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烧变岩工程地质效应
1
作者 袁士豪 孙强 +3 位作者 耿济世 王少飞 胡鑫 陈凯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203,共12页
烧变岩是由煤层自燃对周围岩体高温烘烤形成,在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煤田多有分布。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的烧变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实测以及资料收集,研究了神木、府谷、保德–河曲等黄河... 烧变岩是由煤层自燃对周围岩体高温烘烤形成,在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煤田多有分布。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的烧变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实测以及资料收集,研究了神木、府谷、保德–河曲等黄河沿线等地及准格尔旗的烧变岩形成模式和工程地质效应。研究表明:烧变岩可划分为烘烤岩、烘变岩、烧结岩、烧熔岩4种类型;在煤层自燃高温烘烤后,烧变岩的微观结构与矿物成分与原岩相比发生显著变化,孔洞裂隙发育,强度下降,渗透性与导水性增强;岩体结构由层状变为碎裂状,岩体质量降低,并成为矿区重要的地下水储存空间。岩体受煤层自燃影响,承载力降低,烧变岩上部烧空区使边坡产生卸荷作用,在岩体内形成贯通节理面及软弱接触面,在降雨、冻融及地表水入渗下诱发边坡失稳,产生地质灾害;烧变岩区地下水位较低致使地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本次研究从形成机制方面和工程地质条件阐述了烧变岩诱发的工程地质和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烧变岩区边坡崩塌失稳、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矿井水害、植被退化等方面,为烧变岩区工程活动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烧变岩 工程地质效应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地重熔及其地质效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国能 张珂 +2 位作者 邵荣松 李榴芬 林小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9,共5页
传统岩浆侵入模型已无法容纳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 .与侵入模型不同 ,近年提出的原地重熔说视上陆壳为封闭系统而不是开放系统 .该假说认为 ,花岗岩的形成实质是系统内部的物质随着熵的变化而从有序 (原始岩石 )到无序 ... 传统岩浆侵入模型已无法容纳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 .与侵入模型不同 ,近年提出的原地重熔说视上陆壳为封闭系统而不是开放系统 .该假说认为 ,花岗岩的形成实质是系统内部的物质随着熵的变化而从有序 (原始岩石 )到无序 (熔浆 ) ,再到新的有序 (花岗岩 )的过程 .文章着重介绍原地重熔的基本原理及重熔过程引起的部分地质效应 ,包括岩基的空间、岩基的大小与形态、捕掳体和暗色包体、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花岗岩背斜”以及花岗岩内的流动构造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原地重熔 熔渣 熔浆 重熔界面 地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地质效应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森琦 王永贵 +4 位作者 朱桦 曹文炳 石维栋 黄勇 李永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揭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水环境变异是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次要原因。提出的"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恢复湿地... 为揭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水环境变异是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次要原因。提出的"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恢复湿地、植被"的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及保护措施具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地质效应 人类活动 湿地 保护措施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及其地质效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宇平 潘桂棠 +2 位作者 耿全如 郑来林 刘朝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2-59,共8页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部的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 ,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 ,构成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 ,使雅鲁藏布缝合线...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部的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 ,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 ,构成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 ,使雅鲁藏布缝合线横推错位 ,形成滇藏涡旋构造 ,并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的形成与印度板块连续的向北汇聚推挤作用发生反时针旋转有关 ,并可分为点碰撞 (45Ma前 )、碰撞楔入 (45~ 7Ma)和旋转抬升 (7Ma以来)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楔入 滇藏涡旋构造 地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海山俯冲的地质效应:来自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2 位作者 佟丽莉 李甘雨 吴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7,共8页
海山或火山岛链俯冲与洋壳俯冲具有明显不同的动力学和岩浆效应,主要表现在俯冲带的地貌、发生地震的频度和烈度及火山弧岩浆作用和资源效应。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分布有限,多以夹层产出,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和安山岩,地球化... 海山或火山岛链俯冲与洋壳俯冲具有明显不同的动力学和岩浆效应,主要表现在俯冲带的地貌、发生地震的频度和烈度及火山弧岩浆作用和资源效应。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分布有限,多以夹层产出,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和安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钙碱性和碱性系列均有发育,具有E-MORB或OIB特征,较高的Nd/Sm及^(206)Pb/^(204)Pb比值,明显亏损Nb、Ta、Ti,具有岛弧岩浆特点。结合西准噶尔蛇绿混杂岩中不断识别出OIB特征玄武岩并认为其形成于大洋板内海山的地质事实,提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具有E-MORB和OIB特征很可能是受早期形成海山在俯冲带内部部分熔融的影响,即为海山俯冲的地质效应,而这种海山俯冲的地质效应可能在整个古亚洲洋的演化过程中都存在,然而需要后续进一步工作。海山俯冲模式的提出不仅丰富了西准噶尔火山岩成因理论,而且为研究西准噶尔构造岩浆事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火山岩 俯冲带 地质效应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福林 庞家珍 姜明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21,共5页
