-30,共4页
吉林省靖宇自然保护区富含天然矿泉水资源并发育火山群,为了调节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矿泉水资源,利用GMS软件根据研究区内钻孔资料以及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靖宇自然保护区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但此模型不能真实的反... 吉林省靖宇自然保护区富含天然矿泉水资源并发育火山群,为了调节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矿泉水资源,利用GMS软件根据研究区内钻孔资料以及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靖宇自然保护区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但此模型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研究区特有的火山群地貌,因此又利用MAPGIS软件根据研究区地形图矢量化的等高线建立了DEM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型能较清楚地反映研究区地面的真实信息。因此基于DEM模型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不仅能模拟研究区地层情况,还能清晰地模拟出研究区地表起伏状况,尤其是对火山群地貌的模拟。这两种模型的结合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较复杂地区难模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MAPGIS GMS 靖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相特征的深部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构建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建军 陈兵 +1 位作者 刘延锋 欧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9,共6页
随着CO2地质储存、废液的深部埋存、地热资源以及深层卤水资源开发等研究进展,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受到不断重视,其中深部含水层结构的构建与刻画是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针对鄂尔多斯盆地CO2深部咸水层储存,基于地质资料、钻... 随着CO2地质储存、废液的深部埋存、地热资源以及深层卤水资源开发等研究进展,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受到不断重视,其中深部含水层结构的构建与刻画是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针对鄂尔多斯盆地CO2深部咸水层储存,基于地质资料、钻孔数据和沉积相特征,利用GMS软件及其中的MODFLOW模块构建了深部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很好地显示了研究区关键储盖层的空间展布,可为CO2深部咸水层储存容量评价、场地选择以及工程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CO2地质储存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G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城市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中的孔间地层对比方法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建梅 罗以达 +1 位作者 顾明光 覃兆松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构建地质结构模型是正在开展的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精确模型的建立基于孔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因此,确定适合该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对传统对比方法及1:25万杭州市幅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 构建地质结构模型是正在开展的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精确模型的建立基于孔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因此,确定适合该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对传统对比方法及1:25万杭州市幅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对比准则,结合杭嘉湖平原位处河口地区的沉积特点,拟定了适合杭州第四系钻孔间地(岩)层对比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孔间地层对比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数据集成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构建 被引量:23
6
作者 马震 夏雨波 +2 位作者 王小丹 韩博 高伊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23-129,10169-10177,共16页
雄安新区位于太行山以东平原区,100 m以浅地层以冲洪积冲湖积砂层和黏土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获取了百余个钻孔的地层、标贯、测试等地质数据,形成了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雄安新区位于太行山以东平原区,100 m以浅地层以冲洪积冲湖积砂层和黏土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获取了百余个钻孔的地层、标贯、测试等地质数据,形成了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工程地质钻孔数据库及三维模型,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从工程地质钻探数据获取、数据集成方法、地质资料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以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数据集应用的实例,为城市地质调查和数据集处理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工程地质勘查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数据集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滨海基岩地区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
7
作者 王蜜蕾 董杰 +6 位作者 徐刚 宋维宇 薛碧颖 邹亮 付佳妮 邢淑晓 窦衍光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9,共15页
青岛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亟需高效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摸清青岛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地质调查实测数据和收集的工程地质勘察数... 青岛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亟需高效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摸清青岛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地质调查实测数据和收集的工程地质勘察数据资料,对青岛区域构造、地貌、断裂、岩土体结构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梳理总结,并对其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进行详细概述。结果表明,青岛市岩土体结构受基岩严格控制,影响着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其中岩体可划分为4类,第四系盖层可划分12层。基于数据构建的青岛市立体地质结构模型显示,下地壳的顶部埋深约12 km,上部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层范围为0~60 m,地表关键层的三维工程地质模型直观地展示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便于提高对青岛市地质环境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地质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模型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VS-Pro的西安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希雨 杨茂功 +1 位作者 付晓刚 李敬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1-3233,共3页
