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以青海海东乐都区为例
1
作者 袁有靖 刘长礼 +5 位作者 彭红明 王秀艳 孙伟超 阿慧娟 李楠 徐得臻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1127,共12页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地质钻探、岩土工程测试、抽水试验、生态地质观测等研究。运用水文地质等理论方法,分析了生态地质安全风险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居、农田和林草等3类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评价了海东乐都区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地下空间利用现状情景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引胜沟口、岗子沟口、峰堆沟口及其地下水影响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城镇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Ⅰ、Ⅱ级阶地低洼地带;如再沿湟水河岸建地下铁路情景下,高风险、中风险区比地下空间现状情景下有所扩大。【结论】此3类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很有效。两种情景下都会诱发3类生态系统的地质安全风险,后一情景下造成的风险更高,影响的范围更大。需对重点地带适时监测,并运用地下水疏排技术等措施防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水位埋深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睿 窦帆帆 +1 位作者 李云峰 葛伟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及传统二维评价的局限性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维空间分析等关键三维方法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三维尺度下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和准确性,为立体化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地质安全风险 三维评价 江北新区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利用地质安全风险评价
3
作者 刘宏伟 何庆成 +2 位作者 李状 韩博 高伊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7-220,共14页
地质环境是地下空间的承载体,明显制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识别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安全风险及其主要影响要素可为地下空间合理规划、地下空间设施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以雄安新区为例,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4个层面,分析了不同类型... 地质环境是地下空间的承载体,明显制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识别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安全风险及其主要影响要素可为地下空间合理规划、地下空间设施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以雄安新区为例,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4个层面,分析了不同类型地质安全风险隐患,遴选含水砂层厚度、土体承载力特征值、土体压缩模量、地面高程、地下水位埋深、地面沉降速率和砂土液化指数等定量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地质安全风险评价。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在客观赋权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考虑数据相关性、离散性和相对性(冲突性)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提出了CRITIC-Entropy组合确权法,使得赋权更为科学与合理。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呈现出深部层位小于浅部层位的特征,且Ⅰ级和Ⅱ级风险区主要位于白洋淀及周边、南张镇东和大营镇东等区域,浅层(0~15 m)、次浅层(15~30 m)、次深层(30~50 m)、深层(50~100 m)地下空间Ⅰ级和Ⅱ级风险区累计面积占比分别为54.49%、42.51%、41.06%和42.18%。不同层位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主要影响要素有所差异,总体来说,土体压缩模量、土体承载力特征值、地面高程和地下水位埋深影响权重较高。同时,需要关注地面沉降、地下水位动态演变和不同施工方式引起的风险变化。成果可为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科学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地学依据,也可为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地质安全风险 CRITIC-Entropy组合确权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质工作发展历程及展望
4
作者 李云峰 葛伟亚 +3 位作者 张庆 陆远志 侯莉莉 华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48-350,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扩张呈现出普遍性、显著性、持续性、周期性和波动性(Liu Fang et al.,2021)。“十五”期间东部、超大城市的扩张,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普遍扩张,再到“十三五”期间各类城市的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扩张呈现出普遍性、显著性、持续性、周期性和波动性(Liu Fang et al.,2021)。“十五”期间东部、超大城市的扩张,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普遍扩张,再到“十三五”期间各类城市的城市扩张呈现减速趋势,如图1所示各城市逐渐从外延式扩张转化为内涵式增长(尹上岗等,2022)。我国以城市为服务对象的地质工作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地质资源 城市化 地质安全风险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5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