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貌信息熵的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演变规律分析
1
作者 汪思敏 刘锋 +1 位作者 王璞 韩志远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 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演变特征,分析拦门沙系统水深-面积关系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系统状态转变规律。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呈现典型滩槽结构,不同地貌单元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拦门沙东汊系统地貌演变呈有序发展,近年来沉积动力结构不断变化,有序性继续增强,拦门沙西汊系统地貌结构演变复杂,一直处于自适应的无序发展状态,不确定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拦门沙 水深-面积关系 地貌信息熵 系统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地貌信息熵与山体演化阶段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然好 张百平 +1 位作者 潘保田 王义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3,共6页
利用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地貌演化的阶段和趋势,是地貌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ArcView的支持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祁连山北麓的河网和流域。利用Strahler积分计算了各个流域的地貌信息熵,按照主夷... 利用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地貌演化的阶段和趋势,是地貌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ArcView的支持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祁连山北麓的河网和流域。利用Strahler积分计算了各个流域的地貌信息熵,按照主夷平面的高度将祁连山北麓的各个流域分为不同的部分,它们具有不同的地貌信息熵值。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正在进入戴维斯侵蚀旋回的幼年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演化 侵蚀旋回 地貌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貌信息熵与滑坡物源的芦山地震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丽娜 许冲 陈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80-892,共13页
地貌信息熵是判断地貌发育演化阶段的量化指标,常用以表示流域地貌面的受侵蚀程度,是地形地貌因子的反映。以GIS技术为操作平台,利用芦山地震滑坡体积作为泥石流物质来源数据,采用地貌信息熵方法,对55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基于滑坡物源的泥... 地貌信息熵是判断地貌发育演化阶段的量化指标,常用以表示流域地貌面的受侵蚀程度,是地形地貌因子的反映。以GIS技术为操作平台,利用芦山地震滑坡体积作为泥石流物质来源数据,采用地貌信息熵方法,对55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基于滑坡物源的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期望能为即将来临的雨季做好泥石流危险区规划和防灾工程部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谷流域地貌信息熵值变化范围为0.003 2-0.938 1,沟谷地貌演化从幼年期至老年期均有分布;泥石流危险区面积自极高危险区至极低危险区基本呈现递减趋势,80.77%研究区面积的泥石流沟谷比较活跃,处于幼年期—壮年期的泥石流沟谷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危险性;泥石流沟谷流域斜坡物质响应率变化范围为0-133.24mm,低度和极低度物源敏感区面积共占研究区沟谷流域面积的72.93%,表明近3/4的泥石流沟谷流域对滑坡物源不敏感;基于滑坡物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2/5以上的泥石流沟谷流域处于中度及以上危险区,泥石流活动较为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芦山地震 滑坡 地貌信息熵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系统的地貌信息熵泥石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雅辉 杨武年 +2 位作者 杨鑫 刘汉湖 唐川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57,共3页
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原理和计算方法,采用GIS技术,计算岷江流域汶川县境内209个子流域系统的地貌信息熵值,并结合其他诱发因子进行泥石流敏感性分区,将泥石流敏感性划分为高、偏高、中等、偏低和低5个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县209... 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原理和计算方法,采用GIS技术,计算岷江流域汶川县境内209个子流域系统的地貌信息熵值,并结合其他诱发因子进行泥石流敏感性分区,将泥石流敏感性划分为高、偏高、中等、偏低和低5个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县209个子流域中仅有7条子流域敏感性高,63条子流域敏感性偏高,69条子流域敏感性中等,54条子流域敏感性偏低,16条子流域敏感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地貌信息熵 敏感性评价 汶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地貌信息熵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钧 宫清华 +1 位作者 袁少雄 熊海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1-27,共7页
