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被引量:88
1
作者 薄景山 李秀领 刘红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40,共6页
本文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在三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反应。分... 本文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在三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反应。分析研究了覆盖层厚度、软土层的埋深与厚度等对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结构 地表速度峰值 场地 强度 地震动 覆盖层厚度 软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剪切波速与地表峰值加速度为依据的地震液化确定性及概率判别法 被引量:24
2
作者 孔梦云 陈国兴 +2 位作者 李小军 常向东 周国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9-1252,1260,共15页
剪切波速作为土性的基本参数,为评价土体抵抗地震液化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方法。回顾了以剪切波速和地表峰值加速度为依据的场地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演化历史,依据他人收集的现场液化资料,合计49次地震、618例液化/不液化场地数据,提出了确... 剪切波速作为土性的基本参数,为评价土体抵抗地震液化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方法。回顾了以剪切波速和地表峰值加速度为依据的场地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演化历史,依据他人收集的现场液化资料,合计49次地震、618例液化/不液化场地数据,提出了确定液化临界曲线的基本原则,给出了基于修正剪切波速与地表峰值加速度的液化临界曲线,验证了液化临界曲线的位置对细粒含量、有效上覆压力、震级等因素取值变化的合理性,分析了估计土层循环应力比CSR的剪应力折减系数、震级标定系数、有效上覆压力修正系数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液化临界曲线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液化临界曲线对各种影响因素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利用Monte Carlo模拟、加权最大似然法和加权经验概率法,给出了建议的液化临界曲线的名义抗液化安全系数与液化概率的经验关系式及概率等值线,并对核电厂Ⅰ类、Ⅱ类和Ⅲ类抗震物项地基,分别建议了相应的液化临界曲线。该方法以丰富的现场液化数据为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基岩核电厂场址 土体液化判别 确定性方法 概率方法 液化临界曲线 剪切波速 地表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应分析中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方怡 吕悦军 +1 位作者 彭艳菊 陈国兴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4-1182,共9页
地震反应分析中输入界面选取合理与否对设计地震动参数有重要影响。基于唐山地区钻孔剖面,分别选取剪切波速为500m/s的硬黏土和800m/s的岩石顶面作为基岩输入界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讨论中硬场地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 地震反应分析中输入界面选取合理与否对设计地震动参数有重要影响。基于唐山地区钻孔剖面,分别选取剪切波速为500m/s的硬黏土和800m/s的岩石顶面作为基岩输入界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讨论中硬场地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及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都随输入界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增,且这种递增与输入地震动的强度及频谱特性都有密切联系;(2)随着输入界面深度的增加,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几乎全频段内增大,仅在短周期内出现减小的情况,但幅度十分有限;(3)中硬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基岩输入界面宜取剪切波速为800m/s的土层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界面 剪切波速 地表峰值速度 地表峰值速度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土结构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国新 黄坤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40,共8页
场地覆盖土层的结构特别是近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很大,针对表层土结构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场地实际钻孔资料,选取和构造了199个场地计算剖面,利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分析方法,计... 场地覆盖土层的结构特别是近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很大,针对表层土结构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场地实际钻孔资料,选取和构造了199个场地计算剖面,利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类别(Ⅰ、Ⅱ、Ⅲ类)在3个典型地震动时程、但不同幅值输入情况下地表的峰值加速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总结了表层土厚度的变化和剪切波速的变化对不同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的规律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结构 地震动输入 地表峰值速度 剪切波速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深厚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朱姣 陈国兴 许汉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79-2087,共9页
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城区的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剪切波速介于400~800 m/s的9个土层顶面作为地震基岩面,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一维波传法分析地震基岩面的选取... 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城区的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剪切波速介于400~800 m/s的9个土层顶面作为地震基岩面,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一维波传法分析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地震基岩面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PGA的增大幅度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谱谱值也随地震基岩面土层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谱谱值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中强地震的近场地震动作用,基岩面深度对周期小于1.0 s的?谱谱值的影响较大;而对于特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作用,基岩面深度对周期小于4.0 s的?谱谱值均有较大影响;3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谱谱值明显大于近场地震动作用的?谱谱值;4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土层顶面为地震基岩面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基岩面 深厚场地 等效线性化方法 一维波传法 地表峰值速度 地表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条件对地表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董菲蕃 金丹丹 陈国兴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2-718,共7页
