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尔盖盆地玛曲段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白鑫 查小春 +5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张玉柱 王娜 韩宜欣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7-1048,共12页
【目的】若尔盖盆地位于气候敏感区域,地表环境十分复杂,揭示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以来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广泛考察,在若尔盖盆地玛曲河段的古冰水... 【目的】若尔盖盆地位于气候敏感区域,地表环境十分复杂,揭示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以来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广泛考察,在若尔盖盆地玛曲河段的古冰水-洪积扇前沿高台地上,发现一组沉积序列完整的地层剖面,并进行系统采样。基于粒度特征分析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了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结果】14.5 ka之前的末次冰期,出自西倾山东端哇日河的冰水-山洪过程活跃,在山麓快速堆积,形成了厚层的古冰水-洪积扇砂砾石层;14.5~11.7 ka的Bølling~Allerød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古冰水-洪积扇前沿的浅洼地形成的淤泥质沼泽环境,发育了灰绿色砂质粉砂沉积物;但在Younger Dryas时期气候恶化,地表冻融作用使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发生了褶皱变形;11.7~8.5 ka的全新世早期,气候相对冷干,风沙活动盛行,在强劲高原面风动力作用下,浅洼地堆积粗粉砂,发育了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5~3.1 ka气候温暖湿润期,成壤作用强烈,沉积物中黏土含量明显增加并发育为古土壤;3.1 ka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干旱,风沙活动盛行,沙尘暴堆积物在全新世晚期的后期,因温度和湿度回升而被改造成为亚高山草甸黑土。【结论】末次冰期以来若尔盖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响应了全球环境变化演变规律,是揭示区域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玛曲段 黄河 末次冰期 地表过程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同位素示踪地表过程: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琦 金章东 贺茂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6-673,共8页
地表化学风化过程影响着不同时间尺度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有效示踪地表风化是表生过程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钾(K)元素无化合价变化,主要赋存于硅酸盐岩中,在表生地质过程中其同位素通常会发生显著分馏,因此K同位素体... 地表化学风化过程影响着不同时间尺度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有效示踪地表风化是表生过程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钾(K)元素无化合价变化,主要赋存于硅酸盐岩中,在表生地质过程中其同位素通常会发生显著分馏,因此K同位素体系具有示踪地表过程的巨大潜力。然而,K同位素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其分馏机制及其控制因素等尚不清楚。本文从K的分布、主要储库的K同位素组成,以及K同位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分馏行为等方面,系统总结了K同位素示踪地表过程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大小流域相结合、多同位素体系联用,并量化人类活动对K同位素分馏产生的影响,以此来减少K同位素示踪地表过程的不确定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同位素 地表过程 大陆风化 地球化学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高程模型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2
3
作者 刘少峰 王陶 +3 位作者 张会平 程三友 孙亚平 雷国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309,共7页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人们研究地表过程、构造地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DEM是地形表面的数字表达,易于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DEM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编制平均高程图、山顶面图、谷地面图、局部地形图、平均...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人们研究地表过程、构造地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DEM是地形表面的数字表达,易于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DEM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编制平均高程图、山顶面图、谷地面图、局部地形图、平均坡度图和剖面图,从而有效地显示地形特征,预测地表侵蚀量和地形发展趋势。特定盆地充填面的DEM分析是探讨特定地质时期(新生代)以来地表由沉积转入侵蚀、沉积之后隆升过程、隆升速率和剥蚀量、剥蚀速率等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它与大地构造、深部地球物理相结合,可以揭示隆升机制和大陆动力学背景。低起伏侵蚀面的DEM分析有利于定量揭示山脉夷平面分布,结合基岩地质等其他资料综合分析,可揭示侵蚀面的成因,揭示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相互关系是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表过程 古充填面 古侵蚀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过程响应单元划分及其地形特征提取 被引量:8
4
作者 秦伟 朱清科 +5 位作者 左长清 赵磊磊 邝高明 王昭艳 张京凤 单志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地表过程解析与调控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高效、合理地划分地表过程响应单元则是开展地表过程研究的重要前提。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的地形地貌分异特征,提出在小流域内以沟谷线、山脊线、分水线和沟缘线相互交叠,... 地表过程解析与调控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高效、合理地划分地表过程响应单元则是开展地表过程研究的重要前提。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的地形地貌分异特征,提出在小流域内以沟谷线、山脊线、分水线和沟缘线相互交叠,构成具有相对均一坡向、坡度与坡位的地表过程响应单元,在ArcGIS9.2中,以Hc-DEM为基础数据,通过确定沟谷线、山脊线、分水线和沟缘线的提取方法,以及响应单元平均坡度、整体坡向、面积与周长等地形特征的测算技术,实现地表过程响应单元的快速划分及其地形特征的高效提取。