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为靶区,通过地貌信息熵法分析了流域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和泥石流沟谷危险性;提出了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的概念,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松散物质分布,探讨了泥石流沟谷的物源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将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 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为靶区,通过地貌信息熵法分析了流域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和泥石流沟谷危险性;提出了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的概念,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松散物质分布,探讨了泥石流沟谷的物源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将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进行耦合,开展地形和物源复合作用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貌信息熵值的变化范围为0.139 8~0.878 7;沟谷地貌演化从幼年期至老年期均有分布,59.07%的研究区面积处于幼年期-壮年期,泥石流沟谷比较活跃、危险性大;单元物质响应率的变化范围为0~0.171 6,54.60%的沟谷对物源较敏感;基于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耦合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42.79%的泥石流沟谷处于中等及以上危险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较大。对比分析发现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评价结果合理,优于上述两种方法单独评价的结果。该成果可以为马贵河流域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布局等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地貌信息熵 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 物源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貌信息熵理论在冲沟沟头活跃度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宝军 熊东红 +4 位作者 董一帆 苏正安 杨丹 郑学用 张素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1期3-7,69,共5页
冲沟沟头是整个冲沟活跃区中形态变化及侵蚀产沙最为剧烈的部位,其活跃程度决定着整个冲沟的发展方向。尝试运用地貌信息熵理论,基于RTK-GPS技术对冲沟沟头的实地监测数据,对干热河谷区36个冲沟沟头活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 冲沟沟头是整个冲沟活跃区中形态变化及侵蚀产沙最为剧烈的部位,其活跃程度决定着整个冲沟的发展方向。尝试运用地貌信息熵理论,基于RTK-GPS技术对冲沟沟头的实地监测数据,对干热河谷区36个冲沟沟头活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36个冲沟沟头在形态发育上均处于活跃期,但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侵蚀活跃状态;依据地貌信息熵值可将沟头发育状况划分为4个活跃程度等级,分别为稳定、较稳定、较活跃和活跃,被调查的36个沟头中约有44%处于较活跃或活跃状态,42%处于较稳定状态,仅有14%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沟头发育监测数据验证表明,地貌信息熵理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将其作为冲沟活跃程度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沟沟头 地貌信息熵 沟头活跃度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泥石流危险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晓朋 潘懋 任群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5,共5页
泥石流是爆发在山区小流域内的特殊地质灾害,流域地貌条件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泥石流的发生和规模,因此,可以根据流域地貌的发育阶段判断泥石流的危险性。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理论是Strahler面积-高程分析法与信息熵原理的... 泥石流是爆发在山区小流域内的特殊地质灾害,流域地貌条件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泥石流的发生和规模,因此,可以根据流域地貌的发育阶段判断泥石流的危险性。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理论是Strahler面积-高程分析法与信息熵原理的有机结合,是计算流域地貌发育阶段的定量方法。作者探讨了利用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理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并选取辽宁省岫岩县哈达碑镇的21条流域作为实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地貌系统信息熵值来判断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地貌系统信息熵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贺斯格乌拉露天矿区稳定性评价
8
作者 赵水霞 王文君 +4 位作者 吴英杰 刘艳萍 李玮 全强 庄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7,共7页
[目的]开展露天矿区稳定性评价,为矿区地貌重塑、生态环境修复及水土流失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为评价指标,基于ArcHydro水文模型及流域自相似原理,对露天矿区及周边未扰动区地貌形态稳定性进行评价,探究矿区... [目的]开展露天矿区稳定性评价,为矿区地貌重塑、生态环境修复及水土流失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为评价指标,基于ArcHydro水文模型及流域自相似原理,对露天矿区及周边未扰动区地貌形态稳定性进行评价,探究矿区水土流失风险及其侵蚀强度。[结果]受矿区剥离、采掘、运输及排弃等一系列工艺的影响,内蒙古贺斯格乌拉露天矿区现状地貌信息熵多集中在0.105~0.145,流域地貌系统发育多为幼年期或壮年偏幼年期,流域侵蚀风险较高;原始地貌及未扰动区地貌信息熵多大于0.40,为稳定的壮年期或老年期,地势平缓,土壤侵蚀模数较小。[结论]以贺斯格乌拉露天煤矿为例,受矿区原始地貌、矿区开采顺序及排土场位置等影响,水土流失风险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特征,可以作为露天矿区地貌重塑及生态环境修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信息熵 矿区 流域系统 侵蚀风险 地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谷脑河流域暴雨型泥石流沟地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海 石胜伟 +1 位作者 谢忠胜 佘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3-207,共5页
