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119
1
作者 黄润秋 向喜琼 巨能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78-1082,共5页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滑坡灾种为典型,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滑坡灾种为典型,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该注意的方面和有关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 滑坡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调查与GIS分析的林芝地区地质灾害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远华 姜琦刚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6年第2期57-60,共4页
利用遥感、G IS技术和其它分析手段,在“递进分析法”(AMFP)理论框架下,利用AHP模型评估各影响因子权重;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求取潜势度、危险度及危害度等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数;借助自建的灾害评价系统,实现了藏东林芝地区的区域性地... 利用遥感、G IS技术和其它分析手段,在“递进分析法”(AMFP)理论框架下,利用AHP模型评估各影响因子权重;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求取潜势度、危险度及危害度等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数;借助自建的灾害评价系统,实现了藏东林芝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其可视化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较为合理;研究方法和试点区预警系统的建设实践对于区域性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量化,不仅缩小了预测区的范围,也突出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林芝地区 AHP AMFP 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有效性周期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吉祥 张礼中 +6 位作者 周小元 霍志斌 陆琰 王乾 蔡子昭 石磊 王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1-256,共6页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是指评价可靠性的持续时间,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背景条件的复杂性、研究区的范围或规模、突发性自然事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有效性周期的影响模式,提出了确...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是指评价可靠性的持续时间,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背景条件的复杂性、研究区的范围或规模、突发性自然事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有效性周期的影响模式,提出了确定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的青川县滑坡危险性区划进行比较,对北京市2001年、2009年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确定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的必要性,同时验证了确定有效性周期的方法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 有效性周期 人类活动 时间效应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GIS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庆林 胡圣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93-297,共5页
根据影响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因素、地形因素、诱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建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线路穿越的评价试验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主要通过选取典型线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利用GIS来实现,结果表明此方法科学、合... 根据影响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因素、地形因素、诱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建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线路穿越的评价试验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主要通过选取典型线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利用GIS来实现,结果表明此方法科学、合理、客观,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用GIS来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是可行的.对于一个特定区域而言,采用选取多条线路同时并举的做法会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 GIS 线路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滑坡移民搬迁新址地质灾害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肖诗荣 胡志宇 卢树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61-66,共6页
根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安排,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滑坡社区居民将搬迁到长江北岸官渡口镇后山的铜鼓包~学堂坪一带,规划面积2.5km2.本文以地质分析的方法,对新址规划区可能存在及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同时对新址规划区进行建... 根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安排,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滑坡社区居民将搬迁到长江北岸官渡口镇后山的铜鼓包~学堂坪一带,规划面积2.5km2.本文以地质分析的方法,对新址规划区可能存在及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同时对新址规划区进行建筑适宜性评价.分析表明,新址区为粉砂岩和泥岩(T2b2)组成的基岩顺向坡,坡度15~25°,局部小于10°,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存在3个中等规模的滑坡、一个小型滑坡,滑坡现状稳定、预测不稳定但较易于工程治理;场地东部存在一处小型坡面泥石流,影响工程建设但较易于工程治理;外围地质灾害对新址区影响较小;新址区建筑适宜性总体良好,Ⅰ类、Ⅱ类场区分布面积约占整个规划区面积的50%,Ⅰ、Ⅱ、Ⅲ类场区约占整个规划区面积的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坡滑坡 迁建新址 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评价 建筑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中斜坡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启乐 陈伟 +1 位作者 唐绪波 傅旭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7-164,共8页
针对基于GIS平台进行斜坡单元划分时,并未考虑栅格分辨率对划分结果的影响,且对填洼阈值及集水面积阈值等关键值缺乏定量的计算方法的问题提出一种斜坡单元划分方法。首先,考虑栅格尺寸的影响,利用Hutchinson提出的坡度中误差法,推求最... 针对基于GIS平台进行斜坡单元划分时,并未考虑栅格分辨率对划分结果的影响,且对填洼阈值及集水面积阈值等关键值缺乏定量的计算方法的问题提出一种斜坡单元划分方法。首先,考虑栅格尺寸的影响,利用Hutchinson提出的坡度中误差法,推求最佳栅格分辨率。计算出DEM中洼地深度,依据真实洼地深度,设置为填洼阈值;根据"沟谷密度-集水面积阈值"关系曲线以及"蓝线"技术推求集水面积阈值;最后,建立较完整的斜坡单元定量划分方法。将此方法运用于实际区域,并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斜坡单元划分结果与卫星地形图的山谷(山脊线)的分布较为吻合,能比较规整地体现斜坡的形态和大小。此方法为斜坡单元合理划分提供定量参考,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 斜坡单元划分 栅格分辨率 填洼阈值 集水面积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的组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吉祥 张礼中 +4 位作者 周小元 王乾 霍志斌 梁国玲 王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复杂,国内外主要的评价思路是建立以方法本身为基础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思路会引起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自身的"不兼容"性,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不同方法进行组合的评价模式来减小这种"不兼容"性... 