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宋朝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2-120,共9页
近200a前Darwin于1832-1836年间环球考察热带海洋珊瑚礁后,首次建立了珊瑚礁地貌模型并论述其形成机制,该模型总体形态呈全部或部分被上截了顶部的锥形,本文简称为"上截锥型"。此后历经几代学者的研究,都继承了他的珊瑚礁地... 近200a前Darwin于1832-1836年间环球考察热带海洋珊瑚礁后,首次建立了珊瑚礁地貌模型并论述其形成机制,该模型总体形态呈全部或部分被上截了顶部的锥形,本文简称为"上截锥型"。此后历经几代学者的研究,都继承了他的珊瑚礁地貌模型。对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的研究,近年有研究描绘为另外一种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礁外坡为内凹形,礁体形态呈蘑菇状,本文称为"蘑菇型"。本文根据许多南海珊瑚礁地形实测资料和地貌学研究文献,确认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应为上截锥型,"蘑菇型"珊瑚礁地貌模型并不符合珊瑚礁形成演化规律,在自然界内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地貌模型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地貌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东锐 杨景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3,F003,共5页
地貌模型在地学数量化研究和GIS研究中作用非常关键。在三维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的四维地貌模型 ,能够模拟地貌景观随时间的演变。如何动态表现这种演变 ,一直是地貌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探讨四维地貌模型研究的地学理论和意义 ... 地貌模型在地学数量化研究和GIS研究中作用非常关键。在三维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的四维地貌模型 ,能够模拟地貌景观随时间的演变。如何动态表现这种演变 ,一直是地貌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探讨四维地貌模型研究的地学理论和意义 ,推导出一种四维地貌模型的建立方法 ,介绍以该方法建立的一个四维地貌模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地貌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貌分形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47-52,共6页
利用简单分形模型和分数布朗运动模型 ,分别对分形地貌研究中的多度域分形曲线和外营力作用下地貌剖线自仿射分形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 ,不同机制作用下的地貌形态分维值差异不大的时候 ,从分维结构图上无法获得相应的多度域分... 利用简单分形模型和分数布朗运动模型 ,分别对分形地貌研究中的多度域分形曲线和外营力作用下地貌剖线自仿射分形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 ,不同机制作用下的地貌形态分维值差异不大的时候 ,从分维结构图上无法获得相应的多度域分维值 ,这时需要借助其它手段进行分析 ;不同起伏的地表形态可以具有相同的分维值 ,夷平作用并不改变由地表侵蚀作用形成的分维值 ,表现出外营力作用的相对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地貌模型 外营力过程 分数布朗运动模型 夷平作用 地表侵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地貌法模型的城市湿地水环境功能评估——以南京仙林典型湿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孙一鸣 刘红玉 +2 位作者 李玉凤 蔡春晓 李玉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32-3041,共10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湿地被改造利用成为城市湿地。如何科学评估城市湿地功能及其改变程度,是科学认识城市湿地的重要内容。基于水文地貌法,通过选取区域受城市化影响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接近于自然湿地的湿地作为...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湿地被改造利用成为城市湿地。如何科学评估城市湿地功能及其改变程度,是科学认识城市湿地的重要内容。基于水文地貌法,通过选取区域受城市化影响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接近于自然湿地的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利用遥感和GIS的手段以及野外实地调查方法,从湿地水环境功能角度,对南京仙林区域内典型城市湿地的水环境特征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城市湿地水环境功能明显降低,其蓄水功能、净水功能、水文调节功能明显低于参考湿地;(2)受城市化景观复杂性影响,城市湿地水环境功能的改变程度呈现个性化特征,纪家边、采月湖和西湖西这3个湿地可以作为城市化过程中湿地改造的典范。这一结论可为城市化区域内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湿地的保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水环境 参考湿地 水文地貌法功能评估模型 南京仙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可锋 郑金海 +3 位作者 陆培东 王艳红 张弛 王乃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部海底地形而独立存在;不同初始地形下只要泥沙供给充足,经过150年左右潮流动力对地形不断塑造,辐射状"水道-沙脊"相间的地貌格局都能基本形成;辐射沙脊群是废黄河北归约150年后,随着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不断被侵蚀,辐聚辐散的潮流对不同来源物质重新塑造的结果,是动力-泥沙-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废黄河三角洲 地貌模型 长时间尺度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古地貌重建技术在中生代羌塘地体古地理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淼 陈建平 +3 位作者 严琼 武瞾 王春女 于萍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4-701,共8页