在系统收集并整理西安水文地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环境可视化系统EVS-Pro,构建了西安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模型。所建模型可以展示西安三维水文地质结构体整体形态、单个含(弱透)水层的三维结构、任意位... 在系统收集并整理西安水文地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环境可视化系统EVS-Pro,构建了西安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模型。所建模型可以展示西安三维水文地质结构体整体形态、单个含(弱透)水层的三维结构、任意位置的南北向剖面或东西向剖面及三维可视化栅栏图,从而清楚地显示模型内部的各个细节,更直观地展示西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为准确地评价、规划和管理西安地下水资源,防治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奠定重要的水文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EVS-Pro 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程强 吴事贵 苏玉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斜坡地质结构模型 失稳坡度 失稳部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良峰 李明江 孙建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0-2506,共7页
现有的三维地质模拟技术没有考虑地质空间几何结构场与属性参数场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限制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问题已成为制约三维地质模拟技术深入发展应用的瓶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 现有的三维地质模拟技术没有考虑地质空间几何结构场与属性参数场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限制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问题已成为制约三维地质模拟技术深入发展应用的瓶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的总体研究框架和基本工作流程,给出了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科学问题的解决思路或实现方案,并通过实例说明地质体多场耦合模型在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中初步实现后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地质体多场耦合构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动工程地质数字化建模分析技术的深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拟 工程地质 地质结构模型 地质属性模型 耦合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小型地质工程“三分勘察七分经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尚彦军 金维浚 +2 位作者 何万通 李坤 杨长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7-1496,共10页
作为服务于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基本工作的工程地质勘察,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支撑起了它有序开展。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因揭露出不良地质体和诸多诱发因素存在而导致施工地质灾害,使得中小型地质工程中勘察实物工... 作为服务于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基本工作的工程地质勘察,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支撑起了它有序开展。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因揭露出不良地质体和诸多诱发因素存在而导致施工地质灾害,使得中小型地质工程中勘察实物工作量和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的经验必须有机结合,即业界俗称"三分勘察七分经验"。如何科学认识和合理实施此对策?在学习吸收前人综合集成理论等基础上,本文试着将工程地质勘察同中医诊治进行对比,提出了正算(归纳总结)反演(假说演绎加典型类比)相结合的思想。结合北方某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发生破坏的案例,从教训剖析中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中小型地质工程勘察理论和经验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勘察实物工作量的合理性、基础代表性,专家经验的正确性和地区制约性等,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案例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勘察 中医理论 不良地质 疑难杂症 地质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S在双城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杜超 肖长来 +2 位作者 王益良 王彪 林沫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36,共5页
根据双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概念模型,应用GM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结构模型及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考虑自然条件以及开采量的影响,设计6种方案对研究区地下水流进行预报,结果显示以设计开采量对水源地进行开采,水源地投产10年后最大... 根据双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概念模型,应用GM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结构模型及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考虑自然条件以及开采量的影响,设计6种方案对研究区地下水流进行预报,结果显示以设计开采量对水源地进行开采,水源地投产10年后最大中心水位降深不会超过最大允许降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质结构模型 数值模型 G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模拟及油气运聚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海容 宋惠珍 贾承造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地质剖面图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对三维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现今仍有活动的几条断裂使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化,控制了油气的再次运... 本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地质剖面图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对三维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现今仍有活动的几条断裂使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化,控制了油气的再次运移,使油气重新调整成藏。总的来说,该区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有利于油气沿断裂带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三维 构造应力 油气运聚 地质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伟 高德彬 倪万魁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3期45-48,共4页
首先根据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归纳出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8类地质结构模型和坡面破坏类型;再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分区,并结合边坡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黄土地区公路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的基本原则;最后,在保证边坡整体稳定的合理坡型的基础上,提... 首先根据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归纳出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8类地质结构模型和坡面破坏类型;再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分区,并结合边坡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黄土地区公路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的基本原则;最后,在保证边坡整体稳定的合理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公路 边坡 植物防护 地质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地质结构演化模型 变形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