沟谷的地貌特征是泥石流灾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缓变因子。它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制约水源条件中的地表径流汇流过程,影响固体物质补给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流域地貌特征来分析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以杂谷脑河中游的暴雨型... 沟谷的地貌特征是泥石流灾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缓变因子。它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制约水源条件中的地表径流汇流过程,影响固体物质补给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流域地貌特征来分析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以杂谷脑河中游的暴雨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定量描述沟谷发育阶段的流域地貌信息熵,流域面积以及沟床纵比降与泥石流灾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泥石流沟流域地貌信息熵值处于为0.12~0.20之间时,沟谷属于中高频的泥石流沟,熵值位于区间之外的沟谷则属于低频泥石流沟;沟谷流域面积大于15km2,沟床纵比降小于300‰时,发育稀性泥石流,反之则发育黏性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杂谷脑河 泥石流 地貌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流域不同地貌单元形态演变特征
10
作者 王玲玲 左仲国 +2 位作者 孙维营 孙娟 侯欣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04,共5页
利用室内小流域概化模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在60、90、120、150 mm/h降雨强度下概化流域内支沟和全流域等不同地貌单元形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场次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貌分形信息维数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各支沟... 利用室内小流域概化模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在60、90、120、150 mm/h降雨强度下概化流域内支沟和全流域等不同地貌单元形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场次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貌分形信息维数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各支沟和全流域沟网不断发育,各地貌单元的地貌形态逐渐复杂,而且支沟和全流域地貌形态变化过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支沟地貌形态变化较全流域更为剧烈;随降雨强度增大和降雨场次的增加,支沟和全流域等地貌单元地貌信息熵单调增大,且支沟沟网起伏程度大于全流域,随着空间尺度增大,地貌形态演变剧烈程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分形信息维数 地貌信息熵 地貌形态 地貌单元 地貌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多重分形特征模拟研究
11
作者 王民 李占斌 +1 位作者 崔灵周 管新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3-628,共6页
流域地貌形态的科学量化是研究地貌学复杂问题和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定雨强模拟降雨作为主要驱动力,以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时段的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多重分形模型计算分析了小流域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多重分形及其参数,... 流域地貌形态的科学量化是研究地貌学复杂问题和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定雨强模拟降雨作为主要驱动力,以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时段的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多重分形模型计算分析了小流域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多重分形及其参数,探讨了小流域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表征的流域地貌意义。结果表明:在小流域地貌发育的幼年阶段,随着地貌的不断发育,地貌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α从第2期的0.5085增至第4期的0.6716,呈增长变化趋势,平均增长幅度为16.04%,多重分形参数△f则呈现出递减趋势,降幅为29.96%,这表明在该阶段地貌发育比较活跃,沟谷发育迅速。在小流域模型地貌发育的壮年阶段,随着小流域地貌大坡度的地貌单元不断增加,地貌表面形态复杂性和差异性增大,地貌奇异指数分布范围△α和多重分形参数△f的变化趋势与地貌发育幼年阶段基本一致,△α呈增长趋势,平均增幅度5.94%,△f呈递减趋势,平均降幅为21.34%,但二者的变化幅度明显地减小,这表明壮年阶段流域地貌发育相对趋于稳定,地貌变化趋于缓和。表明多重分形参数可以科学定量表达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动态演化特征及地表形态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对流域地貌形态的复杂体系进行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模型 地貌发育 多重分形 地貌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沟谷型泥石流成因与减灾启示——以黑水县谷汝沟“7·14”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洪 胡桂胜 +1 位作者 陈宁生 倪化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沟谷型泥石流具有谷坡陡峻、相对高差大、沟道坡度大等特点,往往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2021年7月14日20时许,黑水县谷汝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00万元。为提高和完善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警手段与减灾水平,以沟谷... 沟谷型泥石流具有谷坡陡峻、相对高差大、沟道坡度大等特点,往往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2021年7月14日20时许,黑水县谷汝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00万元。为提高和完善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警手段与减灾水平,以沟谷型泥石流谷汝沟“7·14”泥石流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模型计算、流域地貌信息熵和气象分析等方法,揭示谷汝沟“7·14”泥石流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谷汝沟“7·14”泥石流容重为1.83g/cm3,属于黏性石流,平均流速为11.2m/s,泥石流峰值流量达到991.2 m3/s;流域处于壮年偏幼期的地貌发育阶段,为谷汝沟“7·14”泥石流暴发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势能条件,49.7mm的日降雨量是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根据灰色灾变预测模型,谷汝沟将在2027年、2034年、2042年暴发泥石流灾害。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沟谷型泥石流的预测预警,可为其他地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型泥石流 形成机制 预测预警 流域地貌信息熵 灰色灾变预测模型 谷汝沟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驱动下黄土坡面细沟的分形和熵量化描述