近年来,从古地貌-沉积组合与油藏关系的角度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古地貌的复原研究,提出一种建立三维古地貌模型的方法,将二维平面古地理图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挖掘与转换,并结合GIS技术生成了三维立体模型,补充了区域地... 近年来,从古地貌-沉积组合与油藏关系的角度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古地貌的复原研究,提出一种建立三维古地貌模型的方法,将二维平面古地理图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挖掘与转换,并结合GIS技术生成了三维立体模型,补充了区域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利用该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羌塘地体在三叠纪和侏罗纪的一系列三维古地貌模型,进而对其古环境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这对于该区域的沉积矿产资源的预测与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古地貌模型 GIS 羌塘地体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剥蚀地貌的计算机模拟
7
作者 王东锐 杨景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43,共5页
该文根据戴维斯山地演化模型 ,推导了四维剥蚀地貌的数学模型 ,阐述如何基于这个数学模型 ,采用计算机模拟四维剥蚀地貌。
关键词 四维模型 剥蚀地貌模型 计算机模拟 褶皱 沉积 侵蚀 地貌作用 剥蚀 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地貌参数的新构造运动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祥丽 张绪教 何泽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构造地貌是新构造运动与外地质营力以岩石为物质基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反映新构造运动最为直观的信息载体。构造地貌参数是对内力作用形成地貌的外在形态特征的定量化表达,对于定量化揭示新构造运动信息具有较大的潜力。基于地貌过程对... 构造地貌是新构造运动与外地质营力以岩石为物质基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反映新构造运动最为直观的信息载体。构造地貌参数是对内力作用形成地貌的外在形态特征的定量化表达,对于定量化揭示新构造运动信息具有较大的潜力。基于地貌过程对构造抬升的敏感响应,河流和山坡地貌形态特征成为记录新构造运动信息理想载体。分析了具有显著影响的基于河流水力侵蚀模型的河流地貌参数的应用原理,介绍了Martin D.Hurst等2013年在山坡地貌参数对构造隆升延缓响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尝试讨论了这些地貌参数对构造抬升的指示意义。认为构造地貌参数能够较好地揭示隐含在构造地貌形态中的新构造运动信息;获取不同时段的地貌参数可以实现对现代构造地貌过程的动态研究,以获取最新的地壳活动信息。但是,构造地貌研究并不能解决构造活动的年代序列问题,同时也难以排除一些非构造因素的影响,目前构造地貌参数在新构造运动中的应用仍处于定性研究的瓶颈阶段。结合构造地貌参数和地质、地貌记录以及实验模拟,建立地貌参数的混合模型是实现利用地貌参数进行新构造运动定量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河流地貌参数 山坡地貌参数 构造抬升 构造地貌参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MODEL在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熊立华 郭生练 胡彩虹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共4页
介绍了TOPMODEL的基本结构与理论。该模型结构简单、物理概念明确、优选参数少,在集总式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TOPMODEL在国外已被广泛研究,并认为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流域水文模型。为了进一步拓宽该模型的... 介绍了TOPMODEL的基本结构与理论。该模型结构简单、物理概念明确、优选参数少,在集总式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TOPMODEL在国外已被广泛研究,并认为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流域水文模型。为了进一步拓宽该模型的应用,选择6个不同尺度、分布于不同区域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流域来应用研究该模型的径流模拟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率定和校核两个阶段的模拟精度都比较高,基本上能达到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MODEL 地貌模型 径流模拟 数字高程模型 流域水文模型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数字摄影测量在水土保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红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24,28,共4页
介绍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和3维景观制作技术,结合模拟黄土地貌模型研究小流域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过程动态显示,并对土方流失量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为研究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全数字摄影测量 水土保持 黄土地貌模型 3维立体景观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以“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建龙 《地理教学》 2015年第2期41-43,共3页
