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东至兆吉口铅锌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晓燕 徐晓春 +5 位作者 谢巧勤 赵艳玲 刘雪 张赞赞 范子良 何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72-1082,共11页
安徽省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上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铅锌矿床。矿体受NNE向东至断裂及其次级张扭性裂隙控制。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网脉状充填于中元古界蓟县系木坑组浅变质碎屑岩中,亦见矿脉穿切细晶闪长岩脉。矿石... 安徽省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上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铅锌矿床。矿体受NNE向东至断裂及其次级张扭性裂隙控制。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网脉状充填于中元古界蓟县系木坑组浅变质碎屑岩中,亦见矿脉穿切细晶闪长岩脉。矿石的矿物组合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填隙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和网脉状,局部块状或团块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富液相气液包裹体(V_(H_2O)+L_(H_2O))为主,均一温度为110~275℃,盐度为0.18%~12.85%NaCleq,密度为0.57~1.03 g/cm^3,成矿压力为24.4~61.9 MPa,成矿深度为1.0~2.5 km,显示成矿流体为低温、低密度、中-低盐度的流体;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反映成矿流体为CaSO_4-Na Cl-H_2O体系。矿石中石英δ^(18)O值为12.7‰~15.9‰,换算为成矿流体的δ^(18)OH_2O值为-2.7‰~0.8‰,δD值为-81.5‰^-70.7‰,显示成矿流体为深源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矿脉中的方解石δ^(13)CV-PDB值为-8.08‰^-7.73‰,δ^(18)OSMOW值为8.49‰~9.44‰,反映成矿的炭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综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认为,兆吉口铅锌矿床是一个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类型 成矿流体 兆吉口铅锌矿床 安徽东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晓春 许心悦 +3 位作者 谢巧勤 傅仲阳 钱仕龙 谢祖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59-3676,共18页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产于南陵-宣城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地质研究表明: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中,矿化强烈部位与隐爆角砾岩筒发育部位明显重叠而且范围略大...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产于南陵-宣城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地质研究表明: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中,矿化强烈部位与隐爆角砾岩筒发育部位明显重叠而且范围略大;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绢(白)云母化、黄铁矿化为主,分带性较为明显,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硬石膏化、碳酸盐化和高岭石化等蚀变仅在局部呈条带状、团块状分布;矿石具角砾状、脉状、细脉-网脉状、细粒浸染状构造和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其中,角砾状和脉状矿石中常常发育磁铁矿-赤铁矿和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硬石膏尤其发育,甚至形成硬石膏岩;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和黄铜矿及少量斑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等;隐爆角砾岩的角砾成分以石英闪长玢岩为主,胶结物主要为岩屑或岩粉及热液矿物两类。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石石英中发育液相、气液相和含子晶气液相包裹体,气相成分以水为主;含子晶气液相包裹体主要见于成矿较早阶段与具有裂纹的黄铁矿共生的石英中,均一温度为360~420℃,流体盐度较高,而铜金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相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70~300℃和190~220℃区间,相应的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较低。矿床H-O、C-O和S、Pb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及其化合元素主要来自于岩浆或岩浆岩,沉积地层和大气降水对成矿亦有一定的贡献,但所起作用相对较小。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与赋矿石英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综合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宣城茶亭铜金矿床与斑岩型和火山-次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因而确定为一个与早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床,该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新类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矿床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 隐爆角砾岩 安徽宣城茶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早、晚两期侵入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晓春 左续 +1 位作者 何俊 傅仲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5-339,共15页