以安徽省滁州市地震小区划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平台,采用大尺度二维精细化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局部地质条件差异对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明显,河漫滩地表PGA放大效... 以安徽省滁州市地震小区划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平台,采用大尺度二维精细化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局部地质条件差异对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明显,河漫滩地表PGA放大效应尤为显著;相比一级阶地,河漫滩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谱形加宽,谱峰向长周期方向移动,移动幅度约为0.05~0.25S,相应的特征周期增大。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呈双峰甚至多峰特征,大尺度场地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能定性反映出局部地质条件对场地地震效应特性的影响,可为城市地震小区划提供更为合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地震效应 局部地质条件 大尺度二维精细化有限元 非线性分析 地表峰值速度 速度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度粘性土层动剪切模量比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婷婷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3-148,85,共7页
本文主要以Ⅱ类场地为例,基于不同深度段粘性土层(10m以上;10m^18m;18m以下粘性土层)的动剪切模量比初始试验基准值,增加或减小其基准数值的10%,20%以及30%,其它计算输入参数不变,进行了57种工况下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通过该场地... 本文主要以Ⅱ类场地为例,基于不同深度段粘性土层(10m以上;10m^18m;18m以下粘性土层)的动剪切模量比初始试验基准值,增加或减小其基准数值的10%,20%以及30%,其它计算输入参数不变,进行了57种工况下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通过该场地条件下的不同工况的地表加速度峰值结果,以及相应工况下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绘制,对比不同工况下的地表加速度峰值与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形态,并与实际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不同深度段粘性土层的动剪切模量比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影响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剪切模量比 地震动参数 地表速度峰值 地表反应谱特征周期 超越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年通海 M s7.7地震中通海盆地地震动模拟
8
作者 王信博 刘启方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1970年通海M s7.7地震是云南省近百年来发生的震级最大且烈度最高的一次强烈地震。通海盆地在此次地震中出现了IX~X度烈度异常区,震害严重。基于通海盆地新生界厚度和浅层速度结构等资料,建立了包含1970年通海地震发震断层和通海盆地的... 1970年通海M s7.7地震是云南省近百年来发生的震级最大且烈度最高的一次强烈地震。通海盆地在此次地震中出现了IX~X度烈度异常区,震害严重。基于通海盆地新生界厚度和浅层速度结构等资料,建立了包含1970年通海地震发震断层和通海盆地的三维计算模型。采用凹凸体位于断层面不同深度的多个震源模型和三维谱元法模拟通海地震的地震动场。根据模拟地表速度峰值(peak ground velocity,PGV)分布与烈度对比,以及盆地内剖面时程,分析了地震动分布及通海盆地烈度异常区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通海地震近断层极震区的棒锤型分布,可能是由近断层的破裂方向性效应引起,断层地表迹线东北侧山峰对地震动有较明显的放大作用。通海盆地的显著放大区域主要位于盆地西南IX度烈度异常区对应的凹陷区域,不同震源模型在该区域模拟的PGV均明显大于盆地其他区域。凹凸体位于地下10~16 km的震源模型模拟的烈度异常区明显大于调查烈度,凹凸体位于地下2~8 km的震源模型则比较接近。烈度异常区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盆地内体波和面波的叠加所致。凹凸体的深度不同,引起的盆地放大主频和倍数差异显著,凹凸体较浅的模型引起的盆地最深处的放大倍数约为凹凸体较深模型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0年通海地震 通海盆地 三维谱元法 地表速度峰值分布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龙江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9
作者 齐文浩 陈方晓 +1 位作者 李林芳 张苋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0,共9页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0~80 m不等的15个经验场地模型。以黑龙江地区典型基岩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输入,为了消除随机相位的影响,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别计算这15个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反应,得到不同超越概率水准下地表峰值加速度统计值以及加速度反应谱标定谱的动力放大系数统计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场地厚度的增加,场地周期在逐渐增加,场地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放大倍数呈现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场地PGA放大倍数减小的趋势呈现出非线性,动力放大系数随场地覆盖层变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力放大系数逐渐减小且随土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动力放大系数结果不是定值2.5,场地较薄并且地震动较小的情况下,动力放大系数远超2.5;场地较厚并且地震动较强时,动力放大系数大多趋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倍数 动力放大系数 场地基本周期 地表峰值速度 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变化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闻浩 刘启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利用日本KiK-net台网提供的407个台站的30952条地震动记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变化预测模型。