以 18 5 5、195 4、1976年和 1992年的高潮线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整体变化情况 ,表明在行河岸段 ,海岸线迅速向前淤进 ,而在非行河岸段 ,由于风浪、海流等侵袭 ,岸线后退。采用 1976、1982、1987、1990年和1995年近海区实测水深... 以 18 5 5、195 4、1976年和 1992年的高潮线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整体变化情况 ,表明在行河岸段 ,海岸线迅速向前淤进 ,而在非行河岸段 ,由于风浪、海流等侵袭 ,岸线后退。采用 1976、1982、1987、1990年和1995年近海区实测水深资料 ,以 - 2 m等深线的变化来研究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的动态变化过程 ,发现河口造陆速度逐渐变慢 ,反映出河口尾闾从初期发育走向萎缩的趋势。岸线变化的环境地质效应表现在多方面 ,对下游河道冲淤影响最重要的是河床主槽持续淤积及同流量水位的抬升所带来的防洪风险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变化 环境地质效应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对超俯冲带处的地质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123,共17页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的无震脊或海山链,且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均存在靠近俯冲带的海岭。除小安德列斯弧外的巴拉克达脊和蒂勃朗脊起源自转换断层外,一般认为它们由与板块构造动力学迥异的地幔柱动力学所形成的。在板块汇聚边缘处,...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的无震脊或海山链,且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均存在靠近俯冲带的海岭。除小安德列斯弧外的巴拉克达脊和蒂勃朗脊起源自转换断层外,一般认为它们由与板块构造动力学迥异的地幔柱动力学所形成的。在板块汇聚边缘处,与扩张脊处所形成的正常洋壳一起,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于陆缘弧或洋内弧之下,其对弧及弧后地区的地质效应(构造、地貌、地震以及岩浆作用等)有别于正常洋壳俯冲。无震脊或海山链的俯冲通常造成俯冲带地区的上驮板块的局部异常抬升、俯冲剥蚀作用效应的加强、海沟的向陆迁移以及地震强度的增加。同时,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时,其携带的具富集地球化学特征的物质不仅影响着地幔地球化学,也对弧及弧后火山熔岩化学产生明显影响,并对超俯冲地区的热液矿床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本文指出了我国有关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的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黄岩海山链俯冲对吕宋岛弧的可能影响、印度洋无震脊俯冲对青藏高原局部地区的影响,有我国学者参与的IODP344航次的研究对象——科科斯脊俯冲对哥斯达黎加地震成因的效应以及位于西太平洋地区靠近俯冲带的一些无震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震脊 海山链 超俯冲带 地质效应 地震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洋中海山及其俯冲带处地质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3-240,共8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中亚造山带(CAOB)不断有不同时代的洋岛玄武岩(OIB)被识别出来。在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西准噶尔地区的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中,也存在具有OIB特征的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呈枕状,与超基性岩、辉长岩、块状玄武岩、灰岩及...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中亚造山带(CAOB)不断有不同时代的洋岛玄武岩(OIB)被识别出来。在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西准噶尔地区的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中,也存在具有OIB特征的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呈枕状,与超基性岩、辉长岩、块状玄武岩、灰岩及紫红色硅质岩等紧密共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枕状玄武岩均为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TiO2含量(大多>2.5%)、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无明显Nb、Ta负异常,与典型的OIB极为相似,认为其可能形成于大洋板内与地幔柱有关的海山环境。通过对海山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西准噶尔地区海山应该发展到爆炸海山阶段,因为其中发育大量的枕状熔岩。海山中火山岩或火山碎屑沉积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海山的俯冲将对弧及弧后地区火山岩地球化学产生明显影响,而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中恰恰存在海山的信号。因此,海山俯冲模式可能能更好地解释西准噶尔地区火山岩中存在OIB特征火山岩的成因。另外,海山俯冲还存在潜在的资源效应,因此应该寻找和研究古海山及火山岛链俯冲的迹象,将对进一步找金铜等矿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岛玄武岩 海山 俯冲带 地质效应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柱构造、大火成岩省及其地质效应 被引量:141
9
作者 徐义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1-353,共13页
地幔柱是源于核幔边界或上下地幔边界的热异常物质 ,其隐含的巨大能量导致地幔的大规模熔融和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不同时代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的地球化学性质表明地幔柱源区经历了由太古宙时的亏损源区向现代OIB型源区演化的历程 ,可能... 地幔柱是源于核幔边界或上下地幔边界的热异常物质 ,其隐含的巨大能量导致地幔的大规模熔融和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不同时代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的地球化学性质表明地幔柱源区经历了由太古宙时的亏损源区向现代OIB型源区演化的历程 ,可能与壳幔再循环强度的不断增加有关。地幔柱活动和大火成岩事件与大陆裂解 ,全球气候变迁 ,生物灭绝事件 ,磁极倒转和一些大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均有密切的联系。文中还介绍了中国开展地幔柱和大火成岩省研究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大火成岩省 地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煤矿范围内地方小井关闭后诱发的水文地质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德金 邵德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92,共5页