安徽铜陵地区是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区内铜金多金属矿床与晚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浆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往研究认为,铜陵地区侵入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集中于147~135 Ma区间,结合最新的同位素... 安徽铜陵地区是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区内铜金多金属矿床与晚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浆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往研究认为,铜陵地区侵入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集中于147~135 Ma区间,结合最新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发现,铜陵地区还存在部分锆石U-Pb年龄介于132~124 Ma间的侵入岩。因此,将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划分为早、晚两期,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文章系统对比和研究了铜陵地区早、晚两期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产状、空间分布等地质特征,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比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宁芜地区和庐枞地区火山—侵入岩,认为铜陵地区晚中生代早晚两期侵入岩分别形成于陆内挤压—伸展过渡和伸展的构造应力背景之下,晚期侵入岩是早期岩浆房中的岩浆再次侵位和深部地壳进一步熔融岩浆侵位形成的,与之相应的成矿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侵入岩 同位素地质年龄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安徽铜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屯昌地区高通岭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时代 被引量:20
4
作者 廖香俊 王平安 +4 位作者 覃海灿 路西坤 董法先 刘晓春 舒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0-570,共11页
高通岭钼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部的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内,共查明平行脉状矿体9个、矿化体5个。矿石分石英脉型和钾长花岗岩型2种,矿石中含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及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等。高通岭... 高通岭钼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部的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内,共查明平行脉状矿体9个、矿化体5个。矿石分石英脉型和钾长花岗岩型2种,矿石中含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及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等。高通岭花岗岩体的Mo含量比其克拉克值高4倍,沿岩体构造裂隙发育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和钼矿化。成矿流体成分为K+-Na+-Cl--F--SO42-型;S、C、H、O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以岩浆源为主,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来源。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98.4Ma±2.5Ma,与高通岭花岗岩体侵位的时代一致。该矿床为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石英-硫化物脉型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屯昌地区 钼矿床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升庙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主要含矿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兆富 朱祥坤 +5 位作者 罗照华 孙剑 张飞飞 高文革 王炳林 钟畅怀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5-840,共16页
东升庙矿床是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上最大的锌多金属矿床,主要含矿岩系是狼山群第2岩组。通过对矿区地质现象的野外观察和钻孔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国际上同类矿床最新研究进展,对东升庙矿床主矿体的成矿过程提出了新观点... 东升庙矿床是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上最大的锌多金属矿床,主要含矿岩系是狼山群第2岩组。通过对矿区地质现象的野外观察和钻孔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国际上同类矿床最新研究进展,对东升庙矿床主矿体的成矿过程提出了新观点。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岩段的岩、矿石有不同的组构特征:第4岩性段中部菱铁矿矿石为典型的细粒镶嵌结构和块状构造,具明显的化学沉积特征;第4岩性段底部2号矿体中的闪锌矿矿石具半自形-它形晶粒结构或溶蚀结构,多为角砾状构造或块状构造,有明显的充填-交代现象;第3岩性段以绢云石墨片岩为主的黑色岩系网脉状矿化普遍,常见后期热液充填现象。岩矿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菱铁矿矿石和闪锌矿矿石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可能具有同一物质来源。而第3岩性段的绢云石墨片岩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可能是多期热液活动作用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在2号主矿体硫化物矿石中不但发现有来自于矿体下部的有一定磨圆度的绢云石墨片岩碎屑角砾,还有一些来自上部围岩的含炭质白云大理岩角砾。此类碎屑角砾可能是交代残余或者交代过程中垮塌的产物,无法用同时沉积解释。综合分析认为第3岩性段的网脉状矿化是后期热液充填的结果,而第4岩性段底部的2号矿体是含矿热液选择性交代碳酸盐地层而成矿,菱铁矿矿体是富铁热液运移到海底后沉积生成。相对于传统的喷流沉积成矿方式,本文认为交代作用对东升庙主矿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成矿带 东升庙多金属矿床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选择性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沱沱河地区那日尼亚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羽中 宋玉财 +5 位作者 侯增谦 庄天明 李连松 贾宗涌 闫明 陈生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304,共14页