研究结果对促进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土壤侵蚀为代表的地表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 单元划分 地形特征提取 地理信息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效存德 史培军 +15 位作者 李小雁 张光辉 何春阳 陈晋 丑洁明 亢力强 刘宝元 延晓冬 杨晓帆 于德永 赵传峰 赵文武 张春来 张大勇 张强 张文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6-490,共15页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水文过程等的观测系统与大型模拟设施建设,以及理论突破与应用;2)资源生态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植被-环境系统互馈及生态参数测量、景观生态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实践;3)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包括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2方面的探索;4)区域可持续发展范式,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综合自然灾害风险2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面对国家重点实验改革与重组,展望未来,将围绕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更加有组织的、面向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探究,核心目标是研究生态脆弱区和灾害高风险区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任务:1)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观测体系,系统开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过程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研究;2)通过研发实验和模拟装置,揭示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动力学过程,构建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地表动态模型体系,揭示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过程;3)以承接系统性国家级科研任务,解析人与自然系统互馈机制和关联效应,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服务于制定区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 资源生态 人地系统动力学 综合风险防范 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构造-地表过程-气候耦合系统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建彪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4,共6页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地球表面,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完成的。构造活动通过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到区域和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为风化、剥蚀夷平地形来促使高原和造山带均衡上升。列举了...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地球表面,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完成的。构造活动通过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到区域和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为风化、剥蚀夷平地形来促使高原和造山带均衡上升。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地貌单元实例,如地峡、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湖盆、河流和海岸线(台地),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指出耦合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地表地形是研究耦合系统的关键切入点,能精确定量测量地表地形的仪器设备和高精度的年代学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耦合系统的研究可以分为构造事件时间序列、气候时间序列、地形演化的定量研究,以及耦合系统模式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评促建: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
7
作者 唐琳 汪淼 +1 位作者 时婧玥 李双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5,共5页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环节,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聚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提高日常管理,教育部每5年对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定期评估,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环节,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聚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提高日常管理,教育部每5年对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定期评估,全面了解和检查实验室的运行情况。该文以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评估工作为例,结合实验室自身发展之特色,以评促建,总结和探究评估工作的经验与意义,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评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资源学院多名教师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奖励
8
作者 肖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0-570,共1页
2013年10月19日,中国自然资源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在本次大会上,学会特颁发了一批奖项,表彰对中国资源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及为学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学会工作人员.我校地表过程与资源... 2013年10月19日,中国自然资源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在本次大会上,学会特颁发了一批奖项,表彰对中国资源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及为学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学会工作人员.我校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资源学院的李小雁教授、何春阳教授、王宏博士和马育军博士因在生态水文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生态 地表过程 学院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奖励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参加沃尔沃环境奖评审
9
作者 肖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20,共1页