13
作者 张攀 姚文艺 陈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5期17-22,共6页
仅利用分形无法充分揭示坡面细沟发育的形态特征,还应引入反映细沟发育阶段的地貌信息熵。把分形理论和熵相结合,系统研究坡面细沟沟网分形结构、地貌信息熵及其侵蚀演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细沟分维值能够准确量化沟网平面... 仅利用分形无法充分揭示坡面细沟发育的形态特征,还应引入反映细沟发育阶段的地貌信息熵。把分形理论和熵相结合,系统研究坡面细沟沟网分形结构、地貌信息熵及其侵蚀演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细沟分维值能够准确量化沟网平面形态的复杂程度,但当沟网基本稳定,细沟开始向纵深发展时,分形维数对侵蚀强弱动态变化的表达就显得力不从心。坡面地貌信息熵值随侵蚀量的增加呈单调增加趋势,且具有较高相关性,可以作为坡面地貌系统分析中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形态 分形 地貌信息熵 细沟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流域自然形态的废弃矿区地形重塑模拟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翠霞 赵廷宁 +3 位作者 谢宝元 曹福存 张成梁 张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6-244,共9页
地貌重塑是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要基础部分和重点研究的技术问题之一。该文根据流域地貌学及其自相似原理,利用ArcGIS技术重新规划了废弃矿区的子流域及沟道、计算了矿区邻近未干扰子流域地貌形态特征数据并作为参照的标准;... 地貌重塑是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要基础部分和重点研究的技术问题之一。该文根据流域地貌学及其自相似原理,利用ArcGIS技术重新规划了废弃矿区的子流域及沟道、计算了矿区邻近未干扰子流域地貌形态特征数据并作为参照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Geofluv模型重建了北京市房山区黄院废弃采石场的小流域地貌,探讨了基于小流域自然形态的废弃矿区地貌重塑原理与技术方法,分析了重塑后的与未干扰的子流域形态特征间关系。结果表明,重塑后子流域地貌形态是相对稳定的、自然的,并与未干扰的子流域形态特征比较相似;用地貌系统信息熵值判断出重塑后地貌起伏变化小,受侵蚀强度弱,水土流失趋向于非常缓和。该文研究成果为废弃矿区地貌重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地貌形态 矿区 流域 重塑 地貌系统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研究——以舟曲—武都角弓段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玉鹏 田运涛 +1 位作者 王高峰 叶振南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8期33-37,共5页
以白龙江流域21条典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定性方法——集对分析法得出的评价结果作为泥石流当前活动性状态,与定量方法——地貌信息熵理论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定性、定量相结合动态预测未来泥石流的活动趋势。结果表明:研究... 以白龙江流域21条典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定性方法——集对分析法得出的评价结果作为泥石流当前活动性状态,与定量方法——地貌信息熵理论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定性、定量相结合动态预测未来泥石流的活动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除石阏子沟、化马沟、武都关沟、寨子沟4条泥石流沟属于中度易发,双沟属于极度易发外,其余16条泥石流沟均属于重度易发;除双沟、大沟头沟、百草坝沟、庙沟、河南大沟等5条泥石流沟处于幼年期地貌,红土湾沟、大沟里沟、拓石沟等3条泥石流沟处于壮年期地貌外,其余13条泥石流沟均处于壮年偏幼期地貌;在未来活动趋势会上升的有大沟头沟、百草坝沟、河南大沟等13条泥石流沟;当前活动等级为中度的大沟头沟、百草坝沟、河南大沟等3条泥石流沟属于高隐蔽性泥石流,在区域泥石流活动性评价时容易忽略其危险性;另外,从地貌信息熵值也可以初步判别该区域泥石流的活动性,以地貌信息熵界限值0.1,可大致将泥石流活动性划分为极度(≤0.1)、中度或重度(>0.1)2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集对分析法 地貌信息熵 白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黄茅海河口湾滩槽结构演变及动态平衡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清书 傅林曦 +4 位作者 魏稳 贾良文 李博 王恒 黄恩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81,共14页
河口湾常由滩、槽地貌系统组合而成,其滩槽结构演变及动态平衡既是河口海岸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河口规划治理与港口航道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以黄茅海河口湾为研究靶区,采用“动力−沉积−地貌”的研究思路,基于不同历史年代的海图资... 河口湾常由滩、槽地貌系统组合而成,其滩槽结构演变及动态平衡既是河口海岸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河口规划治理与港口航道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以黄茅海河口湾为研究靶区,采用“动力−沉积−地貌”的研究思路,基于不同历史年代的海图资料,运用地貌信息熵等分析方法,研究黄茅海河口湾滩槽结构的系统演变特征及动态平衡机制,主要发现包括:(1)黄茅海河口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地貌演变,大致以2007年为转折点,经历由淤积到冲刷的状态转换,其在1940-2007年呈淤积状态,年均淤积率为1.4cm/a,在2007-2015年呈冲刷状态,年均冲刷率为1.2cm/a。(2)黄茅海河口湾的滩槽结构发生转换,在2003-2007年之间由“三滩两槽”的结构转换为“两滩一槽”的结构,受围垦和疏浚工程影响,滩槽分异趋于加强,呈现浅滩淤浅、深槽刷深的演变特征。(3)黄茅海河口湾地貌信息熵熵值先减后增,从缓慢淤积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向人为干预下冲淤格局变化及滩槽演变的不确定性增加转换;滩槽结构的稳态存在差异,浅滩相对于深槽显示出更高的不确定性。(4)人类活动将滩槽结构的原有稳态打破,疏浚工程使得东槽的活力提升,促进深槽自适应重构平衡向有序方向发展。西滩和东滩经历围垦等人类活动干扰平衡,浅滩失稳呈无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滩槽结构演变 地貌信息熵 动态平衡 河口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