一、模型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笔者在上本节课的前三周,指导3位学生在陶艺教室制作黄土地貌模型。首先,让学生观察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等黄土地貌景观图片,感受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次,根据学生自己的观察,分... 一、模型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笔者在上本节课的前三周,指导3位学生在陶艺教室制作黄土地貌模型。首先,让学生观察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等黄土地貌景观图片,感受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次,根据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各类地貌的特点,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探究活动 探究能力 培养 教学 课时 模型制作 地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地图的制作及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漾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6年第4期28-31,共4页
本文介绍了立体地图的制作原理、方法、程序、使用的材料,以及立体地图的特点,应用于林业资源管理中的优越性等内容。这对于拓宽林业制图范围,提高决策者的工作质量,更有效地为决策部门服务,提供了又一良好的参考工具,有必要在林... 本文介绍了立体地图的制作原理、方法、程序、使用的材料,以及立体地图的特点,应用于林业资源管理中的优越性等内容。这对于拓宽林业制图范围,提高决策者的工作质量,更有效地为决策部门服务,提供了又一良好的参考工具,有必要在林业系统迅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地图 林业 地貌模型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LI和DEM数据初步研究盘谷寺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
13
作者 马兴全 王志铄 张扬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9-368,共10页
太行山南缘盘谷寺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分析太行山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乃至研判我国东部新构造活动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和ASTER GDEM数据,对盘谷寺断裂线性构造进行初步解释,分析冲沟发育、坡向坡度等构造地... 太行山南缘盘谷寺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分析太行山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乃至研判我国东部新构造活动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和ASTER GDEM数据,对盘谷寺断裂线性构造进行初步解释,分析冲沟发育、坡向坡度等构造地貌特征,通过构建遥感影像与高程数据相叠加的三维地貌模型,进一步优化断裂构造地貌视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盘谷寺断裂为1条平面呈舒缓波状、近东西走向的南倾正断层。在断裂下盘,由西向东依次发育了密集的平行状侵蚀沟、断层三角面和低矮的侵蚀残丘等多种构造地貌类型,反映了断裂不同部位垂向运动的差异性。构造运动导致断层两盘地表坡向和坡度的明显变化,综合剖面分析结果,认为断裂在新构造期活动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盘谷寺断裂 构造地貌 三维地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地形控制下的大河水系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磊 王平 张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4-911,共18页
大河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大陆地貌乃至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河水系形成与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陆构造演化引起地形的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大河水系的演化主要受板块构造的影响即“构造地形”,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大河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大陆地貌乃至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河水系形成与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陆构造演化引起地形的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大河水系的演化主要受板块构造的影响即“构造地形”,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地形并非单纯由板块水平运动塑造,还包括由地幔对流造成的“动力地形”的影响。从深部地幔对流控制下的动力地形与地貌演化模型两方面,分别介绍了其概念,模拟计算以及模型验证。并以北美、澳大利亚、南美以及非洲的大河水系演化为例,阐明了大河水系的演化与长波长动力地形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相对于构造作用的局部影响,长波长动力地形能影响甚至改变大陆尺度上的水系演化模式。最后简要综述了亚洲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地形研究进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从侏罗世开始就受到了多阶段板块汇聚与俯冲的影响,动力地形情况复杂,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东亚地区的水系演化与动力地形之间存在相应联系,这对亚洲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形 水系演化 地貌演化模型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