2011年5月15—17日,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教授以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陪审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2011年度的沃尔沃环境奖的最终评审,评审结果不久将由设在斯... 2011年5月15—17日,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教授以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陪审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2011年度的沃尔沃环境奖的最终评审,评审结果不久将由设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沃尔沃环境奖基金会公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沃环境奖 资源生态 地表过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评审 斯德哥尔摩 北京师范大学 实验室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2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10
作者 肖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资源生态 地表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 科技部 会议室 教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11
作者 肖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8-708,共1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生态 地表过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础研究 中国气象局 专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生态 地表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 系统动力学模型 可持续发展模式 实验室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西部玛曲断陷谷地欧拉段50 ka以来地表沉积过程与环境变化
13
作者 王冰洁 查小春 +2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9,共11页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西部的玛曲断陷谷地考察,在欧拉段发现含有古湖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粒度端元及光释光测年分析,揭示了若尔盖盆地西部玛曲断陷谷地50 ka以来的地表沉积过程及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在50~40 ka的深海...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西部的玛曲断陷谷地考察,在欧拉段发现含有古湖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粒度端元及光释光测年分析,揭示了若尔盖盆地西部玛曲断陷谷地50 ka以来的地表沉积过程及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在50~40 ka的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冰川融水增多,在玛曲断陷谷地汇集形成了串珠状古冰水湖,淡蓝灰色的古湖相淤泥物质发育形成;40 ka古冰水湖被切穿后,在暖湿气候下,冻土泥石流加剧,于40~14.5 ka在山麓堆积形成坡积石渣土层;14.5~13 ka的末次冰期Bølling-Allerød条件下,浅洼地聚水发育形成泥沼土层;13~12.7 ka的新仙女木时期,气候干冷,高原面上风沙活动活跃,形成风沙层;12.7~12 ka,冷干气候下大量风化沉积物沿山麓堆积成坡积石渣土层;12~11.6 ka虽然气候好转,但依然干冷,沙尘暴活跃,搬运近源沙地的粗粉砂堆积形成风成黄土层;11.6~8.5 ka处于全新世早期,气候回暖,风化成壤作用增强发育了过渡性黄土层;8.5~3.1 ka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夏季风及降水显著增强,植被空前繁茂,成壤作用剧烈,发育为成熟度极高的古土壤层;3.1 ka以来为全新世晚期,风沙活动盛行,粗粉砂物质在坡地前沿堆积,但在后期温度和湿度回升,风化成壤作用增强,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断陷谷地 环境变化 地表过程 若尔盖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花岗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滴水构造、钾质火山作用与地表地质过程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曾令森 刘静 Jason B Saleeby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57-1273,共17页
以美国内华达山脉复合岩基为例,系统评述了与大型花岗岩基的形成、演化相关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构造地貌学响应。在大陆岛弧环境下,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促使下地壳发生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在岩基根部形成高密度的石榴辉石岩,岩基根部... 以美国内华达山脉复合岩基为例,系统评述了与大型花岗岩基的形成、演化相关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构造地貌学响应。在大陆岛弧环境下,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促使下地壳发生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在岩基根部形成高密度的石榴辉石岩,岩基根部最终发生重力失稳,形成滴水构造;在地貌上反映为滴水构造对应区域的沉降和相应的张性构造,在岩浆作用上则表现为软流圈地幔上涌和残余富集岩石圈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钾质火山岩。这种高度动态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是维持大型花岗岩基地区较高高程或促使这些区域高程骤然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花岗岩基 滴水构造 钾质岩浆作用 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滑坡地表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以汶川地震滑坡银洞子滑坡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礼勇 杨宗佶 +2 位作者 付校龙 刘世皓 乔建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10198-10206,共9页
为揭示地震效应下震区松散滑坡堆积体地表演化过程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以“5·12”汶川地震极震区-白沙河流域的银洞子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差分,分析了该滑坡堆积体在震后10年的空... 为揭示地震效应下震区松散滑坡堆积体地表演化过程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以“5·12”汶川地震极震区-白沙河流域的银洞子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差分,分析了该滑坡堆积体在震后10年的空间及地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滑坡活动频率呈震荡式衰减,震后5年内为滑坡极度活跃期;滑坡失稳地表过程首先是降雨条件下表层较松散的土体随地表径流发生运移,随后地表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坡面侵蚀拉槽,最后发展为以堆积体前缘为主的牵引式浅层滑坡。通过定量分析堆积体失稳区土体级配组成,发现粗颗粒(≥2 mm)百分含量增加,具有明显的粗化现象。最后结合灾害事件的触发降雨量初步提出了触发日降雨量演化模型。四次典型滑坡事件特征与研究区震后10年地表时空演化过程基本一致。研究为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的长期防控提供参考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滑坡 地表过程 时空规律 粗化 触发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表移动过程的时间函数 被引量:88
