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贞龙 王运海 +4 位作者 刘晓 崔彬 杨松 李鑫 房启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建产模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田规模化产能建设历经规模建产、技术攻关、创新推广3个开发阶段,形成了“四元耦合”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和高效开发地质认识,创立了“有效支撑”压裂理念及储层改造关键配套技术,提出了“四段三稳三控”优快上产排采等针对性技术,平均见气周期由240 d缩短至30 d,单井产量实现大幅提升,定向井单井日产气量达2.0万m3,水平井单井日产气量达6.5万m3。(2)深部煤层气非均质性强、效益开发难度大,产能建设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评建一体、滚动建产”的思路,不断评价调整地质工程“双甜点”区,及时优化开发方案,有效规避低效井成批出现,产能到位率由最初84%提升至100%,经济效益明显提高。(3)立足井位部署−钻完井−储层改造−试气排采−集输处理等气藏全生命周期,遵循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了“储量−井网−缝网”相匹配的合理井距,单井动用储量提高30%~50%;建立了“提速+降本”为核心的优快钻完井技术,钻进速度较早期提速34%;提出了“高低压分输+三级增压+站间互通”为内涵的低压集输工艺技术,平台投资降低10.8%、节约用地20%。延川南煤层气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为深部煤层气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 深部煤层气 高效开发 有效支撑压裂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的页岩有利岩相优选——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
2
作者 林轩 朱建峰 +8 位作者 逄海明 李忠博 王伟 刘硕 李海彬 姜振学 李卓 秦春宇 陈康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2-568,共17页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选取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小物模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等多项实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优选出研究区的有利...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选取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小物模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等多项实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优选出研究区的有利岩相。研究区黏土矿物及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碳酸盐岩溶蚀孔及裂缝系统发育,渗流机理涵盖解吸—吸附、扩散、滑脱流和达西流4种渗流机理。小物模水力压裂实验结果显示,黏土岩含量显著影响压裂效果,富黏土岩相破裂压力峰值低,压裂压力泄压快,无法形成横切缝,以纵向缝和层理缝为主,压裂效果差。分析了研究区页岩储层的多尺度孔隙结构和渗流能力,认为该区储层发育中孔,增强了孔隙连通性和孔体积,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渗流的主要通道,因此滑脱渗流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渗流方式。高黏土含量会显著影响压裂效果,黏土含量较低、溶蚀孔发育的混合岩压后显示出优良的人工裂缝改造效果,表现出优秀的渗流能力;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混合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硅质混合岩是研究区的有利岩相。X-A井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后,整体增产效果显著,为提高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渗流能力 地质工程一体化 页岩气 梨树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水平井压裂窜扰成因分析——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为例
3
作者 闫骁伦 李越 +4 位作者 李铭琪 刘会胜 马新仿 张士诚 肖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工厂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井间窜扰成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实际地层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计算储层初始地应力场,并利用蚂蚁体与地震体属性...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工厂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井间窜扰成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实际地层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计算储层初始地应力场,并利用蚂蚁体与地震体属性融合方法通过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建立了储层多尺度确定性天然裂缝模型,形成了“地应力场反演-天然裂缝识别-复杂裂缝扩展”一体化建模和分析流程,研究分析了储层地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带的组合特征对压裂窜扰的影响,以及实际窜扰井组的压裂后缝网形态和井间裂缝沟通情况。结果表明:多簇裂缝的非均衡、非对称扩展是造成玛湖地区“多井连片、多段连通”复杂压裂窜扰的内在原因,受到低逼近角小断层诱导作用和高逼近角大尺度天然裂缝捕获作用的双重影响,为主要控制因素;而小尺度天然裂缝和岩石力学参数非均匀分布对多簇裂缝非均衡、非对称扩展的影响较小,为次要控制因素;合理利用储层断裂系统、控制压裂改造强度可有效降低致密储层水平井压裂窜扰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压裂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窜扰 复杂裂缝扩展 地质工程一体化 致密油藏 天然裂缝 玛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低阶煤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实践