模型采用了均方误差函数及Adam优化算法,由3个输入参数、5个隐藏神经元及1个输出参数组成。输入参数为地面峰值加... 利用日本KiK-net台网提供的407个台站的30952条地震动记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变化预测模型。模型采用了均方误差函数及Adam优化算法,由3个输入参数、5个隐藏神经元及1个输出参数组成。输入参数为地面峰值加速度PGA、Arias烈度I_(a)及场地剪切波速V_(S30),输出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V_(S r))。研究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残差对于各输入变量整体呈现出无偏的特性,在大部分的软硬场地中均有较好的预测性能,该模型预测得到的PGA关于V_(S30)的相关系数曲线与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函数曲线相比,其相关系数有更好的表现。该模型预测曲线显示,B类场地在PGA达到175 cm/s^(2)时,场地剪切波速下降5%,D、E类场地在PGA达到140 cm/s^(2)时,场地剪切波速下降5%,多数场地的非线性阈值为50~100 cm/s^(2)。PGA在该网络模型中占据着较高的权重,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变化的最主要控制参数。该网络模型捕捉到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随PGA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而较为松软的D、E类场地受PGA影响更大,下降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非线性 参数预测 地表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结构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70
11
作者 薄景山 李秀领 +1 位作者 刘德东 刘红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5,共4页
本文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工程意义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不同场地剖面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地表速度峰值。利用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速度峰... 本文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工程意义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不同场地剖面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地表速度峰值。利用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速度峰值计算了不同场地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谱的特征周期。研究了不同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结构 反应谱特征周期 地震动输人 场地剖面 地表速度峰值 地表速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的动剪切模量非线性特性对地震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静 熊宏强 +1 位作者 公茂盛 袁晓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通过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土的动剪切模量非线性特性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主要分析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小震和中震,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最大动剪... 通过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土的动剪切模量非线性特性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主要分析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小震和中震,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略有影响,对地表加速度峰值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于大震,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表加速度峰值影响较大,随着动剪切模量比和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增大,反应谱特征周期减小,地表加速度峰值增大,土层越厚其影响越大。二者对比结果表明,强震下土的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对地震动的影响程度要比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地震动的影响大得多,说明强震下土的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对土层地震反应会产生更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剪切模量 地震动 地表速度峰值 反应谱 特征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盆地非线性地震效应及设计地震动参数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陈国兴 金丹丹 +1 位作者 朱姣 李小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1736,共16页
针对基岩明显起伏、土层非均匀分布的典型河口盆地场地,考虑土体非线性特征,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无限域对地震波动的影响,建立大尺度精细化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盆地地表地震动幅值、频谱、持时、传递函数特征,探讨了基岩起伏土层... 针对基岩明显起伏、土层非均匀分布的典型河口盆地场地,考虑土体非线性特征,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无限域对地震波动的影响,建立大尺度精细化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盆地地表地震动幅值、频谱、持时、传递函数特征,探讨了基岩起伏土层的地震动聚集效应及盆地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盆地近地表土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地震动放大效应,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非单调递减特征,基岩突变处地震动聚集效应明显,盆地两侧产生较为显著的边缘效应;场地中、长周期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显著;(2)多遇地震、偶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水平时,场地卓越周期依次介于0.35-0.65 s、0.40-0.75 s和0.50-1.05 s之间;给出了盆地地表PGA(地表峰值加速度)、卓越周期均值等值线图及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放大因子建议值,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amax(地震影响系数)与Tg(特征周期)明显大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取值;(3)盆地特殊位置地表地震动持时得到不同幅度增长,且与输入地震动特性相关;(4)该盆地对0.5-2.0 Hz频段基岩地震动的放大效应比较显著,对小于0.2 Hz或大于2.5 Hz的基岩地震动,该盆地地震动放大效应不明显;(5)福州城区及其邻近区域地震动放大效应普遍较大。