那日尼亚铅锌矿床是在青藏高原近来发现的、与钾质火山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分析表明,新鲜赋矿火山岩Si02含量62.9%~68.6%,K20含量5.1%-5.8%,属钾玄岩系列,其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Ti等元素强烈亏损... 那日尼亚铅锌矿床是在青藏高原近来发现的、与钾质火山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分析表明,新鲜赋矿火山岩Si02含量62.9%~68.6%,K20含量5.1%-5.8%,属钾玄岩系列,其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Ti等元素强烈亏损,Sr/Y—Y图解投影点落人已报道的藏北钾质一超钾质岩分布范围之内,指示岩浆起源于富集地幔或受下地壳物质混染的软流圈地幔。矿床的矿体呈脉状出现在粗面岩中,由一系列细脉状的矿石构成,硫化物主要是方铅矿和黄铁矿,也含少量闪锌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并发育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围岩蚀变以白云母化和黄铁矿化为主。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为盐水体系,均一温度为170300℃、盐度为2%~9%NaCleq(质量分数),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岩浆活动驱动的地表水;方铅矿δ^34S 值介于-0.1~1.7之间,铅同位素组成落人藏北钾质一超钾质岩石的组成范围内,指示硫和铅均来自赋矿的钾质火山岩。那日尼亚铅锌矿床与沱沱河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差别明显,两者不是一套成矿系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火山岩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那日尼亚 沱沱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被引量:17
7
作者 范子良 徐晓春 +2 位作者 陈林杰 何俊 谢巧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1-368,共18页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了含矿侵入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矿床蚀变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探讨了成岩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并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通常发育于含矿岩体的围岩或盖层为砂岩、砂页岩或硅质岩的条件下,含矿岩体为富碱低镁高钾准铝质钙碱性系列中浅成侵入岩体,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对比,岩体侵位较深,有些矿区多期多相特征不明显;含矿岩体发育钾硅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热液蚀变且有一定的分带性,但各矿床蚀变特征略有不同;矿床矿石矿物中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演化特征显示具有岩浆作用控制的高温热液型矿床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作者确定铜陵矿集区斑岩型矿床属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陆内造山作用由挤压向拉张转化的动力学背景之下,斑岩型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脉状矿床共同构成受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矿床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铜钼金矿床 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系列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蓟县盘山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记录? 被引量:28
8
作者 杨富全 赵越 +2 位作者 曾庆利 吴海 夏浩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9-546,共18页
晚三叠世末的盘山I型-A型复合岩体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东段,可划分为四个单元,从早到晚,依次为狼家峪单元、官庄单元、东罗庄单元和小盘山单元,前两个单元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后两个单元为A型花岗岩。在岩石学、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Sr... 晚三叠世末的盘山I型-A型复合岩体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东段,可划分为四个单元,从早到晚,依次为狼家峪单元、官庄单元、东罗庄单元和小盘山单元,前两个单元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后两个单元为A型花岗岩。在岩石学、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上,I型与A型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异。I型花岗岩相对富碱(K_2O+Na_2O=8.15~9.50%)、铝(Al_2O_3变化于13.05%~15.49%)、钙(CaO介于1.22%~3.02%)、REE、Rb、Ba、Hf、Tb,相对亏损Nb、P、Ti、Zr和Th。A型花岗岩富Si、全碱、Th、Nd、Rb、Hf,相对亏损REE、Ba、Sr、P、Ti、Zr,并具有偏高的Rb/Sr、Ga/Al和明显的铕负异常。盘山复合岩体具有低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234~0.70628),负的ε_(Nd)(t)值(-12.73~-15.70)。区域背景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岩体定位于构造环境从挤压向伸展转折过程中,早期的I型花岗岩记录了挤压环境特征,晚期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相对伸展的构造环境。盘山I型-A型复合岩体的确定,表明燕山陆内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末到早侏罗世经历过由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和A型复合花岗岩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青阳高家塝钨钼矿床与狮金山钼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系统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晓春 吴迪 +3 位作者 傅仲阳 白茹玉 许心悦 宋朝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2-508,共17页