4
作者 韩明哲 杨小平 +9 位作者 马文峰 肖梦媚 王璇 刘俣含 贾巍 方慧丽 张洋 连小华 王青川 聂志昆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0-1079,共10页
中国低阶煤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0.3×10^(12)m^(3),其中二连盆地群占总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具有大规模工业开发潜力。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区块煤储层具有低阶煤(镜质体反射率为0.35%,)、低温(26.6℃)、低杨氏模量(1500~2000 MPa)、低压... 中国低阶煤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0.3×10^(12)m^(3),其中二连盆地群占总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具有大规模工业开发潜力。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区块煤储层具有低阶煤(镜质体反射率为0.35%,)、低温(26.6℃)、低杨氏模量(1500~2000 MPa)、低压力系数(1.02~1.03)、低含气量(1.8 m^(3)/t)、超低延伸应力(7 MPa)、巨厚煤层(垂直厚度40~128 m)“六低一厚”的特点。前期勘探评价22口井,由于对地质认识不深入、工艺体系不成熟、技术方案不匹配等因素,各井在压裂投产后均未取得理想产气效果。该研究在深化研究区地质条件认识基础上,明确开发存在的关键问题,认识到低含气量需要体积压裂获取工业气量,温度低需要攻关低温破胶技术防止储层伤害,巨厚煤层需要优选优质主力层段集中改造,低压力系数需要降低泥浆漏失与压裂液滤失,塑性强需要克服支撑剂嵌入对导流能力的影响。在厘清压裂改造难点后,针对性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理念的低煤阶水平井聚能分段体积压裂技术。修正机械比能模型,计算煤岩破碎指数进行煤岩可压性评价,进而优选出地质工程双“甜点”集中压裂改造。升级低温可溶桥塞+射孔联作压裂工艺,光套管泵注提供高排量压裂施工空间。匹配射孔参数,射孔长度2 m,孔密16孔/m,相位角60°螺旋射孔。优化压裂规模与强度,设计压裂液量1500 m^(3)/段,加砂用量180 m^(3)/段,排量18 m^(3)/min。研发低温、低质量浓度、低伤害胍胶压裂液体系,采用粒径分别为0.106~0.212 mm、0.212~0.425 mm、0.425~0.850 mm的组合加砂方式。在研究区JP1井现场成功应用,压后稳定日产气量突破4000 m^(3),成为中国低阶煤套管压裂水平井产量最高单井,有力助推了中国低阶煤煤层气效益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低阶煤 煤岩可压性 加砂压裂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气田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被引量:7
5
作者 路智勇 刘莉 +3 位作者 姜宇玲 张谦 湛小红 肖佳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共11页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一次井网开发后剩余气储量动用不充分的问题,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提高气藏采收率,实现对剩余储量精准动用的核心手段。通过建立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新模式,创新形成页岩气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进行剩...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一次井网开发后剩余气储量动用不充分的问题,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提高气藏采收率,实现对剩余储量精准动用的核心手段。通过建立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新模式,创新形成页岩气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进行剩余气精细研究,明确页岩剩余气分布情况;通过地质工程双甜点耦合,明确穿行黄金靶窗,建立“资源+应力+天然裂缝”三位一体分层效益组合体划分标准体系;基于剩余气差异化分布形态,建立“地质—钻井—压裂—地面协同优化”钻井与压裂优化设计流程;通过实时监测进行钻井轨迹与压裂施工的动态调整,建立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及实时决策系统。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指导焦石坝区块预期采收率从12.6%提高到23.3%,立体开发区采收率达39.2%。该技术的应用使页岩气钻采投资、10×10^(8)m^(3)产能建设投资及开发成本逐年缩减,有效指导了涪陵页岩气田提高采收率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页岩气田 地质工程一体化 立体开发 提高采收率 剩余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以川西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林永茂 雷炜 缪尉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川西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石化探区保有探明地质储量超1700×10^(8)m^(3),储层具有气藏埋藏深(4500~5500m)、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为1.4~1.7)、地层破裂压力高(110~165MPa)、特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3.7%)、特低... 