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龚政 张岩松 +2 位作者 赵堃 周曾 张长宽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4,共10页
鉴于风暴作用对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的地貌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对海岸工程的安全以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研究方法、演变特点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的研究进展。认为淤长型... 鉴于风暴作用对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的地貌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对海岸工程的安全以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研究方法、演变特点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的研究进展。认为淤长型潮滩风暴剖面的形态特征一般呈“中间冲刷,两端淤积”,但其动力机制研究系统性还不够;盐沼可以较好地削弱风暴,起到固沙效果,但其侧向演变值得进一步关注;风暴作用下潮沟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其中潮沟摆动及其岸壁侵蚀机理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现场资料的获取,并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加强对风暴作用下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淤泥质 潮滩-潮沟系统 地貌演变 潮沟摆动 盐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通道系统动力地貌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永军 季荣耀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3-104,共12页
潮汐通道系统在我国及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其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从潮汐通道系统动力地貌演变数学模型的底床状态、水动力、泥沙输运和地形更新等模块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主要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潮... 潮汐通道系统在我国及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其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从潮汐通道系统动力地貌演变数学模型的底床状态、水动力、泥沙输运和地形更新等模块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主要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潮平均法、地貌快速判定法、联机法和并行联机法等几种不同的地形更新方法及其动力地貌模拟效果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探讨,指出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运动与不同时空尺度的动力沉积过程的耦合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通道 动力地貌演变 数学模型 模块 地形更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变与水资源保护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达源 任朝霞 +1 位作者 何太蓉 葛兆帅 《水资源保护》 CAS 2002年第3期22-23,42,共3页
将水利工程对河床地貌演变及其对洪水变化的影响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洞庭湖区洪水位下降 ,但河道淤塞加快 ;鄱阳湖水位年变幅小 ,泥沙淤积增多 ;太湖流域的排洪和排污依然困难。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河床地貌演变 水资源 保护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滑坡地貌演变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波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99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将陕北地区黄土滑坡的地貌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变形初期、变形中期、变形后期三个阶段,分析其各发展阶段的主体稳定性、力学机理及其成因,从而得到相应的工程设置原则和整治措施。
关键词 黄土滑坡 地貌演变 铁路 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保 燕亚东 +1 位作者 余苇 刘起源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23,共7页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流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不同类型交汇口水流特性以及地貌特征。影响交汇口河床地貌的主要因素为干、支流交汇角与干、支流汇流比,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数值模拟和水槽试验的理论...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流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不同类型交汇口水流特性以及地貌特征。影响交汇口河床地貌的主要因素为干、支流交汇角与干、支流汇流比,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数值模拟和水槽试验的理论研究,应加强对天然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的研究,尤其是加强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水污染治理和河道疏浚等应用性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交汇口 河床 地貌演变 水槽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动力-地貌演变的过程模拟自动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孔令双 曹祖德 刘德辅 《中国港湾建设》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4,共4页
根据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理论 ,建立了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悬沙数学模型。在数值模拟计算程序中设置了一个总控模块 ,实现了多因素过程模拟的自动化。该模型应用于胶州湾的冲、淤计算 。
关键词 波浪 潮流 悬沙 地貌演变 模拟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沙脊群蒋家沙西段地貌演变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岚 丁贤荣 +1 位作者 葛小平 康彦彦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6-370,共5页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采用地貌特征线遥感解析法,分析蒋家沙沙脊、黄沙洋水道和苦水洋水道1973—2014年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蒋家沙沙脊、黄沙洋水道和苦水洋水道是个有机整体,近岸段由西向东摆动,离岸段由北向南摆动,尤其是苦水洋水道...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采用地貌特征线遥感解析法,分析蒋家沙沙脊、黄沙洋水道和苦水洋水道1973—2014年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蒋家沙沙脊、黄沙洋水道和苦水洋水道是个有机整体,近岸段由西向东摆动,离岸段由北向南摆动,尤其是苦水洋水道往离岸方向(即向东)退缩极为显著。该特征可能与南北两大潮波系统交汇而成的移动驻潮波南移有关,该特征也揭示了该区域海床的时空冲淤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蒋家沙 地貌特征线 地貌演变 卫星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伶仃洋西槽长期地貌演变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程梁秋 张蔚 +3 位作者 方拥军 秦莉真 秦震 杨戈 《水道港口》 2017年第6期586-591,625,共7页