近年来地方小井关闭数量迅速增加。闭坑之后小井本身形成大量的积水区,且积水空间分布、积水量和水压等情况不清楚。这些情况诱发了对邻近大型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巨大变化,威胁了其安全生产。该类问题已成为我国很多矿区下一步面临... 近年来地方小井关闭数量迅速增加。闭坑之后小井本身形成大量的积水区,且积水空间分布、积水量和水压等情况不清楚。这些情况诱发了对邻近大型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巨大变化,威胁了其安全生产。该类问题已成为我国很多矿区下一步面临的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危险源。本次主要结合一些矿区实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并给出了水文地质变化特征,如区域地下水水位抬升、地下水径流方式的改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煤矿 地方小煤矿 闭坑 水文地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洼区中生代陆壳重熔的构造过程和地质效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国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1-40,共10页
本文是在作者提出的原地重熔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东南地洼区中生代陆壳重熔的大地构造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部份区域地质现象。研究表明,本区地洼活动的构造动力和重熔热主要来自太平洋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作用有关,据此,作者... 本文是在作者提出的原地重熔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东南地洼区中生代陆壳重熔的大地构造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部份区域地质现象。研究表明,本区地洼活动的构造动力和重熔热主要来自太平洋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作用有关,据此,作者建立了陆壳重熔的动力学模式,并提出了重熔层和重熔界面的概念,系统解释了本区与中生代花岗岩形成有关的部份重大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的起因。诸如花岗岩与构造运动时空一致性的原因、花岗岩带平行大陆边缘分布和花岗岩穹窿产出的原因、内生成矿作用的区域分带以及闽东南变质带形成的原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区 陆壳 重熔 构造 地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岩对原油组分选择性吸附宏-微观地质效应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月蕾 陈红汉 刘建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18,共6页
对选择性吸附的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储集岩和原油之间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可归结为储集岩矿物与原油极性组分间化学键力的形成。同时对选择性吸附所带来的宏观及微观地质效应进行总结,认为储层润湿性反转主要由非烃、沥青质与矿物之间的选择... 对选择性吸附的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储集岩和原油之间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可归结为储集岩矿物与原油极性组分间化学键力的形成。同时对选择性吸附所带来的宏观及微观地质效应进行总结,认为储层润湿性反转主要由非烃、沥青质与矿物之间的选择性吸附引起,而选择性吸附对有机包裹体的形成及组分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导致油包裹体相对富集极性有机化合物,使得被封存在包裹体中的原油组分并不能完全反映同期同源的原油组分;另一方面被选择性吸附到石英表面的有机酸可以溶蚀石英表面促使孔洞产生和裂隙扩大,从而有利于有机包裹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组分 选择性吸附 极性 地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地区煤炭开发环境地质效应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明建 鲁孟胜 郭朋山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43,共3页
从煤炭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采矿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效应问题。研究认为本区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采矿引起的地面沉陷。采矿地面沉陷对于航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环境地质效应 南四湖 地面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应变法检桩中的地质效应及处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林杰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49,共4页
为了确保桩身曲线判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多个工程实例,通过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桩底反射识别、桩身曲线比对,并结合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和开挖验证、调查资料等方式,对低应变法检桩中的地质效应及处理作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声波透射... 为了确保桩身曲线判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多个工程实例,通过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桩底反射识别、桩身曲线比对,并结合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和开挖验证、调查资料等方式,对低应变法检桩中的地质效应及处理作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声波透射法比低应变法更适宜检测完全嵌岩桩、柱桩;桩底反射波相位与基桩设计承载性状无必然关系;需考虑桩周地层波阻抗变化对低应变曲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 地质效应 地层波阻抗变化 假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段永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共5页
渤海海岸带变迁频繁。自第四纪以来 ,由于新构造活动与气候变迁 ,约有 7~ 8次大规模海侵。渤海海岸带变迁对海岸带岩相古地理、海岸带地貌的形成演化、海岸带卤水矿床与贝壳堤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地下水流系统划分 ,起着重要... 渤海海岸带变迁频繁。自第四纪以来 ,由于新构造活动与气候变迁 ,约有 7~ 8次大规模海侵。渤海海岸带变迁对海岸带岩相古地理、海岸带地貌的形成演化、海岸带卤水矿床与贝壳堤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地下水流系统划分 ,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岸带变迁 环境地质效应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二电厂断裂地震工程地质效应研究