川西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石化探区保有探明地质储量超1700×10^(8)m^(3),储层具有气藏埋藏深(4500~5500m)、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为1.4~1.7)、地层破裂压力高(110~165MPa)、特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3.7%)、特低渗透率(平均渗透率为0.07mD)的“一深两高两低”特点,为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认识及高效开发带来了多重挑战,制约了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以地质工程一体化融合实践为攻关思路,深化致密砂岩气输导体成藏认识,明确成藏机理及富集高产规律,以地质甜点发育模式深入解剖为切入点,阐明气藏甜点形成机制,建立甜点地质模式,抓住裂缝和储层地震精细刻画和定量预测技术、优化钻井及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开展地质—地球物理—钻完井关键技术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攻关与技术—经济一体化目标实践,技术序列的成功应用支撑气田规模上产,已累计新建产能超10×10^(8)m^(3),保障合兴场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1300×10^(8)m^(3),进一步证实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是低品位气藏有效开发的必经之路,推动了川西须家河组气藏的效益开发进程,为致密难动用储量,特别是深层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须家河组气藏 致密砂岩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少井高产地质工程一体化做法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敏 鲍典 +3 位作者 焦保雷 张娟 罗发强 罗攀登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7,共13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埋藏深度为7300~9000m,脆性地层破碎形成的缝洞型储层沿高陡走滑断裂带发育,断裂破碎带内部非均质性极强,且流体性质差异大。面对这类超深复杂的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高效成井面临世界级挑战,单井费用高,效益开发难度...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埋藏深度为7300~9000m,脆性地层破碎形成的缝洞型储层沿高陡走滑断裂带发育,断裂破碎带内部非均质性极强,且流体性质差异大。面对这类超深复杂的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高效成井面临世界级挑战,单井费用高,效益开发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技术可借鉴。顺北油气田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建立了独有的“五有五提升”地质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少井高产”七要素关键技术。近几年,少井高产地质工程一体化实现了质的飞跃,落实了4号、8号断裂带2个亿吨级资源阵地,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为1.53×10^(8)t、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620×10^(8)m^(3),4号断裂带共部署井位20口,两年建成了130×10^(4)t油当量产能阵地。与2016年开发动用的1号断裂带相比,高产井成功率提升了35%、单井产能提升了316%、单井发现探明储量提升了55%,实现了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其经验对其他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气田 断控缝洞型油气藏 地质工程一体化 少井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区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套变预防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雍锐 吴建发 +5 位作者 曾波 黄浩勇 崔帅 苟其勇 徐尔斯 赵圣贤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2,共10页
川南深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占整个川南页岩气资源量的80%以上,其中泸州区块又是当前川南深层页岩气上产的重点区域。尽管深层百亿方产能建设已全面启动,但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川南深层页岩气开发仍面临构造特征复杂、断裂系统复杂、地应... 川南深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占整个川南页岩气资源量的80%以上,其中泸州区块又是当前川南深层页岩气上产的重点区域。尽管深层百亿方产能建设已全面启动,但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川南深层页岩气开发仍面临构造特征复杂、断裂系统复杂、地应力复杂等诸多挑战,套变问题尤为突出。泸州区块页岩气井套变率高达53%,导致平台井EUR低,严重制约规模效益开发。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与试验,在多级断裂和地应力精细刻画、应力场失稳评价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突破,形成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套变预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套变预防技术,实现了从地质评价到钻井、压裂的全流程优化。科学优化了井眼轨迹,钻井过程中成功避开了主要的缝洞异常体和压力复杂带,压裂井套变率降至30%以下,成功实现了零丢段,平台井折算千米EUR提升超30%。泸州区块应用效果充分证明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套变预防技术在预防套变和提升页岩气产量的重要作用,也为国内外深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区块 深层页岩 套变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位部署 轨迹优化 精细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清友 朱海燕 +3 位作者 唐煊赫 佘朝毅 欧成华 刘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203,共13页
