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62
- 1
-
-
作者
刘艳辉
刘传正
温铭生
唐灿
-
机构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8-746,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17,41227901,4127235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20375)
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1212140501001-1)资助
-
文摘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对气象因素(主要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预测预报。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始于2003年,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分级运行业务模式,预警模型及可靠性问题是这项工作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研究难点。考虑到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时空尺度与预警时效,形成了两代预警模型并行运算、相互校验与补充的运行模式。第一代隐式统计预警模型,也称为临界降雨判据法,基于不同地质环境区域引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同,分区建立临界降雨判据,该模型2003年起在预警业务中使用,因其只涉及一个或一类参数,使用广泛,近年来又在模型参数、判据修正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单一的临界雨量指标很难准确反映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灾害的成生规律,且预警区划、判据更新与准确性提高等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二代显式统计预警模型,耦合了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建立预警判据,地质环境指标在模型中显式表达,在模型原理、空间精度、升级能力等方面表现了其优越性,显著提高了预警精细度和准确度,2008年开始在国家级预警业务使用,并逐步向省级推广。两代预警模型均是基于统计方法建立,一定程度上均受到统计样本的选择、地质环境条件的精细程度、实况降雨数据的精确匹配等因素控制和影响。多年来,两代预警模型在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中成功运行并不断升级完善,为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关键词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预警模型
临界降雨判据
隐式统计预警
显式统计预警
-
Keywords
Early-warning of geo-hazards
Early-warning model
Critical rainfall criterion
Implicit statistics models
Explicit statistics mode
-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
-
题名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时空特征及预警效果分析
被引量:36
- 2
-
-
作者
刘艳辉
温铭生
苏永超
许凤雯
-
机构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26,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1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20375)
+1 种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5BAK10B021)
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1212140501001-1)
-
文摘
在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区,台风暴雨常诱发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财产严重损失和人员伤亡。以2015年登陆的“苏罗迪”台风为例,在系统分析“苏罗迪”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和预警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1)“苏罗迪”台风诱发的600余处崩滑流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滑坡、崩塌、泥石流数量比例约为6∶2∶1,具有空间集中群发性;台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具有“即雨即滑”的特点,当日降雨当日崩滑,具有强降雨当日即发性;小时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往往比平均小时大雨强滞后,滞后时间约1~2h,具有大雨强小时滞后性。因此,台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具有空间集中群发性、强降雨当日即发性、大雨强小时滞后性三大特征。(2)提出了基于“命中率、漏报率和空报率”三指标的地质灾害预警校验方法,建立完善了各指标的测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苏罗迪”台风地质灾害预警校验结果显示,本次过程中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总体较好,保证了较高的命中率,较低的漏报率,但预警区空报率偏高。除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本身的技术难度外,降雨预报准确率偏低特别是极端降雨预报不足的现状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空报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地质灾害时空特征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预警效果
-
Keywords
typhoon rainstorm
geo-hazard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geo-hazards early warning
evaluation
-
分类号
P649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基于VB和Surfer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谢松元
凌良新
丁丽佳
-
机构
广东省潮州市气象局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483-18485,共3页
-
文摘
对软件功能的研究发现,VB与Surfer编程语言之间可以实现ActiveX自动化连接。利用该方法将VB的强大软件开发能力和Surfer强大的绘图功能相结合,可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可视化。
-
关键词
VB
SURFER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可视化
-
Keywords
VB
Surfer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system of geological hazards
Visualizing
-
分类号
P315.9
[天文地球—地震学]
-
-
题名插值方法对地质灾害预警本地化影响分析
- 4
-
-
作者
李云
张莹
许金萍
杨聃
蒋晓梅
-
机构
浙江省安吉县气象局
-
出处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0期10-12,17,共4页
-
基金
浙江省气象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QN07)
浙江省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编号:2017YBY06)
湖州市科技局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8GZ32)
-
文摘
通过对强台风“菲特”影响期间安吉县地质灾害预警算法本地化改进、插值方法对比、站点密度影响等方面研究,探索分析了安吉县地质灾害预警的本地化与插值方法优劣。对地质灾害预警公式本地化,选择克里金插值、多项式回归、改进谢别德等8种插值方法对24站逐时降水量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择优选择2个插值方法对不同站点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菲特”影响期间,安吉县的地质灾害等级整体是阶梯式先升后降;对比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2~4 d;同时受短时雨量变化影响大,尤其是小时雨强超过30 mm;改进谢别德方法“表现”较好,与实际等级最为符合。站点密度对克里金插值影响变化不大,未出现漏报现象;改进谢别德方法站点密度对其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
关键词
插值方法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本地化算法
-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
-
题名山西省忻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
被引量:4
- 5
-
-
作者
申媚先
王文祥
马子平
蒋云盛
杜爱兰
郑秀文
-
机构
山西省忻州市气象局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气象局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4603-4603,4610,共2页
-
基金
山西省忻州市气象局资助项目
-
文摘
2003年通过对忻州市各县区的地质、地况、地貌及灾害发育程度等因素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因子(特别是暴雨、连阴雨)进行科学、客观的统计与分析,建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预报集成等先进技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分为5级,1级为不可能发生,2级为可能性不大,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2004年8月运用该系统向公众发布了2004年入汛以来第一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测忻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预报等级为3~4级,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
关键词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
-
分类号
S165.2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