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复杂,国内外主要的评价思路是建立以方法本身为基础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思路会引起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自身的"不兼容"性,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不同方法进行组合的评价模式来减小这种"不兼容"性。通过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适宜性,针对其不同的优缺点,提出了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扬长避短原则、互扬互抑原则、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原则、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原则。以青川县滑坡危险性评价为例,对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分别与AHP法和信息熵进行组合评价,其结果的精度要高于单独模糊综合评判法,但由于历史监测数据不充分,使得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模糊综合评判与AHP的组合评价法的精度要高于基本监测数据的模糊综合评判和信息熵的组合评价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组合效应 GIS 滑坡 青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矿井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顺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3年第b06期214-214,216,共2页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矿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做了定量分析,进而进行地质灾害灾度评价,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矿井 地质灾害评价 递阶结构模型 一致性检验 灾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为例
9
作者 陈刚 陈佳乐 +6 位作者 华骐 梁川 杨涛 沈铭 宋渊 俎全磊 徐光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11,268,共16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主要基于栅格单元或斜坡单元展开,基于栅格单元的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基于斜坡单元的方法不够准确,无法展示斜坡单元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栅格-斜坡评...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主要基于栅格单元或斜坡单元展开,基于栅格单元的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基于斜坡单元的方法不够准确,无法展示斜坡单元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将斜坡单元和栅格单元进行耦合,开展了多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建模,构建了相对易发指数来评价同一斜坡单元内的相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耦合易发指数,对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内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模型的精度优于传统基于信息量法的结果,其ROC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curve,AUC)达到了0.945,表明基于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达到了更好的评价结果。该研究为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新方法,可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升区域防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帅 朱杰勇 +1 位作者 杨得虎 马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7,共15页
为针对性地采取预防、避让、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治与管控提供依据,完善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将降雨作为单一诱发因子参与评价体系的弊端,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4种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进行了研究区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 为针对性地采取预防、避让、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治与管控提供依据,完善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将降雨作为单一诱发因子参与评价体系的弊端,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4种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进行了研究区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云南省元阳县作为研究区域,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貌类型、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断层距离和河流距离9个评价因子,采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的信息量模型相结合的加权信息量模型对元阳县崩塌、滑坡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然间断点法元阳县域可分为低、中、高、极高4类易发区,4类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元阳县面积的21.55%,35.46%,25.53%和17.16%。利用ROC曲线得出区划结果精度AUC值为0.812,表明区划结果很好。在易发性评价基础上,以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诱发因素,分别对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4种工况条件下的研究区进行了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得到了大雨([25,50) mm)工况、暴雨([50,100) mm)工况、大暴雨([100,250]mm)工况和特大暴雨(>250 mm)工况4种条件下基于极值假设的研究区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并对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空间合理性。通过与实际调查结果的对比表明,4种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说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单元 加权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ROC曲线 降雨工况 崩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与优化RF模型耦合的泰山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咸利民 季民 +1 位作者 刘法军 李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目的]针对泰山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这一现状,研究并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泰山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与粒子群算法优化RF模型耦合的方法,完成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 [目的]针对泰山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这一现状,研究并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泰山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与粒子群算法优化RF模型耦合的方法,完成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该方法是利用确定性系数(CF)模型计算影响因子对地质灾害的敏感值,作为模型训练的属性值,引入粒子群算法对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参数寻优,提高模型对地质灾害的预测精度和准确度。选取坡度、距道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等11个影响因子,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和多重共线性检查进行影响因子筛选择优,绘制ROC和PR曲线对训练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CF-PSO-RF耦合模型相比单一SVR、单一RF和CF-PSO-SVR模型的极高易发区面积比例分别提高10.55%,10.04%和5.08%,AUC值分别提高14%,5.1%和1.7%,AP精度分别提高了11.7%,4.4%,1.2%。预测结果显示,泰山地区的极高、高易发区主要位于泰山景区、岱岳区北部等地形起伏和坡度较大的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为28.05%,涵盖了60.1%的地质灾害点;相反,低、极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农田等地势平坦区域,面积比例为59.26%。[结论]将确定性系数模型与优化后RF模型耦合,相比单一模型精度有进一步的提升,又优于CF-PSO-SVR模型精度,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粒子群算法 确定性系数模型(CF) 随机森林模型(RF) 支持向量机模型(SVM) 泰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S”技术整合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付小林 黄学斌 +2 位作者 郭希哲 徐开祥 程温鸣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81-87,共7页