四川盆地页岩气具有储层构造复杂、埋藏深、甜点储层薄、裂缝/断层发育、地应力差大、破裂压力高、产量衰减快等世界罕见的复杂特征,致使原有北美页岩气开发技术难以满足四川盆地的特殊需求,亟需自主研发适应于四川盆地复杂地质条件的... 四川盆地页岩气具有储层构造复杂、埋藏深、甜点储层薄、裂缝/断层发育、地应力差大、破裂压力高、产量衰减快等世界罕见的复杂特征,致使原有北美页岩气开发技术难以满足四川盆地的特殊需求,亟需自主研发适应于四川盆地复杂地质条件的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针对四川盆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页岩气储层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科学评价、长水平井高效钻井、分段体积压裂和控压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难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思路,以地质建模为基础,发明了复杂页岩气储层“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新方法、复杂难钻地层高效增压提速与动态多因素个性化钻头设计方法、基于双甜点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分段体积压裂参数优化方法;自主研发了系列个性化高效复合钻头、无线电控趾端压裂滑套、全溶桥塞和专用压缩机等高性能关键工具与装备,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川盆地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研究成果先后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涪陵等页岩气田大规模应用834井次,通过提高钻头使用寿命、缩减钻井周期、提升压裂效率及单井测试产量,支撑了中国页岩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双甜点评价 个性化钻头 分段体积压裂 专用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海上低渗油田压裂实践与认识——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迪 李黎 +5 位作者 马逢源 谢明英 冯沙沙 文恒 高阳 张士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7,共14页
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的重要成藏区,低渗油气资源量巨大。陆丰凹陷L44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整装压裂开发的低渗油田,为提升开发效益,采用压裂等储层改造方式,但压裂后存在改造规模未达预期、裂缝起裂机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建立... 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的重要成藏区,低渗油气资源量巨大。陆丰凹陷L44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整装压裂开发的低渗油田,为提升开发效益,采用压裂等储层改造方式,但压裂后存在改造规模未达预期、裂缝起裂机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解释、测井、地质相结合的海上低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方法,使裂缝扩展延伸更加准确。对研究区开展了三维地质力学建模和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提出了适用于海上低渗油田压裂设计的储层射孔段长度上限,对C3井重新进行了压裂方案设计和产能模拟,经二次压裂投产后产量水平与设计预期基本相符。研究结果表明:(1)低排量条件下,射孔段长度由4m增至16m,单段裂缝长度平均减少30m,前5年单井累计产能减小88%;(2)射孔段长度的增大对改造规模起到抑制作用,射孔段长度大于6m时,改造范围大幅减小,射孔段长度小于6m时,改造范围减小幅度不大,最优射孔段长度不应大于6m;(3)射孔段长度小于6m时,施工排量每提升1m^(3)/min,储层改造体积平均增幅为10.97%,提高施工排量可实现进一步增大压裂改造体积的目标。建立的海上低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方法为南海东部低渗油田的开发方案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了全新认识,有利于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低渗油田 裂缝扩展 压裂参数优化 陆丰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岩性低渗透凝析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冉令博 王佳 +2 位作者 鲁文婷 南荣丽 张任平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164,共6页
新疆油田前哨2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复杂岩性低渗透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出现反凝析现象,直井试油效果差异大,水平井分段压裂合理施工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方法,建立目的区三维地质及三维地应力模型,... 新疆油田前哨2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复杂岩性低渗透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出现反凝析现象,直井试油效果差异大,水平井分段压裂合理施工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方法,建立目的区三维地质及三维地应力模型,基于实际的储层特征、应力特征,研究压裂液注入量对地层压力及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际相态图判断压裂过程中是否存在凝析现象,并完成水平井压裂方案优化。研究表明:水平井压裂对该凝析气藏开发有正向作用,大量压裂液注入使得地层压力升高,可以抵消温度场降低对凝析油析出的影响。目的层平均渗透率为1.86 mD,储层物性好,水平井压裂射孔簇间距为25 m、单簇加砂量为20.0~25.0 m^(3)左右时能取得较好压裂效果。