16
作者 崔希民 缪协兴 +1 位作者 赵英利 金日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3-456,共4页
以Knothe 时间函数为基础, 探讨了时间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 分析了Knothe 时间函数的理论局限性, 给出了符合实际的时间函数分布形态, 基于时间函数建立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动态过程的计算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 以Knothe 时间函数为基础, 探讨了时间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 分析了Knothe 时间函数的理论局限性, 给出了符合实际的时间函数分布形态, 基于时间函数建立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动态过程的计算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反映地表移动的动态特征, 解释某些采动现象, 对指导开采设计和选择地面建筑物保护措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时间函数 地表移动过程 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绿洲生态环境对荒漠背景地表能量过程的扰动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强 王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459-2466,共8页
利用观测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敦煌绿洲与周围荒漠戈壁背景地表过程的差异,揭示了绿洲生态系统对干旱区荒漠背景地表过程的扰动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表净辐射日平均要高出周围荒漠戈壁背景60 W/m2以上,约占绿洲净辐射的1/4... 利用观测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敦煌绿洲与周围荒漠戈壁背景地表过程的差异,揭示了绿洲生态系统对干旱区荒漠背景地表过程的扰动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表净辐射日平均要高出周围荒漠戈壁背景60 W/m2以上,约占绿洲净辐射的1/4以上。对绿洲高出的净辐射贡献最大的是绿洲相对低的地表长波辐射,其次是较高的太阳总辐射。而绿洲相对较低的大气长波辐射对高出的净辐射有较大的负贡献,特别是地表反射辐射也有很小的负贡献。绿洲高出的地表净辐射主要贡献于加强潜热和地热流量,还有一部分被绿洲地表能量不平衡差额所占,它实际上可能由一般地表热量平衡所不考虑的垂直热量平流来输送。而绿洲明显低于荒漠背景的感热通量则节省了一部分净辐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荒漠戈壁背景 地表能量过程 辐射平衡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凌敏华 陈喜 +2 位作者 程勤波 薛显武 秦年秀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3,共6页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相互作用与反馈的模拟计算有助于水资源精准评价。在非饱和带数值计算模型(UZF1)与模块化地下水动力模型(MODFLOW2005)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数值模拟模...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相互作用与反馈的模拟计算有助于水资源精准评价。在非饱和带数值计算模型(UZF1)与模块化地下水动力模型(MODFLOW2005)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可以同时输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和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有利地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将模型应用于资料条件较好的临涣集流域,从模拟结果分析来看,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流域出口流量与地下水位空间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文过程 地下水 UZF1 MODFLOW2005 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河地表径流过程与绿洲耗水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建岗 王建文 +2 位作者 毛炜峄 王顺德 高前兆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使流域灌溉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冰川消融增强,雪线升高和冰储量减少,尽管冰川融水量近期有所增加,但长期会造成对河川径流调节能力减弱;加上对降水影响,使河流洪枯水量悬殊...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使流域灌溉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冰川消融增强,雪线升高和冰储量减少,尽管冰川融水量近期有所增加,但长期会造成对河川径流调节能力减弱;加上对降水影响,使河流洪枯水量悬殊,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平原地区干旱加剧、消耗水量增加;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及水质恶化的问题,是制约流域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对塔里木河流域以节约、保护、合理配置水资源和盐碱化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过程 绿洲耗水 气候变暖 阿克苏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善磊 王嘉志 +4 位作者 周舒佳 王洁 闫桂霞 王宏宙 毕早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33-3946,共14页
定量认识和理解气候与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可以为科学管理淮河流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评估了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归因方法的适用性,以此量化了淮河流域气候和Budyko参数n对不同年代蒸散发(ET)... 定量认识和理解气候与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可以为科学管理淮河流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评估了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归因方法的适用性,以此量化了淮河流域气候和Budyko参数n对不同年代蒸散发(ET)、径流变化(较基准期1961-1980年)的贡献,并且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法可以准确有效地分离气候和参数n对ET和径流变化的贡献。2)在气候和参数n变化的共同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ET和径流在沂沭泗河各水文分区均呈减小趋势,而在上游和中游各水文分区的变化则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3)就各年代控制ET变化的主要因子,多数水文分区为参数n,其次为降水和潜在蒸散发(PET),分别集中在沂沭泗河地区和淮河上游。20世纪80年代,中游水文分区径流变化的主控因子为PET,其他水文分区则多为降水;而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多数水文分区的主控因子为参数n,其次为降水。总之,控制淮河流域ET和径流变化的物理机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流域特征 地表水文过程 Budyko参数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