基于1960~1970,1980,1990,1999,2005,2012年珠江口伶仃洋西槽海图分别建立相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伶仃洋西槽地貌的长期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阐明了伶仃洋西槽冲淤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 基于1960~1970,1980,1990,1999,2005,2012年珠江口伶仃洋西槽海图分别建立相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伶仃洋西槽地貌的长期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阐明了伶仃洋西槽冲淤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槽在自然动力条件下表现为淤积萎缩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西槽由淤转冲。一方面,上游大规模的水库大坝建设导致来沙量逐年减少,西槽淤积速率降低;另一方面,航道疏浚维稳,西槽水深显著增加。西滩围垦致使水沙入海流路延长、入海流速加快,进一步加大西槽受冲刷程度,淤积中心整体向南移动。可见,近40 a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西槽地貌演变特征从自然淤积向冲深趋势变化,该趋势有利于航道的稳定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地貌演变 数字高程模型 伶仃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点的河流地貌演变效应及铁路选线原则
9
作者 苏玥 姚令侃 +2 位作者 魏永幸 黄艺丹 SARFRAZ Ali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9,共7页
拟建中巴铁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南下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巴铁路廊道位于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兴都库什三大山系的交汇区,裂点分布密集,类型齐全。为了增强对裂点地貌效应的认识并合理利用,以中巴经济走廊红其拉普—... 拟建中巴铁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南下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巴铁路廊道位于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兴都库什三大山系的交汇区,裂点分布密集,类型齐全。为了增强对裂点地貌效应的认识并合理利用,以中巴经济走廊红其拉普—塔科特段为研究区,首先基于铁路选线对地貌观测尺度的需求,提出了裂点规模的判据并建立了不同类型裂点的判识方法;然后通过对裂点上下游山地灾害数量的对比,证实了裂点上游河段更稳定的规律;最后基于不同类型裂点河流地貌演变效应的分析,提出构造型裂点上游的河流相基座阶地、滑坡型裂点形成的淤积地貌均为铁路布线的良好地形,对于冰川型裂点形成的开阔地形,须确认属小冰期冰川未到达的区域方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点 地貌演变 中巴铁路 铁路选线 冰川作用 强隆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入长江河口的形成及其动力地貌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庆 陈吉余 《历史地理》 2000年第1期40-49,共10页
现代淮河大部分水量流出洪泽湖后,通过入江水道在扬州以东的三江营注入长江河口段,再经长江辗转460公里入东海(图1)。淮河入江水道原为里下河西侧的湖沼洼地,河床纵比降仅为0.4■,其入江河口是汊河式支流河口,每遇淮河中游洪水下泄、尤... 现代淮河大部分水量流出洪泽湖后,通过入江水道在扬州以东的三江营注入长江河口段,再经长江辗转460公里入东海(图1)。淮河入江水道原为里下河西侧的湖沼洼地,河床纵比降仅为0.4■,其入江河口是汊河式支流河口,每遇淮河中游洪水下泄、尤其江淮并涨时,极易壅遏成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入江水道 淮河中游 长江河口段 三江营 里下河 地貌演变 洪泽湖 支流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地貌演变过程一般分析思路的构建——以“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平顶山’一题”为例
11
作者 龙微 《地理教学》 2022年第18期61-64,共4页
近年来,地理过程类试题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从难度上看,地质地貌过程更是居于前列,学生碰到这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本文借助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平顶山”一题,通过分析其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侵蚀地貌的一般分析思路。
关键词 侵蚀地貌 地貌演变过程 高考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千年来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四个主要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机制与环境
12
作者 王庆 高光辰 +1 位作者 仲少云 陈吉余 《历史地理》 2003年第1期240-250,共11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将直接改变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和流域水文泥沙特性,进而影响到整个流域的侵蚀与堆积状况。河口是流域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河口段潮汐水道是河流与其基准面之间的动力转换地段。在那里陆地、...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将直接改变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和流域水文泥沙特性,进而影响到整个流域的侵蚀与堆积状况。河口是流域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河口段潮汐水道是河流与其基准面之间的动力转换地段。在那里陆地、海洋直接作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极为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基准面 潮汐水道 地貌演变 变化背景 机制与环境 河口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渡江三角洲地貌演变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文帅 《珠江水运》 2016年第2期93-95,共3页
南渡江三角洲是海南岛最大的三角洲,近年来当地越来越重视南渡江三角洲的开发,其商业价值及优势日益凸显,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填海、码头、房地产等工程相继研究实施,本文主要针对南渡江三角洲的地貌及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南渡江三... 南渡江三角洲是海南岛最大的三角洲,近年来当地越来越重视南渡江三角洲的开发,其商业价值及优势日益凸显,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填海、码头、房地产等工程相继研究实施,本文主要针对南渡江三角洲的地貌及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南渡江三角洲开发项目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市 南渡江三角洲 地貌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流域不同地貌单元形态演变特征
14
作者 王玲玲 左仲国 +2 位作者 孙维营 孙娟 侯欣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04,共5页