该研究成果对类似地质特征的凝析气藏快速开发建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岩性 低渗透凝析气藏 压裂 温度场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深层高压井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战奎 吴立伟 +3 位作者 郭明宇 徐鲲 马福罡 李文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1,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层潜山地质条件复杂,目的层埋藏深,钻遇地层层位多,岩性复杂多变,地层压力系统变化大,钻井过程中复杂情况频发,薄弱层易漏失,影响勘探开发进程。为此,研究了钻前井漏风险预测及地层压力校正,钻中高压段中完科学决...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层潜山地质条件复杂,目的层埋藏深,钻遇地层层位多,岩性复杂多变,地层压力系统变化大,钻井过程中复杂情况频发,薄弱层易漏失,影响勘探开发进程。为此,研究了钻前井漏风险预测及地层压力校正,钻中高压段中完科学决策、潜山界面精确卡取和潜山地层压力随钻识别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实现了钻井设计及随钻调整方案优化,形成了渤中凹陷深层高压井全过程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渤海油田20口深层高压探井应用全过程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后,钻井复杂情况降低了60%,井漏、溢流等复杂情况处理时间缩短了40%,潜山界面识别准确率100%,单井钻井成本降低3000万元以上。全过程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为渤海油田深层超深层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深层 风险预测 随钻优化 全过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成效与认识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建发 曾波 +4 位作者 黄浩勇 崔帅 赵圣贤 常程 苟其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0,共10页
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挑战,还显著提高了单井产量和预估最终可采储量(EUR)。概述了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块不同条件的高产井... 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挑战,还显著提高了单井产量和预估最终可采储量(EUR)。概述了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块不同条件的高产井培育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所形成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为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的方案设计、现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指导,有效解决了“压窜”“套变”等瓶颈问题,泸州区块套变率降低了19%,压窜率降低了31%;(2)持续迭代更新地质工程特征认识和一体化模型,可以显著提高设计的精准性、可靠性、吻合性、有效性;(3)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其中长宁区块单井平均EUR提高到1.30×10^(8)m^(3),增幅为26%;渝西区块单井平均EUR提高到1.53×10^(8)m^(3),增幅为36%。高产井培育方法已在川南页岩气的不同区块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验证了该方法在提升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也可为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 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长宁区块 渝西区块 泸州区块 套变 高产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实践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马嘉 郭兴午 +4 位作者 伍亚 赵文韬 邓琪 谢维扬 欧志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储层地层时代老、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勘探开发难度大,国内外尚无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为此,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探索建立筇竹寺组“部—钻—压—采”一体化高产井培育关键技...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储层地层时代老、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勘探开发难度大,国内外尚无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为此,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探索建立筇竹寺组“部—钻—压—采”一体化高产井培育关键技术体系:(1)一体化井位部署,深化筇竹寺组“裂陷槽控藏”认识,明确优质储层分布模式,明确高产井实施技术界限,支撑井位优化部署;(2)一体化钻录定导,基于地质工程参数综合评价,优中选优确定靶体,优化井轨迹,强化地质钻井一体化精细管理,保障优质储层钻遇率;(3)一体化压裂增产,基于一体化压裂模型优化压裂设计,形成“促复杂+扩体积+强支撑+防套变”压裂工艺,有效实现裂缝均匀开启、高效扩展、全域支撑及储层改造体积最大化;(4)一体化精细返排,形成“四因子”返排增产技术,结合精细排采分析平台,实现降低储层伤害与气井增产“双突破”。基于上述技术体系,资201井首次在国内寒武系4500m以深的页岩储层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威页1H井成功实现高产井复制,初步落实埋深5000m以浅有利区面积近3000km^(2),资源量近2×10^(12)m^(3)。所形成的高产井培育技术和方法,为破解寒武系超深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 筇竹寺组 超深层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高产井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致密油井间干扰分析及井间距优化