大尺度二维非线性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合理反映微地形起伏、土层分布及土体非线性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盆地 非线性地震效应 聚集效应 边缘效应 地表峰值速度 地震动持时 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物理观测的地震概率预测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芃 邵志刚 +2 位作者 刘琦 魏文薪 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48-3463,共16页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评估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量化地震危险性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要求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资料来计算地震的长期发生率.通过对比美国加州地区与我国川滇地...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评估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量化地震危险性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要求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资料来计算地震的长期发生率.通过对比美国加州地区与我国川滇地区积累的资料发现,目前川滇地区的资料积累水平与加州地区正在使用的第三版加州地震破裂预测模型(UCERF3)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已可进行多学科综合地震概率计算.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和测震学等资料,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及周边地区不同震级地震的长期发生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未来30年泊松与非泊松分布下峰值地表加速度超越概率的分布.结果显示,在目标峰值加速度较低时,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等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带均具有较高的超越概率;在目标峰值加速度较高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和南段以及莲峰-昭通断裂带仍具有较高的超越概率,但其中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中段概率相对较低.最后通过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结果对比,讨论了结果异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 多学科资料 综合地震概率预测 峰值地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标贯试验为依据的砂土液化确定性及概率判别法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国兴 孔梦云 +2 位作者 李小军 常向东 周国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7,共19页
核电厂址非基岩场地的地基液化问题是核电厂选址的关键问题,亟需建立核电厂址地基液化判别方法。回顾了以标贯试验和地表峰值加速度为依据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演化历史,依据Idriss-Boulanger确定液化临界曲线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确定液... 核电厂址非基岩场地的地基液化问题是核电厂选址的关键问题,亟需建立核电厂址地基液化判别方法。回顾了以标贯试验和地表峰值加速度为依据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演化历史,依据Idriss-Boulanger确定液化临界曲线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确定液化临界曲线的基本原则,分别依据美国液化数据库、中国抗震规范液化判别式所用的液化数据及综合两者的液化数据资料,给出了相应的液化临界曲线,验证了液化临界曲线的位置对不同的细粒含量、有效上覆压力、现场试验方法的液化数据的合理性,分析了测量或估计土层循环应力比和修正标贯击数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液化临界曲线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提的液化临界曲线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利用Monte Carlo模拟、加权最大似然法和加权经验概率法,给出了液化临界曲线的名义抗液化安全系数与液化概率的经验关系式及概率等值线,并对核电厂Ⅰ类、Ⅱ类和Ⅲ类抗震物项地基,给出了相应的液化临界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址非基岩场地 土体液化判别 确定性判别法 概率判别法 液化临界曲线 标贯试验 地表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安65级地震中房屋震害差异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向东 安晓文 颜山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牟定、大姚、南华三县人民银行办公楼为相同的、同期竣工的 2~ 5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 ,原设计梁截面配筋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在 2 0 0 0年 1月 15日姚安 6 5级地震中同处在等烈度线Ⅵ度区内 ,受到的破坏却有显著差异 ,破坏程度并不随... 牟定、大姚、南华三县人民银行办公楼为相同的、同期竣工的 2~ 5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 ,原设计梁截面配筋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在 2 0 0 0年 1月 15日姚安 6 5级地震中同处在等烈度线Ⅵ度区内 ,受到的破坏却有显著差异 ,破坏程度并不随震中距增大而渐轻 ,反之有随震中距增大破坏还更重的情况。指出 ,主要原因在于场地条件不同 ,其依据是 :在相同地震动力作用下 ,三个场地的地震反应不同 ,地表加速度峰值愈大破坏愈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砼框架结构 地表速度峰值 场地条件 姚安地震 房屋 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构模型特性对深厚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龚彩云 陈国兴 +1 位作者 朱姣 赵丁凤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8-457,共10页