利用室内小流域概化模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在60、90、120、150 mm/h降雨强度下概化流域内支沟和全流域等不同地貌单元形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场次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貌分形信息维数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各支沟... 利用室内小流域概化模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在60、90、120、150 mm/h降雨强度下概化流域内支沟和全流域等不同地貌单元形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场次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貌分形信息维数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各支沟和全流域沟网不断发育,各地貌单元的地貌形态逐渐复杂,而且支沟和全流域地貌形态变化过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支沟地貌形态变化较全流域更为剧烈;随降雨强度增大和降雨场次的增加,支沟和全流域等地貌单元地貌信息熵单调增大,且支沟沟网起伏程度大于全流域,随着空间尺度增大,地貌形态演变剧烈程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分形信息维数 地貌信息熵 地貌形态 地貌单元 地貌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挟沙力方法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数值模型
15
作者 陈治澎 罗锋 +1 位作者 李瑞杰 张弛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共7页
为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推导了基于切应力方法的挟沙力公式,开发了基于挟沙力方法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Delft3D模型基本一致,计算效率明显提升。分别采用切应力方法和挟沙力方法模拟潮滩形态的演变过... 为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推导了基于切应力方法的挟沙力公式,开发了基于挟沙力方法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Delft3D模型基本一致,计算效率明显提升。分别采用切应力方法和挟沙力方法模拟潮滩形态的演变过程,挟沙力方法在潮间带上部区域的模拟效果优于切应力方法,更容易模拟出淤积条件下的上凸形剖面,整体剖面形态更接近实测剖面。计算模拟了潮滩剖面在不同波浪条件下的演变过程,波浪对潮滩形态有极强的塑造作用,入射波高的提升加剧了潮间带的侵蚀,形成明显的下凹形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挟沙力 潮滩 地貌演变 数值模拟 波浪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沙和风沙过程的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弛 卜鑫涛 +3 位作者 刘建辉 李元 隋倜倜 陈大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0,共10页
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同时考虑近岸水沙和风沙过程,可以更好地预测砂质海岸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地貌形态演变,为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从概念模型、基于水沙过程的海岸地貌演变模型、海岸风沙输移模型、水沙-风沙... 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同时考虑近岸水沙和风沙过程,可以更好地预测砂质海岸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地貌形态演变,为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从概念模型、基于水沙过程的海岸地貌演变模型、海岸风沙输移模型、水沙-风沙耦合模型4个方面概述了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现有海滩-沙丘系统耦合演变数学模型可以模拟风暴作用下的海滩-沙丘侵蚀和泥沙交换、供应限制条件下的风沙输移和沙丘发育等物理过程,并初步具备多年时间尺度上的模拟能力,但在适用性、准确性和计算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提出该类模型关键物理/生物过程的考虑、计算效率的提高、空间维度的拓展和实际应用的检验等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运动 风沙运动 海滩 海岸沙丘 地貌演变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潮河流和河口地貌动力学进展
17
作者 H.J.deVRIEND 《浙江水利科技》 2004年第2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感潮河流 河口 地貌动力学 地貌演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土的自然
18
作者 戴荣里 《小康》 2024年第12期77-77,共1页
有什么样的风,就会滋养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庄稼。风土的自然,蕴含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风土是自然的产物,含有大自然常年积累的特点,自然万象是长期进化、叠加的过程。山的气势、水的形象,山水之间的地貌演变,写... 有什么样的风,就会滋养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庄稼。风土的自然,蕴含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风土是自然的产物,含有大自然常年积累的特点,自然万象是长期进化、叠加的过程。山的气势、水的形象,山水之间的地貌演变,写着时间的印迹,是岁月之风,也是空间运筹帷幄的结果。风土,蕴涵着自然的运动,人是风土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构成了人情。风土人情构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产物,含有风土的影响,风土的自然,是文化自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竞天择 地貌演变 风土 人与自然 长期进化 人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 被引量:14
19
作者 曹祖德 孔令双 +1 位作者 李蓓 李孟国 《中国港湾建设》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18,共4页
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的发展新动向 :(1)发展高、新、精、细模型 ;(2 )开发多因素过程模拟 ;(3)建立与物模结合的复合模型 ;(4)实现智能型可视化模拟系统 ;(5 )
关键词 海岸河口 水动力数值模拟 复合模型 智能型模拟 可视化数值模拟 随机数值模拟 水力学 地貌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尾闾沙洲及河口形态对水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鹏 陈沈良 +1 位作者 刘清兰 张晨宇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4,共8页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实测地形资料对黄河尾闾河道沙洲、河口沙嘴及滨海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黄河水沙逐年减少,河口沙嘴横向淤长,拦门沙形态由长条形逐渐转为类似圆形;2016-2017年,水沙...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实测地形资料对黄河尾闾河道沙洲、河口沙嘴及滨海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黄河水沙逐年减少,河口沙嘴横向淤长,拦门沙形态由长条形逐渐转为类似圆形;2016-2017年,水沙锐减,调水调沙中断,河口沙嘴及滨海区遭受冲刷;2018-2020年重启调水调沙工程,黄河水沙陡增,河口沙嘴沿出汊口方向大面积堆积造陆,拦门沙形态由类似圆形快速转变为马鞍形,面积增加5.96 km^(2)。滨海区淤积广泛,尤其是在北汊口附近。年内尺度上,2017年低流量时河道两侧分布大量沙洲,尤其是在弯曲河段,并持续向河中心发育。2018年汛期的调水调沙工程重塑了沙洲的空间分布格局,使其减少60%,而且还推进了沙嘴短时间内迅速向海淤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沙洲 河口沙嘴 河口滨海区 水沙情势 地貌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