15
作者 任佳伟 白晓虎 +3 位作者 唐思睿 陈军斌 董奇 余金柱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280,共10页
随着新井加密以及老井重复压裂的实施,井间距缩小、单井改造规模扩大,井间干扰程度高,严重影响压裂效果及产量。为解决井间干扰程度评价及预防控制等问题,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综合利用三维位移不连续裂缝扩展方法及嵌入式离散... 随着新井加密以及老井重复压裂的实施,井间距缩小、单井改造规模扩大,井间干扰程度高,严重影响压裂效果及产量。为解决井间干扰程度评价及预防控制等问题,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综合利用三维位移不连续裂缝扩展方法及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建立水平井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模型,评价单井及井组压裂改造后动用范围,开展井间干扰程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基质渗透率高于0.3×10^(-3)μm^(2)、裂缝半长大于100 m、裂缝间距小于40 m,压裂改造范围明显变大,井间干扰程度越明显;(2)随着井间距增加,井间干扰程度不断变弱,当井间距增加到400 m时,井间干扰对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的影响可以忽略;(3)当井间距大于400m时,井组累计产油量降低幅度变大,需要优化合理井间距来平衡区块采收率和单井累计产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井距优化及重复压裂技术应用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间干扰 井间距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水平井扇形井网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实践
16
作者 曹炜 齐银 +2 位作者 马兵 拜杰 徐荣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3,共13页
多平台大范围规模布井是非常规资源高效动用的关键。由于黄土塬地貌特征和林缘区、水源区的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庆城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油的布井模式存在局限性。为进一步实现平台动用储量最大化,创新提出扇形井网布井方式。文章采用地... 多平台大范围规模布井是非常规资源高效动用的关键。由于黄土塬地貌特征和林缘区、水源区的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庆城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油的布井模式存在局限性。为进一步实现平台动用储量最大化,创新提出扇形井网布井方式。文章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探究扇形井网不同布井方位对裂缝扩展和产能的影响,对扇形井网开展相应的裂缝间距和压裂次序优化,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扇形井网下的压裂特征并对产能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斜交水平井(水平段井轨迹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夹角大于或等于15°)与常规水平井(水平段井轨迹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夹角小于15°)相比,预测产能随偏转角度(布井方向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偏转角度大于45°时,产能差异进一步放大,同时模拟结果下的经济评价情况表明,当偏转角度为90°时,经济可行性最差,不建议布井;扇形井网模式下通过扩大裂缝间距和采用“从外到内”的压裂次序可以提高预测产能;斜交水平井裂缝首先沿垂直井筒方向延伸且震级较大,但在远场尺度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仍然是裂缝扩展的主导因素;与常规水平井相比,斜交水平井储层改造体积小,但裂缝复杂程度高,缝网改造更充分;对比实际投产效果来看,斜交水平井累计产量低于常规水平井,但液面高度高且目前日产油量接近,存在一定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地质工程一体化 扇形井网 储层改造体积 裂缝复杂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建产--以东营凹陷N25区块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泽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散、埋藏深、品位低,开发过程中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效益建产面临单井产能低、自然递减大、采收率低等问题,高效开发难度大。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N25-42A低渗透浊积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实施以储层... 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散、埋藏深、品位低,开发过程中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效益建产面临单井产能低、自然递减大、采收率低等问题,高效开发难度大。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N25-42A低渗透浊积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实施以储层精细刻画、复杂缝网压裂改造储层、正向压驱注水补能、钻井与地面工程优化设计施工为核心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方案,有效提高地质甜点刻画精度,大幅缩短钻井周期,形成复杂缝网提高波及体积,快速补充地层能量,改善驱油效果。N25区块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方案后,平均单井产油量增加0.6倍,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增加6倍,实现少井高产,投资大幅缩减。