16
作者 柳源 殷跃平 张加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55-560,共6页
强烈构造活动区重大工程场址的评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难题。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二电厂为例,应用风险度和专家系统对该厂区及附近断裂的活动性及其地震工程地质效应进行了研究。采用Weibull函数,综合考虑了断裂活动可能产生的振动、错... 强烈构造活动区重大工程场址的评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难题。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二电厂为例,应用风险度和专家系统对该厂区及附近断裂的活动性及其地震工程地质效应进行了研究。采用Weibull函数,综合考虑了断裂活动可能产生的振动、错动、蠕滑、地面裂缝、液化和崩塌等6种因素,建立了该区断裂地震工程地质模型;运用CRUSTAB专家系统,综合研究了地质条件、地震条件和地球物理条件,对厂区断裂可能产生的地震地面运动、断裂及断块特征和表生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二电厂厂区及贮灰坝区及周围的F7、F8、F9、F10和F11 5条断裂不会发生4.7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厂址及坝址不存在由断裂及地震引起的错断、地裂缝、砂土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专家系统 地震工程 地质效应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物理力学特性及地质灾害效应
17
作者 李洪梁 田尤 张佳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38-6251,共14页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南侧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北东侧火山-沉积岩之间,主要岩石类型为千枚岩、板岩夹少量玄武岩、灰岩和硅质岩岩块,具明显“混杂堆积”特征,在构造隆升-差异风化-河流侵蚀的耦合作用下,逐渐演化为高山深切峡谷地貌,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在构造岩石学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出“一弱三强”的特点,即弱变质、强变形、强蚀变和强定向,导致岩石严重劣化,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源条件;在物理力学特性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为一套易滑软岩“地层”,富含黏土矿物,具高孔隙度和吸水率、低抗压和抗剪强度,在斜坡内易形成软弱层或软弱带,进而长期蠕变演化为滑带,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结构构造条件;北澜沧江结合带区域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动力学条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的孕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混杂岩 构造岩石学 物理力学性质 地质灾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57
18
作者 付碧宏 时丕龙 +3 位作者 王萍 李琦 孔屏 郑国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高精度遥感 地质灾害效应 映秀- 北川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灾害效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熊探宇 张永双 +3 位作者 曲永新 刘林 施龙青 王献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94-1899,共6页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系统分析了滇西北红粘土的物质组成、物性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红粘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粘粒为主,粘土矿物成分比较复杂,在丽江以南其矿物...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系统分析了滇西北红粘土的物质组成、物性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红粘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粘粒为主,粘土矿物成分比较复杂,在丽江以南其矿物成分主要以高岭石(K)为主,在丽江以北则以伊利石/蒙脱石(I/S)混层矿物为主。此外,滇西北红粘土具有含水量高、重度低、塑性高、膨胀性弱等物性特征,在天然状态下比较稳定,但是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其土体强度大大降低,易引发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红粘土 工程地质特性 地质灾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4 位作者 郭长宝 张永双 兰恒星 任三绍 闫怡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5-368,共14页
【研究目的】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背景复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利于揭示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方法】本文在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探讨... 【研究目的】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背景复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利于揭示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方法】本文在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探讨了巴塘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巴塘断裂带附近碎裂岩体结构为地质灾害孕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断裂剧烈活动(地震)或蠕滑直接诱发地质灾害,断裂带强烈地质灾害效应主要发生在断裂两侧3000 m范围以内;(2)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局部集中等特点,金沙江干流沿岸深切峡谷区发育大量蠕滑型滑坡和历史地震堵江滑坡;(3)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和古滑坡发育,部分滑坡直接跨越断层,受断裂、降雨和人类工程等内外动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局部复活明显。【结论】巴塘断裂带对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巴塘断裂带部分居民点和公路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城镇规划区应远离河谷岸坡和泥石流堆积扇等易受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研究成果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巴塘断裂带 地质灾害效应 地震滑坡 成灾机理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