简述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整合化趋势。着重从"3S"技术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基本应用模式和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灾害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媛 曲雪妍 +2 位作者 房浩 杨旭东 尹春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132,共4页
利用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由2类、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及100个评价因子构成。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因子选取、数据修正、归一化处理、权重确... 利用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由2类、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及100个评价因子构成。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因子选取、数据修正、归一化处理、权重确定,建立评价模型。评价结果采用斜率法划分为四级,反映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受灾情况、受威胁情况、相对受灾程度及受威胁程度等。对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发育程度 损失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及其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应用——以滇中晋宁县为例 被引量:28
14
作者 高治群 薛传东 +2 位作者 尹飞 和怀中 祝传兵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2-1118,共7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评价工作的基础,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以往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大部分依据专家的主观经验,从而导致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本文利用研究区实际调查资料,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评价工作的基础,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以往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大部分依据专家的主观经验,从而导致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本文利用研究区实际调查资料,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参评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在基于GIS的平台对空间数据进行自动叠加分析,得出各影响因子综合影响下的客观的易发性分区结果,然后结合专家的主观经验,经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对分区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科学评价。选取晋宁县作为示例区的应用结果与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证实该方法切实可行,并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空间分析 GIS 晋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滕继东 项梦杰 +1 位作者 李苏 李小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3,共2页
鉴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现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存在的诸多不足,根据多目标决策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提出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应用模型,使之求得的评价指标权重更为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 鉴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现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存在的诸多不足,根据多目标决策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提出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应用模型,使之求得的评价指标权重更为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青田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判断矩阵 青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3 位作者 温铭生 李铁锋 连建发 秦胜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0-310,共1页
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 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这种复杂斜坡是一种“基岩”、古垮塌体、古崩滑体、现代崩滑体和第四纪沉积体等几种或全部的”复合堆积体”。三是小尺度范围,即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的地质特征、成因和开发利用问题。论证提出了巴东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单斜山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导致侧向卸荷与滑移作用的产物,即“重力成因论”,并以巴东斜坡区为例初步建立了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地质环境功能区划一工程容量评价一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的四阶段关联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价 长江三峡 灾害成因 库区地质 区域工程地质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防治 环境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3 位作者 温铭生 李铁锋 连建发 秦胜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4-954,共1页
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二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足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 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二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足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价 灾害成因 库区地质 长江三峡 地质灾害调查 空间尺度 内容提要 管辖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3 位作者 温铭生 李铁锋 连建发 秦胜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34,共1页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价 长江三峡 灾害成因 库区地质 地质灾害调查 空间尺度 管辖范围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3 位作者 温铭生 李铁锋 连建发 秦胜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6-1186,共1页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价 灾害成因 库区地质 长江三峡 地质灾害调查 内容提要 空间尺度 管辖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3 位作者 温铭生 李铁锋 连建发 秦胜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9-549,共1页
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 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价 长江三峡 灾害成因 库区地质 地质灾害调查 空间尺度 内容提要 管辖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