安徽青阳高家塝钨钼矿床和狮金山钼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过渡带北段,均赋存于青阳‒九华复式花岗岩体北缘的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中,两者在空间上紧密相邻,成矿元素组合分别为W-Mo和Cu-Pb-Zn-Au。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工作基础... 安徽青阳高家塝钨钼矿床和狮金山钼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过渡带北段,均赋存于青阳‒九华复式花岗岩体北缘的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中,两者在空间上紧密相邻,成矿元素组合分别为W-Mo和Cu-Pb-Zn-Au。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工作基础上,对两个矿床赋矿花岗闪长斑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石矿物S、Pb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厘定了狮金山矿床赋矿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矿石中辉钼矿Re-Os年龄。研究显示,高家塝钨钼矿床和狮金山钼铜多金属矿床赋矿花岗闪长斑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年代学研究,指示为同一期岩浆事件产物,成岩物质以壳源为主;矿石矿物S、Pb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两矿床受同一岩浆热液体系控制,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年龄与赋矿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显示,两个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基本同时,且矿石类型、元素组合及其分带与岩体产状、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不同,反映矿质富集和沉淀受控于地质及物理化学条件。由此推测,高家塝钨钼矿床和狮金山钼铜多金属矿床属于同一岩浆‒热液成岩成矿系统的产物,区内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与相关围岩接触带部位是寻找此类钨钼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系统 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高家塝钨钼矿床 狮金山钼铜多金属矿床 江南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高家塝钨钼矿床花岗闪长质侵入岩岩浆起源和演化及其对成矿能力的约束 被引量:6
10
作者 傅仲阳 徐晓春 +3 位作者 何俊 白茹玉 杜建国 谢巧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77-3702,共26页
安徽高家塝钨钼矿床位于江南过渡带,为一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小型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紧邻的大型花岗闪长岩体中未见矿化。为查明制约两者成矿能力差异的原因,本文从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黑云母矿物化学... 安徽高家塝钨钼矿床位于江南过渡带,为一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小型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紧邻的大型花岗闪长岩体中未见矿化。为查明制约两者成矿能力差异的原因,本文从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黑云母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分别对矿区两个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45.1±2.1Ma^144.9±2.2Ma,花岗闪长岩为142.5±1.8Ma^141.8±1.6Ma,前者侵位结晶稍早于后者。两者具有近于一致的主量、微量、稀土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矿区两个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是由同一岩浆活动先后侵位到相近空间所形成,其原始岩浆具有相同的壳幔混合来源,即上涌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由其底侵引起挤压加厚的扬子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的混合,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不同的是,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滞留于浅位岩浆房中时明显地同化混染了扬子上地壳物质。然而,起源相同的花岗闪长质岩浆历经演化并先后侵位结晶时,其岩浆特征和结晶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花岗闪长斑岩结晶时继承大量元古代锆石,花岗闪长岩则较少见有继承锆石,综合两者岩体特征和侵位结晶条件,显示前者岩浆熔体规模小、岩浆温度低、冷却结晶较快,岩体形成于富含F、Cl和相对还原的环境;而后者岩浆熔体规模巨大,岩浆温度相对较高,冷却结晶慢,岩体形成于贫F、Cl和相对氧化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区两个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的成矿能力,演化早期偏还原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以及其中较高的F、Cl含量更有利于钨富集于岩浆期后热液流体中,进而形成大型钨(钼)矿床。此外,相较于大型花岗闪长岩体而言,浅成侵位的小型花岗闪长斑岩体具有更为发育的裂隙系统以及受围岩更大影响而发生强烈矽卡岩化,也为矿质富集和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研究为皖南地区钨(钼)矿床的找矿勘探及成矿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过渡带 高家塝钨钼矿床 花岗闪长质侵入岩 锆石U-PB定年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岩浆起源和演化 成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