采用基于Davidenkov和Matasovic骨架曲线构造的不规则加卸荷应力—应变滞回圈,数值模拟了2个剖面的苏州第四纪深厚场地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结果表明:(1)采用Matasovic模型计算的地表峰值加速度稍大于采用Davidenkov模型计算的地表... 采用基于Davidenkov和Matasovic骨架曲线构造的不规则加卸荷应力—应变滞回圈,数值模拟了2个剖面的苏州第四纪深厚场地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结果表明:(1)采用Matasovic模型计算的地表峰值加速度稍大于采用Davidenkov模型计算的地表峰值加速度,但前者计算的地表地震动持续时间稍小于后者计算的。随着基岩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两者给出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差异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与土体的横向不均匀特性有关;(2)两者给出的地表谱加速度谱形基本相似,其差异随基岩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地表谱加速度的卓越周期也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3)两者给出的峰值加速度随土层深度和横向的空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地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地表峰值加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地表峰值速度 谱加速度 卓越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常晁瑜 薄景山 +2 位作者 张兆鹏 谭启迪 王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6-372,共7页
为分析地下水的存在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以3个实际场地作为计算土层,2条真实的地震波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别计算不含地下水工况和饱含地下水工况的土层地震反应。其中,不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单相介质模型,饱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双相介质模型... 为分析地下水的存在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以3个实际场地作为计算土层,2条真实的地震波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别计算不含地下水工况和饱含地下水工况的土层地震反应。其中,不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单相介质模型,饱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双相介质模型,算法均使用有限差分方法,人工边界使用透射边界。根据得到的加速度时程,提取它们的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要明显小于不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2)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要大于不含地下水场地的反应谱值;(3)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场地放大系数反应谱特征周期向长周期改变,反应谱平台值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地震反应 两相介质 地表峰值速度 地下水 反应谱 放大系数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度包线参数不确定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长辉 齐文浩 李尔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9-180,共12页
基于地震动衰减模型获取的强度包线参数是人工合成地震动的必备参数之一,目前已有多种地震动衰减模型成果,各自得到的结果有一定差异性,这势必影响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以及基于此结果确定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为研究这一影响,设定不同... 基于地震动衰减模型获取的强度包线参数是人工合成地震动的必备参数之一,目前已有多种地震动衰减模型成果,各自得到的结果有一定差异性,这势必影响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以及基于此结果确定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为研究这一影响,设定不同的震级、震中距,利用各衰减模型分别计算强度包线参数,获取对应的各强度包线参数的分布范围,并均匀划分取值点,以典型的不同强度加速度反应谱作为目标谱,人工合成一系列地震动并作为输入,计算来源与实际工程中不同场地类别的代表性场地的土层地震反应。研究表明:单独改变三个包线参数的大小对同一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并没有明显影响;部分场地随着t1、ts、c的增长,在某些区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部分类别场地之间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在震中距与震级变化时差值大致固定。强度包线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人工合成地震动时要慎重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包线参数 人工合成地震动 土层地震反应 地表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砂土阻尼比确定方法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东松 刘红帅 赵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4-202,共9页
基于动三轴试验提出的砂土阻尼比确定方法有多种,但其对场地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以福建标准砂(粒径0.10~0.25 mm)的试验结果为基础,采用规范方法、KUMAR方法、DAS方法、DOYGUN方法和互相关函数方法5种典型阻尼比确定方... 基于动三轴试验提出的砂土阻尼比确定方法有多种,但其对场地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以福建标准砂(粒径0.10~0.25 mm)的试验结果为基础,采用规范方法、KUMAR方法、DAS方法、DOYGUN方法和互相关函数方法5种典型阻尼比确定方法给出相应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设计单层土场地和多层土场地2种典型工况,采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波动程序,计算给出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定量评价相应的阻尼比确定方法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5种阻尼比确定方法得到的阻尼比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程度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同时对多层土场地的影响明显高于单层土场地;采用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计算的反应谱差异性在单层土场地时相对较小,而在多层土场地时有明显的差别;与规范方法相比,4种阻尼比确定方法计算反应谱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35%。因此,有必要采用离心振动台试验结果进一步检验基于动三轴试验的砂土阻尼比确定方法的合理性,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可靠的阻尼比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阻尼比确定方法 地表速度峰值 反应谱 场地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