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带的雷电特征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周筠珺
杜克磊
孙凌
-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
出处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47-1352,共6页
-
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6A125)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发展基金共同资助~~
-
文摘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地区地势复杂,是雷电灾害多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地区雷电的特征,根据卫星的总闪和地面的地闪定位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总闪与地闪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总闪多年平均分布是西北较少,而东南较多;年总闪数出现极大值的年份恰好是拉尼娜现象强盛年份,或者是弱的厄尔尼诺年;而总闪最小的极小值则出现在ElNio的最强盛年份;地闪的增加往往出现在极易形成不稳定层结的地貌过渡带的核心区域;正负地闪比例与北方有较大差异,而更接近于南方;多数的正负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地面的地闪与卫星的总闪资料在5~9月份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关键词
中部地貌过渡带
雷电
地闪
卫星
总闪
厄尔尼诺
拉尼娜
-
Keywords
physiognomy transition region
lightning
CG lightning
satellite
total lightning
El Nino
La Nina
-
分类号
P93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
-
题名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区深对流云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意义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苏爱芳
银燕
吕晓娜
郑永光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河南)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气象台
国家气象中心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3-396,共14页
-
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04
GYHY20090603)
-
文摘
中国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带(30°38°N,109°-118°E,山区和平原过渡带)地形复杂,每年夏季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为了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对流发展和分布特征,用1996 2010年5-8月静止卫星多通道资料及河南省地面观测的对流天气(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资料,对该地区深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意义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带及其附近深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不仅与气候带关系密切,而且,明显受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淮河流域是深对流活动高发区,豫北和豫西山区是深对流活动次高发区。豫北和豫西山区的深对流主要产生雷暴和冰雹,而淮河流域、南阳盆地等地势较低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则较多地与雷暴和短时强降水有关。深对流活动随夏季风北进和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而具有显著的月际、日际变化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月份的深对流活动日变化特征显著不同,表现出两种性质的对流活动,一种为持续时间较短的热对流,一种为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的持续性对流。豫北深对流活动日变化主要为单峰型,且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豫南深对流活动日变化表现为双峰结构。
-
关键词
地貌过渡带
深对流云
强对流天气
时空分布特征
-
Keywords
Physiognomy transition region, Deep convective clouds,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P425.8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