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估算模型适用性分析与参数修正 被引量:4
1
作者 程强 徐嫱 +3 位作者 陈超 孙宇瑞 王忠义 薛绪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7-325,共9页
地表蒸散量是作物需水量估算以及农田水管理的重要依据。越冬期农田地表蒸散过程改变了土壤内部水热参数分布,进而影响春季作物的生长状况。本文对Penman-Monteith(PM)模型、Priestley-Taylor(PT)模型和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 地表蒸散量是作物需水量估算以及农田水管理的重要依据。越冬期农田地表蒸散过程改变了土壤内部水热参数分布,进而影响春季作物的生长状况。本文对Penman-Monteith(PM)模型、Priestley-Taylor(PT)模型和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模型在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估算精度及适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冬季土壤冻结的特殊情况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麦田试验采集了北京市昌平区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2个冬季的气象参数与实际蒸散量。通过对比3种模型默认或经验参数下的估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发现:PT模型对蒸散量的估算精度最高(PT、PM、SHAW模型RMSE分别为0.159、0.697、0.390 mm),PM和PT模型的估算整体高于实际测量值,其原因在于冬季地表经历了固-液相变和气-液相变两个过程。为了提高估算精度,在PT和PM模型中引入水分胁迫系数,并利用第1年冬季的数据对3种模型参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M模型(2011—2012年RMSE为0.159 mm)和SHAW模型(2011—2012年RMSE为0.280 mm)对蒸散量的估算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将参数修正后的模型用于预测2012—2013年冬季的地表蒸散量,结果表明:3种修正模型的估算精度均较高(PT、PM、SHAW模型RMSE分别为0.267、0.252、0.253 mm)。相比之下,PT模型的计算最为简单,所需数据最少,因此,在估算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时,可优先选择PT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越冬期 地表蒸散量 适用性 参数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7年锡林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马梓策 于红博 张巧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4,共7页
揭示锡林河流域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锡林河流域旱涝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6A2遥感产品,在实测数据验证的基础上,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研究了2000-2017年锡林河流域蒸散量(以下简称ET)的变化规律... 揭示锡林河流域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锡林河流域旱涝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6A2遥感产品,在实测数据验证的基础上,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研究了2000-2017年锡林河流域蒸散量(以下简称ET)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ET值具有较高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ET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建设用地;ET与降水量和NDVI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ET变化随高程增加而增大,符合指数曲线变化特征;ET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符合二次曲线变化特征;坡位表现为中坡的ET明显高于其他坡位,平坡的ET值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量 MOD16 锡林河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E-Tibet IOP的青藏高原蒸散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小磊 杨梅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9-935,共7页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参照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实际蒸散量的大小。结果显示,高原参照蒸散有下降趋势,但在试验期内却比40a平均值明显偏高,且和潜在蒸散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试验期内气温、太阳辐射强度、风速以及饱和水气压差等环境因子的值均高于40a的平均状况;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饱和水气压差的增强是导致参照蒸散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后两者对参照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试验期内旬实际蒸散量在9~23mm之间波动,6~8月份实际蒸散的总量可达123.3~136.9mm,占同期降水量的38.2%~73.4%;蒸散在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蒸散量 地气作用 GAME-Tibet I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