实践证明,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技术对于提升断陷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动用率、推动低品质油藏的产能建设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地质工程一体化 储层甜点 压驱注水 效益开发 产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河道型致密砂岩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明明 孔令沂 +1 位作者 唐佳凡 钱思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优化三角洲前缘储层水力压裂开发方式和井网参数需要一套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长垣南葡萄花油田L区块为例,通过相控建模方法,以地质模型为约束构建储层岩石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流固耦合的有限元地应力模拟方法... 优化三角洲前缘储层水力压裂开发方式和井网参数需要一套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长垣南葡萄花油田L区块为例,通过相控建模方法,以地质模型为约束构建储层岩石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流固耦合的有限元地应力模拟方法开展三维地应力场模拟,其模拟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分别与Kaiser效应和成像测井结果相一致;然后结合上述地质-岩石力学-地应力模型,根据压裂施工数据和微地震监测数据开展水力压裂缝的模拟与验证;最终建立流固耦合下拟合程度高的双孔双渗模型。基于上述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直井井网参数与区域储层物性特征适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衰竭开采下,储层物性较好区块500 m×150 m井网15 a累产油高于300 m×120 m井网10.65%;物性较差区块受水下分流河道影响,300 m×120 m井网的15 a累产油反而好于500 m×150 m井网8.16%;在注水开采下,物性较差区块产油提升更加明显并且500 m×150 m井网15 a累产油均高于300 m×120 m井网30%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致密储层压裂开发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地质工程一体化 三维压裂模拟 应力有限元模拟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产能优化研究
19
作者 蒋克成 周刚 刘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9-341,共3页
页岩气井的产能是地质、油藏、工程等方面众多参数的综合反映。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产能的准确预测和优化对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产能影响涉及方面广、因素多,常规方法进行的单因素分析拟合度较差,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难以确定。有... 页岩气井的产能是地质、油藏、工程等方面众多参数的综合反映。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产能的准确预测和优化对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产能影响涉及方面广、因素多,常规方法进行的单因素分析拟合度较差,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难以确定。有些研究人员采用多属性进行非线性拟合的方法也很难尽如人意,而且这类方法一般都只是对已经施工的井进行产量预测,无法开展产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产能优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致密砂砾岩油藏效益开发的发展与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在玛湖地区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54
20
作者 杜洪凌 许江文 +5 位作者 李峋 陆军 章敬 彭永灿 陈进 王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6,共12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陆地的重要油气富集地,蕴含的致密油气潜力巨大,但开发中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成本高等挑战。为提高开发效益,运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想对玛湖地区的致密油藏开发进行了集中攻关。通过建立精细地质模... 新疆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陆地的重要油气富集地,蕴含的致密油气潜力巨大,但开发中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成本高等挑战。为提高开发效益,运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想对玛湖地区的致密油藏开发进行了集中攻关。通过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和岩石力学模型、优化钻井工具与钻井液体系、采用随钻实时调节的地质导向钻井、基于压裂模拟与实验结果优化改造策略等一系列举措,将区块地质认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攻克了钻完井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研究表明: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的思路,可以使得玛湖地区的复杂致密油气得到效益开发;水平井钻遇率极大影响了油气井产能;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指导下的地质导向钻井可有效提高钻遇率和钻井效率;区块适应于细分切割方式的分级体积改造策略,并采用高砂比、高液量、大排量的压裂参数。经过攻关,玛湖地区新开发井的储层品质、钻井品质和完井品质均取得了明显提升,实现了致密油藏效益开发的初步突破,区块已于近期启动了大规模开发建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致密油 玛湖凹陷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